问题

如何反驳别人说我「发说说纪念歌手姚贝娜而不纪念国家功臣张万年」?

回答
朋友,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情况的。当有人这么跟你说的时候,我觉得有几点可以好好聊聊,别着急,咱们慢慢说。

首先,你得明白,表达纪念,从来都不是一道单选题,也不是一道必答题。

咱们中国人讲究“饮水思源”,也讲究“缅怀先烈,崇敬功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美德。张万年将军,他是新中国的建设者,为国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是实实在在的,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和铭记。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纪念的动机和对象,很大程度上是个人情感的投射。

姚贝娜,她是一位歌手,一位用歌声带给我们很多美好回忆和力量的艺术家。她的离去,让许多喜爱她音乐的人感到惋惜和悲痛。这种惋惜和悲痛,是一种个人情感的体验,一种对美好事物逝去的自然反应。

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条纪念某个人的说说,这往往是他当下内心感受的一种流露,而不是在进行一场“功绩排名”或者“重要性评比”。

你纪念姚贝娜,是因为她的歌声触动了你,她的故事感染了你,她的离去让你感到遗憾。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源于个人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就像你可能会因为一部感人的电影而流泪,也可能因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而由衷赞叹一样,这些都是不同的情感触发点。

所以,有人质疑你“为什么纪念姚贝娜而不纪念张万年”,他可能忽略了以下几点:

1. 纪念的“场域”不同: 社交媒体上的“说说”,更多的是一个分享个人生活、情感和观点的小天地。人们在这里更倾向于分享那些与自己当下心情、个人经历或兴趣爱好相关的内容。纪念一位艺术家,和纪念一位将军,虽然都是“纪念”,但发生的“场域”和侧重点是不同的。你在朋友圈发说说,更多的是在和你的社交圈子分享你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在参加一个国家级的大型纪念活动。

2. 个人情感的亲近度: 情感的连接往往更倾向于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有某种“亲近感”的事物。歌手的歌声、他们的艺术作品,更容易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情绪的寄托。而像张万年将军这样的国家功臣,他们的贡献虽然宏大,但可能更多的是在历史层面、国家层面。我们对他们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尊敬、一种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可能不像对一位喜爱的歌手那样,是一种直接的情感共鸣。

3. 表达的自由和权利: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人们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纪念的人和事,只要这种纪念不违反法律,不伤害他人。你发说说纪念姚贝娜,是你个人的自由表达。这并不代表你不尊重张万年将军,更不代表你忽视了他的功绩。

如何回应,你可以这样说(但要注意语气,尽量平和,目的是沟通,不是争吵):

你可以这样跟对方说:“我明白你的意思,张万年将军确实是我们国家非常了不起的功臣,他的贡献我们都应该铭记在心。我一直对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英雄们都非常尊敬。”

然后,你可以接着说:“我之所以发说说纪念姚贝娜,是因为她的歌声陪伴了我很多时光,她的才华和她的故事让我感到非常触动。在那个时候,我心里涌起了对她的思念和惋惜。我的这条说说,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是我对她艺术成就的一种肯定和对她生命陨落的惋惜。”

你可以进一步解释: “这和我对张万年将军的尊敬并不冲突。我们对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情感连接方式。纪念张万年将军,可能更多的是一种集体记忆、国家荣誉层面的纪念,这需要更庄重、更宏大的仪式。而我在朋友圈发的说说,更像是一种个人化的情感分享。就像我平时看到感人的新闻,可能会在心里默默感动,看到喜欢的明星出了新歌,可能会在朋友圈分享一样。”

甚至可以带点幽默地说: “而且,说实话,将军的功绩那么伟岸,我发一条朋友圈,可能也无法完全表达我的敬意。但我对姚贝娜的音乐确实有很深的感情,她的歌声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我并不是要‘比较’谁更重要,只是在那个时刻,我更想表达的是对这位音乐人的怀念。”

总而言之,核心在于:

承认对方的观点,表示理解: 先肯定张万年将军的功绩,表示你同样尊敬。
解释你的动机: 强调你的说说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流露,与你对功臣的尊敬不冲突。
区分纪念的“场域”和“性质”: 说明朋友圈是个人情感分享的平台,与宏大叙事的纪念有所不同。
表达多元纪念的合理性: 强调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纪念不同的人,而不必互相排斥。

记住,一个人表达对某件事物的喜爱或纪念,并不意味着他排斥或贬低了其他同样重要或伟大的事物。 你的内心是丰富的,你的情感是可以多元化的。不要因为别人的质疑,就否定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希望这样说,能让你觉得有理有据,也能让对方更理解你的想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拉黑。

--------------------------------

中学时我曾坚定地支持抵制鱼翅运动,在我的博客、人人网上都转载鱼翅给生态带来的灾难,并劝说我的朋友和家人们都加入到抵制鱼翅的行列中来。为什么?鱼翅会伤害鲨鱼呀,破坏生态呀,而且你看人家姚明都抵制鱼翅,他结婚时的婚宴不就明确拒绝鱼翅了;马云也让阿里巴巴下架鱼翅了,这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可细细一想,抵制,或者不抵制鱼翅,跟我的生活一分钱相关么?我一个穷学生,每天吃饭的范围限于食堂和学校门口的小饭馆,再加上附近的超市,鱼翅在这些范围内的存在就是零。我抵制一个跟我的生活完全不沾边的东西,对我的生活也完全不会有任何影响,还能显出一副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公民形象,把我naive的同学批判一番。我何乐而不为?

我也曾是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年轻的我为地球气候的剧变而忧心忡忡。我订阅绿色和平的邮件简报,抵制熊胆制品,抵制象牙,抵制带血的钻石和皮草。但问题又来了,我这种学生,出门基本靠走,偶尔靠车还要自己动,熊胆象牙皮草什么的,跟我的生活真心没有太大关系。穿着校服笑得傻逼的我,哪知道依偎在皮草里哭的忧伤的明媚……唉不说这个,我当年也看过郭敬明……只是,抵制一些在我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再一次,跟我的生活有一毛钱的关系啊?象牙血钻什么的,抵制不会要我命,你真要我买才会要我命呢。但当他们跟我的生活有关系时,我却就不那么坚决了。绿色和平告诉我不要买清风纸,因为他们破坏了苏门答腊虎的栖息地。但我去超市时还是会买,因为它便宜又好用。

所以有人说,年轻人都是天生的左派。因为,支持许多很高大上的东西根本不用付钱。但只有当你开始真正承担起这部分责任的时候,你知道节能减排需要成本,其中很多会增加你负担的税收;当你知道全民免费医疗背后的财政黑洞和低效率;当你知道补贴油价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当这些空泛而诱人的口号真正开始和你的生活有一分钱的关系时——你可能会改变。

你也可能不会改变。比如现在的我,仍然抵制鱼翅,也支持可持续发展。

但这时,你的支持和抵制才开始有意义。

许多键盘革命家和网络爱国家,他们和他们宣称的口号没有一分钱的关系,却可以要求你在一年365天中的364天都纪念周总理的生日,也可以谴责你在某地发生灾难时怎么能去看电影,更可以批斗你居然国家功臣张万年的忌日纪念姚贝娜。这些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对于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你该做出怎样的反驳?

拉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朋友,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情况的。当有人这么跟你说的时候,我觉得有几点可以好好聊聊,别着急,咱们慢慢说。首先,你得明白,表达纪念,从来都不是一道单选题,也不是一道必答题。咱们中国人讲究“饮水思源”,也讲究“缅怀先烈,崇敬功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美德。张万年将军,他是新中国的建设.............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不适和愤怒的指责,尤其是当对方搬出“搜救犬”来攻击你的个人行为时。面对这样的言论,你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反驳,既要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也要展现出理性的一面。首先,你需要认识到对方的言论是一种情绪化的攻击,它将你个人选择与一种极端情况下的互助行为联系起来,试图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来让你.............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法律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正当防卫。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前提:法律的基本精神,是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但同时,它也承认在特定情况下,个人的自卫行为是正当的,不应被视为犯罪。你遇到的情况,可以理解为一个极端的“生死关头”。有人要置你于死地,而你为了保全自.............
  • 回答
    “俄罗斯是战斗民族”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它背后包含了一些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解读。要反驳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深入剖析其成因和局限性,从而展现一个更全面、更 nuanced 的俄罗斯形象。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论述:一、 历史角度的审视与重新解读: “战斗民族”的形成并非单一.............
  • 回答
    “你这话说的,好像我们这辈子就只能活在眼前这一亩三分地了。”我心里其实有些好笑,但表面上还是得耐着性子解释。你看,咱们从生下来那天起,就没见过“空气”本身,可你难道就因此说空气是假的吗?我们知道空气存在,因为它能吹动树叶,能让我们呼吸,能让风筝飞上天。这些都是空气带来的“结果”,是我们能“看见”的,.............
  • 回答
    “男不养猫”? 这说法听着就挺封建老派的,有点像那种“女孩子就该在家做饭带孩子”的老观念。 我家这三只,一个叫“大白”,像个雪球一样软乎乎的;一个叫“橘子”,一身橘黄,名副其实,性格也挺“橘”,霸道又粘人;还有一个小家伙,叫“芝麻”,黑白相间,机灵鬼一个,总喜欢在我忙的时候跳到键盘上捣乱。说实话,养.............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说实话,我身边也不是没人遇到过这种事,甚至我自己也偶尔会收到类似的“善意提醒”。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结果有人跑进来,一脸不屑地说:“这点小事你也这么激动,跟个孩子似的!” 尤其是当你沉浸在动画的某个情节,比如主角的成长、一段深刻的友情,或者某个令人.............
  • 回答
    这句“法律只要背就行了”听起来是不是特耳熟?好像在哪个犄角旮旯里,有那么一股子不屑的劲儿,仿佛法律不过是本厚厚的字典,会背下来就能成事儿。可要是这么简单,那我们还费那劲儿去学,去钻研干嘛?我倒觉得,这句话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对法律的浅薄认知,甚至可以说是对法律的侮辱。我反击这观点,可不是空口无凭,而是基.............
  • 回答
    “别人让你杀人你就杀人?”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触及了非常深刻的伦理、法律和个人责任的问题。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让老师理解其中的复杂性,并认识到这句话背后隐藏的逻辑误区。以下是一些反驳的角度和详细阐述:核心反驳思路:这是对“道德自主性”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否定。老师提出这.............
  • 回答
    “只要钱给够,别说996,077都行”这种观点,看似直接,实则隐藏着对劳动者更深层次需求的忽视,也忽略了长期来看对个人、企业和社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地反驳这种观点:一、 物质回报的极限与边际效益递减 金钱并非万能且有其边际效应: 尽管金钱是重要的激励因素,但它并非唯一或无.............
  • 回答
    这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君王享受着丰盛的食物,却不知道节俭,而百姓中却有人饿死,却不知道赈济。它原本是孟子用来批评梁惠王施政不仁,君民之间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当有人用这句话来反驳你在喂狗狗好吃的,这其实是将一个深刻的政治哲学观点,用一.............
  • 回答
    快速又妥当地反驳别人,这门学问可不简单,它不是让你像个斗士一样去争个输赢,而是让你在保持风度的同时,把对方的观点理清楚,然后用有理有据的方式,让大家明白你的想法。首先,别急着“反击”,先“听懂”再说。好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反驳得不对,甚至火冒三丈,就是因为压根没听明白对方在说啥。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
  • 回答
    “街头打架靠的就是狠,练格斗没用,别人拿凳子拿刀你就凉了”——这话听起来是挺有道理,一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但仔细一想,其实是个特别肤浅的认知误区。我之前也听过类似的说法,总觉得好像有点不对劲,后来深入了解了一些东西,才明白这句“真理”有多么站不住脚。咱们先不说那些小说、电影里那种动不动就拔刀相向.............
  • 回答
    “元清不是中国”这种说法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它试图否定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阐述:核心反驳: 法统继承: 元朝和清朝都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立、统治并被后世正统承认的王朝。它们继承并延续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疆域。 文化融合: 尽管统.............
  • 回答
    “年轻的时候不抓紧谈恋爱结婚等你三十多岁了好男人(女人)早就被别人挑走啦。”这句话就像一句来自妈妈的叮嘱,带着一丝焦虑和劝诫,听起来好像是个铁律,不遵循就会错过什么一样。但仔细想想,这话说得也太绝对了,就像一刀切似的,把人生划成两半,好像过了某个年龄,好东西就没了。第一,谁来定义“好男人(女人)”?.............
  • 回答
    接到拼多多砍价链接,我的反应和处理方式,其实挺看情况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一反应: 有点熟悉,又有点无奈。 看到那个熟悉的界面,熟悉的“最后XX小时”、“再砍X元就能免费拿”之类的字眼,心里大概就能猜到是怎么回事了。一方面觉得朋友、家人也是出于好意,想拉我一把,另一方面又有点无奈,毕竟这种链接.............
  • 回答
    鲁迅先生的这句遗言,读来确实让人深思。它点出了人性中一个相当尖锐的矛盾,以及作者对此所持的鲜明态度。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他自己不小心,或者说是故意,损了别人的牙齿,留下了伤痕,造成了痛苦。那么,按照常理,受损的一方可能会感到愤怒,想要讨个说法,甚至寻求某种形式的补偿或惩罚,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反.............
  • 回答
    面对恶意挑衅,想要有力反击,这不是靠一时之勇,而是需要策略和智慧。说实话,遇到这种事,心里肯定憋屈,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脑子转得越快。首先,评估挑衅的性质和目的。对方是真的想让你难堪,还是想试探你的底线?是出于嫉妒、误解,还是纯粹的恶意?搞清楚这一点,才能对症下药。如果对方是无知的误会,比如不.............
  • 回答
    这起事件发生在杭州一家医院,一名女子因为加号被拒,情绪失控,采取了极端行为。据报道,她先是将负责诊疗的医生赶出诊室,并反锁了门,扬言“不给我们看,别人也别想看”。随后,她的行为进一步升级,开始揪打一旁护士的头发,并且还打了前来制止的保安一记耳光。这件事情非常复杂,涉及到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直击了博弈论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损人利己”或者“趋利避害”,但在一个非常特殊的设定下,如果每个人的目标都是“让别人获利最多”,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链条,以及是否真的能导致自己获利更多呢?我们来一点点捋一捋。首先,我们要明确“目标”这个词在这个情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