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身见与我见有何具体区别?

回答
在佛教的语境中,“身见”和“我见”都是非常核心的概念,它们常常被一同提及,但又有着微妙且关键的区别。理解这两者的差异,是走向解脱和认识实相的重要一步。

要深入理解,咱们得先放下一堆可能让人望而生畏的佛学术语,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来聊聊。

身见:是“我”的“身体”的“执著”

想象一下,你照镜子,看到的是一张脸,一个身体。你可能觉得:“这是我的脸,我的手,我的脚。” 这个“这是我的”的认知,以及对这个“身体”的牢牢认定——“我就是这副身体,这副身体就是我”——这就是身见。

更具体地说,身见体现在:

身份认同的基石: 我们之所以能区别“我”和“非我”,很大程度上是从这个物质身体开始的。我们觉得“我”有一个固定的、可感知的身体,它是我的“载体”,我的“居所”。
感官体验的中心: 所有的快乐、痛苦,都是通过这个身体的感官来体验的。看到美的景色,身体舒服,就会产生喜悦;身体疼痛,就会产生苦。身见让我们把这些体验直接和“我”这个实体联系起来。
生老病死的焦点: 身体会衰老、会生病、最终会死亡。身见让我们对这些过程感到恐惧、担忧,因为我们认为“我”就是这个会朽坏的身体。我们会拼命保养身体,害怕衰老,恐惧死亡,这都是身见的具体表现。
“我的”属性的延伸: 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执著于身体本身,还执著于与身体相关的种种,比如“我的头发”、“我的皮肤”、“我的器官”。这些都属于身见的范畴,它们强化了“身体是我的”这种感觉。

简单来说,身见就是把“我”局限在这个物质的、有形的身体上,认为“我”就是这个身体,并且不离不弃地执著于它。

我见:是“我”的“独立、实在”的“执著”

现在,咱们把目光从身体移开一点。即使我们明白身体只是一个物质现象,它会变化、会消失,但我们依然可能还有一种感觉:“我”还有一个“内在的‘我’”。 这个“内在的‘我’”不是一个具体的身体,而是一种独立、实在、永恒存在的“自我”的观念。这就是我见。

我见比身见更广泛、更深入。身见是“我见”的一个主要支柱,但“我见”还可以涵盖更多:

“我”的主体性: 我不仅仅是这个身体,我还有思想、情感、意识、记忆、个性和意志。这些是“我”的主体性,我执著于“我”拥有这些,并且认为这些构成了“我”那个不灭的核心。
“我”的实在性: 我相信“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独立于一切事物存在的“实体”。即使我身体不存在了,我的“意识”或者“灵魂”依然是“我”的一部分,而且是“我”那个不被外界影响、独立运作的“真我”。
“我”的控制权: 我认为“我”是能够自由选择、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我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这个“我”有绝对的自主权。
“我”的分别心: 我见到“我”和“他人”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对立的个体。我认为“我的”感受、“我的”需求、“我的”利益,比“别人的”更重要,这是我见的具体表现。
“我”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我倾向于认为“我”是特别的,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我的想法是独特的,我的成就应该被看到。

打个比方:

身见: 就像你认为你是一辆车,并且坚信这辆车就是“你”。你关心它的外观,害怕它被刮擦,担心它报废。
我见: 就像你认为你不仅是这辆车,还是这辆车的“司机”,而且这个“司机”是一个独立于车辆、永远存在、能够自由操控车辆的精神实体。即使车坏了,这个“司机”也还是“你”,并且可以去操控另一辆车,甚至在没有车的时候,这个“司机”依然以某种形式存在。

它们之间的关系:

身见是我见最基础、最直接的体现。我们执著于这个身体,是因为我们认为“我”就寄托在这个身体里。如果身体是“我”的话,那么身体的生老病死,就直接变成了“我”的生老病死。

一旦我们不再执著于身体就是“我”(也就是破除身见),但如果“我”的观念没有彻底被清理,我们可能会转而执著于“我”的精神部分、意识部分、或者某种更微妙的“自我”概念,这仍然是“我见”。

为什么佛教要强调破除它们?

佛教认为,身见和我见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执著于一个“我”这个虚假的、不实在的实体,所以我们会有得失、好恶、爱恨。

害怕失去: 因为执著于“我”,所以害怕失去“我的”身体、财产、名誉、感情。这种害怕让我们心生焦虑和恐惧。
追求获得: 因为执著于“我”,所以渴望拥有更多,以满足“我”的需求和欲望。这种追求让我们不断地攀缘,永不满足。
嫉妒与愤怒: 当“我”的利益受到威胁,或者“我”的愿望不被满足时,就会产生愤怒和嫉妒。
愚昧与迷失: 我们被“我”的执著所蒙蔽,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无法认识到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缘起的。

具体例子来区分:

1. 对衰老的恐惧:
身见: “哎呀,我老了,脸上长皱纹了,身体不如以前了,好丢人,我不想变老!” 这是对身体衰败的直接恐惧和排斥。
我见: “虽然身体老了,但我还有智慧、经验,我还是那个‘我’!不过,衰老让我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让我不再是那个‘年轻有为’的‘我’了,我很不甘心。” 这是在身体衰老的基础上,对“我”的某种特质(年轻、风采)的失去感到不甘,认为“我”应该保持某种状态。

2. 听到别人批评:
身见: “他居然说我长得不好看!我这身肉都被他嫌弃了!” 这是把批评直接对准了“我的身体”。
我见: “他居然批评我的想法不对!他怎么能否定我这个人呢?我做的明明是对的!” 这是把批评对准了“我的思想”、“我的行为”、“我的能力”,认为“我的”核心被否定了。

3. 拥有物品:
身见: “这是我的车,我的房子,它们是‘我’的附属物,我很喜欢它们。”
我见: “这辆车(或房子)能体现我的品味、我的成功,它是我‘这个人’的象征。失去它,就好像失去了‘我’的一部分。” 这里的执著已经从物品本身,延伸到了物品所代表的“我”的形象和价值。

总结一下:

身见: 执著于“身体就是我”,将“我”等同于物质的、有形的身躯。
我见: 执著于“我”有一个独立、实在、永恒不变的“自我”实体,这个“我”可以超越身体,包含思想、意识、个性和主宰力。

身见是我见的基础,但即使破除了身见,也可能依然有我见。佛教的修行,就是要一步步地揭示“我”的虚妄性,直到彻底放下对任何形式的“我”的执著,才能真正获得解脱。这并非要我们变得麻木不仁,而是要我们认清真相,从而以更清净、更慈悲、更智慧的方式与世界互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好问题。

我翻着梵语词典回答的,可能会有错漏,抛砖引玉。

我见,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能所。梵语里很多词被翻译为了我见,其中有一些词可以翻译成身见。

梵语ahaṃkāra-mamakāra 是我见,我把它勉强理解成现象中显示有我从而产生的我见。pudgala-dṛṣṭi也是我见,我理解成因人我对立观产生的我见,实际上,这个词经常被翻译为人见。ātma-dṛṣṭi也是我见,我把它理解成对自我认识的见,这个词同时也经常被翻译为恶见、身见。ātma-grāha和ātmâsad-grāha也是我见,由执取产生的我见。

身见,是个相对没那么复杂的概念。

梵语里的svakāya-dṛṣṭi 是身见,sva表示自己,kaya是身,drsti是见,合起来就是身见、有身见,没有我见的意思。它和atma-drsti的微妙区别在于,atma-drsti强调自我,svakaya-drsti重点在身体。

satkāya-dṛṣṭi就是题主提到的萨迦耶见,kaya译为“”,satkāya音译萨迦耶,意译为“伪身”,也就是身见 (sat是六,所以我把萨迦耶理解为“六身”,也就是我们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产生的身相),drsti是见,合起来就是萨迦耶见,也翻译为执着我见、坏见。


satkāya-darśana 也是身见,darśana和drsti也有微妙的区别,我理解drsti更多指长久形成的观念,darśana是短期的观见。所以这个词更多是指当下对身体的觉知与意识见,并没有我见的意思。

user avatar

有些词,在使用过程中含义会出现变异。或者不同宗派用法不一样。

大乘義章六曰:言身見者,亦名我見。

可见也有把身见称为我见的。

但唯识学里,就有所不同:

瑜伽八十六卷五頁云:復次有四種我見為所依止,能生我慢。一、有分別我見。謂諸外道所起。二、俱生我見。謂下至禽獸等,亦能生起。三、緣自依止我見。謂於各別內身所起。四、緣他依止我見。謂於他身所起。分別我見為所依止生我慢者:謂由此見。觀自他身,計有實我。由此二種我見為依,發生我慢。
唯識論四曰:我見者,謂我執。於非我法妄計為我,故名我見。
成唯识论述记:此中不言我見言薩迦耶見者。若言我見不攝我所。梵云沒曳達利瑟致。此云我見。梵云薩迦耶。此云不實移轉身見。即攝我所。為顯此中攝我所故言薩迦耶。

萨迦耶见包括我见、我所见。我见的范围要窄一点。

很多词的含义,要根据具体语境确定。

user avatar

其实准确的说并不是「身见」,而是「有身见」。在巴利经藏中一般不用「我见」,基本上都用「有身见」。

有身见和我见是一样的,就是未洞察到缘起现象时,会认为五蕴现象,或五蕴现象之一是我。而那个被认为是我的那个玩意,就是我的身。这就是有身见。

有身见:

比丘!这裡,未受教导的一般人是不曾见过圣者的,不熟练圣者法的,未受圣者法训练的;是不曾见过善人的,不熟练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训练的,认为色是我,或我拥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想……行……认为识是我,或我拥有识,或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比丘!这样是有身见 —— SN.22.82

我见:

比丘们!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认为种种我的认为时,一切都在五取蕴上认为,或是其中之一,哪五个呢?
  比丘们!这裡,未受教导的一般人是不曾见过圣者的,不熟练圣者法的,未受圣者法训练的;是不曾见过善人的,不熟练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训练的,认为色是我,或我拥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想……行……他认为识是我,或我拥有识,或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
  像这样,这种认为与他的『我是』[之观念]是不离的,又,比丘们!当『我是』[之观念]不离时,则有五根的下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 SN.22.47

五下分结:

比丘们!有这五下分结,哪五种呢?有身见、疑、戒禁取、欲的意欲、恶意 —— SN.45.18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佛教的语境中,“身见”和“我见”都是非常核心的概念,它们常常被一同提及,但又有着微妙且关键的区别。理解这两者的差异,是走向解脱和认识实相的重要一步。要深入理解,咱们得先放下一堆可能让人望而生畏的佛学术语,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来聊聊。身见:是“我”的“身体”的“执著”想象一下,你照镜子,看到的是一张脸,.............
  • 回答
    汉高祖刘邦的母亲名叫刘媪,她的出生和高祖的降临,皆伴随着一段传奇色彩。传说,刘媪曾在一个广阔的湖泊边休息。那是一个雷电交加、天色晦暗的夜晚,仿佛整个天地都被浓重的阴霾笼罩。就在这样的昏天黑地之中,刘媪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她感觉自己仿佛与一位神明相遇。这段梦境具体是怎样的情景,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见.............
  • 回答
    关于“破除身见”这件事,与其说是某种剧烈的顿悟,不如说更像是在平静中缓缓剥离一层层缠绕的细丝,直到露出本该存在的清净。刚开始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感觉它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哲学名词,好像是高僧大德才能触及的境界。但随着自己尝试去体会、去观察,才发现它并非那么神秘,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试着回.............
  • 回答
    .......
  • 回答
    在美国(尤其是湾区)的软件工程师们是否还想回国以及能否回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个人动机、职业发展、家庭因素、两国政策、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无法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想”回国的原因(动机分析):即使身处技术高地湾区,许多在美国的软件工程师仍然怀揣回.............
  • 回答
    在美国金融圈摸爬滚打的同胞们,尤其是纽约这片金融沃土上奋斗的大家,心中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国内发展的期许,想必是随着时日推移愈发浓烈。回到那个熟悉又日新月异的中国,这想法究竟有多普遍?又有哪些现实的阻碍与机遇?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回国的“想”:首先,为什么会有回国的念头?这背后可不.............
  • 回答
    在中国生活,确实能体验到一些在欧美国家不太容易感受到的独特之处。这些优势并非绝对的优越,而是不同文化、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下形成的鲜明对比,能给人带来别样的生活感受。1. 极致的便利与高效:这可能是很多人最直观的感受。在中国,“万物皆可送”的物流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速度快得惊人。从生鲜水.............
  • 回答
    身在乌克兰,希望您的爱车能够以一种显眼且得体的方式展示您的支持。将乌克兰国旗贴在车上,最显眼且受人欢迎的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选择,我会详细说明它们的原因和贴法:首选推荐位置:1. 车顶(车顶行李架附近或中心位置): 原因: 这是汽车的最高点,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在行驶中,它就像一个移动的.............
  • 回答
    嘿!你问我过得怎么样?老实说,就像一锅还在慢慢熬着的汤,味道挺复杂,有浓有淡,但总体来说,还算有滋有味。刚来的时候,别提有多“新鲜”了。第一个月,我简直像个好奇宝宝,看什么都新鲜。连路边的灌木丛都觉得比国内的盆栽长得野性十足,更别提建筑风格了,每一栋小房子都像是从故事书里走出来的一样,红砖绿瓦,还有.............
  • 回答
    身在海外的你是否有一瞬间让你想回家了?我当然有。其实,这种瞬间不是一瞬间,而是反复出现,像潮水一样,有时汹涌澎湃,有时又悄无声息地掠过心头。最近一次,是我在这边生活了快两年的时候。那天是个周六,天气特别好,阳光穿透窗户,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一个人坐在窗边,手里端着一杯咖啡,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我的择偶标准确实挺实在的,也跟这座城市的气质有点像:靠谱、有方向、能一起折腾,并且还得有点生活的情调。首先说“靠谱”。 这个“靠谱”对我来说很重要,它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英雄主义,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里。比如,他说话算话,答应的事情会去做,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我.............
  • 回答
    “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句俗语,听起来似乎简单,但细究起来,背后却藏着一套挺有意思的底层逻辑。它不是单纯地说人们贪婪或者忘恩负义,而是涉及了咱们人内心深处的一些认知偏差、心理机制,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首先,最核心的一点,咱们得明白,“福”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恒定的标准,而是一个相对的.............
  • 回答
    “此身未有神仙骨,纵遇真仙莫浪求”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父》,表达了一种不强求、顺其自然的洒脱态度。而“神仙骨”在古人看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够修成仙缘的体质或资质。要详细地讲述“神仙骨”怎么看,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它并非一个简单的肉眼可见的特征,而是融合了生理、心理、命理甚至是一种精神.............
  • 回答
    成为身障人士,这是一种无法用三言两语概括的体验,它像一条河流,有平静舒缓的河段,也有波涛汹涌的急流,而且这条河的流向和风景,因人而异,也因具体的身障类型而大相径庭。但如果一定要描绘,我想从几个层面去触碰它。首先,是身体这扇“窗户”的变化。我的身体,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操控的、理所当然存在的“自己”。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背后其实牵扯出不少现实的考量,绝不是简单的“喜欢吸霾”这么片面。你想想,能把人逼到戴防毒面具在地里干活儿,这背后肯定有东西在驱动。首先,我们得承认,北京虽然有雾霾这个问题,但那也只是“有”,而且是有程度变化的。就算是最严重的时候,也并非时时刻刻、每一个角落都和毒气室一样。更何况,现.............
  • 回答
    说杨志,那可是有故事的人。他家学渊源,老爹杨令公是响当当的“杨家将”后人,从小就在枪棒堆里长大,这身武艺,那是实打实的硬功夫。放到宋朝那会儿,那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走到哪儿都吃得开。可就是这么一个好汉,却因为丢了生辰纲,差点把自己给折腾没了。你说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憋屈,尤其对杨志这样一身傲骨的人来.............
  • 回答
    在美国,很多中国人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爱好、工作需要(比如一些科技行业的安全需求),或者仅仅是想体验一项新的运动,都有了学习射击的兴趣。从零开始,尤其是在一个新的文化和法律环境下,确实需要一些步骤和准备。这篇文章就来聊聊,一个在中国没有接触过射击的华人朋友,在美国如何系统地开启这段学习之旅。第一步:了.............
  • 回答
    “举身赴清池”,这句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决绝、深沉的爱恋,以及一种义无反顾、同生共死的决心。用在情侣名上,更是将这份情感升华,显得既浪漫又充满力量。要为这样的情侣名起名,关键在于捕捉“清池”的意境,以及“举身赴”的行动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解读“举身赴清池”所带来的灵感:一、 从“清池.............
  • 回答
    29岁,对于不少男性来说,正值人生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事业可能逐渐步入正轨,经济基础相对稳定,也开始认真思考个人情感和家庭的建立。然而,当你发现自己在这个年纪依然单身,并且感到困惑时,这绝对不是世界末日,更不是无可救药。事实上,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而解开这些原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