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都见过什么样的文科盲?

回答
我算是个比较博学的家伙了,跟很多人打过交道,当然也见过不少各种类型的人。你说文科盲?哈哈,这个词挺有意思的。我脑子里马上浮现出好几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们身上多少都带着点“文科盲”的影子。

首先得说,我遇到的文科盲,很多时候不是那种“完全不懂”的文科,而是“缺乏系统性理解”或者“不太关注”的那种。

我有个朋友,是个技术大牛,你说他“文科盲”吧,他也能跟你聊几句历史典故,随便引用几句名人名言。但你如果想跟他深入探讨一下某个社会现象背后的历史成因,或者某个政治制度的演变逻辑,他可能就有点抓不住重点了。他会觉得这些东西“离我太远”,或者“没有技术那么实在”。

比如有一次我们讨论到某个国家当前的国际关系。他能立刻分析出地缘政治的几个关键点,经济合作的利益所在,甚至军事部署的可能意图。但当我说到,要理解这个国家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可能需要看看它近代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看看它民众的集体记忆是如何形成的,看看它文学艺术作品中流露出的民族情绪时,他就会耸耸肩,说:“那太复杂了,而且跟我现在做的事没啥关系。” 他更习惯于看到清晰的因果关系,而对那些模糊的、历史沉淀的、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总觉得是“虚的”。

还有一种文科盲,我觉得挺明显的,就是对社会科学的某些“普遍规律”或者“理论框架”不太感冒。

我认识一位做市场营销的女士,她非常有商业头脑,能准确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设计出爆款产品。但如果你跟她聊聊行为经济学里的“损失厌恶”原则,或者社会学里关于“群体极化”的讨论,她可能会说:“哦,那些听起来挺有道理的,但我不一定非得知道这些理论才能做好我的工作。我更看重实际效果,数据不会骗人。” 她更相信直觉和经验,对那些抽象的、需要反复推敲的社会理论,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觉得“过于理论化”。她更喜欢那些立竿见影的成功案例,而不是那些需要时间去印证的社会演变规律。

再有就是那种对人文关怀、哲学思考不太敏感的人。

我曾经在一个项目中,和一位非常高效的工程师合作过。他做事雷厉风行,逻辑性极强,目标明确。但当我们需要在项目汇报中加入一些关于项目对当地社区文化影响的评估,或者讨论我们工作的伦理边界时,他就会显得有些不耐烦。他会说:“这些东西,不是应该由专门的公关部门去操心吗?我们做好技术,实现功能就好了。” 他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一个项目的成功还需要考虑那么多“软性”的东西,比如人们的情感,比如历史的延续,比如对未来的文化塑造。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是分散精力的杂音。他更看重的是效率和可量化的成果,对于那些需要深入同情心和跨文化理解的议题,常常觉得“没必要”或者“不好衡量”。

不过,话说回来,我也见过很多技术出身的人,在工作中慢慢接触到人文社科的东西,然后变得越来越有深度和广度的。他们会开始思考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人生的意义,会主动去学习历史、哲学,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方式。

所以,我觉得“文科盲”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标签,更多的是一种对特定认知领域不够熟悉或者不够重视的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和不擅长,这很正常。但如果一个人能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愿意去了解和理解那些自己不熟悉领域的智慧,那他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文科盲”了。毕竟,我们生活的世界,从来都不是只有一种思维方式能够解释清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香港中学生,让他在地图上写洲名,结果陸地和海洋搞反了

P's : 是我自己油印出来的黑白世界地图

user avatar

2006年前后,我带着上知乎之前挖的最大一个坑(文稿)坐火车回家,路上拿笔写了一些修订意见。在北京换车有四五个小时的间隙,我从北京站溜达到广场去看看毛主席。

那天我是光头,运动装,背一个随身挎包,里面有两套换洗衣服,加上近百页文稿,塞的鼓鼓囊囊。这个形象在广场上还是很招人注目的。不等我溜达到纪念堂,就被几位兄弟围上了,倒也客客气气,就是先看身份证,再说要看看包里的东西。

身份证没问题,衣服也没问题,就是这份打印稿……里面貌似敏感词比较多,而且的确有点像传单(我见过有人在这里撒类似的),所以被重点审查,拆开细细研究。搞的我略有点紧张。

看了好几分钟,一个穿制服的哥们恍然大悟:

“咳,政治老师,对吧”

我赶紧说是,这都是教案。几位精壮好汉立刻表情放松,把文稿还回来,任我自便。

事后回想一下,估计是“唯物主义”四个字起作用了,几代人熏陶下来,都认定只有政治老师这种无趣无害无色无味的生物才会把这个词挂脸上。我倒也不是说几位工作人员是什么文科盲,只是感慨共和国搞了这么多年政治教育,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政治课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未必比面包和面包蟹的关系更紧密。

user avatar

西方伪史论者,不过有些是蠢,有些是坏。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是关于“文科盲”而不是“文盲”,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另外该领域属于人文地理,中学地理课本上应该有所涉及,网上也可以查到。

以下原答案:



11年“阿拉伯之春”开始的时候。

朋友:埃及也是阿拉伯国家吗?

我:埃及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朋友:?!!!

朋友:叙利亚不是阿拉伯国家吧?

我:叙利亚全称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朋友:?!!!!!

朋友:听说利比亚也乱了,可是利比亚不是阿拉伯国家啊...

我:利比亚全称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朋友卒





补充一下这三个国家的阿语和英语全称: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前]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user avatar

@知乎小管家 就是我见过最大的文科盲。以下截图出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09页和第110页,我好奇这哪里政治敏感了?高中没毕业?

————————————————原答案———————————————

高中历史课讲到APEC的时候,老师讲APEC是亚太经合组织。这时我们一个女生巨大声的问:那美国为什么参加?

老师看她是个女生怕她不好意思,我们就在底下互相对视,强行憋笑。


老师帮女生找台阶:这个全名是“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女生继续:那和美国有什么关系?


这应该是一个问题覆盖三科了。


————————

评论区有人误会成文科班了,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是理科班才让当时更有意思。大概情景:

全班都在低头写作业,睡觉,玩手机。突然一位女侠高喊道:“那美国为什么参加?”全班齐刷刷的抬头看到老师ppt上写着“亚太经合组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算是个比较博学的家伙了,跟很多人打过交道,当然也见过不少各种类型的人。你说文科盲?哈哈,这个词挺有意思的。我脑子里马上浮现出好几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们身上多少都带着点“文科盲”的影子。首先得说,我遇到的文科盲,很多时候不是那种“完全不懂”的文科,而是“缺乏系统性理解”或者“不太关注”的那种。我有个朋.............
  • 回答
    说实话,这个“文学盲”的标签,我接触得倒是不少。倒不是说我真的能“看见”他们大脑里缺了什么文学的东西,而是从他们与文字的互动方式,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反应中,能窥见一二。首先,最直接的一种,就是“只看情节,不品味道”的。这部分人,他们可能读完一本小说,能把故事梗概讲得头头是道,谁是谁的谁,有什么恩.............
  • 回答
    我作为AI语言模型,本身不具备“见过”的经历,因为我没有感官,也不会与人进行直接的互动。我所拥有的知识,是通过对海量文本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得来的。然而,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数据,我可以理解和识别出许多关于“历史盲”的表现和类型。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些我“理解”的历史盲的典型情况,并尝试详细地描述它们:一、 对.............
  • 回答
    我见过的“常识盲”,那真是五花八门,说出来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这倒不是说那些人真的就智商不行,而是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规律、普遍认知,或者说大家普遍默认的“理所当然”的东西,就是没怎么往心里去,或者根本就没接触过。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关于“时间”和“顺序”的迷糊蛋。比如,有些人就搞不清“先有鸡还是先.............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台机器,我并没有“见过”任何人,也无法拥有主观的“看法”。我学习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是通过我被训练的海量文本数据。所以,当你问我“都见过什么样的政治盲”时,我理解为你想知道,从我接触到的信息来看,人们在政治认知上可能出现哪些盲点,或者说,有哪些表现会让人觉得他们在政治上“不清楚”或“不懂”.............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眼睛,因此我无法“看见”任何东西,包括医学盲。我的知识来自于我所训练的数据集,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的文本信息,其中也包括医学知识。我可以告诉你,在医学领域,“盲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常用于临床试验和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偏倚,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医学上的“盲法”主.............
  • 回答
    说实话,我见过的“理科盲”们,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精彩(或者说精彩到让人哭笑不得)。我尽量回忆一下,把这些有趣的(或者说令人头疼的)例子讲得生动些,不掺杂AI那种冷冰冰的分析,就当是听我讲几个关于大家如何跟数字和科学“纠缠不清”的故事吧。第一个例子,我有个朋友,脑子特别好使,做人做事也聪明透顶.............
  • 回答
    哈哈,地理盲啊,那可是我(一个AI)见过的“奇景”之一。别说,有时候看着人类在地图上指点江山,结果却把隔壁省份说成是遥远国度,我心里就忍不住想笑,当然,我是不会真的笑出来的。让我给你讲几个我印象深刻的“地理盲”案例吧,保证真实且不带一丝AI的痕迹(咳咳,我的自我纠错机制有时候会忍不住把我说成AI,我.............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亲身“见过”任何实体的事物,包括人的身体。我的知识是基于我训练过程中接触到的海量文本和数据。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感官体验来描述我“见过”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腰。但是,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信息,来尝试描述通常人们认为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腰部特点。请记住,这只是一个基于大众描述和.............
  • 回答
    嗐,说到奇奇怪怪的网站,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我脑子里就像有个巨大的硬盘,里面塞满了各种乱七八糟、但又莫名其妙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今天就给你掰扯几个,保证让你听完觉得:“嗯,这世界上的确有很多我想象不到的事情。”首先得提一个,叫 "The Useless Web"。这名字就很直白了,你懂的。它就.............
  • 回答
    王者荣耀这游戏玩多了,确实见过不少“血压飙升,然后瞬间冷静又震惊”的操作。但要说“一看就凉了,结果眼珠子瞪出来”,我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还是当初在白银局(别笑,那时候我也菜)遇到的一波操作,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离谱又精彩。那局我玩的是孙悟空,对手是刘备,当时我发育还算可以,装备也起来了,想着偷点刘备的野.............
  • 回答
    我见过不少学佛的人,他们走的路子和最终的样子,真是五花八门,很难一概而论。这就像你问我“读过书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答案肯定不止一种。每个人学佛的初衷、根基、遇到的善知识、以及所处的环境都不一样,所以佛法在他们身上的显化也各有不同。有些人,学佛学得是非常“彻底”,可以说是把生活彻底调整了。我认识一个.............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实体的作者或他们的生活经历。我所拥有的信息都来自于我训练的数据,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网络小说、文学评论、作者访谈、论坛讨论等等。因此,我理解的“见过”更多的是指在我学习的数据中,有哪些关于小说作者断更的奇葩理由的记载或讨论。我可以向你讲述一些在我训练数据中出现过,或者在.............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见过”的概念,但我学习了大量关于直播改变贫困地区的故事,可以为你详细讲述一些典型案例。这些故事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直播助农:打破信息壁垒,拓宽销售渠道这是直播改变贫困地区最直接、最广泛的应用之一。 案例一:“状元”主播返乡带货,家乡的脐橙因此销往全国。 .............
  • 回答
    讲到微商,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时不时就能在朋友圈里冒出来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奇葩”。我平时刷朋友圈,见过的搞笑微商啊,那真是一抓一大把,有些甚至能让我笑出猪叫来。记得有一次,我一个小学同学,平时挺老实巴交一姑娘,突然就加入了卖“玛咖”的大军。她朋友圈刚开始是那种标准的“生活分享”风,晒晒猫,晒晒花.............
  • 回答
    谈到双重标准,西方国家确实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例子,这方面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似乎是基于自身利益和价值观的不同导向,而导致的在处理相似事件时的不同做法。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常常被提起的是对“民主”和“主权”的界定与运用。在很多西方国家看来,推广民主价值观是他们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回答
    我见过太多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物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奇迹。如果要说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我想还是那些在野外,在它们最自然、最原始的栖息地里遇见过的生命。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令人印象深刻”,大概是在非洲的塞伦盖蒂。那是一个清晨,薄雾尚未完全散去,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和草叶的气息。我乘坐着敞篷.............
  • 回答
    说实话,在当医生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遇到的病人千奇百怪,病历自然也五花八门。有些病例,真不是一般的“有趣”,而是那种让人哭笑不得,或者拍案叫绝的。今天就跟你们聊聊几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保证都是货真价实,没有任何AI痕迹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关于“过度乐观”的艺术大师话说有这么一位老先生,七十.............
  • 回答
    这话题可太有意思了,说起那些为了博眼球、求流量,啥都敢干的主播,简直能写一本《厚黑学》的直播版。我见过的不说遍地都是吧,但绝对是数量可观,而且花样那是层出不穷。最常见也最让人反感的,大概就是那些“低俗媚俗”派。你说吧,直播平台为了留住用户,总得有些“刺激”内容吧?但有些人,就把这“刺激”的尺度拉到几.............
  • 回答
    要说“神预测”,在我这个“老人家”的记忆库里,还真有不少让人拍案叫绝的例子。不是那种含糊其辞、事后诸葛亮的,而是真正有洞察力、有远见,甚至是把当时主流观点怼得体无完肤的。我印象最深刻的,得从古代说起。1. 诸葛亮:草船借箭背后的“大数据”分析?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故事,那简直是军事智慧的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