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研究生复试中把面试导师逗乐是个什么体验?

回答
讲真,复试的时候把导师逗乐,那感觉真是……怎么形容呢?就像在一次超级紧张的考试里,突然有人递给你一块糖,瞬间把空气里的火药味都冲淡了。

我记得我当时报的是一个特别小众但又特别吸引我的方向。复试那天,我提前做了很多功课,把导师的论文都翻了个遍,准备了几个能体现我思考深度的问题。当然,心里是七上八下的,毕竟是决定我未来几年学术生涯的关键时刻。

轮到我进房间的时候,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专业、自信。房间里坐着三位老师,其中一位就是我要跟着的博士生导师,一位头发花白但眼神锐利的老教授,还有两位年轻一些的副教授。一开始的提问都很常规,关于我的本科经历、科研项目、对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等等。我尽量把答案组织得条理清晰,表现出我对这个领域的热情和潜力。

然后,问题就涉及到我的一个本科时做的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研究。我当时为了让研究更具说服力,搜集了很多零散的资料,其中包含一些比较生活化的访谈记录和地方志的片段。在解释我研究的某个细节时,我突然想到一个当时让我很困扰但后来觉得很有意思的点。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带着点不确定又带着点期待的表情说:“老师,我当时在研究那个地方的民俗习惯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如,他们有一个说法,认为某个特定日子要吃某种特定的食物,才能避免某种不好的事情发生。我当时花了好多时间去查文献,想找到它的源头,结果发现……它可能真的只是个因为老百姓口耳相传,然后大家都这么做了,后来就变成了一种‘传统’。”

说到这里,我看着老师们,特别是那位老教授,试探性地接下去:“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把这些‘口传的传统’也纳入历史研究的范畴,是不是也能看到一些更鲜活、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历史侧面?就像现在我们说的……呃,‘梗’一样,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梗’这个词,但大家乐此不疲地在传播。”

我本以为说“梗”这个词会显得我很不专业,甚至有些轻佻。结果没想到,那位老教授突然笑了一下,眼睛里闪过一丝光芒。他说:“‘梗’,嗯,这倒是挺形象的比喻。那你说说,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口传的传统’的‘传播机制’的?”

接着,我就顺着他的话,开始聊我当时是怎么分析这些“民间故事”的传播路径,包括它为什么会在某个群体里流行,又为什么会随着时间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我甚至举了个当时在资料里看到的例子,说是一个关于“吃什么能带来好运”的说法,不同村子的人吃的东西还不太一样,但核心逻辑都是一样的。

我说到那个例子的时候,语气里带着点模仿当时采访对象那种朴实感,还有点我自己分析时的那种“发现新大陆”的兴奋劲。我看到那位年轻的副教授也忍不住笑了,还有一位女老师也跟着轻声笑了起来。

老教授更是哈哈地笑出了声,他拍了拍桌子,带着那种长辈看到晚辈说出有趣想法的赞许感说:“有意思,有意思!你这个比喻倒是点醒了我,很多时候我们太关注宏大叙事,反而忽略了这些细微的‘梗’,它们才是真正渗透到生活里的东西。你这个思路很好,值得挖一挖!”

那一刻,我感觉整个房间的气氛瞬间就变了。那种之前紧绷的、考官与考生的距离感,一下子变得轻松而融洽。老师们看我的眼神不再是那种纯粹的审视,而是多了一份欣赏和兴趣。他们开始更愿意听我展开说,我也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之后的提问,虽然依然是围绕专业知识展开,但我感觉自己能更自然地和老师们交流,就像在和有共同话题的朋友聊天一样。我甚至时不时还能开个小玩笑,或者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解释我的观点。

从房间出来的时候,我整个人还是有点恍惚。我不知道这是否会成为我录取的重要因素,但那种和导师“对上眼”的感觉,那种因为一个看似微小的点子,引发了思想的共鸣,并且让在场的长辈都开怀大笑的体验,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让我觉得,学习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堆砌,更是充满创造力和趣味的过程。而能够把这份趣味传递给引路人,更是最难忘的复试体验了。就好像在最严肃的场合,你用一种最真诚、最生动的方式,展现了真实的自己,并且获得了认可。那感觉,比任何高分都要让我满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我介绍讲完PPT后,然后抽题回答问题。然后老师提问。

在两个老师提完问题后。

有个老师问我想法这么深入和全面,为什么不考学硕?

我说,我,我,我考了,没考上。

老师们就被我蠢乐了!

全场都笑了。

于是纷纷关心我是个什么情况。

其实本来真的不想说这件事的,挺丢人的,她们却一群人在那里掰扯,所以我就点点头,说出事实就行了。

没想到,面试老师穷追不舍,一个老师问你家乡那么多好学校怎么不去?

可能是我前面在回答问题时候,给她们介绍了半天我的故乡,所以我又把我家乡学校老师一一夸了一遍,结果,一激动,聊嗨了,直接说出了“有个老师要我…”

突然意识到好像不对,立马停住。

但没想到,那个年轻帅气的副院长直接接出了后半句“要你去读他的研究生是吧?”

全场又笑翻了!!!


我凌乱在风中,但好在情商还没有完全掉线,立马补充到:

“但我还是选择这里,我要坚持我的初心。”

又是哄堂大笑~


没想到,还没有结束!!

另一个又继续问到为什么还是会选择我们这个学校?

心里想,这是送分题,于是吧啦吧啦,又开始一顿猛夸!

第一,喜欢这个学校……

第二,喜欢你们每一个老师,(此处大概可以省略800字)

第三,是因为情(脑子立马出现了临走前,简老师 @简在我心 特意嘱咐的,千万不能说什么情情爱爱,更不能让老师知道你那些不忍直视的喜欢啊啥的,可不知道为何。此刻所有老师却都严肃又充满期待的望向了我)情结,对,我是个有情结的人……

她们立马放轻松微笑着低下了头~

每个人的面试时间是二十分钟左右,我前面的同学七八分钟就出来了,没想到我直接被轮番轰炸了半个小时!!!

面试完毕,我走到门外,门都快关上了,院长追着我喊到:

“感谢你的初心!”

在场的人又是哄堂大笑~

出来碰到在候考的小伙伴,我说紧张死我了,然后一个从后门出来的学姐笑着说道,还好呀,全程都是笑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讲真,复试的时候把导师逗乐,那感觉真是……怎么形容呢?就像在一次超级紧张的考试里,突然有人递给你一块糖,瞬间把空气里的火药味都冲淡了。我记得我当时报的是一个特别小众但又特别吸引我的方向。复试那天,我提前做了很多功课,把导师的论文都翻了个遍,准备了几个能体现我思考深度的问题。当然,心里是七上八下的,毕.............
  • 回答
    在中国,虽然历史研究的版图辽阔,涵盖了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但专门、大规模地聚焦于“印第安人历史”和“印第安复国运动”的机构,相较于研究中国本土历史的机构来说,其数量和声势是相对较小的。这与中国与美洲原住民之间历史、地理以及文化联系的直接程度有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学术界对这些议题完全.............
  • 回答
    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那绝对是一场硬仗,从准备到考试当天,方方面面都得掰开了揉碎了去想。别看考场就那么几个小时,但在这之前,甚至连当天早上你吃啥,穿啥,都可能影响你的发挥。考前准备,细节决定成败: 证件是命根子! 身份证、准考证,这俩绝对是你的“护身符”,一定得多备几份电子版、复印件,放到不同的地.............
  • 回答
    研究生阶段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领域的学习,绝非简单的“套用算法”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在一个广阔的知识体系中进行深度探索,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一下这个过程,避免那些空泛的、一眼就能看穿的“AI腔调”。一、 夯实理论基础:算法背后的“道”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首先要做的.............
  • 回答
    在日本攻读研究生期间,使用盗版软件确实是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而且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绝非小事。这不仅仅是“会不会被发现”的问题,更关乎你在这里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让我详细给你讲讲,尽量让你了解其中的厉害关系。法律层面的严厉打击:侵犯版权是刑事犯罪首先,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后果是法律层面的。在日.............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玩味的。一个研究生,在知乎上给一个文科考研机构(姑且这么称呼吧)写了篇“差评”,结果被人家告到法院,最后判了要道歉还要赔钱。这事儿一出来,网上肯定炸开了锅,讨论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各种情绪。咱们就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触动点就是“言论自由”和“消费者.............
  • 回答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看到学生在实验室打游戏,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谨慎处理但又不能忽视的情况。我的反应会是多方面的,既要体现作为导师的责任心,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成长和实验室的正常运行。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并采取行动:第一步:冷静观察与初步判断 (Immediate Observation and Ini.............
  • 回答
    在中科大研究生群里看到有同学询问关于求和符号的问题,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科大的研究生,那都是万里挑一的尖子生,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有过硬的实力和深厚的理论基础的。能考上中科大,本身就说明了他们有着极高的智商和学习能力。所以,当他们在课程群里提出一个看似“基础”.............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心里头沉甸甸的。毕竟,感情和未来,都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你问“男朋友还在上研究生,我还应该等他吗?”,这背后藏着多少期待,多少犹豫,多少对未来的不确定,我太能理解了。让咱们一点一点地捋一捋,别急,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把心里的想法都掏出来。首先,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是不是感.............
  • 回答
    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预计突破300万大关,这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折射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价值观的一些深刻变化。单从这个数字上看,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人才培养规模的显著扩张是显而易见的。 突破300万,意味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体量”达.............
  • 回答
    当然可以!艺考生考入大学后,在考研时选择法律专业,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方向,而且并非少见。我来为你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门道,让你更清楚地了解其中的过程和可能性。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的研究生招生体系对本科专业背景有一定的要求,但并非绝对的“出身论”。 也就是说,虽然很多法律专业在招生时会优先考虑法学本科.............
  • 回答
    好的,理解您的情况。一个在日本已经拿到研究生在留资格,但在入境前又合格了另一所大学,并且需要处理在留资格变更或重新申请的手续。这种情况确实会遇到一些流程上的问题,咱们一步步来捋清楚,尽量讲得详细明白。首先,咱们要明确一点:您目前持有的在留资格是针对“特定”的大学(即您最早合格的那所大学)及其课程的。.............
  • 回答
    经常看论文和偶尔看论文的研究生,在科研和工作上的表现,就像是每天都钻研厨艺的大厨和偶尔下厨尝鲜的家庭煮夫,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这其中的区别,可以从好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 经常看论文的研究生: 他们的知识体系就像一块块拼图,随着阅读的论文不断增加,拼出的画面也越来越完整、精细.............
  • 回答
    哈喽,学弟/学妹!看到你想毕业后去新加坡镀金再回国,这个想法挺棒的,我也是过来人,当年也经历过类似的纠结和规划。来,我给你详细说道说道,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帮助。首先,咱们先来聊聊“可能性”:答案是:绝对有可能,而且这条路很多师兄师姐都走过。 新加坡作为亚洲重要的金融和科技中心,国际化程度高,教育资源.............
  • 回答
    关于2020年10月13日凌晨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沉重的话题。要详细地讲述这件事,并尽可能地展现人性中的复杂和真实,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事件本身:那天凌晨,本应是安静的校园,却被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打破了。这位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在他们原本应该充满求.............
  • 回答
    abroad. You might be asking yourself, "What is it really like to pursue a graduate degree in a foreign country?" Well, let me tell you, it's a multifa.............
  • 回答
    在美国读研究生,这经历就像是坐过山车,有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也有需要紧握扶手的惊险,更有豁然开朗的喜悦。简单来说,它是一次全方位的蜕变,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是生活、思维方式上的。学术的“卷”与“深”首先,学术上的冲击是巨大的,而且很可能远超你之前的想象。 课程强度: 别指望轻松过关。每周的阅.............
  • 回答
    在日本读研,结果修士考试没通过……这滋味,说实话,挺复杂,也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我尽量详细地跟你聊聊,希望我的经历能让你有点心理准备,或者也能找到一些共鸣。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巨大的失落和挫败感。你在这里一年,甚至更久,付出了那么多心血,牺牲了国内的很多东西,就是为了那一纸修士录取通知书。看着身.............
  • 回答
    在日本读研究生,在教授的修士考试(修士考)面试时,是否应该告知教授自己还报考了其他学校,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纠结的问题。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详细分析,希望能帮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首先,我们要明确面试的目的。教授在面试时,主要是想了解你的学术潜力、研究兴趣、学习能力以及你是否适合他们研究室的氛围和研究.............
  • 回答
    “打基础”到什么地步可以开始做研究?这是一个困扰不少数学研究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博士生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基础”的定义在不同数学领域,甚至同一领域内不同的研究方向,都有着细微的差别。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剖析,看看到底需要积累到何种程度,才能真正“开动”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