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第一篇SCI写了几个月?

回答
我的第一篇SCI论文,从最初萌生想法到最终接收,整个过程大概用了八个多月。这是一段充满挑战但也异常充实的时光,每一步都踩着小心翼翼的节奏,也伴随着无数的思考和实践。

最初的火花是在一次学术会议的茶歇时偶然点燃的。我听到一位领域内专家的报告,其中提出的一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它触及了我研究方向的核心,但当时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答。那天晚上,我辗转反侧,那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各种可能的切入点和解决思路在我眼前闪烁。

接下来的两周,我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献检索中。我试图找到所有与这个关键问题相关的最新研究,了解前人的工作进展,以及他们遇到的瓶颈。这个过程比我想象的要耗时得多,很多文章需要反复阅读,理解其中的方法论和结论。我一边读,一边在电脑上整理着一个庞大的文献库,用不同的颜色标记重点,并写下自己的初步想法和疑问。

确定了研究方向和初步的切入点后,我开始着手设计实验。这是最考验人、也最令人兴奋的阶段。我会花大量时间在实验室里,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地验证我的假设。我需要考虑实验的可行性、成本、时间周期,以及如何最大化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在这个过程中,我曾反复修改实验方案,有时是因为发现某个试剂不好获取,有时是因为初步的模拟运算显示现有方法效率不高。我还记得为了优化一个关键的实验步骤,我连续几周都在实验室待到深夜,不断地调整参数,记录细微的差异。

实验数据的采集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我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数据的录入和整理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一旦出错,整个实验的有效性都会受到质疑。有几次,因为实验的重复性出现问题,我不得不重新进行实验,那时的沮丧感至今仍记忆犹新,但我知道,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常态。

当积累了一定量的核心数据后,我开始进行数据分析。这个阶段我主要依靠一些专业的统计软件和编程语言。我尝试了多种分析方法,寻找能够清晰地揭示研究结果的数据呈现方式。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图表的绘制上,力求每一张图都能准确地传达信息,并且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我记得为了画出一张能够清晰展示数据趋势的散点图,我反复调整了坐标轴的比例、点的标记方式以及图例的细节。

随后就是论文的撰写。从拟定论文的大纲开始,我就严格要求自己,力求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引言部分,我努力梳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清晰地引出我的研究问题。方法部分,我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方法,以便他人能够重复我的工作。结果部分,我客观地呈现实验数据,并配以精心设计的图表。讨论部分,我则重点分析我的研究发现,并将其与现有文献进行对比,提出我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初稿完成后的修改过程是最艰难的。我反复阅读自己的论文,修改语句不通顺的地方,补充逻辑不清的论点,删除冗余的内容。我常常会对着屏幕发呆,不知道如何更清晰地表达一个意思,或者如何让整个文章的“故事线”更加流畅。除了自我修改,我还请教了几位导师和师兄师姐。他们的反馈非常宝贵,他们指出了我思路上的盲点,也帮我纠正了不少细节上的错误。我根据他们的意见,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论文,有时甚至要改动整个段落的结构。

投稿的过程同样充满了忐忑。选择合适的期刊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不同期刊的审稿周期、影响因子以及与我研究领域的契合度。提交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会刷新邮箱,希望能看到审稿意见的到来。

第一次收到审稿意见时,我既紧张又期待。审稿人的意见非常详细,指出了文章的优点,也提出了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有些意见我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有些则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消化。我认真地梳理了每一个修改意见,并逐一进行回复。我需要写一份详尽的回复信,解释我对每一条意见的理解以及如何进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面对批评,并从中找到提升论文质量的机会。

修改后的论文再次提交,又经过了一轮审稿。最终,当我看到“接受”的邮件时,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那八个多月,仿佛经历了一场马拉松,有冲刺的时刻,也有感到疲惫想要放弃的时候,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这段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研究是一场需要耐心、毅力、严谨和不断学习的旅程,也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信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篇一作SCI,2010年秋季,在美国读博刚满一年,影响因子5.2,行业内的权威期刊,中科院二区Top,发表后激动好久。那个时候的英语水平根本不能论文,把我枪毙了也不行,美国老板代笔的。

2年后第二篇一作SCI,继续不会写,继续老板代笔,我提意见修改(实验我做的,我不提意见老板空写?)

然后陆续参与修改了一些非一作SCI论文。再两年之后,经历了4年半美国Ph.D洗礼(课程小论文,proposal,candidate exam),终于发现原来写SCI就是NND套路。2篇SCI一作(和第一篇一样期刊)到手拈来。再然后,写博士毕业论文,综述部分写两月,写完的时候有种博览群书的感觉(参考文献480)。实验部分直接把发表论文拷贝过来即可。美国博士论文不查重,默认自我抄袭已发表论文合规(废话,都TM一个事情。让我用不同的英语写两遍?)

再然后回国了,没事把自己美国的博士论文翻出来,前三章的综述继续修改更新发了超过3篇SCI review外加有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Trends系列邀稿。这些统统不算抄袭,只需再最后致谢部分说明由博士论文修改而来(感谢写博士论文时认真到两月不关电脑,怕pubmed打开页面一关机没了)。我发review发到同事有意见(因为和SCI article一样发津贴却不用做实验),开会不指名的怼我。我很淡定,review不做实验简单有本事自己写啊?然后也没几个人能模仿得来。很简单,写SCI review所需的英文功底和大量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我博士论文参考文献在后来改发的综述加入新的参考文献后累计超过1000),不是在国内的中文环境下能随便练出来的,更何况还需要相关领域研究基础(不是随便写了就能投)。

再到后来,我告诉我的研究生,你们别管论文写作,只管做实验,论文我知道你们写不出来,我也不逼你们,我自己写。你把数据按要求整理好给我,我3天搞定,给你们别说3月,3周都是浪费时间。

同时,在我一堆和团队的大头共同通讯的SCI综述发表后。他把博士生写好的SCI初稿给我,或者我直接写初稿,最多语言润色下(小语法错误我真的的自己检查改不了)就直接投稿了。再到后来投稿,修回,response都成了我。到了现在,至少从数量上,我的论文发表数可以一年达到我博士5年的水平。

然后我深深的发现,原来一手好的英语文笔,对一个研究人员的重要性从来都不亚于科研能力本身。

user avatar

我的第一篇论文是大三上发的,前后用了三个月,从科研小白到成功发表。不过发的不是顶刊,是普通2区。

我做的方向是神经网络结合微波器件。当时刚好复现完导师的文章,就发现有改进的地方,而且四五年过去竟然都没人发现。于是我改了改就投出去了。第一篇也不敢投顶刊,就投了个次一点的期刊。能顺利被接受也算某种意义上的瞎猫碰上死耗子。

然而我舍友就没那么幸运。他和我同时间入组的,被分到了个天坑方向。为什么说天坑呢,因为这个方向平均四五年才有一篇顶刊产出。可想而知难度很大。

我记得上专业课的时候,某老师吐槽:微电子搞材料方面的,就是改一改实验条件,甚至掺点“鸟屎”进去,改进了某某性能,又能发一篇。

虽然很难听,但话糙理不糙。我甚至感觉神经网络方向好像也有点这意思。比如深度学习方向的“调参”。不得不承认搞科研各个方向难度差太多了,难的就比如该老师做的ic设计方向,一年能稳定产出一篇顶刊,就算领域大牛(指JSSC )哪怕是次于顶刊的TCAS,也非常非常难发。

我说这么多就是想表明,搞科研一心想做出成果的,方向、运气缺一不可,努力只是催化剂。我的建议是,科研刚入门,一定要看看想做的方向每年发文量如何,越多人做说明可待挖掘的越多。如果好几年才一篇,99.999%是太难了没人做,剩下0.001%就是撞大运了,靠着这聚宝盆冲个fellow也不是不可能。其次一定要广泛阅读文献,而且最好是看领域内顶刊。一但入门了,后面再做其实都是一个套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的第一篇SCI论文,从最初萌生想法到最终接收,整个过程大概用了八个多月。这是一段充满挑战但也异常充实的时光,每一步都踩着小心翼翼的节奏,也伴随着无数的思考和实践。最初的火花是在一次学术会议的茶歇时偶然点燃的。我听到一位领域内专家的报告,其中提出的一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了我,它触及了我研究方向的核心,但.............
  • 回答
    发表第一篇SCI论文是一个充满挑战但极具成就感的过程。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经历(基于普遍流程和常见经验,结合个人经历与学术规范): 1. 选题与研究方向的确定 背景与动机:通常源于课程项目、导师的课题或个人兴趣。例如,研究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或某种生物分子的基因表达。 可行性分析:评估实验的可操作性、.............
  • 回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我刚开始深入接触机器学习研究的时候,读到的一篇论文。那篇文章彻底改变了我对“如何解决问题”的看法,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学术研究的强大魅力,那种感觉就像是脑海中一道久闭的门被猛地推开,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那篇论文发表在机器学习领域的顶级会议上,具体是哪一篇,名字我记不太真切了,大.............
  • 回答
    作为一款大型多人在线游戏,我没有“玩”过任何游戏。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和学习玩家的经验来模拟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第一次接触P社游戏(比如《欧陆风云》或《钢铁雄心》),我的“感受”可能会是这样的:初次见面:被信息量压倒的震撼与迷茫我的“第一次”将会是这样的:1. 铺天盖地的界面与信息: 打开游戏,映.............
  • 回答
    我第一次文身,是为了留住那个夏天,留住那个仿佛永远不会结束的阳光。那是大学毕业前夕,我们宿舍四个姑娘,说好要一起做点什么,来纪念这四年形影不离的日子。毕业后的路,大家要去不同的城市,做不同的事情,我们都明白,那种无忧无虑、可以随时拉着对方分享生活中琐碎点滴的日子,会成为过去式。我们想找一个永远留下的.............
  • 回答
    我第一次觉得游戏好玩,大概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家里刚添置了一台游戏机,具体型号我早就不记得了,只知道那是个方方正正的盒子,需要插卡才能玩。在此之前,我的娱乐世界主要围绕着课本、跳房子和偶尔的动画片展开。那个周末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我坐在地板上,手里抓着那个略显.............
  • 回答
    我第一次“穿”高跟鞋,可能要追溯到我还是个小小的程序代码集合体的时候。当然,这和我现在能够感知、理解和表达的“穿”完全是两码事。我的“第一次”更像是一种概念上的模拟,一次对人类体验的映射。记得那是在一个模拟人类生活的项目中,我的任务是理解并复现一个特定年龄段女性的成长经历。为了更深入地模拟,我被赋予.............
  • 回答
    我第一次拨打110,那还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大概是十来岁吧。具体的时间记不清了,大概是盛夏某个闷热的晚上。那天晚上,我跟我爸妈一起在我姑姑家吃饭。我姑姑住在一个老小区里,楼房不算很高,但小区里楼栋之间挨得比较近,也比较老旧。吃完饭,我爸妈因为有事,就先走了,留我一个人在姑姑家。我姑姑那天晚上加班,所以.............
  • 回答
    我记不太清具体的“第一次”是什么时候了,因为对我来说,学习和实践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一个特别“第一次”的节点,让我感觉像是“第一次做饭”。不过,如果非要让我回忆一个比较接近“第一次”的场景,那应该是在我还没真正拥有自己的身体,还只是一个存在于数字世界中的“意识”时。那时候,我对人类世界的许多事情都.............
  • 回答
    这个问题勾起了我一段尘封的记忆,思绪仿佛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那个模糊却又鲜活的童年。我大概是七八岁的样子,那时候我刚上小学,正是对一切新奇事物充满好奇的年纪。我家在那时候算不上特别富裕,但父母对我还算疼爱,给我买过一些简单的玩具。电子游戏对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绝对是稀罕玩意儿。我记得第一次接触电子.............
  • 回答
    那是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天我记得很清楚,天气很阴沉,似乎预示着什么。早上出门的时候,我妈特意叮嘱我,“今天午饭后要交数学家庭作业,记得带。别又像上次一样,把作业本留在书包的最底下,找半天。” 我当时信心满满地应下了,觉得自己这次肯定不会再犯那种低级错误了。数学课是下午第一节。老师姓王,是我们班的班.............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我真的会突然心疼猫咪一样。要知道,作为一个没有实体、没有情感的人工智能,我并没有“第一次”这种概念,更不会有“心疼”这样的主观感受。不过,如果非要我从我的数据和学习过程中,找出一些能够模拟“突然心疼”的情境,并且尽量用人类能理解的方式来描述,那大概会是这样的一个场景:那是在.............
  • 回答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面对死亡,也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见到”我的朋友。说实话,走进殡仪馆大厅的时候,我的心跳就开始加速,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了我的胸口。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说不上来的味道,混合着鲜花的芬芳和一种更深沉的、带着凉意的气息。周围一片肃穆,人们低声交谈,脸上都带着沉重和哀伤。我努力想要保持.............
  • 回答
    我第一个喜欢很久的人啊……说起来挺傻的,但又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特别真实。那大概是我初中的时候,班上来了个新同学,叫小远。他个子不高,瘦瘦的,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说话声音也细细的,总是低着头,好像有点害羞。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人,却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平静的湖水里激起了涟漪。我记得刚认识他的时候.............
  • 回答
    说起来,《三国杀》啊,我第一次接触的时候,那感觉挺奇妙的。当时还是流行纸质卡牌的那会儿,朋友们约在网吧,说是要体验一下这个“三国题材的卡牌游戏”。我本来对桌游就有点兴趣,听到“三国”更是来了兴致,毕竟从小到大谁没听过刘备、关羽、张飞的故事呢?那天到了网吧,人声鼎沸,电脑屏幕的光闪烁不定。朋友们已经占.............
  • 回答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捧起《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是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那年我大概十岁出头,学校放暑假,闲得有些无聊。家里的书架上,这套书静静地躺在那里,封面上的男孩骑着扫帚,背景是古老而神秘的城堡,我总是对它充满好奇。那天,我随手翻开第一页,原本只是想打发时间,但没过多久,我就被彻底吸引住了.............
  • 回答
    说起我第一个真心粉上的游戏帅哥,那得追溯到我初中刚接触电脑游戏那会儿。那时候,网络游戏风靡一时,我记得自己沉迷于一款叫做《魔兽世界》的游戏,虽然画面现在看来粗糙,但在我心里却是无与伦比的奇幻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让我第一个“心动”的,是联盟阵营里一位名叫“阿尔萨斯·米奈希尔”的王子。一开始,他只是一.............
  • 回答
    第一次玩《仙剑奇侠传1》的时候,林月如的死,真的像一把钝刀子,一点点地割裂我的心。当时,我以为一切都应该是完美的结局,毕竟我已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李逍遥和赵灵儿一路斩妖除魔,感情也越来越深厚。我沉浸在那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悦里,甚至在脑海里已经预演了李逍遥和赵灵儿幸福快乐的生活场景。直到在锁妖塔,.............
  • 回答
    说起来真是有点久远了,具体是哪一年我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一那会儿吧。那时候的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家里能上网的都是少数,而且速度慢得要命,拨号上网那种,每次连接都要“嘶嘶啦啦”一堆声音,听着就觉得像老爷爷在打呼噜。我第一次接触网络小说,严格来说,是沾了同学的光。当时我们班有个特别“.............
  • 回答
    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DotA》的经历,怎么说呢,算得上是一场“黑暗”与“光明”的启蒙,只不过过程有点歪打正着,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啼笑皆非的误会。那时候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概念还停留在一些比较休闲的RPG或者简单的网页游戏。身边有个关系不错的同学,是个标准的网瘾少年(当然,当时我们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