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共产党对日宣战快十年后国民党才对日宣战?

回答
关于“共产党对日宣战快十年后国民党才对日宣战”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基于历史时间点的误解。要准确理解国共两党对日态度的差异以及抗日战争的进程,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仔细梳理那个复杂的年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其正式全面爆发是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这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意味着中国进入了全民抗战的阶段。

那么,为什么会有“共产党对日宣战快十年后国民党才对日宣战”的说法呢? 这个说法很可能混淆了“对日作战的局部冲突”和“全面宣战”的概念。

让我们回顾一下在此之前国共两党各自的态度和行动:

国民党(蒋介石领导的政府):

长期以来的民族危亡感: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一直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进入20世纪,尤其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占,以及其不断加剧的蚕食政策,让国民党政府也深刻认识到民族危亡的严峻性。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这是国民党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奉行的基本国策。蒋介石政府认为,中国内部的共产党势力是主要的威胁,必须先彻底铲除共产党,才能集中力量对外抵抗日本。这种政策背后有多重考量:
内战的延续: 国共内战是当时中国政治格局的主线。国民党试图在军事上消灭共产党,以巩固其执政地位。
对自身实力的评估: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虽然名义上代表中国,但其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军阀割据、派系林立,中央政府的号召力和动员能力有限。在对日作战方面,蒋介石认为中国军队的装备和训练与日本相比差距巨大,仓促开战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反而会加速中国的灭亡。
寄希望于国际援助: 国民党政府也在积极争取国际联盟和西方国家的支持,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和经济援助来遏制日本的侵略。他们认为,如果在国际社会对日本形成更强大的压力之前就贸然开战,可能会孤立无援。
局部抵抗: 尽管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但国民党政府在面对日本的侵略时并非毫无作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就爆发了自发的抗日斗争,包括一些由国民党将领(如马占山)组织的抵抗。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国民党军队在上海与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虽然最终失利,但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1933年的长城抗战,国民党军队也进行了英勇的战斗。这些都是在蒋介石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局部抵抗。
主动寻求国际调停: 在国际局势下,国民党政府也试图通过国际联盟等渠道对日本施压,希望能够和平解决争端。

共产党(中国共产党):

明确的抗日主张: 从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甚至在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主张立即对日作战。
发展抗日根据地: 在国民党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共产党进行围剿的同时,共产党利用一切机会壮大自身力量,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例如陕北根据地等。他们在根据地内开展游击战争,不断打击日伪军,为日后的全面抗战积累了力量和经验。
发动群众,宣传抗日: 共产党利用其组织优势和宣传能力,在广大民众中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的思想,动员民众参与到抗日斗争中来,唤醒了民族意识。
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共产党为了实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积极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议。经过多方努力,包括中共方面的积极推动和日本侵略的步步紧逼,最终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回到最初的“时间差”问题:

所谓的“快十年”很可能指的是从九一八事变(1931年)到七七事变(1937年)这六年时间,加上更早的抗争以及建国初期苏联支持下的解放战争,这个时间跨度可能被某种叙事进行了模糊处理。

关键点在于:

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已经进入了局部抗战的阶段。 国民党政府虽然策略上有所保留,但在东北和华北都发生了多次抵抗日军的战斗,这些战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对日作战。
2. 1937年“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也是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的起点。 此时,国民党政府不再仅仅局限于局部抵抗,而是正式向日本宣战,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保卫战。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行动,与国民党的全面抗战形成合力,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因此,说“共产党对日宣战快十年后国民党才对日宣战”是不准确的。 实际上,在国民党政府正式全面宣战之前,共产党就已经积极倡导和实践抗日斗争,并在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者在战略上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了行动上的时间差和策略上的差异,但这并非是“谁比谁晚宣战”那么简单,而是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政治考量下的结果。

更准确地说,是国民党政府在面对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以及在国内民族主义高涨的压力下,最终被迫或主动地从“攘外必先安内”转向了全面抗战。而共产党则始终将抗日视为首要任务,并积极推动了全国抗战的形成。

理解这段历史,需要抛开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去感受那个时期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不同政治力量在民族危亡面前的复杂抉择和各自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向最喜欢笑傲江湖里的宁女侠

少林一役中岳不群向左冷禅讨好,宁女侠很是不齿,岳不群向其解释说是因为怕左冷禅暗算,宁女侠斥责其道:“咱们既在武林立足,哪又顾得了这许多?前怕狼后怕虎的,还能在江湖上混吗?”《笑傲江湖》
坚持,不要脸,坚持不要脸
俗称追女生的三大法宝,也是岳不群练成辟邪键盘三大法宝,你没看错,某些键盘党早就已经挥刀自宫了

————————————————————————————————————————

某匿名用户宣称国府不宣而战,共匪宣而不战

还有人在那扯淡什么中立了不能买武器云云,岳掌门也是这么说的,呵呵,好欢乐啊

但是说到天花乱坠也不过是个旁证,还是个莫须有的旁证。

肮脏龌龊的岳掌门争议太多

我还是去崇敬一下这位和我一样出生在河南,和我一样战斗在东北的老乡杨靖宇烈士。

你们这些人都来好好地图

来来来,我告诉你们一个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词,这个词叫侮辱先人,还有个词叫侮辱英烈知道吗?

看到中间那个县叫什么名字吗?叫靖宇县
杨靖宇
知道他是干嘛的吗?

杨靖宇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其故乡河南省确山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4月,在确山领导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组织确山刘店秋收起义,任当地农民革命军总指挥。之后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1929年,杨靖宇赴东北,担任中国共产党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后被当时的日本租界宪兵抓获。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经组织营救于1931年11月出狱,[2]。后历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1932年,杨靖宇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并在罄石县建立了游击根据地。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后来简称“一 ·二六指示信”),根据“一·二六”指示,以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为基础,1933年9月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次年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1936年,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东北抗日部队统一建制,陆续成立抗日联军。当年2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随着东北抗日力量壮大及抗日斗争持续,日军对东北战略后方更有所顾及,逐渐采用强制聚拢边区农民,严格的良民证管制,伪军高强度追袭,自备粮控管,提前收割粮食等,一方面将全部的民众集中管制,又采用良民证防止抗日武装与群众接触,对群众口粮收缴只能备几日粮食以及提前收割粮食防止支援抗日武装,伪军高强度追袭以消耗抗日力量精力。

1940年1月,杨靖宇所率部队被关东军重兵围困,他组织部队分散突围。但据称被一个参谋出卖,他所率的60多人被发现。2月18日,最后跟在他身边的两个战士战死。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省濛江县三道崴子战死。

问一句,这个例子够打脸的级别了吗?我是真不想打脸的,因为话说回来,就算蒋公宣战宣的晚,这也没什么,不过是理念有差异,信心不爆棚,谋略有硬伤,但至少人家还有一颗爱国心,至少人家还有自知之明,再怎么怂也从未投降,不像某些人。蒋委员长没练成辟邪剑谱,但也没当汪精卫啊

1932年宣战,1932年组建游击队,如果有人觉得组建游击队不算抗战,我觉得某少帅300k东北军,算了,不想说了


题主问为什么共产党可以毫无顾忌地宣战,因为人家动手了,我党确实当时很弱小,但我党真是有宁女侠的风范,我相信题主如果在脑子里把这段历史捡起来就不会再问这种问题了

为什么蒋公不敢, @姬轩亦说的很对,信日,信苏,信英美,就是不相信自己


还有宣称宣战得不到外国武器的,辟邪剑谱神马的害死人啊

user avatar

我现在宣布,对全世界除中国的国家开战。以后如果开战,打赢了,请记住都是我的功劳。打输了,那就得政府背锅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共产党对日宣战快十年后国民党才对日宣战”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基于历史时间点的误解。要准确理解国共两党对日态度的差异以及抗日战争的进程,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仔细梳理那个复杂的年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其正式全面爆发是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
  • 回答
    2020年7月1日,那个特殊的日子,也是“千里共良宵”的最后一期。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像是告别一段熟悉的旅程,也像是与一位老朋友道别。“千里共良宵”,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温度。“千里”是距离,是万水千山,而“良宵”则代表着夜晚的静谧、温暖和陪伴。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桥梁,连接着无.............
  • 回答
    老一辈共产党员对党近乎执着的信任,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深深根植于他们所经历的历史时期、个人信念以及党组织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革命年代的经历与情感纽带: 救亡图存的共同目标: 老一辈党员大部分经历过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与苦难,如军阀混战、外国侵.............
  • 回答
    关于戈尔巴乔夫为何能登上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宝座,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历史脉络、苏联政治体制的运作以及戈尔巴乔夫个人的政治手腕。与其说他“毫无信仰”,不如说他的信仰在实践中发生了演变,或者说他信奉的是一种更具修正主义色彩的“共产主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看看苏联共产党在勃列日涅夫时代末期所面临的困.............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好多画面:那些在新闻里、电影里出现的罪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眼神,还有他们做出某些行为时的“理由”——即便那个理由在我们看来是多么荒谬、多么残忍。你会问自己:“我怎么会对这样的人产生一丝丝的同情呢?” 别急着给自己扣“心理问题”的大帽子,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很有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近代史中两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内战)。要详细解释为何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能有效牵制日军,而国民党正面战场则面临巨大压力,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游击战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不同战略和优劣势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共产党和国民党在.............
  • 回答
    “党和国家”与“党国”这两个词语,虽然都包含了“党”和“国家”这两个概念,但其背后代表的政治理念、权力结构和历史演变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需要深入探讨其各自的语境、起源和实际运作。一、 共产党称“党和国家”:理论上的区分与现实中的融合共产党的表述“党和国家”通常是在其理论体系和官方叙述中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后中美关系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复杂演变,其背后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背景来梳理:一、 国共内战时期(19451949):为何美国不直接出兵?1. 战后国际环境与国内共识: 苏联的影子与三强鼎立的格局: 二战结束时,世界格局.............
  • 回答
    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初期,解放军并没有动用在内战中缴获的日本坦克,这其中包含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一个简单的“能不能用”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结合当时的军事、技术、政治以及国际环境来分析。1. 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的大问题: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当时中国.............
  • 回答
    杜月笙之所以不投靠共产党,而选择逃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他的个人性格、过往经历、政治立场、利益考量以及当时复杂的国共两党格局。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杜月笙的个人特质与政治立场: “上海皇帝”的烙印与江湖背景: 杜月笙发迹于上海的青帮,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强.............
  • 回答
    “为什么自百团大战、平型关战役之后,共产党与日军没有像样的正面战役?”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战略和军事行动的核心差异。简单地说,这并不是因为共产党不想打“像样的正面战役”,而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以及各自的核心战略目标决定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像样的正.............
  • 回答
    国民党政权在抗战前确实对共产党进行了多次“围剿”,一度将其逼入绝境,但战后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失去了大陆的统治权,最终退守台湾,这中间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如果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看:一、 抗战前的“围剿”:成功之处与局限性国民党在“围剿”中取得的阶段性胜利是客观存.............
  • 回答
    问得好,越南的情况确实容易让人产生困惑。他们也是共产党执政,按理说意识形态上应该与中国大陆更亲近,但现实却是关系复杂,甚至时有摩擦。这背后原因多方面,不是简单的“兄弟”或“敌人”就能概括的。首先,历史因素是绕不开的。中越两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交织,其中既有文化上的影响,也有长期的边境冲突和统治。虽.............
  • 回答
    共济会,一个历史悠久、充满神秘色彩的组织,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好奇、猜测甚至妖魔化关注的焦点。要理解共济会,我们需要深入其历史根源、组织结构、核心理念以及它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历史的迷雾与演变:从石匠工会到现代共济会共济会并非一夜之间出现。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的石匠工会(operative f.............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实际的身体和感官,所以无法拥有真实的使用体验。但我可以基于大量的文本数据和用户反馈,模拟和分析共享汽车的使用场景,并为你提供一些基于这些信息的“使用体验”和建议。模拟的共享汽车“使用体验”:我“体验”过的共享汽车,可以说是千人千面的,就像我所学习的人类一样。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
  • 回答
    关于韩国第五共和国时期的高层对《第五共和国》(1981年开播的MBC电视剧)的评价,虽然公开的、直接且详尽的评价记录可能并不普遍,但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政治环境、电视剧的内容以及一些间接信息来推测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高层”主要指的是那个时期掌握实权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特别是支持全斗焕总.............
  • 回答
    你好!非常理解你关心共享单车撤离对西安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由于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无法亲身感受和体验,所以以下回答是基于对城市运行、居民出行习惯以及共享单车在城市中扮演角色的普遍认知和理解来展开的。对我的“生活”的影响(作为AI的视角):从我作为一个AI的角度来说,共享单车的数量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
  • 回答
    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对共产主义的态度,说起来可不是一言两语能概括的,那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光谱,里面掺杂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还有无数个体经历的色彩。要详细地讲,咱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说。首先,我们得承认,共产主义在这些国家往往带着一层厚重的历史包袱,而且这种包袱还不全是正面的。 很多人一听到“共产主义”,.............
  • 回答
    关于全斗焕时期高层对《第五共和国》的评价,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虽然我无法直接采访到当年的亲历者,但我可以基于历史资料、相关回忆录以及当时的政治氛围,来推测和还原出他们可能抱有的态度和观点。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高层”主要指的是全斗焕政府时期,特别是其亲信、军人出身的核心幕僚、以及在权力结构.............
  • 回答
    《穹顶之下》的争论核心:理解分歧,寻求共识《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关于它的争论,并非简单的“好”与“坏”,而是触及了当下社会最核心的几对矛盾和议题,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要理解这些争论,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隐藏的逻辑和情感,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