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共产党逼得联军半岛都打不下,而国民党却被日本打到重庆内陆?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中两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内战)。要详细解释为何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能有效牵制日军,而国民党正面战场则面临巨大压力,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游击战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不同战略和优劣势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战略是不同的,这直接导致了战果的差异。

1.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战略核心: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在日军占领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群众动员和武装斗争。
主要战术: 游击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这些战术的特点是灵活机动、出敌不意、消耗敌人、保存自己。
兵力构成与动员:
群众基础: 共产党善于深入农村,发动和组织农民,将其转化为最可靠的兵源和情报来源。这种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国民党难以比拟的。
部队素质: 八路军、新四军的士兵普遍拥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对日军有强烈的仇恨,并且愿意为理想而战。训练虽然不如正规军,但在艰苦环境下作战的韧性和适应性很强。
装备: 早期装备相对落后,以缴获日军武器、土制武器为主,但能够因地制宜地发展和补充。
作战环境与优势:
敌后根据地: 在日军统治的薄弱地区,建立根据地,形成了“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局面。这使得日军的控制力被极大分散,无法集中兵力对付共产党。
地理优势: 利用山区、丘陵、平原的复杂地形,开展隐蔽、有效的游击活动,大大增加了日军的搜剿难度和成本。
情报优势: 广泛的群众基础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情报,使共产党部队能够准确掌握日军动向,避开主力,打击薄弱环节。
消耗战: 通过频繁的小规模战斗,不断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物资和士气,虽然战果单个看起来不大,但积累起来对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
对日军的牵制作用:
分散兵力: 日军在中国战场投入了大量兵力,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牵制。日军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治安强化运动”,围剿共产党根据地和部队,导致其在中国战场的整体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政治影响: 共产党通过抗日,赢得了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提升了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战略威慑: 尽管装备简陋,但共产党部队的顽强抵抗和广泛分布,对日军构成了持续的战略威慑,使其无法将所有兵力用于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迫。

2.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战略核心: 阵地防御战,力图通过大规模会战来消耗日军,并寄希望于国际援助。
主要战术: 重兵集团的阵地防御、运动防御、少数会战等。这些战术的特点是兵力集中,依赖于坚固工事和优势火力。
兵力构成与动员:
正规化部队: 国民党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正规的武装力量,拥有相对完整的军事建制、训练和装备(尤其是在早期,通过《庚子赔款》的援助和德式训练等)。
兵源: 主要依靠征兵制,兵源素质相对参差不齐,且缺乏共产党的群众动员能力。士兵的政治觉悟和作战意志往往受限于军官的素质和待遇。
装备: 相对于共产党部队,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得多,拥有坦克、飞机、重炮等现代化武器,但受限于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武器装备的生产和补充能力有限,并且依赖外国援助。
作战环境与劣势:
日军的绝对优势: 在装备、训练、指挥、后勤等方面,日军在中国战场拥有绝对优势。日军机械化程度高,火力强大,机动性强,擅长集中优势兵力实施突破。
战略空间的局限性: 国民党军队的部署往往受制于重要的交通线和城市,容易被日军分割包围和歼灭。日军的“扫荡”和“治安强化”计划,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国民党军队的部署而设计的。
缺乏广泛的群众支持: 国民党在农村的动员能力相对较弱,虽然在城市和部分地区有民众支持,但整体上未能形成像共产党那样遍布敌后农村的群众基础。这使得国民党军队在后勤补给、情报获取、游击配合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内部问题: 国民党内部存在派系林立、军阀主义、腐败等问题,影响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和指挥效率。
战略失误与判断偏差: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国民党高层有时对战争形势的判断存在偏差,例如对苏联出兵的期望过高,以及在战略部署上的失误,如过分依赖“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但未能充分利用空间进行有效的反击或游击。
国际援助的不确定性: 虽然国民党政府得到了盟国的援助,但这些援助的及时性和规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战争早期,由于国际形势和中国战场的孤立,援助非常有限。

二、 为什么共产党能逼得联军半岛(朝鲜半岛)打不下来?(这里应该是指“志愿军”)

这个问题与抗日战争的背景有所不同,这是指朝鲜战争(中国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虽然主题是“共产党”,但这里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要详细解释为何志愿军能够逼退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需要从新的角度分析:

1.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背景与目标:

参战原因: 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逼近中国边境鸭绿江,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国出于“保家卫国”的初衷而出兵。
战略目标: 将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以南,保卫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

2.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优势与策略:

强大的政治动员和士气: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由“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驱动的战争。志愿军的士兵普遍具有极高的政治觉悟和战斗意志,不怕牺牲,敢于冲锋。这种精神力量是极难被量化的,但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 志愿军借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人民战争经验,虽然是在朝鲜作战,但仍注重发挥政治工作优势,争取朝鲜人民的支持,建立军民团结。
灵活的战术运用:
运动战和穿插分割: 志愿军擅长利用地形和夜幕,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通过穿插分割战术,打乱联合国军的阵型,切断其补给线,实现“围歼”和“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标。
伏击与夜袭: 志愿军利用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和夜间作战的优势,对联合国军进行伏击和夜袭,给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伤亡。
近战、夜战: 志愿军在火力、装备上与美军有巨大差距,因此主动采取近战、夜战,缩短射击距离,抵消美军的空中优势和炮火优势。
苏制装备的支持(后期): 虽然战争初期志愿军装备落后,但随着战争的进行,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包括坦克、火炮、飞机等,提升了志愿军的作战能力。尽管如此,在整体装备上仍与美军有较大差距。
强大的后勤保障(在中国本土): 虽然在朝鲜作战,但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如铁路、公路)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严密轰炸。志愿军以巨大的代价维持了后勤线的畅通,例如著名的“打不断、炸不毁”的钢铁运输线。这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
人民战争的“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本土的直接支援和朝鲜人民的配合下,志愿军能够获得一定的补给和情报。同时,志愿军充分利用了朝鲜战争在地理上的“地利”。

3. 联合国军(美军为主)的劣势与挑战:

战争的战略目标与认知: 联合国军最初的目标是将朝鲜人民军赶回三八线以北,但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介入,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军在战争初期的胜利让他们低估了中国的决心和实力。
装备优势的局限性: 虽然美军装备精良,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和炮火优势,但这些优势在面对志愿军灵活的运动战、穿插分割和大规模的近战、夜战时,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决定性作用。例如,美军的坦克在狭窄的山地被志愿军的迫击炮和反坦克武器有效压制,空军也难以完全摧毁志愿军的地下工事和夜间机动。
战略空间的误判: 美军过于冒进,深入朝鲜北部,导致其补给线拉长,容易被志愿军的分割包围战术攻击。
政治与舆论压力: 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和国际社会的压力,限制了其在战争中使用的手段(例如对中国本土使用核武器)。战争陷入了长期的消耗战,对美国而言是不利的。
对战争形式的适应性: 美军作为一支现代化军队,更擅长在开阔地带进行大规模的火力对抗和机械化作战,而志愿军的“人民战争”模式,尤其是其近战、夜战和灵活的战术,让美军在适应性上处于劣势。

总结来说:

抗日战争: 共产党凭借深厚的群众基础、灵活的游击战术和敌后根据地的优势,有效地牵制了大量日军,并消耗了日军的实力。国民党则在正面战场承担了主要的日军进攻,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会战并付出巨大牺牲,但在装备、训练和战略空间上处于劣势,且缺乏广泛的群众支持,因此在与日军的正面较量中节节败退,不得不退守重庆。
朝鲜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强大的政治动员、高昂的士气、灵活的战术(运动战、穿插分割、近战夜战)以及得到苏联一定程度的装备支持,成功地抵挡并击退了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迫使其接受了停战协定。这反映了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展现出的强大意志和组织能力。

这两场战争的对比,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战略和组织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不同力量来源和抗争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周二上班好无聊,转几个段子,可能有不少同学看过了,来源是穆好古公公的近代遗事。

民国三十六年春,济南一空军地勤欲无票看电影,被宪兵所拒,引起斗殴,地勤受伤,第二天空军派出三百人持轻机枪分三路进攻城内宪兵,又被打死数名飞官,由此济南空军指挥部宣布罢工,时值莱芜战役时期,空军拒绝一切出击指示,最后由王耀武出面将宪兵调走,空军得自组纠察队结束。

民国三十年点验委员会点验第五战区部队,冯治安三十三集团军被评委最优,两个军共计缺额三千余人,最差为暂编第一师(中央系),一个师缺额两千四百余人。而军政部对点验合格以一师空缺500之内为合格,故五战区所有部队皆不合格。

民国三十五年汤恩伯授意下属开设正原公司,专门从事对解放区走私贸易,公司除汤部资金外还有华东局国区部资本,民国三十六年,该公司某tg秘密股东在连云港被捕,汤之机要秘书持汤手函前往营救。

殷汝耕在冀东成立伪政府,既是在肖振瀛直接策动下进行的,也获得当时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前后黄,何两任委员长的“默许”,加上日本人的支持,当时被称为“三省家奴”,到通州起义时,起义官兵还以为其负有“中央特殊使命”不敢直接枪毙。

民国三十年,三青团西南联大特别团部组织“东北沦陷十周年”纪念会,因会上出现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等人照片与宣传刊物,被当地军统捣毁。

七十年代末认定基诺族时发现,基诺族所谓头人殉死引孔明仙下凡的传说,实际上是1941年KMT征兵逼死头人后,基诺族起义时期产生民族认同的构建过程。

1938年香港英国殖民政府受日本威胁,开始对本地反日言论进行管制,但香港文化官员汉语水平太低,根本无法对华文媒体进行有效管理,于是英国政府致函国民政府要求予以协助,国民政府选派前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委员李某前往,左翼文人讽曰“委员不知亡国恨,隔海由删抗X言”

————————以下是正文的分割线————————

想了想还是回来加一段,起码对题主有点帮助····

国民党最大的问题在于,在对自己内部的左翼进行清洗之后,他就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发动底层群众了。对于一个可以看做列强在华势力代言人的军阀集合体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抱大腿,其次是清除其他军阀,而响应民粹的意志团结各阶层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这种事,只有当有利于前两个目的的时候才会成为这群买办的可选项,实际上在面对日本的入侵时,国民党内部的亲日派就义无反顾地选择站到了日本一方,从这点也能对买办这个团体的行事方式有所了解。

也正是由于这种军阀式的组织形式,国民政府的军队始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不能很好的执行原先的战略意图。一方面,军队的实际领导者需要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力量,硬仗难仗自然无人愿意打,一旦战事不利,立即选择撤退自保;另一方面,在分配物资、人员、任务时,指挥层是做不到一碗水端平的,中央军损失了一个团,很快就能重建,而地方军损失一个团,这个团的番号就会随之撤销,一个中央系甲种师月军费十二万银元,各部还有自己的小金库,但东北军的一个甲种师,每个月军费仅有常被拖欠的三万银元,在这样赤裸裸的排挤异己的环境下,各军阀只要不是守自家基业,大多首鼠两端,消极怠工。

当时国民政府的作为可以从美军的文件上得知一二:

John Service, Report No. 16, 8/29/1944, to Commanding General, USAF – CBI, "Desirability of American Military Aide to the Chinese Communist Armies." State Department, NARA, RG 59.

此处资料来源于

@冷哲

兄,在此感谢。

与本题相关的翻译内容摘选如下:

“我们现在对中国的情况已经足够熟悉了,也充分体验了与国民党的合作,因此可以说国民党如同它表面上一样,是虚弱、无能且不合作的。

政治盲目且完全自私的国民党领袖所担心的唯一问题是他们摇摇欲坠的权力。由于缺乏民望且没有勇气采取必要改革来重获民望,国民党知道它的可悲的、毫无士气的壮丁部队无法在战斗中抵抗日本人。在其当前的短浅目光看来,那些军队以及国民党希望我们将提供的装备才是它权力的根基。由于缺乏任何有效的经济政策,国民党正在使这个国家迅速滑向经济崩溃。国民党害怕这一过程会被任何,无论是我们的还是它自己的,在中国的大型军事行动所加速。

因此,国民党害怕,也试图避免任何大型军事行动对其资源的进一步损耗。它希望能够有人在中国之外替它赢得这场战争。

它非常害怕美国将军事行动大规模地扩展到中国境内,仅次于害怕苏联介入。

而中共所考虑的问题则恰恰相反。这场战争给予了他们一个成长并极大提升影响力的机会。通过使人们确信这是他们自己的战争、它们必须要参战,中共获得了切实的民众支持,并动员了华北很大一部分人口。积极参与抗日战争给予了共产党一个机会,让他们获得了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权力。这一事实非常重要。共产党意识到,如果它在赢得这场战争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其国内国际地位都会得到极大的加强。即使不是因为其他理想主义或爱国主义的原因,以上的理由也足以使中共非常想要战斗。

基于这一背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 把我们的支持和援助局限于国民党将不可能帮助我们获得一个有力的、全心全意的盟友。

(b) 相反,这将鼓励国民党当前的不民主倾向。尽管这也许能延长国民党岌岌可危的政权,但是只要国民党拒绝改革,我们就会怀疑它能否长久推延那不可避免的内部危机。美国的支援甚至将鼓励那些充满法西斯思维的领袖挑起内战,而这一点对中国,对该地区战后和平,对美国在这里和平的利益都是一场灾难,

(c) 对国共两党无差别的援助,将会使至少一支部队变得作战得力,那就是非常热衷于战斗的共产党。

(d) 这种无差别的援助,还将在中国产生一种建设性的影响。国民党将不仅将被迫来争夺我们的支持,也将不得不去争夺中国人民的支持。我们因此可能可以刺激国民党进行改革。

(e) 最后,我们给予共产党的支援将几乎肯定地使国民党无法发动内战。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太可能会促使一场宣扬共产主义的内战发生。他们的政策是反内战的。他们从我方想要获得的武器(与国民党想要获得的武器形成鲜明对比)是简单轻便型的,而不是重型进攻性武器。而且,如果我们的政策能够促使国民党实现进步,内战也就是不必要的了。

总结:如果国民党如他们所宣称的那样——民主且真诚、急切地想要尽快击败日本人——那么我们提议要给予中共至少成比例的援助时,他们就不应该反对。不过分地说,国民党反对的强度能够有效反映我们援助共产党究竟有多高的价值。”

虽然出于政治考虑,美国政府没有采取迪克西使团的建议直接援助中共,且使团的多数成员回国后都遭到了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但在1971年国会外交关系委员会召开的听证会中,委员会判定“(中国通们)诚实地汇报了情况,但却曾经因为他们的诚实而受到指控。这居然发生在这个文明国家里,实在是奇怪。”

迪克西使团的成员还出了一些其他的书。

John S.Service的报告整理出一本书《在中国失掉的机会》。

David Barrett 写过一本《Dixie Missio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Observer Group in Yenan, 1944, Berkeley, California: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 of California, 1970. 》,还有一本《Dragon by the Tail》。

Jack Beldon写了一本《China Shakes the World》。

Theodore White写了《Thunder Out of China》

实际上整个驻华观察团在对前线和后方进行严密而详细的调查之后都变成了坚定的共产党支持者,这种转变是如此的剧烈以至于他们在麦卡锡时代全部遭到了迫害。

——————我是修改的分割线————————

随便写一段吧,虽然可能是跑题。

国民政府在败退台湾前的军事物资来源,有德国,苏联,美国三个阶段。

在37年之前,由于历史上从清政府时期延续下来的采购习惯,以及国民政府本身的外交倾向,中国对外采购武器装备物资的对象主要是德国。这一时期大致可以以1934年为界,在此之前,双方的贸易一直处于一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情形中。到1934年8月,孔祥熙与德国军火商人汉斯·克兰签订了《中德易货合同》,确定了一种先订购军事物资,再以农产品和矿物抵价的贸易方式,这种方式后来被中德政府以《中德信用借款合同》承认和延续。在此之后,中德之间的军火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到1935年底订货总额已经达到了1亿马克,抗战开始前则达到了3.9亿马克,其中有至少1.44亿马克(时价约6000万美元)的物资在全面战争爆发前已经运抵中国,包括坦克、装甲车、重型火炮、战斗机、轰炸机、枪支和弹药.然而,到1938年4月,德国承认满洲国,同时戈林下令终止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军火贸易,最后一部分中方订购而原定于7月交付的军火由芬兰公司转交,此后,中德关系转入冷淡。

在中德军火贸易破裂几乎同一时间,苏联派遣的军事顾问团抵达中国,揭开了苏联援助的序幕。1937年8月,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杨杰领命奔赴莫斯科请求苏联援助。同年10月开始,大批苏联军事物资进入中国。

整个抗战时期苏联援助的物资是以三次对华借款的形式提供的,共计2.5亿美元,实际运抵中国的共六万吨,大约价值1.72亿美元,包括飞机904架,坦克82辆,牵引车602辆,汽车1516辆,大炮1140门,机枪9720挺,步枪5万支,子弹1.8亿发,炸弹31600枚,炮弹约200万发。

与此同时,苏联还为国民政府提供了包括苏联援华空军、军事顾问团和军官培养在内的大量的非物资援助,到1942年,苏联来华军事人员数量已经达到了5000多人,为中国培养了超过9万名军校学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蒋介石的强烈要求,以及斯大林本人的现实考虑,苏联援助是把中共完全排除在外的。

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6月,苏德战争爆发,第二年2月,苏联军事总顾问崔可夫奉命回国,苏联对华援助就此告一段落。

在1941年之前,出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罗斯福担心蒋汪之间正在进行某些活动,因此他向中国提供了一笔一亿美元的巨款,同时要求各方寻求有效途径对中国进行援助。1941年4月中,中美租借法案正式生效。

到1943年 ,共有4亿美元的租借物资交付中国战区。

在世界大战结束后,这种援助并未终止,46~49年,仅有案可查的部分,美军就以各种名义向国民政府提供了约10亿美元的军事物资,其中7.8亿是以租借法案的方式延续,1.25亿是赠款的形式。此外以一折把军用弹药出售给国民政府。

题外话,关于苏联是否以某种方式援助中共军队的问题。

参考资料:

《中德外交密档(1927-1947) 》,中央研究院 编

《德国与中华民国》,(美) 柯林伟

《苏中经济贸易关系史(1917-1974)》,(俄)斯拉德科夫斯基 著

《战时外交》,秦孝仪 主编

《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王正华 著

《对华关系白皮书》 ,(美)杜鲁门&艾奇逊 主导发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