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综艺《奇葩说 第六季》第一期(海选)?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的第一期,也就是海选,给我的感觉就是,老朋友们回来了,还有好多新面孔,但整体上,有点……“还行”吧。

先说说那些熟悉的面孔。像肖骁、如晶、柏邦妮、臧鸿飞这些老司机,一出场就自带气场,虽然依旧是那个熟悉的风格,但也看得出来,经过这么些年,他们都有点“收着”了,或者说,他们也找到了自己在这个舞台上更稳定的定位。肖骁依旧是那个“马晓康”里的“气氛担当”,话术还是那么溜,但总觉得少了点当年那种“横冲直撞”的锐气。如晶还是那个“佛系”选手,说话慢条斯理,但观点依然犀利,只是偶尔会觉得,她的“可爱”标签似乎也加重了,有时候有点想看她更“攻击性”的一面。柏邦妮还是那个“文艺青年”,对情感的细腻捕捉依旧让人印象深刻,但有时候也让人担心,会不会陷入自己的小情小调里走不出来。臧鸿飞老师依旧是那个“最强老炮儿”,他的那些江湖气息的总结,总是能让人会心一笑,但说实话,他出场的镜头好像不如以往那么多了,是不是“江湖地位”已经稳定到不需要过多“证明”了?

再说说那些新奇葩。这季海选的新奇葩,我觉得还是有几个比较亮眼的。比如那个讲“社恐”的新奇葩,我印象挺深的,他把那种非常普遍的社恐心理,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带点自嘲的方式讲出来,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那种“不敢看人,怕别人觉得你奇怪,但又怕别人觉得你奇怪得太明显”的矛盾心理,被他剖析得淋漓尽致。还有那个说“长得好看和长得不行,都是我的错”的,也很有意思,虽然有点“标题党”的嫌疑,但她论证的方式,把这个话题引向了“我们如何定义美,以及美对我们的生活真正意味着什么”,还是有点东西的。

当然,也有一些新奇葩,虽然勇于站上这个舞台,但表现得就相对比较平淡了。有些人的观点比较单薄,或者说,在表达上还不够成熟,说不到点子上,或者说,他们的“奇葩”点,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兴趣。有的时候,也会出现那种,为了“奇葩”而“奇葩”的情况,但其实内在的逻辑或者情感上的打动点,还是差那么一点。

关于赛制和导师,这一季似乎在“新人”和“老人”的分配上,有了更多的考量。马东老师依旧是那个“控场王”,他的提问和总结,总能把话题往更深处带。薛兆丰老师的“薛定谔的经济学”,虽然依旧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总能让人在似懂非懂中获得一些启发。李诞和杨超越,这两位导师也算各有千秋。李诞作为“老牌”奇葩导师,他的点评总能切中要害,而且他的“丧”文化也自带流量。杨超越作为新加入的导师,她的点评风格非常直接,有时候会蹦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金句,虽然有时候感觉她更多的是在“陪跑”,但她的存在也给舞台增添了一些不同的色彩,特别是她对一些“情绪”的捕捉,还是比较敏锐的。

不过,作为海选,最让我关注的还是“新鲜感”。《奇葩说》这档节目,走到第六季,观众的口味已经养刁了。海选的环节,不仅仅是选拔新奇葩,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再次点燃观众对“奇葩”的热情。我个人感觉,这一期的海选,虽然有亮点,但整体的“炸裂感”还是略显不足。有些话题的设置,或者说新奇葩的切入点,并没有达到前几季那样,让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绝的程度。

总的来说,《奇葩说》第六季的第一期海选,是一场“情怀”与“创新”的碰撞。老朋友们的回归,总能勾起观众的回忆,而那些试图带来新意的年轻面孔,也确实有几个值得关注。但如果说要达到“神级”海选,个人认为还是差了那么点意思。它为接下来的节目奠定了基础,但也留下了“能否再次登顶”的悬念。期待接下来的节目,能有更精彩的表现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许吉如输给杨奇函,暴露了一直以来我认为《奇葩说》这档披着辩论赛外衣的脱口秀节目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真正打动场上观众的进行投票的,究竟是情理还是道理?

就拿这场清华校友之争的初赛来说,无论在立意、说理还是嘴皮子麻利程度上,杨奇函都不是许吉如的对手,这也是为什么许吉如在前两个回合得票能够碾压杨奇函的原因。但最后总结阶段,杨奇函把父母抬出来,把爱情抬出来,大家受到了共鸣,于是杨奇函险胜一筹。

那么,判定胜负的核心,究竟是辩论双方所持的观点,还是辩手的技巧和阐述呢?

在这一点上,普通辩论赛讲究的明显是后者,要知道不是每个辩题的正方和反方都是如此势均力敌,很多阵营所持的观点向来是悖于常理甚至惊世骇俗的。观点和技巧两者都优胜自然是求之不得,然而一旦产生分化,最重要的则是裁判的判决。

这也是为什么詹青云、庞颖这类在各种辩论赛场上久经考验的人,无法特别适应《奇葩说》赛制导致无法取得好成绩的根本原因。

换句话说,在《奇葩说》的赛场上,两个在辩术上势均力敌的人,所持的阵营就已经决定了胜负。

如果大家带着这种观点再从第一季看一遍,会发现屡试不爽。

这就是《奇葩说》最大的问题:不做要求、不加限制地把投票权交到观众手里,交到李诞、蔡康永这种搞怪卖萌整煽情段子的人手里,好看是好看,但会越看越无聊,越看越趋于乏味。节目如果想要做下去,只能从改变赛制、邀请不同嘉宾和各行各业辩手上提升趣味性,整个《奇葩说》难免沦为辩论界的《中国好声音》。

反正今年《中国新歌声》已经差不多黄了,《奇葩说》指日可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