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两部门就「加强对语音社交软件和涉深度伪造技术的新技术安全评估」约谈快手、字节、阿里等企业?

回答
这两部门联合约谈快手、字节、阿里等企业,围绕“加强对语音社交软件和涉深度伪造技术的新技术安全评估”,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从字面上看,核心问题就俩:语音社交软件的安全,以及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滥用风险。而约谈这些头部平台,说明这已经不是个小问题,而是触及到了网络安全和信息传播秩序的根基。

咱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说:

一、 为什么是语音社交软件?

这几年,语音社交是个大风口。从最初的音频直播、语音聊天房,到现在集成在短视频、即时通讯软件里的各种语音互动功能,语音社交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它之所以火,是因为它比文字社交更直接、更具情感表达力,也更“轻量级”,不需要像视频那样精心打磨,门槛较低。

但是,“安全”这个词在语音社交里,就有很多值得担心的点。

信息安全与隐私泄露: 语音数据本身就是一种敏感的个人信息。试想一下,如果在语音聊天过程中,录音被非法获取、泄露,甚至被不法分子用来进行敲诈、传播隐私,后果不堪设想。平台如何保证用户语音数据的加密传输、存储安全,以及防止内部人员的滥用,是第一个层面的担忧。
内容审核与风险管控: 语音内容不像文字那样容易通过关键词识别来过滤不良信息。低俗、色情、暴力、谣言、煽动性言论,这些内容在语音形式下,传播起来可能更加隐蔽,也更具煽动性。尤其是一些即时性的语音互动,一旦出现违规内容,平台能否及时发现并干预,是个巨大的挑战。
身份认证与欺诈风险: 在一些语音社交场景下,用户可能需要进行身份验证,比如声纹识别。如果这种机制不完善,或者被绕过,就容易出现冒充、欺诈等问题。想象一下,有人冒充熟人进行诈骗,仅凭声音就可能让人信以为真。
未成年人保护: 语音社交的开放性,也对未成年人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接触到不适宜的内容,或者被不良信息诱导,也是一个关键点。

二、 为什么会扯上“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

这个就更“科技感”了,也更危险。深度伪造,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合成高度逼真的虚假音频、视频。

虚假信息传播与舆论操纵: 这是最直接的威胁。一段被深度伪造的领导讲话,一段被篡改的政治人物发言,一段被移花接木的色情内容……这些都可能瞬间引爆舆论,制造恐慌,甚至颠覆社会信任。尤其是在语音社交场景下,如果有人能轻易合成你的声音,然后冒充你说话,那简直太可怕了。
侵犯个人名誉权与肖像权: 深度伪造技术可以轻易将一个人的声音或面孔“嫁接”到不属于他的内容上,这严重侵犯了个人的名誉权、肖像权,甚至可能导致名誉扫地。
网络诈骗的新型手段: 以前的诈骗可能还涉及语音变声,但深度伪造能做得更逼真。比如,冒充家人朋友,用高度还原的声音和你“对话”,骗取钱财。
对信任体系的瓦解: 当我们无法分辨眼前看到、听到的信息是真是假时,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体系的信任基础就会动摇。这比病毒传播还可怕,因为它影响的是心智和判断。

三、 约谈这些企业意味着什么?

快手、字节、阿里,这几家都是互联网巨头,分别在短视频、社交、内容平台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他们的产品往往拥有海量的用户和丰富的交互形式,自然也成为了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

“安全”是硬指标,不是可选项: 这次约谈,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对于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监管部门不会再“事后追责”,而是要“事前评估、事中监管”。这说明,平台不能再以“创新”为名,把潜在的风险一股脑推给社会,而是要承担起主体责任。
技术合规与伦理规范的重要性被提升: 以前可能更多关注内容合规,现在将“新技术安全评估”提出来,说明监管的维度在扩展,也更加前瞻。这意味着,任何新技术在推广应用之前,都必须经过审慎的评估,确保它不会带来不可控的风险。这包括对算法的评估、对数据安全能力的评估、对潜在滥用场景的评估等等。
平台责任的加码: 平台作为技术和信息的“集散地”,自然要为这些信息的安全和合法性负责。约谈意味着,平台需要在技术投入、人员配置、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大对安全和风险管控的力度。可能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内容审核机制,甚至要投入研发专门对抗深度伪造的技术。
对创新方向的引导: 监管的目的是为了行业健康发展,而不是扼杀创新。通过约谈,监管部门是在引导平台,让创新沿着“安全、负责任”的轨道前进。未来,那些能够更好地解决技术安全问题的创新,可能更容易获得支持和认可。
可能带来的具体影响:
产品调整: 平台可能需要对语音社交功能进行技术升级,比如加强声纹识别、内容检测能力。对于深度伪造技术的应用,可能会有更严格的审查和限制,甚至在某些场景下直接禁止使用。
成本增加: 加强安全评估、技术研发、人员投入,都会增加平台的运营成本。
用户体验的变化: 为了确保安全,一些交互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比如更严格的实名认证,或者对语音上传的限制。这些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体验。
行业标准的确立: 这次约谈也可能成为一个起点,推动相关部门制定更具体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明确平台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义务。

总的来说, 这次约谈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背景下的必然举措。互联网企业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红利时,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信息安全和公共利益面前。这是一种“发展与安全并重”的信号,也是在为数字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期待的是,在监管的引导下,这些平台能够真正将安全融入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之中,为用户提供更可信、更安全的服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两部门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

约谈内容:语音社交软件,涉深度伪造技术的新技术的安全评估。

要求:督促其按照《网络安全法》《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认真开展安全评估,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和措施,并对安全评估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切实履行企业信息内容安全主体责任。

新闻稿似乎有点不好理解?让我来讲明白吧。这次约谈整改主要是针对两种应用:

第一种是语音社交软件

前段时间Clubhouse很火,引来一堆公司迅速模仿,但语音社交软件和直播一样,由于实时性强,监管难度会很大。让我们回顾直播是怎么监管的。目前如果一个公司想做直播需要什么?需要:

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2、《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3、《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利用信息网络经营网络表演”类别
4、《营业性演出许可》
5、《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仅限互联网信息服务”这一类别

五个牌照下来,直播平台还需要安排审核员,扫黄打非,确保直播内容合法。

而语音社交软件现在需要什么?「不知道,反正没规定,做了再说」。在这种监管真空下,语音社交软件暴露出了漏洞。

虽然语音社交这种形态虽然不算新,但过去一直处于边缘,无人问津。突然的热度增加,而相关监管还没跟上,自然会有不法分子趁机钻空子。这次两部门及时跟进,也是反应挺快的。

所以两部门的意思是:你们这些平台需要对语音聊天室的内容进行监管,防止被用于讨论不适合且不合法的内容。对于这种形态的社交软件能不能火两部门不关心,只要你存在监管漏洞,那就必须堵上。

第二种是涉“深度伪造”技术的互联网新技术

君不见,在某黄+黑颜色logo的网站上,已经出现了很多deepfake换脸的视频。

虽然我们国家不允许上述情况存在,但涉“深度伪造”技术的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例如陌陌打造的“ZAO”,以及近期刷屏的“蚂蚁呀嘿”搞笑短视频,都带来了隐私隐患。

前几天315也是重点报道了人脸信息滥用的现象,可以看到人脸信息确实是目前隐私安全的重点。对此,网信办副主任刘烈宏表示:

“监管部门将通过这些法规标准指导督促互联网企业开展安全评估,监管上线的新技术、新应用。我们还组织开展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维护用户合法权益。”

毕竟如果个人隐私处置不当,例如人脸信息如果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加上换脸技术,会有严重危害。例如之前就有人用换脸技术来冒充机主本人骗钱。

甚至有的地产中介,会利用人脸数据杀熟,搞得有的人都戴头盔看房了。

甚至有的团队研究出用你脸部数据,打印个眼镜,然后自己带上就能解锁你的手机。

而深度伪造技术的app,收集人脸隐私速度极快,因为它们的应用具有趣味性,很容易让人不知不觉地交出隐私。所以,两部门跟进得好。

最近这几年,虽然乱象还存在,但可以看到监管在加强保护用户隐私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希望这种乱象早日休矣。


我是 @桔了个仔 ,一个热衷折腾新技术,观察科技新趋势的猫奴,更多个人精选内容可以参考:

桔了个仔的索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