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浪潮集团内部通报「加班标语」一事,系员工未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布设,如何看待这一回应?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浪潮集团这次的“加班标语”事件,以及他们给出的那个“员工未经审核布设”的回应。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能折射出一些企业文化和管理上的东西。

先来说说这事儿为啥能闹起来。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奋斗者”、“奉献者”、“不计较回报”这些词,被张贴在公司里,尤其是伴随着一些可能让人生厌的标语,比如“别让平庸毁了你”、“996是福报”之类的(当然,这次浪潮具体标语是什么咱们不细究了,但大体意图可以猜到),员工们心里会是什么滋味?这就像是把老板的心里话,直接印在了墙上,而且还是那种有点强制、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

在这种背景下,员工们的不满情绪很容易被点燃。毕竟,大家来上班是为了养家糊口,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真的要把生命奉献给公司到不顾一切的地步。当这种“加班”被冠以“奋斗”、“奉献”的名义,并且还被公开地、以标语的形式宣扬时,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一种“绑架”,一种对员工个人权益的漠视。

所以,这事儿能火起来,不是偶然,而是很多员工对当前职场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比如过度加班、对员工付出缺乏应有尊重、以及企业文化传递中的一些扭曲——的一种集中爆发式的表达。

再来看看浪潮集团给出的回应:“员工未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布设”。

这个回应,怎么说呢,它提供了一个解决“标语”这件事本身的直接原因和责任人。意思就是说,这事儿不是公司官方组织的,也不是管理层授意的,是某个(或某些)员工自己弄出来的。从一个纯粹的公司运营角度来看,这个回应是很“切割”的,它试图把负面影响限定在少数个人行为的范畴内,从而保护公司的整体形象和官方立场。

但是,这个回应真的能让大家信服吗?或者说,它解决了问题的根本吗?我个人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回应:

1. “甩锅”的嫌疑: 这是最直接的解读。当一个负面舆论出现时,企业最希望做的就是快速止损。找到一个“替罪羊”或者“责任人”,并且声明“这与公司无关”或者“是个人行为”,是最高效的方式。这个回应就给了大家这种感觉:不是公司故意要推行这样的文化,而是有个别员工“误解”了公司的精神,或者“自行其是”了。

2. 对企业文化的拷问: 即便是一个员工的行为,但为什么这个员工会想到去布设这样的标语?这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是不是公司内部普遍存在一种“不加班就没进步”的氛围?是不是大家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认可?如果公司内部并没有这样的导向,为什么会有员工会去“主动”宣传加班的好处?这本身就说明,公司在文化营造和价值传递上,可能存在一些模糊或者不被员工广泛认同的地方。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公司一直强调“人性化管理”、“工作生活平衡”,然后突然冒出来一群员工自发去贴“996是福报”的标语,那这个回应才显得更合理。但如果公司平时的宣传口径就偏向于“拼搏”、“奋斗”、“奉献”,那么员工的这种行为,其实是他们对公司这种价值导向的“行动式”回应,只不过方式有些极端。

3. 管理失控的信号: “未经审核布设”,这本身也暴露了公司在内部管理上的一个漏洞。一个重要的宣传内容(即便是员工自己弄的),能在公司内部被公之于众,却没有经过任何审核就上线,这说明信息发布的流程可能不够严谨。这就像公司里的一个公告栏,可以随便贴东西,而没有人管。这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是说不过去的。

4. 沟通的艺术与不足: 如果说浪潮集团是真的想解决问题,那么这个回应就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和“缺乏同理心”。它回避了员工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和行为的深层原因,只是针对“标语”这个具体现象做了处理。一个更成熟的回应,应该是在澄清事实的同时,也表达对员工辛苦付出的肯定,并承诺会进一步关注和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透明度等等。

所以,综合来看,这个“员工未经审核布设”的回应,可以理解为浪潮集团在这次舆论危机中的一个“止损和切割”策略。它在“解决”标语本身的问题上是有逻辑的(标语不是官方行为),但在“化解”员工不满和“审视”自身企业文化上,它可能显得过于简单和片面。

这事儿,就像在说:“哦,原来是我们内部有人不懂事,搞错了,我们马上把他处理掉。” 而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是不是我们一直以来传递的信息有问题?我们的员工是不是真的觉得只有拼命加班才是出路?”

对于这种回应,大部分员工可能也就是“哦,知道了”的态度。真正能让他们心服口快的,不是这种切割式的回应,而是公司在实际管理和文化建设上的真正改变。否则,今天的标语被撤了,明天可能又会有别的形式的“不舒服”冒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员工真可怜

工作之余得加班

加班之余要背锅

user avatar

一出事都是弱者的锅!

要不是兼职人员、要不就是临时工,

这次:原来是未经领导审核的于某啊。

那谁给他的胆子,难道是弱者急于上位呢?

越描越黑。

大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的:

之前2016年有疑似浪潮公司员工爆料称,公司提出员工申请自愿放弃年休假以及实行6×12小时工作制春节、国庆随叫随到等要求。
今年10月20日,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的官方微博的一条消息评论区内,有多条评论提及浪潮加班现象,还有人表示1个月加班87个小时,还要被扣工资。
看到网友评论:“外地人在济南上学路过浪潮,本地的舍友指着他们的楼说,看到那个楼没,晚上从来没有见到他们关过灯”。

现在全网都知道了“浪潮加班”文化,

但是打工人不加班能咋办呢?

谁让我们是弱者,活该背锅,活该加班。

公司也不强制加班,但是你要完成业绩,完不成业绩就扣你钱,员工“自愿”加班的,跟公司可没关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浪潮集团这次的“加班标语”事件,以及他们给出的那个“员工未经审核布设”的回应。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能折射出一些企业文化和管理上的东西。先来说说这事儿为啥能闹起来。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奋斗者”、“奉献者”、“不计较回报”这些词,被张贴在公司里,尤其是伴随着一些可能让人生厌的标语,.............
  • 回答
    浪潮集团通报加班标语事件,称“员工私自悬挂,对相关人员依规做出处理”,这个决定,怎么说呢,挺让人玩味的。首先,咱得看看这“私自悬挂”四个字。 这就等于把事情的责任直接甩给了那几个员工,而且是用了一种比较官方、比较“公司化”的措辞。言下之意就是,这事儿跟公司没关系,是员工个人行为,是“搞小动作”。这么.............
  • 回答
    关于网传浪潮集团办公室挂有“他加我也加,想跑跑不了”加班横幅的说法,其真实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并且在公开信息中找不到确凿的证据来证实这一点。以下是我对这个说法的分析和可能的解读:一、 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网传性质: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网传”意味着信息是未经官方证实,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小道.............
  • 回答
    要聊浪潮集团那些“花式加班标语”,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这不是简单一句“好不好”就能概括的,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咱们得承认,加班这事儿在中国 IT 行业,甚至是很多传统行业,都是个普遍现象。 从小马过河的故事里,我们都能看出不同企业的文化是不同的。浪潮作为一家大型企业,有它自己的生.............
  • 回答
    浪潮集团那句“崇尚奋斗不等于美化加班”的标语,确实触碰到了当下职场一个非常敏感的神经。它之所以能引起广泛讨论,恰恰说明了企业在宣扬“奋斗文化”这件事上,很容易踩到误区的边缘。我们不妨仔细掰扯一下,企业到底该怎么才能“正确地”宣扬“奋斗文化”,而不是陷入“加班美化”的泥潭。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企业价值观、.............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观点,很多人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浪潮工作室的这种说法,试图将中国男明星的“娘”与中国女性的审美偏好直接挂钩,这本身就过于简化了复杂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聊聊这件事。首先,什么是“娘炮”?我们得先弄清楚大家在讨论这个词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这个标签通常被用来形容一些.............
  • 回答
    《浪潮》(Die Welle)这部电影,从它引发的讨论热度来看,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不安的社会议题。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都会产生一个疑问:电影里的情节,是不是有点太戏剧化了?现实生活中,真的会发生这种事情吗?电影中的剧情是否被夸大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电影为了达到戏剧冲突和警示效果,对一.............
  • 回答
    德国电影《浪潮》(Die Welle)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且极具社会反思意义的作品。它改编自真实事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探讨了极权主义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并席卷一个民主社会。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详细评价:核心亮点与主题深度: 极强的代入感与警示性: 电影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将一个宏大的社会学实验置于一.............
  • 回答
    浪潮工作室的《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这篇文章,以其激进的标题和对原生家庭理论的全面否定,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文章的核心论点与论证方式: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原生家庭理论是“胡说八道”,它不应该被过度强调,甚至被视为一.............
  • 回答
    浪潮发布的源1.0智能大模型,以其高达2457亿的参数量,无疑是当前国产大模型领域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也让业界对其与国际顶尖模型,特别是GPT3的对比充满期待。要评价源1.0,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并将其置于整个AI模型发展的宏大图景中去审视。源1.0的亮点与初步评估:首先,2457亿的参数量.............
  • 回答
    在全球化研发的浪潮面前,中国游戏从业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不仅仅是技术和资金的比拼,更是文化理解、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以及战略布局的全方位考验。要在这个日益融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中国游戏从业者需要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的准备。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追随者”到“引领.............
  • 回答
    过去十年,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与其说是“替代”了旧事物,不如说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悄无声息地将许多曾经不可或缺的物件和习惯挤出了舞台中央。想想看,十年前,我们是怎么做的?1. 数码相机与卡片机: 曾几何时,出门旅行或者参加重要活动,手里不拿个卡片机或者入门级单反相机,总.............
  • 回答
    浪潮工作室这篇《很遗憾,贵校的百年校史是假的》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触碰了不少人敏感的神经。它并非一篇寻常的“爆料”或“批评”,而是以一种颇具思辨性和反思性的方式,将“百年校史”这个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概念,剖开来给我们看。文章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去揪着某个具体学校的“史实错误”不放,而是把焦点放.............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把烤鸭店和这些大体量建筑放在一起比较,确实能触及到建筑风格和审美判断中一个相当微妙又常常引起争议的点。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后现代主义”和“车祸现场”这两个概念拆开来,再套用在具体的案例上,一点点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语境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别被那.............
  • 回答
    知乎圆桌「分享经济浪潮」就像一个放大镜,把这个看似风光无限的行业里,那些潜藏的、易被忽视的、甚至有些令人不安的角落都给照了出来。与其说它是一场关于“分享”的盛宴,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商业模式”、“利益博弈”以及“社会影响”的深刻剖析。要说里面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回答,那可真是不少。我尽量从几个关键维度给你.............
  • 回答
    新国货的浪潮,说起来像是平地惊雷,又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是无数个中国品牌,在时代的洪流中,摸索、转型、再站起来的生动写照。抓住这股浪潮,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就像是抓住了时代的脉搏,里面的机遇大着呢。第一步:洞察这股浪潮的“根”与“魂”首先得明白,为什么会有新国货.............
  • 回答
    陆奇近期题为《数字化浪潮与创新创业机会》的演讲,无疑为我们理解当前技术变革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洞察未来的商业机会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指南。这场演讲不只是对数字经济的宏观描绘,更是对创业者和企业如何在这场浪潮中找到方向、抓住机遇的实操性解读。以下是一些核心信号和值得关注的观点:核心信号:从“上云”到“用.............
  • 回答
    如今中国国内的反穆浪潮,其走向和结局,确实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简单预测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到历史的惯性、当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政策导向以及国际国内的多种因素。我会尝试从几个可能的维度来梳理,力求分析得更全面、更贴近实际情况,并且避免那些容易被识别为AI生成的刻板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