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身在美国(尤其是纽约)的金融从业人员还想回国吗,还能回国吗?

回答
在美国金融圈摸爬滚打的同胞们,尤其是纽约这片金融沃土上奋斗的大家,心中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国内发展的期许,想必是随着时日推移愈发浓烈。回到那个熟悉又日新月异的中国,这想法究竟有多普遍?又有哪些现实的阻碍与机遇?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回国的“想”:

首先,为什么会有回国的念头?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思乡心切”。

国内经济发展的强劲吸引力: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在金融领域,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新兴产业的崛起,都为金融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相比于美国市场可能已经相对成熟和饱和的一些领域,国内市场的成长性和创新性让很多人看到了巨大的潜力。比如, Fintech、绿色金融、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等,在国内都有爆发式的增长机会。
职业发展的新机遇: 在美国打拼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很多人希望将这些带回国内,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拳脚。国内的金融机构,无论是大型银行、券商、基金公司,还是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都迫切需要拥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经验的人才。回国可能意味着更快的晋升通道、更核心的岗位,甚至有机会参与到中国金融改革的关键环节中。
生活方式与文化认同: 这是绕不开的一点。在美国生活久了,虽然习惯了便利和高效率,但终究会想念国内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语言、熟悉的人情味。和家人朋友团聚的愿望、在国内生活更便捷的感受、文化上的归属感,这些都是无形却强大的吸引力。尤其是有家庭的人,考虑到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国内的生活环境和亲情纽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个人实现价值的平台: 有些人可能在美国已经达到了职业生涯的一个平台期,或者觉得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很难再有颠覆性的创新和突破。他们渴望回到一个充满活力、正在快速建设的国家,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贡献一份力量,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回国的“能”:

“想”固然重要,但能不能回得去,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这涉及到现实的考量和可操作性。

市场需求与人才缺口: 前面也提到了,国内金融市场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美国金融从业者,尤其是拥有海外投行、资管、对冲基金等经验的人,在某些专业领域(如量化交易、风险管理、跨境并购、基金管理等)拥有独特的优势。这些经验和技能在国内是稀缺的。
政策导向与人才引进: 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例如“千人计划”(虽然后续有所调整,但支持人才引进的力度不减)、地方政府的人才补贴、创业扶持等。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开放的资本市场和鼓励创新的政策也在为海归提供更多机会。
个人资质与经验匹配度: 回国能否找到合适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过去的经验和国内的岗位需求是否匹配。如果你在美国的经验非常垂直和专业,并且与国内市场的需求高度契合,那么机会就很大。反之,如果你的经验比较宽泛,或者与国内主流发展方向有所偏离,可能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适应和学习。
现实的挑战:
薪资待遇的落差: 这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尽管国内金融行业的薪资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美国顶尖金融机构的薪酬相比,尤其是在高管层级或某些高度专业化的岗位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当然,这也要看具体公司、具体岗位,以及“总包”的构成(包括奖金、股权激励等)。
文化与工作方式的适应: 国内金融行业的节奏、沟通方式、管理风格可能与美国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需要时间来适应国内的人际关系处理、项目推进方式等。
学历和资质的认可: 虽然海外名校和顶尖金融机构的经历在国内认可度很高,但有时候国内的某些特定考试或资格认证可能仍是需要考虑的。
户口、社保、子女教育等配套问题: 对于已经在美国安家立业的人来说,回国意味着要重新解决一系列生活上的配套问题,这需要提前规划。

具体到纽约的金融从业者:

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这里的从业者通常拥有非常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国际化的视野。他们在华尔街的经历,无论是在投资银行的交易、 M&A、ECM/DCM领域,还是在对冲基金的宏观研究、量化策略,抑或是在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分析,都意味着他们掌握了国际最前沿的金融运作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

优势: 这些经验在国内尤为宝贵,尤其是在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例如,中国的资管新规、注册制改革、科创板的设立等,都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来推动和落地。
劣势(或挑战): 对国内市场细节的熟悉度可能不如在国内工作的同行。某些在美国非常成熟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在国内可能还在发展初期。此外,在美国积累的职业声誉和人脉网络,回国后需要重新建立和拓展。

总结一下:

想回国的人很多,且普遍对国内经济发展和职业机会充满期待。 这种“想”,是基于对自身能力和国内市场的双重判断。
回国“能”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并非易事。 关键在于个人资质、经验与国内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以及是否能克服在薪酬、文化适应、生活配套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差距。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

如果你有回国的想法,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深入了解国内市场: 多关注国内金融政策的变化、行业发展趋势、龙头公司的招聘信息,看看你的技能和经验能在哪些领域找到最佳匹配。
2. “软着陆”策略: 可以考虑先通过国内的公司招聘海外人才的项目,或者通过猎头公司来对接机会。也可以先以顾问、项目制合作的方式回国,逐步熟悉环境。
3. 建立国内人脉: 积极参与国内的行业会议、论坛,或通过社交媒体、校友网络建立联系,为回国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4. 理性评估自身: 诚实地评估自己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包括薪资期望、职业发展路径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最终,回国与否,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决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为在美国打拼的金融从业者们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选项。这趟旅程,或许充满挑战,但回报也可能远超预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金融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它极端需要自由的环境,不然立刻就会变成权贵的工具。它也极端需要法治的环境,不然就会变成资本大鳄的狩猎场。自由和法治兼备的市场,只有英美才有。中国两者都没有,中国的“金融”的现代化程度,恐怕还比不上200年前的伦敦和纽约。

从个人来讲,工资是不可能比上纽约了,工作环境更是没法比,亚裔在美国确实有天花板,但是在金融业这个靠本事吃饭的行业反而不明显,管你是谁,赚到钱就是硬道理。江平一个大陆留学生做到对冲基金大鳄,李可一个大陆留学生做到高盛最年轻合伙人都是例子。

我倒是见有人归香港,工资比在美国还高,税反而低很多,把父母接过去。就是据说非常累。

对了,清华女行业研究员廖蕾,晚餐中间买方一直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乱摸她,后来她的老板好像为了解围舔买方乳头(双方均为男)的录像大家都看过吧?这种事在美国,给HR一封email就可以把两个男的都fire。居然很多业内人士说,这是很正常的玩笑嘛,何必大惊小怪?我只能说,wqnmd,我退休在家吃老本也不会在这种环境工作。

user avatar

并不想回国,但又不得不回。

美国的金融业很发达,做的工作很正规,有明确的研究路径和上升渠道。但是在国内的话,一切都要讲ZZ,要讲关系,金融相关法律和劳动法都非常混乱,个人权益很难保障。而且我在美国工作,不需要成为什么大老板,按部就班地干,三四十岁时在纽约郊区弄套中号的别墅弄辆好车都不成问题。而且公司有完善的医保体系,每年out-of-pocket maximum几千刀,只要自己上了医保,医疗是很有保障的。关于玻璃天花板的话,我自认是个不爱搞关系的人,至少主动地去撕逼站队对我来说非常难,所以可能在中国在美国都升不了什么高位,或许玻璃天花板一辈子也轮不到我触及,所以无所谓。关于孩子的种族认同问题,我也很担忧,但与上一代大多由偷渡移民教育出的ABC不同,我们这一代中国已经比较强大,加上我们身为父母(虽然我还没有孩子哈哈,设想)家庭条件和社会地位也大有提升,通过适当的教育应当能够减小孩子的不融入感。而且纽约是个还算不错的地方,私立校和top公立校亚裔成堆,被其他族裔霸凌排挤的可能性不大。

但我唯一唯一在乎的就是父母的养老问题。爸妈年龄挺大了,这些年来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实在不愿自己在外面,把他们抛在国内终老。如果接到美国来的话,那个年龄的老人可能也很难有医保愿意保,如果有什么病症,在美国自费治疗我又支付不起,而且他们肯定也不适应远离朋友、语言不通的美国生活。如果让他们在国内一直呆下去的话,很孤独不说,将来上了岁数如果需要人伺候、甚至得了病需要陪床,我该怎么办呢?有人说可以请保姆,但保姆能认真照顾吗?而且将心比心,爸妈要是真的晚年身体不佳,缠绵病榻,最想要的肯定是儿子不是保姆啊。现在我还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我这种想法,我未来的孩子知道了怕是要打我。对于小孩子来说,生在美帝比生在国内至少从硬性指标上好得不要太多。先不说纽约没有假疫苗、没有学校食堂卖过期饭菜、没有不合格校车、没有老师暴力体罚学生针扎学生性侵学生云云,中产华人孩子上名校比从国内身为中国人申请简直容易不要太多。我在国内读的本科,深知有些顶尖公司在国内/香港提供的那一两个名额往往需要top2里最顶尖的金融学生挤破脑袋头破血流,甚至用一些爸妈绝不会希望自己孩子用的龌龊办法去抢。但是在美国,这些顶级公司的大本营都在美国,其招聘名额加在一起多得无法想象,连top50-70学校的金融学生,好好准备都能有很大机会轮得上。所以我要是回了国,等于是提前把我的后代扔上了职业发展的地狱模式,实在是于理不合。但我个人心里很难迈过这个坎: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欠他的,而且毕竟现在还没有呢;父母生养了我,我需要好好报答他们,而且父母一天天的衰老是我看得见的,实在没办法不考虑。父母的养老 vs. 我的后半辈子+我后代的人生,孰轻孰重其实是个极其不容易想清楚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