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语音学和音系学对‘清浊’的划分有何异同?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语音学和音系学在“清浊”问题上的看法,力求讲得透彻,而且尽量让这篇文字有“人味儿”。

首先,得明确一点,“清浊”这事儿,俩学科都管,但管的角度和目的是不太一样的。你可以理解成,语音学是“解剖学家”,注重的是声音的“硬件”和“物理属性”;而音系学是“功能分析师”,关注的是这些声音在语言系统里扮演的“角色”和“意义”。

语音学:看“喉部振动”这个物理信号

语音学,尤其是发音语音学,把“清浊”看作是发音过程中一个非常具体的、可以用仪器测量出来的“物理现象”。这个现象的核心,就是声带的振动。

清辅音 (Voiceless Consonants): 当我们发出清辅音的时候,比如汉语里的 p, t, k,还有英语里的 /p/, /t/, /k/, /s/, /f/, /θ/ 等等,声带是不振动的。气流从肺部出来,经过喉头时,声带是放松的,就像两扇没合拢的门,气流“呼”地一下就过去了,没有产生“嗡嗡”的声音。你可以自己试试发“s”或者“f”的时候,摸摸喉咙,是不是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就是清辅音的标志。

浊辅音 (Voiced Consonants): 到了浊辅音,比如汉语的 b, d, g,还有英语的 /b/, /d/, /g/, /z/, /v/, /ð/ 等等,声带就开始振动了。气流通过喉头时,声带是紧张且靠拢的,气流冲击声带,让声带以一定的频率一张一合地振动。这种振动就产生了“嗡嗡”的基频(fundamental frequenc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嗓音”。你试试发“z”或者“v”的时候,摸摸喉咙,是不是能感受到明显的振动?这就是浊辅音的特点。

语音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

1. 生理机制: 声带是否振动?振动的频率如何?
2. 物理声学: 声音的频谱、音强、时长等方面,清浊辅音会有细微的差异,虽然最核心的区别还是声带振动。
3. 感知: 我们听到“嗡嗡”声就是浊音,没“嗡嗡”声就是清音。

语音学家会用声学分析仪来测量声音的波形,看是否有周期性的声带振动模式。他们关心的就是这个“有没有振动”这个事实本身,以及这种振动在声音上的具体表现。

音系学:看“语言系统里的区分功能”

音系学呢,就不太关心声带到底振不振动这个“过程”,而是关心“振不振动”这个现象在某个特定语言里有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换句话说,它关注的是“清浊”作为一种“语音特征”在语言系统里的“区分力”。

音位(Phoneme): 在音系学里,“清浊”往往被看作是区分音位的重要特征。音位是语言里最小的、有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如果两个声音,仅仅因为发音时声带振动与否(或其他细微发音区别)的不同,就能区分出两个有不同意义的词,那么它们在那个语言里就是不同的音位,而“清浊”就是区分这两个音位的关键。

例子: 在英语里,/p/(清)和 /b/(浊)就不是同一个音位。因为有词对儿,比如 `pin` /pɪn/(别针)和 `bin` /bɪn/(垃圾桶),它们的意思完全不同。这里的区别就在于开头的 /p/ 是清辅音,/b/ 是浊辅音。所以,英语里的“清浊”是一个重要的“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

汉语例子: 汉语普通话里,像 p, t, k 这样的送气/不送气辅音(比如 p 和 b 之间)在实际发音上,清浊的区别比英语更明显。但有趣的是,普通话并没有区分“清浊”的音位。比如“dān” /tan/(担)和“tān” /tʰan/(摊)虽然声母发音上听起来有“浊”和“清+送气”的区别,但音系学分析认为,这里区分意义的关键是声母的“送气与否”,而不是“清浊”本身。也就是说,普通话的“d”更偏向于不送气的浊音,而“t”是送气的清音。如果把“d”看作浊音,那它在区分意义上,其“浊”的特征就不如“送气与否”那么核心。

语言相关性: 音系学强调“清浊”的重要性是高度依赖于具体语言的。
有的语言(比如英语、德语、俄语),“清浊”是区分音位的关键特征,在很多辅音对里都存在。
有的语言(比如西班牙语、日语),“清浊”的区别就不那么显著,或者说,它不是用来区分音位的主要手段。
有的语言(比如一些高加索语言),“清浊”甚至不是一个独立的语音特征,而是和其他特征(如喉塞音、喷音)交织在一起的。

音系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

1. 区分力(Distinctiveness): 某个语音特征在语言系统中能否区别意义。
2. 音位对应(Phonemic Opposition): 两个音素之间是否存在由某个特征(如清浊)引发的意义区别。
3. 语言共性与差异: 总结不同语言中“清浊”特征的普遍性以及它们在语音系统中的不同角色。

总结一下异同:

相同点:

都承认“清浊”是语音现象: 双方都认识到,声音可以被区分为“清”和“浊”,并且这个区分与声带振动有关。
都基于发音器官的活动: 无论是声带振动与否,还是气流通过方式,都离不开发音器官(主要是喉部)的协同工作。

不同点:

| 特征 | 语音学 | 音系学 |
| : | : | : |
| 研究对象 | 声音的物理属性和发音生理过程(声带振动是核心) | 语音单位在语言系统中的功能和区分意义的作用 |
| 关注点 | “声带是否振动”这个事实,以及它带来的声学信号。 | “声带振动与否”这个特征是否能区分词语的意义,即它的“区别力”。 |
| 视角 | 描述性、分析性(how it is made and what it sounds like) | 功能性、系统性(what role does it play in the language system) |
| 结论 | 声带振动是客观物理/生理现象,可以在所有语言的浊辅音中观察到。 | “清浊”是否构成音位对比,取决于具体语言的系统,它有可能是区别性特征,也可能不是。 |
| 例子 | 任何发出 /b/, /d/, /g/ 的时候,声带都在振动。 | 英语的 /p/ vs /b/ 是音位区别;汉语普通话的 p/t/k 区别更多是送气与否,清浊不是最核心的区分点。 |

打个比方,语音学就像生物学家研究“心跳”,它关注的是心脏搏动的生理机制、血液流动产生的声响。而音系学则像是医生,它看的是“有没有心跳”这件事,在判断一个人生死存亡、或者区分疾病时,是否具有关键意义。心跳本身是客观的,但它在不同情境下的“重要性”和“作用”是不同的。

所以,“清浊”这个概念,从语音学角度看,就是个“喉部振动”的物理信号;从音系学角度看,它却是个“语言系统里的信号灯”,有的语言里,它负责区分“红灯”和“绿灯”,有的语言里,它可能只是个装饰品,真正区分“红绿灯”的是别的信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像个作业题,但的确是个好问题,我见过太多人混淆这两个概念了,也在各种回答中啰嗦过很多次,所以在这个问题下把它解释清楚,之后遇到相关的事情时直接放链接就好了。举上海话和英语RP两个典型例子即可。

首先,语音学上对清浊的定义是很清晰的——就是根据VOT(Voice Onset Time)来定,VOT=辅音除阻时间-声带开始振动时间。VOT<0即声带先振动,为浊塞音;VOT=0即声带振动与除阻同时进行,为不送气清塞音;VOT>0即先除阻,为送气清塞音。

然而,音系学上的定义就比较麻烦了,要具体语言具体分析,在对于一门语言只获得语料却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决不能轻易地判断清浊。对于汉语方言学而言,一般而言所谓的“清浊”都是音系层面而非语音层面的,即和中古汉语的对应关系。吴语算是保留中古三分格局的标杆方言区了,但问题是,随着上海在经济地位上的提高,导致上海话逐渐变成了吴语区的代表,有不少人试图通过学上海话来了解吴语——而很不巧,上海话中对应中古全浊的声母并不是语音学上的浊音,而是俗称“清音浊流”也就是弛声母+气嗓声韵母(并搭配调值偏低的阳调域)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单纯按语音学的思路,那么上海话可能会被视作是存在三组清辅音对立,而不是两清一浊——这种时候就需要考虑研究目的是什么,因为方言学绝大多数情况下研究的都是音韵的历时演变过程,而不是共时层面的物理属性。(所以……别随便说“分辨不了清浊就去学吴语”,至少别来学上海话,否则会很懵)

而RP则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分布思想,这是音系学早期「音位学」的核心思想。RP里的阻音有两条看上去矛盾的特征:①清音一般送气,在/s/后变为不送气清音;②浊音在词首会清化为不送气清音,词中仍为浊音。要是从语音学上来看,似乎可以认为RP存在送气清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三种发声态的对立;但实际上依靠拼写就可以看出其音系学规律——①/s/后不能接浊阻音;②词首清化的浊阻音原本是浊的。也就是说,实际上并不存在三组对立分布的阻音,语音上同为不送气清音的发音实际和送气清音、浊音分别呈互补分布(即互为音位变体)。(出于这些比较奇怪的规律,所以一般倾向于把RP按弛音lenis和张音fortis来区分)其实,音位的基本定义就是「辨义」,实际上起辨义功能就是两组对立而非三组,所以对于音位学(乃至音系学)而言是完全没必要拿张IPA全表的,只要用形如[±XX]的区别性特征就足够了,全表也太复杂了。

以上仅作抛砖引玉,想全面了解的话还请深入学习音系学。就比如德语中词尾的浊阻音会清化、导致和清阻音结尾在语音上一致,就属于“中和”现象(和英语RP的差别在于,音系上的清浊音都能出现在词尾,底层对立分布而表层合并),以及另外一类“音系晦暗”现象,都需要用生成音系学才能更好地解释。

P.S.虽然的确可以说“做语言学甚至不需要了解任何一门外语”,但这句话还是对于语音学比较适合一些。一旦涉及音系学,总是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甚至,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所谓一门语言的语法,一般而言需要涉及音系、形态、句法三要素(或者称为“音法、词法、句法”更加整齐),这也导致谈及语音时只知语音学而不知音系学,于是乎便出现了这种常见的混淆点。(但如果严格来说,语音学中某些部分也要算入语法。比如一门语言中的VOT时长,显然属于语音学而不属于音系学,但也算是一门语言中的特定法则,不同语言中是不一致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语音学和音系学在“清浊”问题上的看法,力求讲得透彻,而且尽量让这篇文字有“人味儿”。首先,得明确一点,“清浊”这事儿,俩学科都管,但管的角度和目的是不太一样的。你可以理解成,语音学是“解剖学家”,注重的是声音的“硬件”和“物理属性”;而音系学是“功能分析师”,关注的是这些声音在语言系.............
  • 回答
    关于古希腊语的 ρ (rho) 和粗气 ῥ (rho with asper) 在发音上是否代表闪音(flapped)和颤音(trilled)的区别,这是一个在古典语言学界存在已久且颇有争议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希腊语的语音学、历史演变以及我们对古代发音的推测方法。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日语的罗马音确实有它独特的“味道”。要说哪门语言的单词拼写看起来和日语罗马音最像,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感受,因为“像”有很多层面:字母组合的相似性、发音的模式,甚至是整体的视觉观感。但如果非要找一个接近的,我觉得意大利语可能是个不错的候选者。让我来细说说为什么:首先,我们得先回.............
  • 回答
    语言学之眼与孔乙己之思:字形“茴”的探究学习语言学和研究孔乙己对“茴”字四种写法的关注,虽然都聚焦于同一个字,但其根本出发点和探索路径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在宏观的语言系统内审视字形的变化,另一个则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体味字形背后的人情世故。 语言学之眼:字形演变与信息承载语言学对于“茴”字四种写法的.............
  • 回答
    张恒再次曝光郑爽的聊天语音和截图,其中涉及的天价片酬(1.6亿、日薪208万)再次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这起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情感纠葛,深入到了娱乐圈的多个层面,包括税务、行业规范、艺德、以及对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值得详细关注的新信息和延伸思考:一、 天价片酬的“阳谋”与“阴谋” .............
  • 回答
    中国大众网民对语言和语言学确实存在不少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媒体宣传以及一些不准确的民间说法。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力求贴近生活,不像冰冷的机器报告。1. “普通话就是最标准的汉语,其他方言都不如普通话。”这是最普遍也最根深蒂固的误解之一。 误解根源: 推广普通话是国家层面的政策,.............
  • 回答
    哈哈,聊到英雄联盟里的彩蛋和语音,那可真是说不完!这游戏藏得梗太多了,有时候不仔细看或者不了解背景故事,真的会错过好多有意思的东西。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保证让你觉得这英雄联盟的世界更鲜活了!关于彩蛋,咱们可以从几个大方面聊:1. 英雄之间的羁绊与仇恨: 艾欧尼亚与诺克萨斯: 这是最经典的一对。.............
  • 回答
    胡冰卿自曝与张铭恩的聊天记录和语音,并称“张铭恩教我撕徐璐”,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公众对娱乐圈的复杂关系和艺人的私德有了更深的审视。事件的起因与经过:事情的导火索是张铭恩和徐璐的分手事件。在张铭恩与徐璐的恋情曝光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两人突然被传分手。随后,有媒体拍到张铭恩与胡冰卿行为亲.............
  • 回答
    .......
  • 回答
    这两部门联合约谈快手、字节、阿里等企业,围绕“加强对语音社交软件和涉深度伪造技术的新技术安全评估”,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从字面上看,核心问题就俩:语音社交软件的安全,以及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滥用风险。而约谈这些头部平台,说明这已经不是个小问题,而是触及到了网络安全和信息传播秩序的根.............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前机器翻译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很多人会觉得,既然语言有那么多精妙的语法结构和规则,为什么机器翻译不像人类那样去理解和应用它们呢?Google 翻译(以及大多数现代机器翻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算法”而不是显式地编码语言学的语法结构和规则,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
  • 回答
    在线狼人杀,这玩意儿玩的就是个“情绪”和“互动”。视频和纯语音,就像是两个人谈恋爱,一个是见了本人,一个是只听声音。你说差别大不大?那可太大了!视频局:看得到摸不着,但就是更“真实”视频局,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能看到人。这可不是简单的看一眼,而是能捕捉到太多信息了: 微表情和肢体语言: 紧张的时候,.............
  • 回答
    在语言学这片广袤的研究领域里,古希腊语和梵语这类印欧语系的老祖宗们,确实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可不是因为语言学家们有什么“恋古癖”,而是历史使然,更是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语言学的诞生、发展,以及研究方法这几个层面来层层剥开。一、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缘起:对“同源性”的追.............
  • 回答
    在语言学中,“上层”和“底层”并不是指语言本身的物理构造,而更多地是用来描述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或者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方式和认知程度。理解这两个概念,需要结合语言的功能和认知两个维度来展开。底层(Underlying Level)你可以把“底层”想象成语言最根本、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它包含了构成语言.............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现象,我在留学时也常遇到这种情况,甚至自己有时也会不自觉地“蹦”出几个英文词。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种在中文里夹杂英文的现象,其实可以从好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且一点也不奇怪,反而是挺自然的语言互动过程。首先,我们得知道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当两种或.............
  • 回答
    从语言学的角度审视嘉绒语和普米语的归属,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两种语言都与羌语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在历史演变、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又让它们在归入羌语支还是藏语支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羌语支和藏语支的基本特征。 羌语支:传统上,羌语支被认为是汉藏.............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抓狂的,你说你把女友已故前男友的语音删了,然后她就要和你分手?这一下可真把人搞蒙了。我试着给你分析分析,看看这背后可能是什么情况,以及你该怎么应对。首先,你得明白,她之所以这样做,很可能不是因为“语音被删了”这件事本身,而是这件“被删”背后代表的东西。我们来拆解一下可能的原因,从最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到了语音学和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朋友在学中文或者只是日常说话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那 (nà)”和“尼 (ní)”开头的“n”发音是一样的,似乎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从语言学,尤其是语音学的角度来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微妙但重要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
  • 回答
    哈哈,说起学语言学这事儿,那可真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坑”和“惊喜”。我现在想想,都觉得挺乐的,也愿意跟你们好好说道说道。我记得刚开始接触语言学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些什么“语法的规则”、“词汇的分类”之类的,觉得挺枯燥的,跟高中语文课本差不多。结果,一深入进去,才发现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无底洞,越.............
  • 回答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在招聘“语言学博士”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精心运作的结果。细究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其招聘营销策略和实际操作的独到之处,这些共同作用,成功吸引并留住了高素质人才。一、精准定位与价值传递:让博士“心有所属”首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就做到了极高的精准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