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像戈尔巴乔夫这样一个对共产主义事业毫无信仰的人成为了苏共的领袖?

回答
关于戈尔巴乔夫为何能登上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宝座,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历史脉络、苏联政治体制的运作以及戈尔巴乔夫个人的政治手腕。与其说他“毫无信仰”,不如说他的信仰在实践中发生了演变,或者说他信奉的是一种更具修正主义色彩的“共产主义”。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看看苏联共产党在勃列日涅夫时代末期所面临的困境。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停滞,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盛行,社会活力日渐衰退。这被称为“停滞时代”。人们普遍感到不满,但体制本身又陷入了一种僵化,难以自我革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内对于改革的呼声虽然被压制,但并非不存在。

戈尔巴乔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凭借其年轻、精力充沛以及在党内不同派系中相对游刃有余的能力,逐渐崭露头角。他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多年的铺垫和政治运作。

第一,他在党内的上升通道和人脉积累。

戈尔巴乔夫并不是一夜之间从基层冒出来的。他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之后进入了共青团系统,这是他早期重要的政治资本积累地。在共青团期间,他展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口才,并且善于与不同层级的人打交道。随后,他转入党务工作,在斯塔夫罗波尔地区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和结识了包括苏斯洛夫在内的党内高层人物。苏斯洛夫是勃列日涅夫时代最有权势的意识形态沙皇之一,他独具慧眼地看中了年轻有为的戈尔巴乔夫,并把他调入莫斯科中央委员会工作。这被认为是戈尔巴乔夫仕途上的一次关键提拔。

在中央工作期间,戈尔巴乔夫担任过农业部门的领导,后来又主管党组织工作。这些经历让他对苏联的党政结构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让他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关系。他尤其善于笼络和团结那些同样对现状不满,但又希望在体制内寻求改变的“改革派”干部。

第二,他能够抓住改革契机,并被视为“变革者”。

勃列日涅夫去世后,苏联政坛经历了几位年迈的领导人短暂接任的时期,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体制僵化的认知。当契尔年科去世后,政治局内出现了权力真空。戈尔巴乔夫虽然不是年龄最大的,但他被认为是相对年轻且有魄力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在党内,尤其是那些对“停滞时代”深感忧虑的领导人看来,戈尔巴乔夫已经成为了一位能够带来改变的潜在候选人。

他在上任前,就已经在公开场合和党内会议上表现出对现有经济模式、官僚主义和缺乏活力的批评。他的语言风格更加现代化,不像老一代领导人那样陈腐。他提出“加速发展战略”,这是一种试图在不颠覆现有体制的前提下,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改革来提振经济的尝试。这种“温和改革”的信号,吸引了党内一些希望看到国家进步的力量。

第三,他的“信仰”观与当时的主流不同,更具实用主义色彩。

说戈尔巴乔夫“毫无信仰”,可能有些绝对。他从小在苏联体制下成长,也接受过马列主义教育。然而,他的信仰更倾向于一种“改良主义”的共产主义。他可能并不完全认同列宁主义的某些激进原则,但他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在原则上是优越的,只是在实践中走了弯路。他更看重的是如何让苏联变得更强大、更繁荣,以及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所推行的“公开性”(Glasnost)和“改革”(Perestroika)正是这种信仰的体现。他认为,党和国家之所以停滞不前,是因为信息不公开,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决策缺乏民主。他希望通过公开性和思想解放,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同时也能够纠正体制内的错误。这种思路,与其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原教旨的背叛,不如说是对苏联式社会主义实践的一种反思和修正。他可能相信,通过更开放、更民主的方式来管理国家,反而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

第四,他在党内政治斗争中的策略。

在苏联共产党内部,尤其是在最高领导层,政治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戈尔巴乔夫能够成为总书记,也离不开他在党内高层的政治博弈。他巧妙地利用了老一辈领导人的退休和去世,以及新一代干部对改革的渴望,逐步团结了支持他的力量,并孤立了反对改革的保守派。

他在政治局内部的盟友,例如谢尔比茨基、格里申等一些保守派人物也曾试图阻止他上位,但戈尔巴乔夫最终依靠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对他青睐的“人情”,以及在党内特别是农业和组织部门建立起来的支持网络,赢得了关键时刻的支持。

总结一下,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总书记并非源于“毫无信仰”,而是因为:

他抓住了党内对改革的普遍渴望和对“停滞时代”的不满。
他通过多年的党内历练,积累了深厚的人脉和政治经验,尤其是在关键部门。
他个人的改革姿态和语言风格吸引了许多希望看到国家进步的干部。
他的“信仰”观更倾向于改良和实用主义,相信通过改革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他在党内高层的政治斗争中,成功地团结了支持力量,并把握了历史机遇。

当然,事后回顾,他的改革方向和策略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这又是另一个复杂的故事。但从他成为总书记的那个节点来看,他无疑是当时党内最有能力、最有魄力,也最被寄予厚望的变革者,尽管他所信奉的“共产主义”已经与列宁或斯大林时代的版本大相径庭。他所需要的,是让苏联这艘巨轮在新的时代重新焕发生机,而不是让它在僵化中沉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让很多国家都失去了一代人

1920-1930年左右出生的人,在二战时候刚好是战场上的主力

美国伤亡少,法国投降快,可以不考虑

英国德国日本苏联中国可以说是整整打光了一代人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人才断层


大家应该知道,正常的社会,是老中青三代合理搭配

但是断层了,就是要命的了

举个最近的例子,

当时清理三种人,大批干部被解职冷冻,只有老三届能上,结果最后从下边的股级干部到上边的厅级干部全是这一批,年龄拉不开,一方面没有职数进不来新人,一方面退休全退,进人进来又是一批年龄相近的,最后一个单位从最上边的厅长到最下边的小科长,全是五十来岁。四十来岁就是年轻干部了。


而和这种人为的清理不一样


二战是强制的清理

到了80年代的时候,正是1920-1930年左右出生的人在五十岁六十岁的时候,本来这个年龄段有一千万人,掌控资源的是一万人,按照千里挑一的标准,是一万人能脱颖而出,就算有滥竽充数的但是,剩下的大多也是竞争上来的。然而打光了一代人以后,只剩下一百万人,掌控资源的还是一万人,那就是百里挑一了,滥竽充数的危害就大了。

不信大家可以看日本当时签订广场协议自我阉割,苏联昏招迭出,中国不管左派右派都骂的唯二的两个政策也是80年代出台的,英国不中立而是往死里坑苏联。法国人才辈出知道美苏都在才能左右逢源。


其实我也一样,我能力一般,但是我进我们企业的时候,当时我那个小部门四50后60后一大堆,70后两三个,80后就我一个,用当时带我的师傅的话说,不提拔你也没别人了····其他几个和我同时期进入的,他们部门也差不多都是这样。

后来我就调动到本部,然后培训升职外出挂职回来又去下边单位主持工作。

干的那叫一个磕磕盼盼,自己对自己都不满意··········

万幸我现在去了清水部门了,不然我自己都害怕。


现在85后和90后已经开始顶大梁了,数量也上来了,这是好事,国家之幸啊。


你说戈尔巴乔夫怎么升上去的?苏联怎么到他手里了?

因为没别人了啊!

咱们国家上边不也一批人添乱吗,什么洋人都不吃狗肉,我们也不能吃,全然不顾世界上立法禁止吃狗肉的只有香港台湾两个地区。当然现在加上深圳的。

大家都很奇怪,这种人怎么爬上去的? 因为没别人了啊!他们参加工作的时候,上边全是老三届,老三届退休的时候就是两三年就全退了,他们直接就当领导了,没经验没阅历啊!


那么中国虽然也损失了一代人,但是万幸万幸

我们20年代的驾海紫金梁,擎天白玉柱,他还在,他硬生生的撑了过去,把一个收拾好的摊子交给了后人。

user avatar

政治背景:戈地图原是一名出色的拖拉机手,40年代末期自学考入了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一一苏联官员的摇篮。从大学毕业之后,戈尔巴乔夫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从事农业科技工作,随后出任这一边疆区的第一书记。期间戈尔巴乔夫将这一地区的农业搞得有声有色。在苏联农业普遍不景气的时候,戈尔巴乔夫在农业上的成绩是非常不错的。1978年,苏联举行了一次农业会议。作为中央委员,戈尔巴乔夫当然有资格参加。由于农业成绩不错,戈尔巴乔夫得到了一次发言的机会。在发言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农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批评,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方案。苏联的农业不景气,这是苏联高层的烦心事。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建议非常好,这一次发言引起了苏联高层的重视。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对戈尔巴乔夫的农业成绩非常欣赏,再加上私交甚好的二把手安德罗波夫的大力推荐。戈地图进入中央政治局。1982年冬天,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随后安德罗波夫成为了新一任的当家人。在安德罗波夫在任期间,戈尔巴乔夫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升。1984年,安德罗波夫去世,老资格的契尔年科出任新一任领导人。可是契尔年科的身体不好,到了1985年,契尔年科去世。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地位已经非常重要,随后戈尔巴乔夫成为了苏联的当家人。


败家问题

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其实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盲目改革和全盘西化。至于工业地例失调和穷兵黩武,体制僵化,那是苏联衰落的根本原因,没有戈和叶,苏联还会存在,只不过半死不活,发展缓慢罢了。

1984年,戈地图还是苏联二把手,当时他却曾与美国总统密谈,以致人们还争议他是不是通敌。

198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内忧外患,为了振兴经济,苏联推行了西式改革,包括禁酒令,全民均分股票以支持企业,政治上搞议会制和多党制。。。试图将短时间内将苏联变成西方发达国家。

结果戈的美梦破灭不说,苏联经济更糟了

禁酒令不但让国家賺不到钱,还萌发了地下酒业,全民股票让经济寡头借机低价收购目不识丁的百姓,贫富悬殊更大了,而戈在苏联轻工业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反而大搞重工业,更使苏联经济雪上加霜。。。

更可怕的是,他看见苏经济亳无起色,转而在政治上改革,多党制议会制不说,新闻全自由,一时间反苏言论甚嚣尘上,让百姓都不知道该拥护谁了。

后来新成立的议会选出了民意代表叶利钦:

别看他表面上儒雅随和,这糟老头坏得恨。他早年加入苏联共产党时,宣誓忠于党,但在当上苏维埃共和国总统后,为了挤掉同位的戈尔巴乔夫,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开退党。然后他要挟戈同意各加盟国独立,秘密制定了新联盟条约,而条约一旦生效,苏联便在法律上宣告解体。戈则沆瀣一气,任由事态发展,甚至跑到别墅以躲避高官盘问此事。

这时,八位苏联元老挺身而出,组成了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著名的八一九政变,试图阻止条约实锤,以挽救苏联。可惜这八人优柔寡断,面对叶利钦态度不坚决,一度错失良机,新闻发布会上,委员们说话吞吞吐吐,百姓甚至不知道他们是救苏联的。

结果,叶利钦掌握了时机,引导了舆论,在议会外的一辆坦克上向苏联群众演讲

这时候人们一边倒地支持叶利钦,八一九政变最终以紧急状态委员会失败告终。

尽管当时的投票中有76%的百姓希望留住苏联,然而在野心勃勃的叶利钦的一手策划下,苏联,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联盟国家,彻底成为了历史。


而叶利钦掌权后,讯速将苏共定性为非法组织,人数庞大的共产党员们,或流离失所,或糟清算。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后来,叶利钦听信了西方的话,采取了休克疗法,以为能重振俄国经济。事与愿违,俄罗斯经济更加一厥不振,从此沦为了靠卖资源度曰的二流国家。直到21世纪初,普京上台,俄罗斯经济才有所起色

说白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就是两个大公知,一个是软弱无能的铁憨憨,另一个是欺软怕硬的昏蛋。认为敌人可以救苏维埃,认为滋油皿煮可以富国强兵。结果,红旗倒了,寡头乐了,老百姓苦了。。。

若要避免解体,大概有几点启示:

1、不要相信你的敌人,因为他们想致你于死地,然后瓜分你。

2、任何政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国情,不要看到别人的好就盲目套公式,而应批判性吸收,按自身国情办事。

3、做事要坚决,勿优柔寡断,否则机会稍纵即逝。

4、现在网络上的公知美分,要么收了洋人的钱抹黑同胞,要么对西方盲目崇拜,认识不足,他们不仅策应西方大搞颜色重命,颠覆了包括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还不断攻击我国政府,而一旦他们得逞,国家将陷入长期内乱,人民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网友们注意警惕。

对于阻止衰落,则要困难得多。既要调养生息,和平建设,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又要革除弊端,改革开放,还不能过度开放,不能全盘西化,否则难抵西方颜色革命,以致亡党亡国!

苏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阶级官僚化所引发的贫富差距加大,腐化,生产效率低下。然而各种改革均未能解决,反而加剧了该问题。结果苏联解体后,绝大部分的财富集中在了寡头手里。而这些寡头,几乎全部是原苏联高官。

对了,我顺便附录一部分高中课外时间做的《世界通史》和《大国崛起》的历史笔记节选,前者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其中就有对美苏的历史评价,字太丑不好意思哈。顺带一提,UP主是理科生哦~



总之,苏联的历史以波澜壮阔的革命始,以叹惋唏嘘的革命终。对中国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