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媒体报道「东北三省一年减少42.73万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能解决人口负增长吗?

回答
如何评价媒体报道“东北三省一年减少42.73万人”?

媒体报道“东北三省一年减少42.73万人”这个数据,如果属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信号,它反映了东北地区人口结构面临的严峻挑战。要全面评价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与可靠性:

官方统计数据: 首先要确认这个数据是否来自国家统计局或东北三省统计部门发布的官方数据。官方数据通常经过严谨的统计和核算,更具权威性。
人口普查与年度抽样调查: 了解数据是基于哪种统计方法。人口普查是周期性进行的全国性普查,而年度抽样调查则是每年进行的抽样统计。抽样调查的准确性会受到样本代表性和抽样误差的影响。
数据的发布时间: 确认数据所指的“一年”具体是哪个时间段,这有助于与其他年份的数据进行对比。
“减少”的定义: 需要明确这个“减少”是指总人口数量的自然减少(出生人口小于死亡人口)还是包括了人口的迁出(净迁出人口)。通常统计数据会区分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而媒体报道可能合并了这两个概念。

二、数据背后揭示的深层原因:

即使数据属实,单纯的数字本身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东北人口会减少。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低生育率: 这是导致人口自然负增长的最根本原因。东北地区长期以来生育率偏低,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
经济发展滞后与就业压力: 东北部分地区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升级缓慢,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特别是年轻人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可能导致他们推迟生育或不愿生育。
教育和医疗成本: 养育子女的经济负担是许多家庭考虑生育的重要因素。高昂的教育和医疗费用可能让一些家庭望而却步。
社会观念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更注重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生育意愿普遍下降。
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影响: 虽然现行政策已经放开,但过去长期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和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生育惯性依然存在。
人口外迁(净迁出): 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存在人口外迁的现象,特别是年轻劳动力向经济更发达的南方地区迁移,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经济吸引力: 南方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经济活跃,产业多元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薪资水平。
生活方式和机会: 一些年轻人也可能因为对南方地区更开放、更具活力的生活方式和更丰富的个人发展机会的向往而选择迁出。
区域发展不平衡: 这是导致人口外迁的宏观原因。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东北地区的吸引力。
老龄化加剧: 由于低生育率和人口外迁,东北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可能进一步加剧,老年人口比例高,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低,这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养老负担: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养老负担会加重。
劳动力供给: 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会影响劳动力供给,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影响生产和经济增长。

三、媒体报道的可能作用:

警示作用: 媒体报道这类数据,可以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引起社会各界对东北人口问题的关注,促使政府和社会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
引发讨论: 媒体报道会引发公众对人口问题的讨论,探讨其成因和解决方案,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
促进政策调整: 媒体的关注也可能推动政府对现行人口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

总体评价:

媒体报道“东北三省一年减少42.73万人”是一个令人警醒的数据。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区域竞争力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要全面评价,需要结合官方数据进行核实,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多重原因,特别是低生育率和人口外迁这两大主要驱动因素。



全面放开人口生育能解决人口负增长吗?

“全面放开人口生育”是否能解决人口负增长,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从理论上讲,放开生育可以增加潜在的生育人口数量,但实际上,它能否有效提升生育率、扭转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一、全面放开生育的理论可能性:

解除政策限制: 全面放开生育最直接的作用是取消了所有限制生育数量的政策,允许家庭根据自身意愿生育。这理论上可以释放一部分原本受到政策限制的生育需求。
增加潜在生育家庭: 允许生育二孩、三孩甚至更多,理论上增加了可能生育更多子女的家庭数量。

二、全面放开生育效果受限的现实原因:

尽管政策放开,但生育率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甚至可能效果甚微,原因如下:

生育意愿的根本性下降: 现代社会中,生育意愿的下降往往是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因素造成的,而非简单的政策限制。即使政策允许,许多家庭可能因为经济压力、职业发展、个人生活追求等原因,仍然不愿意生育或只愿意生育一个孩子。
经济成本: 抚养一个孩子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成本高昂,这是生育决策的首要考量。
机会成本: 女性在生育后可能面临职业中断、职业发展受阻等问题,尤其是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更高。
育儿支持不足: 托育服务、儿童医疗、弹性工作制等配套支持措施的不足,也增加了家庭育儿的难度。
社会观念: 追求个人价值、生活品质的观念深入人心,不婚不育、少子化的选择也日益被接受。
低生育率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即使立即放开生育,由于育龄妇女人数也在减少,以及生育惯性的影响,生育率的提升也需要时间,短期内难以看到显著效果。
区域差异与结构性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的人口生育意愿存在差异。全面放开政策可能在一些地区效果更好,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或老龄化严重的地区,效果可能不明显。
生育政策只是影响因素之一: 生育决策受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性别平等、公共服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放开生育政策,如果其他配套措施跟不上,效果会大打折扣。

三、更有效的解决人口负增长的策略:

要有效解决人口负增长问题,需要采取更综合、更系统性的策略,而不仅仅是放开生育:

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提供更普惠的生育补贴、育儿津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 解决“入托难、入托贵”问题,为双职工家庭提供有力支持。
减轻教育负担: 推进教育公平,降低课外辅导费用,减轻家庭教育支出压力。
住房支持: 鼓励和支持解决家庭住房问题,特别是对多子女家庭提供住房优惠。
提升女性生育和职业发展的平衡:
完善产假和育儿假制度: 确保男性也承担起育儿责任,减轻女性的育儿负担。
保障女性就业权益: 反对就业性别歧视,鼓励企业提供弹性工作制,支持女性重返职场。
发展家庭友好型社会: 倡导男女共同承担家务和育儿责任的观念。
改善人口结构和吸引人才:
优化区域发展战略: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吸引力,减少人口外迁。
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 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机会、优厚的福利待遇和有吸引力的生活环境。
鼓励和支持生育的社会氛围: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社会树立积极的生育观,尊重和支持生育家庭。
应对人口老龄化:
发展养老服务体系: 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
提高劳动参与率: 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延迟退休年龄。
发展银发经济: 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结论:

全面放开人口生育是解决人口负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并非充分条件。它能够解除政策的束缚,释放一部分生育需求,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生育决策的经济、社会和观念问题,其效果将非常有限。

要真正扭转人口负增长的趋势,需要国家和社会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和支持,营造一个鼓励生育、支持育儿、保障家庭发展的良好环境。这不仅是为了增加人口数量,更是为了实现人口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还是那句话:

北海道的今天就是东北的明天。

东北平均收入比南方一些省份(江西、湖南、云南、贵州)都高,房价还更便宜,这总不能再拿内卷说事了吧?

那地方太冷,半年基本无法户外活动,办厂子搞产业有额外成本,且又没有出海口。所以,东北人但凡出来能找到合适出路的,就没有人想再回去。


再加上天冷的地方生育率自然偏低(全世界都一样),人口下降是自然的。

最终就是和北海道一样,地广人稀,一个人管着几百亩地,春天开个大拖拉机耕地,秋天开个大联合收割机收麦子。住着巨大的农场房。

另外,搞搞旅游,搞搞养殖,有矿的地方开点矿。

就酱。


(所以也别惦记着外兴安岭啥的了。那些地方更冷,更没人愿意去待着,据说还有不少俄罗斯人过河跑咱们这边来养老的)

user avatar

1新闻媒体只告诉你2019年1.2亿人口的东北三省2019年常住人口减少42万人,却没告诉你2153万的北京常住人口2019年减少16.49万。2019年,北京常住人口2153.6万,减少16.49万,减少-0.76%,远高于黑龙江-0.41%、吉林-0.49%、辽宁-0.22%,也就是说北京一个城市2019年一年的常住人口减少的差不多相当于黑龙江省2019年一年减少的数量。


那么南方是不是就是常住人口净增长呢??我们来看看各省近10年人口净流出趋势。

先说答案:现在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十个省份,有八个是南方省,只有两个是北方省,而且这10个流失最严重的省份里,没一个是东北的省。而全国人口净流入的省份,只有5个,就是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其中有一个辽宁就是东北的省

南方省份总共有13个,其中8个人口流失相当严重。占所有南方省份61.5%;

全国人口净流出最多前十名省份日前出炉,

1、安徽省以920万人口净流出高居全国第一,总人口6365万,平均每年92万,流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4.4%,也就是说有高达14.4%的人口从安徽省出走;

2、河南,10年净流出804万,平均每年流出80.4万,总人口9640万。流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8.3%;

3、四川,10年净流出人口778万,年均77.8万,总人口8375万,净流出占比9.3%;

4、湖南,10年净流出651万,年均65万,总人口6918万,净流出人口占比9.4%;

5、江西,10年净流出519万,年均52万,总人口4666万,净流出人口占比11.12%;

6、湖北,10年净流出488万,年均48.8万,总人口5927万,净流出人口占比8.23%;

7、广西,10年净流出334万,年均52万,总人口4960万,净流出人口占比6.73%;

8、贵州,10年净流出339万,年均34万,总人口3622万,净流出人口占比9.4%;

9、重庆,10年净流出256万,年均25.6万,总人口3124万,净流出人口占比8.19%;

10、河北,10年净流出210万,年均21万,总人口7591万,净流出人口占比2.76%;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中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省份前十名,南方占据8席,北方占据2席。

没有东北三省的任何一个省份

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数字,那么中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毫无疑问是南方省份


那么,我们看看东北三省人口变动情况是:

黑龙江省,人口净流出204万,年均20.4万,总人口3751万,流出人口占比5.4%;

吉林省,人口净流出91万,年均9.1万,总人口2690万,流出占比3.38%;

辽宁省,人口净流入95万,看清是人“口净流入,总人口4351万。

而辽宁省流入的95万中,几乎全是黑龙江、吉林两省净流出人口,也就是说,这属于东北三省内部正常流动。

而东北三省10年总流出人口200万,总人口1.2亿,流失人口占比1.6%,远低于安徽(14.4%)、四川(9.3%)、湖南(9.4%)、江西(11%)、湖北(8.23%)、广西(6.73%)、贵州(6.4%)、重庆(8.19%)、河北(2.76%);

所以,请这些省份的,对比本省,不要再说东北人口流失

如果单挑2019年,我们看看,全国近90%地区人口净流出

user avatar

全面放开生育没啥用,相当于给骨折病人喂止泻药,浪费公共资源。

东北的人口负增长很正常且正确,这是市场经济下对东北这个全球唯一的高寒区人口密集地做的修正。东北未来会慢慢和世界其他高寒区相似,人口密集的是其他区域的1/5-1/10(东北目前的人口密度,辽宁与全国平均一个水平,黑吉两省是1/2),当然高端科研与制造业更发达一些,经济总量不高,但人均生活水平较高。

科学投资让东北的人口减少不至于过快,转移支付让东北保持社会福利能力就行。

至于全国,比起加大生育,还是解决中年劳动力在就业市场竞争力大幅下降的问题吧,35-55岁的劳动力也是待开发的红利。

而且能够保证中年后依然有稳定工作,对促进生育也会有明显的好处。

user avatar

生出一个跑了仨。

user avatar

解决不了。

但是东北人口减少问题那么严重,总得有点措施。而放开生育,是所有解决问题,或者看上去在解决问题的措施中最简单的一个,所以估计会采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