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文章作者的思路有点问题。
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社会,肯定也是不公平的。
我们从几个极端的角度一点一点说过来。
首先是记忆中的一件事,前两年在微博上有个大V说了一通什么车牌该拍卖,不该摇号之类的言语。结果有个明星跳出来,说,穷人就活该不能买车吗?
当时能感觉到那个大V欲言又止的无奈。他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但是再说下去,在微博那种环境里非要惹了众怒不可。
穷人岂止是活该不能买车?
这些年有一个类型的新闻因为层出不穷,已经几乎让人视若无睹了,那就是某个可怜的贫困的家庭患者,因为负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而向社会募捐。
随便用百度搜一下,相关的新闻上百万条。这还只是为了得到最基本的延续生命的治疗而已。
实际上,如果有足够的财力,很多被认为是绝症的疾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罹患癌症的李开复先生,他显然的到了更加先进的治疗。还有我们熟知的乔布斯,前期因为自己的固执或者偏执浪费了治疗机会,后面依然可以依靠先进的基因靶向治疗延续生命。其实并不用这么遥远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会远渡重洋寻求更优质的医疗资源。条件差一点的呢,就只好在家乡的医院接受较为便宜的治疗,忍受的相对而言副作用可能更大,疗效可能更差的药物或者治疗手段。再差一点的,得了重症,只好出院,等死。
等死也不一样,农村家里,条件好点的老人,常常可以得到较为妥善的照顾,临终前可以得到足量的杜冷丁等镇痛药物。而条件差点的老人,不但儿女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甚至连镇痛药物都无法满足。
这些简单的事实,本身就说明,有钱的人,更有资格活下去,没钱的人,连死都不得好死。
即使我们不考虑这种略微极端的状况(但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一个稍微算得上中产的人都晓得,宁肯买贵一点,吃的东西要一定要放心。装修的材料买好一点,或许无人会少。有条件的话要给孩子买进口奶粉,国产奶粉不放心。
这些行为其时和医疗一样,本身就是用钱来买生命。有钱的人,相比起穷人来,有更大的概率活下去,而且活的更健康。
这些情况听起来并不是很公平对吧,但什么是公平呢?
公平本身是一个定义极其复杂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充斥着矛盾和冲突。
高晓松有句话说的特别好,自由和平等是对立的,是冲突的。不论这家伙在节目里多么能胡扯,这句话也是能赢得尊重的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什么才是公平?一个人奋斗和努力的目标,难道不就是为了享受到高出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源吗?难道说应该要求一个同时拥有天赋和勤奋的人,和一个随随便便混日子的家伙享受同等的服务?
当我们说,我们努力奋斗为了下一代更好,我们就是一个伟大的父母。
而我们说,我们希望自己的的孩子能因为我们的财富而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就成了为富不仁的坏蛋?
题主所转文章的作者,隐含的假设社会应该是追求平等的,但很可惜并不是,平等和自由就像硬币的两面,每一个社会都在这两个概念中找平衡。每当一个社会倾向于天平的一端的时候,都会产生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常常处于天平的另一端。
很多问题,其实都和平等有关。因为一旦涉及到平等,总会涉及到再分配,再分配的一体两面,一面是需要掠夺一部分人的财富,另一方面则需要公共权力执行分配。如果有一个上帝来做这件事情,或许是一件好事,但很可惜,决定如何掠夺财富的,是具体的人,决定如何分配财富的,也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在教育上,妄图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从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喊,喊道现在了,也没个结果,但还在喊。
但很可惜的是,我没看见前面的答案有几个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包括那篇题目的作者,自己恐怕根本就没有想过,为什么二十几年前,从高瞻远瞩的教育系统专家,到没出过几次国的土包子教师,都异口同声的要搞素质教育。
简单的答案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未经明确验证的猜想,但是这个猜想得到了如此之多的人,特别是业内人士的认可,以至于几乎类似于公设甚至公理:
初等教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知识点的掌握,而在于一个人全面的综合的,从思维模式到道德品质以至于身体素质的培养。
换句话说,没有人能从真心赞同,现在各位在中考和高考中表现出来的成绩,就是教育的全部意义。
因为这个简单的,基本的共识,中国的教育系统开始了不懈的,顽强的,充满失败和挫折的素质教育改革,他们每隔几年就严查假期补课,时不时的把晚自习停掉,三令五申禁止教师校外补课,但却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时至今日,应试教育反而愈演愈烈,不断白热化,即黄冈这样的题海战术之后,类似于衡水二中的超级中学不断涌现,甚至最终诞生出毛坦厂高考工厂这样人类教育史的奇葩。
我想任何一个明白现代教育意义的人,当他看到毛坦厂中学的这样的奇观之时,想到的都不可能是什么“这个国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让平民子弟实现向上的流动”,他会想到的第一件事肯定是,这已经完全背离了任何一种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为什么这么多的努力都失败了呢?原因很简单,我们都知道,中国教育的目的就是高考。所有挡在高考前面,对高考没有帮助的改革,都会被家长和校长共同的努力挫败。
那么为什么不能改高考呢,不能,因为我们是公立教育,由全体国民共同建设的大学,必须给全体国民公平的机会。就像医疗一样,我们对于公平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不论你是清华还是北大,或者协和还是同济,我们的要求是,一定要公平,有公平的机会进去学习,或者有公平的机会进去就医,不但如此,只要进去了,我们还要享受到公平的价格,以免因为没钱而不公平的放弃了这么好的机会。
当我们一起追求绝对公平的时候,就会逼着所有人一起在一个错误的道路上狂奔,现在的初等教育,就好象一场停不下来的军备竞赛。富人既然很难利用自己的资源保证下一代获得足够优质的资源,那么他一定要将这些资源投入到竞争之中。不论是昂贵的课外辅导班,还是已经炒成天价的学区房,父母全职陪读,都是这些资源的泄放口。高考也尝试过改成自主招生,可惜一旦获得机会,拥有资源的人立刻不计成本的抢占了这些自主招生的名额。甚至连招生的负责人都左右为难,因为不管刷掉哪个都要得罪某一方大员,自主招生试了两年就缩小了规模,而后也基本以统考成绩为主,它本来的的目的是希望弱化成绩的重要性,但实际却毫无帮助。
在很多大城市,学区的划分已经成了一种艺术,稍有不慎就能引发社会问题。
相比较之下,欧美,特别是美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大量的私立学校和私立的大学为富人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保证了富人不会启动或者参与一场不理性的军备竞赛,也就大概能保证教育的全面和兼容。
当然这只是一种思路,中国的教育系统已然成型,不可能在完全去照抄外国,但这也并不是忽视自己问题的理由。
现在两个动向,在政策方面,在试图平均化教育资源。至于能否成功,就难说了。
在民间,私立学校和私立教育正迎来新一轮发展,至于能否满足得社会的需求,也未可知。
==========待续吧.... 太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