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港股为什么长期被低估?

回答
港股的长期低估,是一个在投资圈里被反复提及、讨论又似乎总也解不开的“谜题”。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就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一、 宏观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双重阴影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近年来全球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对港股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与转型压力: 港股市场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其与中国内地经济的高度联动。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是港股繁荣的重要驱动力。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告别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同时又面临着结构性改革、产业升级、去杠杆等一系列挑战。这种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自然会传导到A股和港股市场,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期和估值水平。
地缘政治风险的持续发酵: 中美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贸易摩擦、科技“脱钩”的风险,让很多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港股作为中国资产的重要窗口,自然也难以置身事外。制裁、出口限制、数据安全等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者对在港上市的中国企业的顾虑,尤其是那些与国际供应链紧密相关的公司。
“中国风险”的溢价: 资本是逐利的,但同时也是规避风险的。当宏观层面和地缘政治层面存在不确定性时,投资者往往会要求更高的回报来补偿这些风险,也就是“风险溢价”的提升。这使得原本估值就不算高港股,在计算风险溢价时,估值被进一步压缩。

二、 市场结构与投资者情绪的制约

除了宏观层面的压力,港股市场自身的结构和投资者情绪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故事”的吸引力减弱,但“中国风险”却在放大: 很多时候,市场的定价是基于对未来预期的。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故事足够吸引人,投资者愿意为此支付溢价。但随着增长速度的换挡,以及上述地缘政治风险的出现,投资者对“中国故事”的信心受到侵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投资者情绪悲观时,他们往往会过分放大“中国风险”,而忽视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巨大的内需潜力以及持续的改革开放。
散户参与度相对较低,机构话语权更强: 相较于A股市场的活跃散户,港股市场更多是由机构投资者主导。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往往更加理性,对风险的容忍度也相对较低。当宏观环境不利或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存疑时,机构投资者更容易选择“用脚投票”,撤离市场,从而压低估值。
部分公司的盈利能力与估值不匹配: 尽管港股有很多优质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但也不乏一些公司,其盈利能力并没有跟上估值水平。尤其是一些早期上市、市值不大的公司,可能因为流动性不足、盈利不稳定等原因,估值长期处于低位。
IPO定价策略与市场情绪: 有时候,新股的发行定价也会影响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如果新股发行过于激进,或者上市后表现不佳,可能会对市场信心造成打击,连带影响其他上市公司的估值。
“估值洼地”的形成与自我强化: 当市场普遍认为港股被低估时,这种认知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锚定效应”。新的资金进入时,可能也会因为这种普遍的低估认知,而不敢给予更高的估值。久而久之,低估就形成了一种“惯性”。

三、 估值体系的差异与流动性问题

与美股的估值差异: 很多人会将港股与美股进行对比,发现同样的公司,在美股可能享有更高的估值。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股市场有成熟的风险定价机制,其对创新、成长性的认可度更高,同时全球资本对美元资产的青睐,也带来了更高的流动性和估值。港股虽然也在努力吸引全球资本,但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流动性不足的影响: 尽管港股市场不乏大型蓝筹股,但整体而言,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相较于成熟的欧美市场仍有差距。部分中小市值股票的流动性较差,导致交易成本较高,这也会让投资者在定价时更加谨慎,倾向于给予较低的估值。
科技股的估值波动: 近年来,港股市场涌入了大量新经济、科技类公司。这些公司的估值往往波动较大,受全球科技股估值趋势、监管政策等因素影响明显。当全球科技股估值回落时,港股的科技股也难以幸免,甚至因为“中国风险”的担忧,跌幅更为明显。

四、 结构性机会与长期价值的忽略

“便宜没好货”的心理误区: 很多投资者存在一种心理误区,认为股价低、估值低的股票就一定不好。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市场情绪的过度悲观,反而会错杀优质资产。港股市场中,不乏那些盈利能力强、现金流充裕、有持续分红能力,并且正在积极进行产业升级的公司。
忽略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潜力: 尽管面临挑战,但中国经济的韧性依然很强,巨大的内需潜力、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以及国家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的战略投入,都是值得长期关注的投资机会。港股作为这些中国优秀企业的重要融资平台,其长期价值不应被低估。
“中国特色”的价值尚未完全体现: 港股市场上有一部分公司,其业务模式、盈利能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既是挑战,也是潜在的机遇。如何准确理解和评估这些“中国特色”的价值,是投资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结来说,港股长期被低估,是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市场结构、投资者情绪、估值体系以及流动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中国风险”的放大,以及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是近几年来压制港股估值的重要因素。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港股市场的长期投资价值。市场的低估往往也意味着潜在的超额收益。对于那些能够穿越周期、具备长期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而言,港股市场的“估值洼地”可能正是价值投资者介入的良机。关键在于,投资者需要具备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区分短期的情绪波动与长期的价值趋势,准确把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结构性机会。

与其说港股“被低估”,不如说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被全球投资者充分认识和定价。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个复杂而充满动态的市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管是2016年,还是现在,这个问题都成立。因为自2009年以后,决定港股运行的因素就没有变过。

香港是大陆对外展示的窗口和通道作用。

既然是留给境外做示范,所以香港更接近国际市场——其实就是美国。

所以香港的价值完全由中美博弈的态势来决定。同时由于港股直接对接资本市场,所以港股会更多的体现国际资本的选择。

在美国对华实施接触战略的时候,香港是国际资本进入大陆接触大陆的通道,港股随着美股涨跌。

在美国对华实施遏制战略的时候,国际资本要么心领神会,要么审时度势,要么迫于形势,而选择撤离。

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曾经短暂的提过G2概念,一时间中美关系上升到一个非常甜蜜的高度。

但在次贷危机的威胁渡过去之后,奥巴马立即开始着手调整美国的全球布局,启动重返亚太计划。中美关系开始不断降温,对抗逐渐压过了接触和竞合,更不要提中美共治之类的甜言蜜语了。

这个时候的香港作为美国遏华的桥头堡,政治生态开始日益恶化。与之相伴的是,香港经济也因为其长期以来的结构性矛盾开始陷入困局。

当然,结构性矛盾和外部环境,这两个因素哪个对香港经济影响更大,这个可以商榷,但结果都是香港价值的降低。

到了特朗普任期这四年,香港局势更是加速恶化,这时不要说先知先觉的资本巨鳄,就连中小资本也开始用脚投票,港股因此滞涨。

下图是恒生指数和道指叠加对比的一个图形。

大家不用看指数的绝对位置,这是一个趋势对比图,大家看相对位置就可以。

从图中可以看到,恒生指数在2008年之前的上涨趋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尽管曾受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但很快港股又重抬升势,直到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这期间,港股斜率远高于美股。

但次贷危机之后,港股的趋势就改变了。美股走出了十年长牛,而港股直到2018年才回到十年前的最高点。而美股则从港股的下方穿到了它的上方,足以说明它的斜率。

这段走势就是上述中美博弈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以上,就是港股低估的原因。

下面可以多说一下我对港股今后的判断。

这几天南下资金暴涨,引发了大家对港股的关注。

前天有两位基金经理打擂台。华创基金喊出了“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的口号,而原睿远成长价值混合基金经理陈烨远等则表示不认可。

我支持陈烨远的观点(不支持他说话的方式)。

港股每天交易几千亿,甚至上万亿港币,几只基金就想把住话语权显然有点自不量力。更何况,内地资本不但出入受限,而且规模有限,跟庞大的国际资本比起来,其力量明显单薄。

当然,说抢占话语权的人并非是因为自己的资金优势,而是认为港股长期低估,如今到了该起飞的时候。

但如同上述,港股是附庸体质,香港自己显然是支撑不起来这么大一个市场的。

港股当初被资本嫌弃,所以才有了2008年以来跟美股走势的背离。如今国际资本要是回来,那也是冲着大陆来的。

正好,疫情的出现给了国际资本青睐中国的机会,这确实也会给香港带来机会。但如今情形却跟以往却有了很大不同,因为大陆资本市场的开放在这几年迅速提速。

一则资金入境通道变宽,香港的替代作用降低;二则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落地,A股从给国企纾困转变为优化资本要素配置。A股的里子开始改变。尤其是对成长股的开放和接纳,A股开始形成跟港股的直接竞争——腾讯阿里这样你无我有的独特性会越来越少。

如果A股越来越像港股,且越来越开放,那么国际资本就会思考一个问题,与其投资一个大陆的替代品,不如直接进入大陆。因此,港股的未来高度仍然有限。

当然,这不是说,港股没有投资价值。

港股确实低估了。港股在大陆因素的加持下,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仍然会对全球资本形成较强的吸引力,而北京也会刻意保护香港的渠道优势。

但港股的高度仅限于走出价值洼地。这之后,要想追上美股的涨幅那是不可能的。

最后,欢迎关注公众号“财经杂感”。

user avatar

因为这是一个没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垃圾市场。

我看着又一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无知而无畏地冲过去,只能是无奈地笑笑。

每隔那么一阵,港股总要割那么一批南下的新韭菜,埋一批号称各种明星基金经理,号称各种夺取定价权的人。

作为一个老前辈,我只想说,年轻人长点心吧。

别听那些嘴上各种各种定价权,眼里都是盯着你的钱的黑心老忽悠(特别是披着某些西藏名词的某某汇这样的诈骗团伙)在鼓吹。

港股市场之黑在我参与过的市场里面,如果不是第一的话,那排进前三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港股为什么便宜?港股的便宜难道是今天才开始便宜?

港股相对于A股一直是有折价,而且是大幅的折价,那这么多聪明人为什么不跑去买港股,而是要花更多的钱去买更贵的A股呢?

你们难道就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吗?

难道就今天这些无知而无畏,拿着基民的钱冲过去买港股的傻逼看到了这个价差?

所谓的价差,所谓的因为折价的逻辑去买港股,在我看来是很可笑的。

不要想着港股的价差会最终跟A股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不可能的。

几十年前有价差,到现在依然有价差,而且这个价差我觉得会长远地存在下去。

为什么港股会有价差,就是因为这是TMD港股市场为自己的各种坑蒙拐骗出老千所付出的一个代价。

为什么投资者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买A股,而不愿意花更少的钱去买港股,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无他,A股更省心。

10年前,20年前,冲着那些所谓的便宜的股票去买港股的人,你看看他们今天账户上还剩下几分钱,几厘钱。

不要只盯着港股市场的绝对价格,他们之所以出现这个价格是有深层次内在原因的。

价格低是因为大量的投资者参与过这个市场之后,发现这特么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市场。

A股虽然很黑,但是好歹有各种制度上的一些约束,还尚能保护一下普通投资者。

到了港股市场,中小型投资者则完完全全是大鳄嘴里的肥肉。

在A股市场最不济最不济,只要你不是特别贪心,好歹有个涨跌幅的东西,可以稍微缓冲和保护一下。而港股市场各种无下限的无耻操作和内幕交易,是普通投资者根本防不胜防的。

因此我个人的看法就是港股并不是一个具备长期的投资价值的市场。对于普通人来说,它没有长期参与的价值,也没有投资的价值。

所谓的号称夺取定价权这样的说法,无非是一些人意淫着自己手里的便宜股票能拉到跟A股一样的水平,好让自己出货而编的这么一套话术,谁信,谁傻逼。

对于一些大型的机构来说,因为如果是买大型的国企或者红筹企业的话,同股同权肯定选价格低的是没有问题的。

但对于小型投资者来说,我觉得很多人可能一开始想着同股同权买便宜这样的想法冲进去,但理想往往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其实最难的不是要选股票,而是抵抗住这个市场的诱惑。

真正因为同股同权的折价而冲到港股市场的人,最后多少个是死在那些低价股,便宜股,概念股上?数不胜数。

多少人能始终如一的坚持拿着你一开始因为所谓的折价买着的那些红筹股?很少,几乎没有。

你要是真要有那么强的定力,在哪个市场不能赚钱呢?为什么要在港股这黑心市场。大A每年这么多机会它不香么?

对于真的想参与港股市场的普通人来说,我只有两条建议,第一你只打新股。第二尽量不要碰那些所谓的概念股或者是香港本地股。

普通投资者你们一定要记住,在港股市场你们是没有信息优势的。

本地市场那些老狐狸们占据着你们所没有的信息差,设计了各种无下限的操作时刻准备着来坑死你们。

从短期来看港股肯定还能上涨,这个毫无疑问。因为趋势毕竟来了,一大批不怕死的年轻人拿着傻钱无知而无畏地冲进来了。

但是作为绝大部分人来说,必须认清楚的事实是,必须得趁着泡沫尽快捞一笔然后走人,绝对不要在这个市场里面贪恋,多一刻都不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