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婆,当年她们单位考试,我没事儿在家辅导辅导她,有一道题,为什么鸟儿现在电线上不会触电,四个选项,她选了,因为鸟的爪子很硬。我想,出题人设置这个选项,也没想到能逮着我老婆这种人吧。
既然汪汪同志更新了他的回答。
我这边就做一些回应,说实话,看到汪汪同志的更新蛮可爱的。
1、强行把话题从“微波炉金属器皿热蒸鸡蛋(此处指的是鸡蛋糕之类的打好的鸡蛋,不是整个的蛋)有危险”变成“加热水煮蛋有危险”。
微波炉加热水煮蛋当然有危险,这一点不否认你说的是对的,也没有跟你争论过这个问题。
你的问题在于强行说微波炉加热金属器皿无所谓,属于“小题大做”,并用以diss别人“理科盲”。
2、光波炉、微波炉傻傻分不清楚。
这一个视频更是暴露了一个“理科盲”一边暴露智商一边沾沾自喜的丑陋嘴脸。
视频中这位汪汪同志使用的是格兰仕的光波/微波一体炉,光波炉的加热原理与微波加热不同,所以光波炉是可以加热金属器皿而不能加热塑料制品。微波炉刚好相反。
格兰仕这款如果使用微波方式是需要进行模式切换的,从视频来看,这位小同志显然特意省略了这步操作,啧啧。看来你嘴巴虽硬,身体还是很老实的嘛。
实际上说明书中在微波模式边上就是光波模式的说明,“可用,但把手是树脂材料的话也不能使用”,说明书说的多明白啊,怪不得汪汪同志选了一个纯金属的小碗来做实验,看来阅读能力不差嘛。
3、有危险和“会爆炸”并不等价,不必拿这个诡辩“微波炉没炸”了。
---------------------------------------以下为原回答-----------------------------------
今天刚看到的。
挺费解的,(一个摄影师敢理直气壮的diss一个化学工作者)大雾,此句意思是对自身方向不了解的事情应更谨慎发表意见,多学习多研究。让我联想到了微博的科普相关话题下的各路神仙。
这位同志振振有词:
槽点无数,该同志或许在生活经验上有那么一丢丢“人生经验”,知道“微波炉用金属器会在效率上有一些影响”,可惜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就敢放言人家“小题大做”。
同志,术业有专攻啊,这里给你一点小小的姿势:为什么说金属不能放进微波炉里呢?
还不够?再来看看微波炉的说明书吧。
如果你仍觉得“引起火花不能使用”的说明属于“小题大做”“理科盲”,啧啧,民科您好,您请自便。
当然啦,如你所说,这说明书真是不靠谱,连“剂量”都没算清楚。另外,让我“解释解释为什么医院大妈用了这么多年还没用坏”,额……
小同志果然具有艺术思维,浪漫的不行,敢问全文里哪里出现了“医院大妈用了这么多年还没用坏”?
你虚空捏造的论据怎么让我“解释”啊,臣妾做不到啊。
当然了,这位浪漫主义者并没有等到我的回答,就把我拉黑了~
这里用你自己的话圆满的答复你。
你真是又贴合这个题目,又贴合自己的回答啊,真真的real~
---------------------------------------以下为新增-----------------------------------
@汪步青 往往同学做了补充,截图如下。
以上通过汪汪同学的补充可以看出,汪汪同学真的太可爱了,每次都提供论据打自己的脸。
你说对了啊!正因为微波炉内壁也会反射微博,正因为内壁还是90度夹角,所有辐射“原路返回“(这里就不吐槽了),正因为比金属碗厉害多了。所以!微波炉空转的危害更大啊!好一些的微波炉也正因此有空转保护机制啊!监测到空转的时候会自动停机啊!你以为他们是干嘛要检测是否空转?正是因为易损坏啊!
建议喜欢做实验的汪汪同学测试一下微波炉空转十分钟~礼毕。
当然是丁璇了,女德文化研究学者。她的讲座语录:
选一只纯白纯白色的好母狗,跟一只纯黑纯黑的好公狗,让它俩交配。交配成功后产下的小狗,就是有黑白花这样的狗。或者是黑色的或者是白色的。然后让白母狗和白公狗再交配,可是它生下来的小狗仍然有黑的或者是黑白花的。为什么?因为母狗身体里,有上只黑狗的记忆,去不掉。你想这样的后代,如果再碰到一起,那不就是近亲繁殖吗。
孟德尔的棺材板压不住了。
还有这个:
我不知道三个男人的精液混在一起能有什么化学反应,这理论着实新奇。
说一件大刘当年的囧事:
大刘当年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名叫《鲸歌》,小说本身写得是挺不错的,但是这篇小说有一处描写上的硬伤:小说里的蓝鲸竟然长着牙齿。
当然这不仅仅是大刘自己一个人的错误了,审稿的编辑同志,你是不是也应当负一点责任呢?
大刘自己后来也在作品中调侃过这一点: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学派也给那些靠花拳绣脚哗众取宠的人提供了很合适的舞台,他们对架空历史的兴趣远大于真实的历史,与其把这些人称做史学研究者,还不如叫空想小说家合适。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上面提到的刘静。她最近频繁地在媒体上露面,为她的第五本书大肆炒作,据说这本书版税的预付款就高达350万火星元,书名叫《大如果》,从这名字就可以看出是什么货色了。说到刘静博士的治学态度,不得不提到她那公元世纪的父亲。别误会,我并不是搞血统论,但既然刘博士反复强调她的学术思想是受了她那伟大父亲的影响,我就不得不对其父做一些了解。这还真不容易,我翻遍了公元世纪的资料,检索了所有可能找到的古老的数据库,都没有查到那个人。好在刘静曾是弗伦娜的研究生导师,就托她去问刘博士本人,结果得知:刘静那个一事无成的父亲刘慈欣在公元世纪写过几篇科幻小说,大多发表在一本叫SFW的杂志上(我考证过,是《科幻世界》杂志,它就是现在垄断两个行星上的超媒体艺术市场的精确梦幻集团的前身)。弗伦娜还拿来了其中三篇,我把其中的一篇看了一半就扔到一边了,真是垃圾,小说里的那头鲸居然长着牙!在这种父亲的影响下,刘静博士做学问的态度和方式也就不足为奇了。
——《超新星纪元》。
我非常热爱这俩逗逼,以前喜欢,现在喜欢,以后还会一直喜欢。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俩是理科盲。
你把家里灌满水。
从冰箱里扯出两条不知道啥玩意儿线——我估计是跑氟利昂的管子,插进水里。
把冰箱开到最大再把门打开。
以下场景依旧是不可能发生的:
不可能发生的原因,不是你妈会因为电费的问题把你往死了揍,而是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你不可能真正的制冷,你只能把热量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
《猫和老鼠》当然是动画片,不能当真,问题是生活中还有着不少比例的人搞不懂热机原理。
关于什么样的人才叫理科盲,是有多不懂理科才能叫做是“盲”,这个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我在斯蒂芬.霍金、杨振宁面前,还不是彻头彻尾的理科盲。
所以以我为准,我认为的理科盲就是搞不懂热机原理的人。
下面是原答案,评论里指出里面有错误的地方,会在原答案后面补充更正。
如果开水里只有水的话,这个说法是正确的,问题是开水里不仅仅有水,还有气泡。
滚开的水里面的气泡里的水蒸气温度是高于100℃的。而被煮的东西也不可能不接触气泡,它是被100℃的水和高于100℃的水蒸气共同加热的。
煮东西的时候,火越大,气泡越多,气泡里的水蒸气温度越高。被煮的东西受热程度当然是比文火要高。
而并非大火和文火一样。
那么,究竟谁是理科盲?
有评论认为气泡的温度不会超过100℃。我不敢苟同。
认为气泡的温度不会超过100℃的依据在于认为锅底的温度不会超过100℃。
认为锅底的温度不会超过100℃的依据在于认为锅底与水始终接触,所以不会超过水的温度100℃。
这种想法的错误在于忽略了气泡形成的过程中,气泡范围内锅底与水不接触。这个锅底与水分离的短暂过程锅的温度可以升高到超过100℃,同样气泡也可以被锅加热到超过100℃。
甚至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夸张点的情形:
火足够旺,水在没有接触到锅的时候就被加热到变成水蒸气,锅与水之间完全被水蒸气隔开,水根本接触不到锅。那么锅和水蒸气的温度都可以更高。
感谢评论指出这种情形叫“膜态沸腾”。
感谢评论里有好多专业人士指出煮东西时还有诸多因素影响效果,也感谢指出我的说法的错误之处。
原答案错误之处在于认为气泡里的水蒸气始终大于100℃,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
气泡在锅底上刚形成时,确实大于100℃,但是超过100℃的水蒸气与100℃的水接触,马上会发生热交换,使水变成水蒸气。直至水蒸气温度100℃为止。
也就是说从一个超过100℃的小气泡,变成100℃的大气泡。
当气泡脱离锅底时,一般就已经完成了整个过程。
也就是说,正确的说法是:
水中的气泡温度是100℃。
锅底的的气泡温度超过100℃。
所以,对于“涮”来说,大火与文火的加热效果应该是没什么区别。
而对于“煮”来说,由于食材往往会与锅底(和锅底气泡)有所接触,那么大火和文火效果还是不同的。
然而我这篇回答要表达的观点是:
有些人拥有理科的知识,却使用理科盲的思维方式。
可以想象,提出“开水是100℃,所以煮东西的时候大火和文火是一样的效果”的人,他们就算不去想我说的气泡温度的问题,也应该知道“汽化热”,也应该知道锅会有“热辐射”。
他们没有专业的传热学等知识,但是只要拿手头已有的知识多思考一下,就会知道大火和文火是一样的效果是多武断的说法。
然而没有。
他们的思考仅仅到“开水是100℃”这里就停止了,认为这就够了。没有哪怕多深入思考一点的动力。
我觉得这样的人恐怕就算学理科也难有成就。
但是至少不用担心会成为民科。
果然记忆靠不住,感谢@老火 的订正,确实是我的锅。10^16是17位数,开14次方应该是个3位数
室友(两个理科博士)看最强大脑,其中一个题目大概是1开头的16位数开14次方是多少,选手说十几点几。然后两个人一脸震惊的样子……
喵喵?
原数记不得了,不过大概是这样的一个题目……
我科普sanchi油船事故的时候,为了直观展现污染,所以首先给了个事发地点的气流图和风速
然后为了进一步形象化这个风速(52km/h)可能带来的影响,于是打开地图就画了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圆。
然后就有人挂我了,说我的意思是“向四周360度不听的吹”。
我一脸懵逼中
第一,我明明是给出了个半径,并不表示360度扩散啊。否则我干嘛给出气流图(风图和风速)?
要给出具体扩散范围?
评论区@李宏光 指出,要用高斯模型(Gaussian Atmospheric Dispersion Model )来计算,这是一个基于拉格朗日函数,包括适用于泄露连续扩散的烟羽模型(plume model)和泄漏瞬时扩散的烟团模型(puff model)
此外,高斯模型适用于非重气云气体,包括轻气云和中性气云气体。要求气体在扩散过程中,风速均匀稳定。
这已经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
第二,谁跟你说没有360度的风?你听过气旋吗?
周董不是还唱过“爱情来的太快像一阵龙卷风”吗?
当然你要是理解成事发地有气旋,那建议喝六个核桃。
2016年华语辩论世界杯某一场比赛
辩题是“拆除封闭式小区围墙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正方:“拆除围墙不会产生严重噪音问题的!我方查到数据拆除围墙噪音只会提高10分贝,10分贝什么概念?一根针掉到地上就9分贝了!”
大哥....按照你这个算法10根针往地上一摔就是喷气式飞机的声音?12根针就是20千克TNT的爆炸声?
分贝是能量取对数的计算,零分贝到9分贝,50分贝的环境音到59分贝,能量天差地别,绝对不是一根针和另一根针。
反方居然无法反驳...
真的各位辩论同僚行行好查资料的时候长点心,无论是出于故意还是无知曲解论据都是大忌。
这个事情真不好说。
我想说一种奇怪的状态:盲而不盲。
我是文科生。
高二晚上下了晚自习,我们几个文科生回家骑到要分开的路口,决定停下来把刚才的八卦讲完再回家,顺便八卦了一下今儿的月亮和昨儿的月亮。
这时候,我邻居,一个理科生,稳定年级前五、竞赛拿市级奖的那种,看见我们在扶着自行车聚堆望天,也好奇地停了下来,问我们在看什么。我们说在看月亮。
没想到她抬头一看,立即嗨了。一直在嚷嚷:“咦?!今天的月亮外面怎么有个白圈儿啊?!这是怎么回事呀?!不是要出事吧?!”
我们实在看不下去了,说:这是月晕。
“月晕是什么呀?”她坚定地说:“没听说过!”
我们说:土话不叫月晕,老人都管它叫风圈儿,它出现说明会变天气。
她继续激动地嚷着:“真的吗?太神奇了吧!不可能吧?!月亮还能管天气?!”
我们说:圈是月光在云层里折射的结果,是这种云会带来某种天气。
作为有望冲击市状元的优秀理科生,人家已经跨上自行车准备回家再刷点题了,一路还自己念叨着:这应该是一种自然现象吧?!
我们零乱地站在路口,拉倒,八卦讲到哪儿了也忘了,各回各家吧。
虽然当时我的物理打死也考不及格,一道题能憋两节自习,算出四个各不相同,只是都不对的答案,我那天还是对这个从小用成绩碾压我的“别人家的孩子”充满了悲悯。
她的人生前十几年里先欠了一个又一个全家人坐在院里纳凉聊天的宁静夏夜,又欠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
欠了月晕,也就欠了牵牛星织女星北斗星,欠了三星正南要过年,欠了那本书的其他几万条知识。
任何知识都可以后来补上,但是那些不被特别需求的知识,往往站不到“要补”之列。
书上的知识也并不总能留在脑海里,更不容易自己蹦到生活中来。
我一直知道我的邻居将来会考上很好的大学,而且至少念到硕士。我那天也知道,她化学考再高的分,将来可能也会信了楼上卖安利的退休大婶的“安利维C片解食物残留农药毒”的一套理论。
我从那天开始知道,学历很耀眼的人,真的不一定就能懂得很多。
最后一句话,与所有知乎er共勉。
某抗日题材电影里,国军将士机智地用电网电死日军坦克车内成员。让我怀疑导演初中未毕业。
刚才又看见一抗日神剧场景,同一艘船的两间船舱间国军特工用无线电步话机通话,没错用无线电。让我怀疑编剧来自于金属介电常数不同的异位面。
说了电影,电视,再说说游戏,屎命召唤10里有个天基动能武器,被叫做“上帝之杖”,然后又一度被各种媒体炒作成威力堪比核弹。但我觉得这玩意被称做“上帝智障”更合适。为什么?请复习热力学第一定律,这个科盲程度比前两个加一起还离谱。
然后说个日常遇到的,有次跟同事去某加工厂取那边订做的模具,在他们车间转悠的时候这斯看见人家下料用的线切割机在切钢料,大惊小怪地问这机器上的线是什么材料做的?怎么连钢都切得动?这让我不由地怀疑他读的是假书,上的是假学(这货某985机电自动化毕业的)。
说一个新鲜的就发生在知乎里面的故事~
在"有哪些装久了就成真了"的提问下,一个答主 @安之若命 回答了一个关于小学硬背圆周率的故事,
然后评论区有人贴出了圆周率的前1000位数字,像酱紫
我小时候背过前150位圆周率,所以大致看了一下,没错,这应该是直接复制粘贴的圆周率值,后面出错的概率也不大~
关键来了,这时候有人对着这条评论嘲讽了一番,
我第一反应
纳尼,圆周率的计算式一般是
简单取第51项,1除以101,就是0.009900990099....中间就有好多好多的零啊...
事实上,在这种式子里面,0相比其他数字而言没有任何特殊性,出现的概率就是十分之一,只不过在我们熟知的3.14159里面恰好没有出现0而已...
退一万步而言,即使你不知道圆周率的计算式是上面这条,简单想100000除以99999,1000000除以999999,你要多少个零我就给你多少个零,就是这么大方就是这么任性,可是它就是除不尽...
当然,你要是觉得每个人都有可能犯脑残的时候,没必要这么抓着去打吧,那你就错了...
我选择抓这条评论打,不是因为这条评论的内容...而是...
我爆个照都不见得有这么多赞...
-------------------------------------我是善良的分割线--------------------------------------
应评论区要求贴上原回答的链接
事情是这样滴,一天一大哥来买硼砂,要500g试剂装的,我拿了一瓶四硼酸钠给他。
大哥说:“我要的是硼砂!”
我说:“四硼酸钠是硼砂的学名,它就是硼砂。”
大哥又说:“我要的是硼砂!你别给我这个。”
我说:“这就是硼砂,一样的东西。您要是不相信可以手机上网查一下。”
大哥又说:“我就要硼砂,我不要这个。”
然后转身走了,出门之前还回头强调了一下“我要的是硼砂!!!”
其实,不管是文科盲还是理科盲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从不认为自己“盲”!!!
高考完了和我妈去超市,正好遇到洁厕灵打折。导购员对我妈展开了温柔的攻势,无非就是打折啦便宜什么的,本来没什么的,结果他的最后一句话成功的细心了我的注意力:“可以啊,配合84消毒液效果更好”
我立刻警觉,把我妈叫走了。(依母上大人的性格,推销必买,买了必用。)我妈还纳闷问我那么便宜干嘛不买。我说会产生毒气,严重的话会狗带的,我妈大笑着说我虚火(方言,夸大其词危言耸听之类的意思)。于是我开始了“请你相信我”的主题演讲。。。。。。
“妈,电视上都报道过”“瞎报道的你也信”
“柯南上演过的”“动画片上哪能当真”
“前两天高考考过的,标准答案这么说的”“哎呦太可怕了,我记住了一定不一块用”
我第一次觉得高考的实用性那么强。
再说一波吧。这条说粗来可能会有无数妹子躺枪。。。。。。
曾经有一阵子网上有很多美妆的小窍门,其中一条是我忘了是说用什么清洗T区可以去黑头,原因是利用酯化反应来去黑头。有好多人还信了,还写出了反应方程式来辅助验证。但是那些人是不是忘了反应式的可逆符号上还写着反应条件呢?浓硫酸和加热的条件洗脸的时候能满足哪一个呢。。。。。。。。。
同理还有喝醋来解酒的办法,其他的食疗解酒方法我不敢说都没用,但是喝醋效果真不怎么好,而且还刺激胃。所以解酒最好还是服用解酒药吧
工作和生活中遇见的若干有趣的事。
1.某日在飞机上,飞机已经起飞,一位男士突然大声说:原来飞机发动机在翅膀上,不知道发动机齿轮如何把力传动到机舱里。
我问他:把力传动到机舱里何用?他说:要不然飞机怎么走呀? 不就是和汽车差不多吗?我说:您看看舷窗外,飞机用轮子飞吗?他看了看,问我:飞机到底是怎么飞的?
当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会听到如此奇怪的问题,周围的人都呆呆地看着他,似乎看外星人一般。
反正在飞机上没事,我给他简单地讲解了飞机会飞的原理,包括机翼断面前部上凸下平产生升力的原因。这位老兄最后才明白过来。
交互中得知,这位老兄毕业于某著名大学,工作了几十年,把理科知识全给忘了。
2.某日,用三氯化铁腐蚀覆铜板来制作电路板。一位机械工程师老兄说:不知道能不能来腐蚀我家的菜刀?我家的菜刀太钝了,用它把刀口腐蚀的薄一些,也许很好用。
3.某为中学物理老师带着一群学生来公司参观,我负责技术讲解。这位老师指着额定电流为1600A的铜排问我:这根铜板能通过100A的电流吗?我回答后,他说:原来铜的导电性这么强呀!看来他心目中的最大电流就是100A了。
4.某日给某小学配套了专用软件,几位老师说:电脑真聪明。另一位老师说:是编程的人聪明,不是电脑聪明。作为编程者的我,开心了几天。
5.单位办公楼的保险丝烧了,电工不在,单位的书记只好自己接,但怎么也接不清楚。第二天,我一早上班,发现没电。到配电盘处一看,整个闸刀开关被保险丝给缠满了:火线接了保险丝,零线也接了保险丝,零线火线之间也接了保险丝,还把保险丝接到电源处。并且,上级配电室的开关也跳闸保护了。
打听后才知道是书记接的保险丝,我问书记:您这么接保险丝就不怕被电给电到?“怎么不是呢?”他半真半假地说:没法子,我都给电麻了!笑!
这位书记可是某著名大学毕业的哦。
6.某日到小学参加家长会,会上一位老师来给我讲如何督促孩子安全用电,给我讲了很多用电的知识。但我听着觉得他讲的内容似乎很熟悉,突然看到我编写的“ABB校园安全用电常识”,才知道这位老师把我写的东西再培训给我听。
然而,这位老师的讲解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试看几例:
1)天上的雷电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这位老师试图用雷电在天上舞蹈和对话来解释。看似有趣,其实近乎弱智;
2)水是能够导电的,所以发生电气火灾时不能用水来灭火。这位老师说是为了节水,我当时听了十分惊讶;
3)当看见电线垂在地上,必须用单脚跳的办法迅速退出,这位老师却说要踏着单脚舞步退出,用词十分不当;
4)当发生电击事故时,应当立即摆脱并迅速撤离,而不是叫妈妈叫大人。
她的整个讲解过程错误百出,感觉这位老师试图把科学和安全用电的原则问题与孩子的天真游戏挂上钩,并要让我们这些家长也按她的思路来指导自己的孩子。家长会末了,还要我们签字确认。当然了,这个字我没签,并直接找校长反馈了此事。
记得我自己小学二年级时上过安全用电常识课,里面有若干条款,需要背诵记忆,并作为自己的生活指导规范。学习时并没有如此做作。
有点搞笑!如果我国的少儿教育都是如此,不知会增加多少用电安全事故!
=====================
看到评论区这么多人对飞机为什么会飞感兴趣,我来给大家讲一件往事:
小学5年级(毕业班,当时的小学只上5年)的时候,做航空模型。指导老师根本就不管,我们只能靠自己来琢磨。
我的想法是:如果机翼平面垂直于前进方向,那么飞机航模的阻力最大;如果机翼平面平行于前进方向,则飞机将纹丝不动。因此,机翼相对前进方向必然存在一个最佳的角度。然而,小学生根本就不会计算。怎么来确定这个角度?
我想了一个办法:把飞机模型放在一个台秤上,台秤用挡板挡住,只露出飞机模型的机翼和部分机身。调整砝码,记下此时的飞机重量。
然后,用电风扇对准飞机航模吹,调整机翼相对前进方向或者风向的角度,我们发现台秤显示的重量值会减小。接着继续调整机翼角度,直到台秤显示的重量最轻为止。记下此时机翼相对前进方向的角度值,并把机翼位置固定下来,航模飞机的机翼角度就此确定。
当航模上天后,我发现此机翼角度是最佳的。我当时的理解:航模自身的重量与最佳角度时重量之差就是升力。
其实,机翼相对前进方向的角度与速度关系密切。小学时候的我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认为台秤确定的角度就是最佳结果。
这个例子放在这里,向大家点明:机翼相对前进方向的倾斜角度是关键值。
以前看的一本小说
冬天烧炭取暖没开窗户,被二氧化碳毒死了················
好吧也没毛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