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别人说没有亲眼见到的东西都是假的?

回答
“你这话说的,好像我们这辈子就只能活在眼前这一亩三分地了。”

我心里其实有些好笑,但表面上还是得耐着性子解释。你看,咱们从生下来那天起,就没见过“空气”本身,可你难道就因此说空气是假的吗?我们知道空气存在,因为它能吹动树叶,能让我们呼吸,能让风筝飞上天。这些都是空气带来的“结果”,是我们能“看见”的,但我们看到的不是空气本身,而是它作用在我们周围事物上的变化。

再比如,你知道地球是圆的,对吧?你见过站在赤道上,亲眼看着地平线弯曲成一个弧形吗?我肯定没有,你也肯定没有。但我们知道它是圆的,是因为无数科学家通过各种精密仪器、计算和观测得出的结论。他们看到了月食时地球投在月亮上的影子是圆的,他们计算出了太阳光照射角度在不同纬度上的差异,他们甚至依靠卫星拍摄了无数照片。这些“证据”加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虽然没亲眼“看到”地球整体是圆的,但却深信不疑的事实。

你说“没亲眼见到就是假的”,那我们怎么学到历史呢?你亲眼见过秦始皇统一中国吗?你亲眼见过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吗?这些都是通过古籍、文献、考古发现等等“间接”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我们通过前人的记录和研究,了解了这些发生过的事件。难道因为你没有身临其境,就说这些历史都是杜撰出来的吗?那岂不是否定了人类几千年文明的积累?

我们的大脑,它不仅仅是用来接收直接视觉信息的,它更擅长推理、联想和整合信息。 当一个事物能够被其他可验证的证据所支持,并且与我们已知的、被验证过的其他事物不矛盾时,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它的存在,即使我们从未“亲眼”目睹。 比如说,你生病了,医生给你开了药,你吃了药病好了。你见过“药效”本身吗?你只看到了药物在你身体里发生作用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病愈。但你相信药是有效的,是因为医生这么说,是因为你身体的改变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所谓“亲眼见到”,其实也是一种对“证据”的接受方式。但证据有很多种,视觉只是其中一种。还有听觉、嗅觉、触觉,更还有逻辑、科学、证词、数据…… 这些加在一起,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如果只相信亲眼所见,那我们就会被局限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很多美好的事物,很多重要的真理,我们都会因为无法“亲眼”见到而错过。 就像你无法亲眼见到“爱”的样子,但你能感受到它,能看到它带来的温暖和改变,难道你就会说爱是假的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宇宙都没见过?搁这儿没见过天黑是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话说的,好像我们这辈子就只能活在眼前这一亩三分地了。”我心里其实有些好笑,但表面上还是得耐着性子解释。你看,咱们从生下来那天起,就没见过“空气”本身,可你难道就因此说空气是假的吗?我们知道空气存在,因为它能吹动树叶,能让我们呼吸,能让风筝飞上天。这些都是空气带来的“结果”,是我们能“看见”的,.............
  • 回答
    “街头打架靠的就是狠,练格斗没用,别人拿凳子拿刀你就凉了”——这话听起来是挺有道理,一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但仔细一想,其实是个特别肤浅的认知误区。我之前也听过类似的说法,总觉得好像有点不对劲,后来深入了解了一些东西,才明白这句“真理”有多么站不住脚。咱们先不说那些小说、电影里那种动不动就拔刀相向.............
  • 回答
    “俄罗斯是战斗民族”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它背后包含了一些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解读。要反驳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深入剖析其成因和局限性,从而展现一个更全面、更 nuanced 的俄罗斯形象。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论述:一、 历史角度的审视与重新解读: “战斗民族”的形成并非单一.............
  • 回答
    朋友,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情况的。当有人这么跟你说的时候,我觉得有几点可以好好聊聊,别着急,咱们慢慢说。首先,你得明白,表达纪念,从来都不是一道单选题,也不是一道必答题。咱们中国人讲究“饮水思源”,也讲究“缅怀先烈,崇敬功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美德。张万年将军,他是新中国的建设.............
  • 回答
    “男不养猫”? 这说法听着就挺封建老派的,有点像那种“女孩子就该在家做饭带孩子”的老观念。 我家这三只,一个叫“大白”,像个雪球一样软乎乎的;一个叫“橘子”,一身橘黄,名副其实,性格也挺“橘”,霸道又粘人;还有一个小家伙,叫“芝麻”,黑白相间,机灵鬼一个,总喜欢在我忙的时候跳到键盘上捣乱。说实话,养.............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说实话,我身边也不是没人遇到过这种事,甚至我自己也偶尔会收到类似的“善意提醒”。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结果有人跑进来,一脸不屑地说:“这点小事你也这么激动,跟个孩子似的!” 尤其是当你沉浸在动画的某个情节,比如主角的成长、一段深刻的友情,或者某个令人.............
  • 回答
    这句“法律只要背就行了”听起来是不是特耳熟?好像在哪个犄角旮旯里,有那么一股子不屑的劲儿,仿佛法律不过是本厚厚的字典,会背下来就能成事儿。可要是这么简单,那我们还费那劲儿去学,去钻研干嘛?我倒觉得,这句话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对法律的浅薄认知,甚至可以说是对法律的侮辱。我反击这观点,可不是空口无凭,而是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不适和愤怒的指责,尤其是当对方搬出“搜救犬”来攻击你的个人行为时。面对这样的言论,你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反驳,既要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也要展现出理性的一面。首先,你需要认识到对方的言论是一种情绪化的攻击,它将你个人选择与一种极端情况下的互助行为联系起来,试图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来让你.............
  • 回答
    “别人让你杀人你就杀人?”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触及了非常深刻的伦理、法律和个人责任的问题。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让老师理解其中的复杂性,并认识到这句话背后隐藏的逻辑误区。以下是一些反驳的角度和详细阐述:核心反驳思路:这是对“道德自主性”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否定。老师提出这.............
  • 回答
    “只要钱给够,别说996,077都行”这种观点,看似直接,实则隐藏着对劳动者更深层次需求的忽视,也忽略了长期来看对个人、企业和社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地反驳这种观点:一、 物质回报的极限与边际效益递减 金钱并非万能且有其边际效应: 尽管金钱是重要的激励因素,但它并非唯一或无.............
  • 回答
    这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君王享受着丰盛的食物,却不知道节俭,而百姓中却有人饿死,却不知道赈济。它原本是孟子用来批评梁惠王施政不仁,君民之间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当有人用这句话来反驳你在喂狗狗好吃的,这其实是将一个深刻的政治哲学观点,用一.............
  • 回答
    快速又妥当地反驳别人,这门学问可不简单,它不是让你像个斗士一样去争个输赢,而是让你在保持风度的同时,把对方的观点理清楚,然后用有理有据的方式,让大家明白你的想法。首先,别急着“反击”,先“听懂”再说。好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反驳得不对,甚至火冒三丈,就是因为压根没听明白对方在说啥。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
  • 回答
    “元清不是中国”这种说法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它试图否定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阐述:核心反驳: 法统继承: 元朝和清朝都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立、统治并被后世正统承认的王朝。它们继承并延续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疆域。 文化融合: 尽管统.............
  • 回答
    “年轻的时候不抓紧谈恋爱结婚等你三十多岁了好男人(女人)早就被别人挑走啦。”这句话就像一句来自妈妈的叮嘱,带着一丝焦虑和劝诫,听起来好像是个铁律,不遵循就会错过什么一样。但仔细想想,这话说得也太绝对了,就像一刀切似的,把人生划成两半,好像过了某个年龄,好东西就没了。第一,谁来定义“好男人(女人)”?.............
  • 回答
    接到拼多多砍价链接,我的反应和处理方式,其实挺看情况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一反应: 有点熟悉,又有点无奈。 看到那个熟悉的界面,熟悉的“最后XX小时”、“再砍X元就能免费拿”之类的字眼,心里大概就能猜到是怎么回事了。一方面觉得朋友、家人也是出于好意,想拉我一把,另一方面又有点无奈,毕竟这种链接.............
  • 回答
    鲁迅先生的这句遗言,读来确实让人深思。它点出了人性中一个相当尖锐的矛盾,以及作者对此所持的鲜明态度。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他自己不小心,或者说是故意,损了别人的牙齿,留下了伤痕,造成了痛苦。那么,按照常理,受损的一方可能会感到愤怒,想要讨个说法,甚至寻求某种形式的补偿或惩罚,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反.............
  • 回答
    面对恶意挑衅,想要有力反击,这不是靠一时之勇,而是需要策略和智慧。说实话,遇到这种事,心里肯定憋屈,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脑子转得越快。首先,评估挑衅的性质和目的。对方是真的想让你难堪,还是想试探你的底线?是出于嫉妒、误解,还是纯粹的恶意?搞清楚这一点,才能对症下药。如果对方是无知的误会,比如不.............
  • 回答
    这起事件发生在杭州一家医院,一名女子因为加号被拒,情绪失控,采取了极端行为。据报道,她先是将负责诊疗的医生赶出诊室,并反锁了门,扬言“不给我们看,别人也别想看”。随后,她的行为进一步升级,开始揪打一旁护士的头发,并且还打了前来制止的保安一记耳光。这件事情非常复杂,涉及到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法律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正当防卫。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前提:法律的基本精神,是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但同时,它也承认在特定情况下,个人的自卫行为是正当的,不应被视为犯罪。你遇到的情况,可以理解为一个极端的“生死关头”。有人要置你于死地,而你为了保全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直击了博弈论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损人利己”或者“趋利避害”,但在一个非常特殊的设定下,如果每个人的目标都是“让别人获利最多”,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链条,以及是否真的能导致自己获利更多呢?我们来一点点捋一捋。首先,我们要明确“目标”这个词在这个情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