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建议小学生用自动铅笔?

回答
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动铅笔比传统的木杆铅笔更方便,削笔的麻烦也没有了,而且笔芯粗细选择也多,为什么反而不建议小学生用呢?这背后其实有几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掰开了聊。

首先,握笔姿势和书写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书写启蒙阶段,他们的手指和手部肌肉还在发育,学习如何正确、舒适地握笔是重中之重。

自动铅笔的“固定”感: 自动铅笔通常笔身比较粗,而且因为是金属或硬质塑料制成,笔尖部分也相对固定。这使得孩子在书写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将手指包裹得更紧,或者用一种比较僵硬的方式去“控制”笔。这种过度的用力,长期下来,容易养成不灵活、不放松的握笔姿势。
木杆铅笔的“反馈”感: 反过来,木杆铅笔虽然需要削,但它的形状往往更符合人体工学,笔身圆润,也更轻巧。削笔这个过程本身,也让孩子有机会感知铅笔的长度和重心变化。更重要的是,木杆铅笔在书写时,笔尖的钝化过程会有一个自然的反馈,孩子能感觉到笔尖变钝了,需要调整力度或者更换角度。这种“反馈”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写字”这件事,而不是单纯地“画线”。
容易造成“抓笔”: 很多自动铅笔的设计,尤其是那些笔身光滑、没有防滑纹理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用力过度而“抓”住笔,而不是用指尖去“捏”住它。这种抓握方式,不仅累,还会影响写字的灵活性和流畅度,甚至可能导致写字速度慢。

其次,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写字本身就是一项极其精细的动作,需要手部多个小肌肉群的协同配合,以及手眼之间的精准协调。

削笔也是一种“锻炼”: 虽然听起来有点反常,但削铅笔这个动作,实际上是在锻炼孩子的手部力量、协调性和专注力。孩子需要掌握削笔刀的力度和角度,控制铅笔的旋转,这都是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精细动作能力。
自动铅笔的“省事”: 自动铅笔省去了削笔的步骤,看似方便,但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进行这项有益练习的机会。孩子不需要思考如何让笔尖保持锋利,只需要按下按钮就行。这种“一步到位”的设计,反而可能让孩子对手部精细控制的锻炼不足。
笔芯易断的“副作用”: 很多小学生控制不好力度,使用自动铅笔时,笔芯容易折断。频繁的笔芯折断,不仅打断书写思绪,更可能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每次换笔芯,也比削铅笔要复杂一点,尤其是小一点的孩子,可能还会弄脏手。

再者,对写字“质量”和“感受”的影响。

写字不仅仅是把字写出来,更是要写得清晰、规范,并且享受书写的乐趣。

笔尖粗细的“诱惑”: 自动铅笔有很多不同的笔芯粗细,这对于正在学习基本笔画和结构的三年级之前的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干扰。他们需要先掌握用标准粗细的铅笔写出正确的笔画,而不是被各种粗细的笔尖“诱惑”,导致基础不牢。
过度依赖和“磨蹭”: 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笔尖不够锋利而写得模糊,或者因为笔芯容易断而频繁地按压笔尖,这反而会影响写字的整体效率和观感。
木杆铅笔的“温度”: 传统的木杆铅笔,握在手里有一种自然的“温度”和“亲切感”。很多孩子也更喜欢木杆铅笔带来的书写“质感”,写出来的字,也更容易有力量感和变化。

最后,还有一些实际的考量。

经济成本: 虽然单支自动铅笔可能不贵,但如果经常丢、摔坏,或者笔芯消耗得快,长期下来,可能比买木杆铅笔更费钱。
易损性: 自动铅笔结构相对复杂,一些廉价的自动铅笔,内部的机械结构可能不够牢固,容易损坏,尤其是孩子不小心摔到地上。

当然,这并不是说自动铅笔就完全不能用。

当孩子已经建立起良好的握笔姿势,书写习惯基本养成,并且能够自律地控制力度时,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在某些场合(比如画图、需要精细线条时),自动铅笔是可以使用的。

关键在于“时机”和“选择”。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我更建议他们先使用质量好、握感舒适的木杆铅笔,让他们在打好书写基础的同时,也锻炼好手部能力。等到他们的书写技能更加成熟,再逐步引入自动铅笔,并且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而不是仅仅看中它的“方便”。

总而言之,不建议小学生过早或过度使用自动铅笔,主要是为了保障他们握笔姿势的正确性、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以及书写习惯的养成。这些看似“麻烦”的环节,恰恰是孩子们学习写字过程中宝贵且基础的训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动铅笔不适合初学写字的小孩使用。初学者下笔没轻没重,要是用自动铅笔,一天一盒铅笔芯都打不住。我还见过有小孩用水彩笔画画,竟然把笔头按进笔身里面的。非得用木质铅笔养成正确书写习惯以后,再考虑其他自动铅笔钢笔水性笔圆珠笔……

user avatar

(发现之前答得好一本正经哈哈哈~)

嗯…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实践出真知的问题嘛,看到有人在看,还是稍微调整一下原来的说法,不过我的立场和回答并没有改变。

本文是基于手头现有的一点点材料,书写后的感受作答的,所以带有一些主观感受。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探讨~

————以下原答————


在日常使用铅笔画图、标记、笔记等方面,自动铅笔以其轻省便捷完胜;

但在培养小孩子对写字的兴趣这方面而言,我觉得普通木质铅笔比自动铅好。

原因如下:


其一,材质。

自动铅笔质量参差不齐,小零件多,可交互,可拆卸。鉴于小孩子上课十分爱摆弄文具,这种铅笔或许会分散更多注意力。当然,乐于观察动手实践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对力量把握不够,就很容易损伤自动笔,造成很锋利的碎片、断铅。

印象中同桌撅折了我两根自动铅,自己写碎了一个,还有几个笔尖上的金属掉到地上砸进笔体里出不来了。我手上现在还有一个黑色的疤,是自动铅笔尖戳到肉里形成的,笔尖一直断在里面,因为我把自动铅笔用手心拄着按动的时候拿反了……你不知道小孩子会用什么方式花式作死……

而木质铅笔造型简单,坚硬,实用性强。除了外形千篇一律之外,好像也没什么不好的。

你说木质不环保吗?也不尽然。中国大片绿化种植的速生林,也是需要市场的。而且做铅笔的木材极软,对木材要求不高,用不着浪费好材料。


其二,对于写字的要求。

手头有四种铅笔,分别是十多块钱的某光(好吧我的确记不清价格了),五十左右的某印(好吧我的确记不清价格了),和大概一块左右的中华(好吧我的确记不清价格了)。实践出真知,写几个字体验一下。

用这几个铅笔写字时,发力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敢发力程度由上到下逐渐递增,其中2.3大致相等。

第一个的体验是最差的,不敢发力,下笔不稳。它的笔尖会轻微晃动,又因为害怕断铅,力量不敢太大。下笔位置有偏差,慢写的时候笔画不稳。(而小学生一笔一划,几乎没机会快写或连笔。)

第二个是无印良品的低重心绘图铅笔,笔尖是固定的,几乎没有晃动,和木质铅笔体验相差不大。

木质铅笔最符合“指哪打哪”的要求,笔划的粗细与力量的使用直接相关,有种踏实感,有助于加强对笔划变化的理解。

第一种自动铅,偶尔使用做标记之类的话,很物美价廉,但要想在小学阶段培养小孩子写字的兴趣和技巧,十分不推荐。晃动的笔尖影响发力,而发力的方式会影响握笔习惯。这种自动铅笔在市面最为常见,老师如此要求也是有原因的,总不能让家长去买“笔尖不会晃动的绘图自动铅笔”吧?无印良品的那个刚到入门级,快五十了。

市场上还有比第一种更差的,比如笔杆细得不行,涂着用久了会掉色的外壳,挂着小吊饰的笔界毒瘤。小孩子很喜欢买的,我家里还收藏着一支。用了这种笔就别考虑姿势了,大拇指能戳到本子上去。

木质铅笔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方便写大字。小学生是被要求写田字格本的,这和信纸稿纸对于字号的要求很不一样,太细的笔画对于大字的构造是孱弱的,所以有很多小孩子会用细笔写小字,认为那样“精致好看”,其结果往往是横竖撇捺团成一团。

大字是需要相对粗壮的笔画支撑的,从我的第一张图可以看出来,自动铅也能写出和圆尖铅笔差不多粗细的字,但稍微换个角度,又会变成尖尖了~毕竟截面大小摆在那里。

而木质铅笔写圆了(几乎是一天都没削的程度),大概是下图这样,和小学课本上的汉字描红粗细差不多。这样的粗细显然不适合稿纸,但更适合田字格。笔触变化更加丰富明显,很容易出锋。

我是一个江湖体写字爱好者,也就是那种不描红无字体也不系统,只是看上去算得上好看的字。我对写字的兴趣和爱好是从小培养的,一直保持着,因为写字的体验很好,很舒服。所以说我在用笔这方面的感受,还是很值得参考的。

小孩子写字笔重,知道发力而不知道收。常有自动铅被写断芯,却很少有写断了木质铅的情况(木质铅笔断芯,那纯粹是掉地上摔的)。在这一点上说,木质铅笔也符合发力习惯啊,所以为什么会选择自动铅?仅仅是因为那一点“便利”,不至于浪费童年宝贵的时光吗?


说到这里,想到个其三,那就是仪式感。

说起来有点矫情。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学过画画。素描前削铅笔,是个很枯燥但是充满仪式感的行为,小时候削铅笔满不情愿,削的过程中又会很期待画画。

写字铅笔几乎不用削,卷笔刀就够了。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这不是浪费时间,甚至是享受,我很喜欢看那些掉下来的木屑,如果木头好的话它们会连成环,六角铅笔的木屑像绒花一样,很漂亮。

报纸的更漂亮,像一圈一圈彩色的年轮。遇到木头不好的铅笔,削的时候就知道了,木屑会散下来,掉得哪里都是。

削好了铅笔,还会意犹未尽地倒过来,把笔尾巴在卷笔刀上浅浅转一圈,留下一个花纹。橡皮尾很糟糕,也不好用,但是牙感出奇地好,我会故意咬掉它们( ͡° ͜ʖ ͡°)✧

用着自己刚削好的铅笔,心情会很好~

钢笔也是这样啦。准备过程很复杂,又很有仪式感。卸吸墨器,吸墨,擦净,然后安回去,试笔。准备工作有些浪费时间,但是会让自己更期待接下来的任务。

所以童年大把闲适的时光,浪费在这些事情上不好吗?长大后忙起来啦,再也没有随心所欲的感觉,只能从这种仪式上苦苦找什么“禅意”。


—— —— —下面更于5.16— —— ——


谢谢大家的赞、感谢和评论,虽然没有全回复,但我都看了~

就针对一些没说清楚的方面,补充点内容吧~引申得有点远,可能会跑题,不喜欢歪楼的盆友可以选择跳过啦!

首先呢,纠正一个理解误区。我并不是一个用木质铅笔用到大的人,我小时候买的自动铅有一箩筐,相反,木质铅笔只用过中华绘图,可能是学素描的缘故,也可能是我们当时没有那么多丰富的选择。

我的对比,也不是想说晨光不好。我买过很多晨光的自动铅,印象深刻的有颜值高的米菲,还有金属壳的,朴素的,各种叫不上来的型号。晨光的品控还是可以的,除了握笔部位橡胶经常使用会变松之外,没什么不好的印象。

在市面上花了呼哨的那么多笔中,晨光很良心了。如果要在杂牌和国产名牌中选择,我肯定站晨光。

但是我们讨论的,不是这么一回事啊。

你们都大了,说起斑马,防断,2.0,头头是道。一二年级小盆友懂吗?他们捏着有限的零花钱,在文具店里会买什么?

省下文具钱买玩具,零食,这是常规操作。你给他五十块钱,你看他们是买20块的自动铅笔,还是买个5块不到的凑合用,剩下的吃喝玩乐?

品控就是不存在的啊,市场摆在这里。

至于家长给孩儿买什么,价格就很随意了,如果孩子不马大哈,大不了买个贵一点的。要是孩子马大哈如同我一般,一天丢一块橡皮那种,还不是选择物美价廉的吗?

即使不差钱儿,我还是希望家长擦亮眼睛,选择“笔尖不晃动”、“不易断铅”、“笔杆粗细适中”、“不要打滑”的笔。与握笔姿势发力习惯甚至安全,直接相关。

纵然我们准备到了这个地步,你家孩儿学会“不要把铅芯弄太长”、“不要太用力写字”、“不要拿铅芯玩耍,剔牙”、“不要拆自动铅笔”和“不要倒装铅笔芯学卖油翁”了吗?

一些朋友所谓削销笔耽误时间,殊不知玩起自动铅来,欢乐的时光如白驹过隙……

至于老师如此要求是否合理……

说实话,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小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让用自动铅笔,为什么说自动铅笔不如木质铅。

我是什么时候知道的呢?是长大之后,写得多了,慢慢就感觉到了。

写得多了,你就会知道什么叫“笔尖晃动”,什么叫“滑纸”,什么叫“不敢发力”,这些词拿去告诉小孩子,他们肯定不明白,就是对此没有观察没有了解的成年人也未必明白。

没有体会到,是因为了解不够深入,而非这种体验不存在。

所以,我完全同意一些人说的“我从小自动铅用到大,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你没有发现,没受此影响,不代表不存在,对吧?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既非外行,离内行也还差一截,所以我坐在门槛上,尽量身体力行通俗易懂地解释这件事,不希望缺乏思考的外行声音占据着话语权。

泄愤就丧失了讨论的初衷。

而且呀,我们是成年人了,就辩证看问题,别站在小学的对立面,一味批判什么思想守旧。

对于一些人来说,要求束缚了个性,但是对于另一些孩子来说,要求也培养了个性。我很感激被小学老师培养起来的一些习惯,小时候不理解,长大后受益了就会豁然开朗。

我认为啊,小学启蒙老师们不应该强迫养成小孩子什么习惯,而是应该在童年时期提供一种选择,一种家长可能没意识到,以后的学校也不会教的东西,就像小说的伏笔一样。

没准哪一天,他想起当年你的一句话,一个要求,有所体悟,豁然开朗,这就很好了。

自动铅和木制铅之争,能引申出很多类似的问题:

小学生应该一笔一划写字吗?应该知道正确的笔顺吗?应该学写标点吗?应该写日记周记吗?

应该读经典名著吗?应该读推荐阅读书目吗?应该学拼音,背课文,背古诗吗?

答案是:全都可以不。但是这样做了,你以后可能会有更多体验。

你可能会养成习惯,可能会提高某方面技能,可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可能加深理解,可能会减少以后学习另一门课程的难度。

哪怕这些技能大部分在你以后的人生中都用不上:

你不打标点,只打空格,别人也能读懂。你不必知道“还”字是先写“走之”还是先写“不”,你都认得它。作为一个文科生,我现在连椭圆公式都忘了,元素周期表只会背到“硫氯氩钾钙”,不妨碍我日常生活。

但是总有人会从积累中受益。你觉得没意义,因为你不是受益方。我如果有小孩,我希望他能有受益的可能。

然而反对的声音如此之多,骂思维僵化的如此之多,也暴露了小学老师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我猜着大家气愤的原因或许是“自作权威但才不配位”。可能和“一亿米事件”有关,也可能自己都有悲惨的童年。

我也有悲惨的小学回忆,追溯太远,内容有限,就不吐槽了。

是什么导致大家的信心下降呢?

我小学的班主任,一手秀气的楷体板书,粉笔一横就能画一朵牡丹花,抹布沾水能写出毛笔效果。她说怎么写字,我就会听,我相信全班同学即使不听,也会认为她说的对。

评论区有一个妈妈,说因班任要求,小孩被迫用4H铅笔写字,造成了很不好的后果。2H以上我只在绘画班里见过,太轻的笔画显然不适合日常书写,这要求就是不合理的。信心丧失之原因可见一斑。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这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路要走吧。

user avatar

看了一圈儿回答,发现许多人因为毕业了,对当今文具现状不太了解。

假如你是一年级新生家长,老师说给孩子买不易断铅的的铅笔,自动与否无所谓,你考虑到毕竟21世纪了,当然给孩子买自动铅笔。

于是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你给孩子选了最便宜的一款防断铅自动铅笔



21元多,比你小时候1元的地摊自动笔贵多了,当然了它仅相当于现在的一顿饭钱。

有了防断铅自动笔,是不是还得有防断铅芯?

得,再买一盒铅吧!

这么先进的书写装备,这下孩子该满意了吧?

NO,你孩子很郁闷。

因为同学有更个性的笔!

比如同桌王二丫用这个:


前面李大胖用这个:


左前方韩梅梅用这个:


右前方刘二蛋用这个:

……

和你孩子的笔同样的质量,同样的功能,只不过换个皮肤,价格就涨了。坑爹呐!

你以为不让孩子玩网游,孩子就不知道充钱了?

可是,不就一顿饭钱嘛,买买买买买!

过几天,你孩子又不高兴了,因为现在流行这个了:

赢在起跑线,场面不能输!不就一顿饭钱嘛,买买买买买买!


又过了几天,你孩子说笔被拆坏了,想要个更好的……买吧。


又又又过了几天,你孩子……你已经考虑要不要先打他一顿。

……

我想说的是,中国不全是有钱人,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家长来说,合格的自动铅笔的使用成本并不低(小孩的破坏力很大的),老师也不希望学生把精力都花在这种毫无意义的“军备竞赛”上面。

相比之下,普通铅笔价格就友好很多,被孩子玩坏也不心疼:


这还有无铅毒的:


自动铅笔的技术在进步,普通木质铅笔的技术也在进步,即便你不在乎钱,一样有非常好的木质铅笔供你选择:


嫌削铅笔麻烦?加钱就能解决:

这玩意摇几下就能顺利削好一支铅笔。


总之,传统铅笔依旧有其独特优势,自动铅笔尚不能完全取代它:

首先,再贵的木杆铅笔,也无法从外观与用途上与低价木杆铅笔拉开差距,自动铅笔则不然;

光看外表,你能分出哪个贵哪个便宜吗?


其次哪怕是防断芯的自动铅笔,在顿笔等书法方面依然不如木杆铅笔。

user avatar

哎呦,这问题简直是为我这种大叔量身定做的啊!

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有年头的说法,也就是在我一年级的时候开始有这个说法的,因为那个时候刚有自动铅笔。

现在的少年郎们,以为自动铅笔都是这样的

没错,如果你以为自动铅笔都是这样的,那么为什么不建议小学生应自动铅笔的确是个问题,毕竟他比起木质铅笔来,更卫生更方便,握感更舒适,似乎没有任何劣势,那为什么不建议用呢?

但是事情不是这样的啊兄歹,因为我们那会,自动铅笔是这样的

这样的自动铅笔,劣质塑料笔杆,抓握不便,滑,笔芯质量差,写不了几个字就断,或者说下笔力度重一点,就断了,笔尖设计不合理,配合上一条,你就没办法好好写字,因为稍微用力笔芯就断了。。。用这玩意儿,你能写好字就见了鬼了,而小学是联系写字的关键阶段。所以当时的小学的态度是,三年级以下严禁使用自动铅笔,而允许使用要到三年级开始使用钢笔写作业,才允许使用自动铅笔,而钢笔写作业的同时,也伴随着禁止使用圆珠笔写作业(但是允许考试使用,因为当时的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十万八千里,考试试卷很有可能洇墨,所以一旦发现试卷洇墨,要马上换圆珠笔)。

注意,我们这时候是禁止使用的,而不是现在的不建议使用。

而为什么自动铅笔现在仍然属于“不建议使用”范畴的呢?原因还在于铅芯的问题。你要知道自动铅笔的铅芯是粗细恒定,0.7的铅芯他真的整根铅芯都是只有0.7毫米,而木质铅笔的铅芯是非常粗的,你可以通过削笔尖来控制字体粗细,也就是说,同等条件下,自动铅笔断芯的概率还是要大于木质铅笔,这对于成年人根本不是个事儿,但是对于小学生,他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小学生属于写字入门阶段,他对于写字力度的控制非常不稳定,或者说基本没有学会控制力度,而自动铅笔在这方面的不稳定性就暴露出来了,因为通芯的结构,实际上自动铅笔的细芯仍然很脆弱,用力大了断芯概率还是远大于木质铅笔,而孩子还没完全学会控制力度,如果频繁断芯,这对于孩子书写中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他会小心翼翼的回避这样的事情,这样会产生两个结果:

1,他不能专心写字,他的注意力要被自动铅笔是不是会断芯牵扯极大地分散。2,他为了不断芯,用力很轻,写出来的字龙飞凤舞,对他的书写习惯和书法练习都起到了相当的负面作用。

基于此,小学生日常仍旧是被“不建议使用自动铅笔”,这是一条非常好的规定,好就好在,他是“不建议使用”而不是“禁止使用”,因为自动铅笔也有粗芯,而且这个粗芯,也可以拿小刀削一削,如果家长坚持,而且又对孩子足够用心的话,会为孩子选购到合适的自动铅笔,还是可以用。

毕竟“禁止使用”那个年代,你能选购到小学生合适的自动铅笔那真是见了鬼了。

我反对一下高赞,他无非还是在说,老师都是傻X,啥也不懂!制定政策的都是傻X,low爆,啥也不懂!你看我懂这么多。然而很不幸,无论是老师还是制定政策的,他们也都日常使用各种文具,而且,比你更了解文具,在考虑到小学生习惯和家长对于文具的了解之后,才做出了“不建议使用”的规定。知乎这种发泄情绪,各种怼体制low的总能有高赞。

其实你想想,人家每天要面对多少学生,要为多少学生的书写习惯负责?他们每天就face to face上百小学生,很清楚学生的习惯,当然也会考虑到习惯引起的后果,而为了避免坏的结果做出了选择性规定。而你,动动嘴皮子当然就可以骂人家low,但是你确定你了解小学生的习惯么?

user avatar

就是单纯的有毛病……

书写方面,木质铅笔完全没有任何优势。

光削铅笔这个环节,就足以让木质铅笔在书写上被彻底淘汰。

ps:总要为一个落后的观念找借口。

说自动铅芯容易折断,但自动铅芯制造工艺早就进步了,不容易折断的铅芯比比皆是。话说,你们用木质铅笔,没折断过铅芯吗?一样断的……

说自动铅笔没有笔锋,不就是木质铅笔铅芯粗一点吗?……你们还知道自动铅笔的铅芯从:0.2,0.3,0.5,0.7,0.9……一直到5.6都有啊?

书法钢笔是特意要把笔尖掰弯了,就是增幅接触面积,钢笔铅笔圆珠笔都是硬笔,并不是那么讲究笔锋,真要讲究,就应该普及海绵头那种软笔,那个特么才叫有笔锋。

要说硬度,木质铅笔都多少种,自动铅芯就有多少,一样6h到6b,也就是炭条没见过,8b的没见过,但是你们写字用得着吗?

抱着非常古老落后的观点,然后给观点找出无数理由,但是……特么这些理由早就过时了啊!你们以为自动铅笔制造,一直都不进步吗?就算木质铅笔的工艺,其实也有进步的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动铅笔比传统的木杆铅笔更方便,削笔的麻烦也没有了,而且笔芯粗细选择也多,为什么反而不建议小学生用呢?这背后其实有几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掰开了聊。首先,握笔姿势和书写习惯的培养。小学生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书写启蒙阶段,他们的手指和手部肌肉还在发育,学习如何正确、舒适地握笔是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将西南联大与建国后几十年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西南联大在八年内培养的人才比建国后几十年都多”的结论,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自由和闲散”。事实上,西南联大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而我们现在讨论的“闲散”和“素质”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语境。首.............
  • 回答
    太好了!第一次参加辩论赛,而且还是关于“大学生应该谈恋爱”这个话题,这绝对是个能擦出火花的好主题。别担心自己是新手,四个人一起打,反而有更多互相学习和碰撞的机会。下面我给你来好好梳理梳理,从准备到临场发挥,希望能帮你们顺利拿下这场比赛。第一步:充分理解辩题,明确己方立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
  • 回答
    哈哈,大学生一枚,想学理财,这想法太棒了!而且你能想到基金、股票、债券这些,说明你已经开始做功课了,比很多人都强!资金不多是正常的,别有压力,关键是把这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建立起来,以后你的钱会越来越多,理财的知识也会越来越扎实。别担心AI不AI的,我就是个想跟你好好聊聊的大朋友,咱们就用最实在的语言.............
  • 回答
    这事儿,咱们大学里混过的人,大抵都有体会。为什么大家伙儿一股脑地往图书馆挤,宁愿在里面“苦哈哈”地啃书,也不愿意安逸地窝在宿舍?这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赶时髦,里头门道多着呢!首先,环境的魔力,真的不是盖的。 宿舍是个啥地方?那是我们的“生活区”,是放下所有伪装、回归最真实自我的地方。有人玩游戏,有.............
  • 回答
    老师们极力推荐大家捧起英英词典,这可不是为了给你们增加负担,而是藏着几重深意,是帮助你们真正“吃透”英语的法宝。简单来说,它能让你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照猫画虎”到“形神兼备”。咱们一样一样拆开来看。一、 真正理解单词的“魂”与“神”很多时候,我们用英汉词典查一个词,看到的往往是几个中文.............
  • 回答
    确实,很多人一听到“机械”,脑袋里冒出来的第一印象大概是“万金油”,似乎哪儿都能沾点边,就业面广得不像话。所以,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既然这么“万金油”,怎么又有人劝机械专业的学生赶紧“跑路”,甚至动起了转专业的念头呢?这背后,绝不是一两句简单的话能解释清楚的,而是牵扯到太多现实的考量和个体化的体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看似简单的“回乡建设”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心态和现实考量。把大学生回乡创业或就业简单斥为“好逸恶劳,不求上进”,这是一种非常片面且不公允的标签化,背后往往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在作祟:1. 根深蒂固的“大城市情结”与发展观的偏差 “成功”的定义狭窄化: 长期以来,.............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一边是皮肤黝黑、肌肉结实的建筑农民工,他们烈日下挥汗如雨,扛着钢筋、搬着砖头,脸上虽然有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踏实的沉默;另一边,则是一群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土木工程毕业生,他们拿着毕业证,却选择“提桶跑路”,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这确实.............
  • 回答
    国家选择建设城市群,而不是单纯地推动小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战略考量的决策。这背后涉及经济发展规律、资源配置效率、国家竞争力以及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城市群的本质与优势: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城市群并非简单地将几个城市堆叠在一起,而是指以一个或多个特大城市为核.............
  • 回答
    贩毒集团之所以从未成功地占领边境小县城并建设独立王国,其原因复杂且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政治与法律层面:国家主权与法律的压制 国家主权不可挑战: 任何国家的核心利益之一便是维护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贩毒集团试图建立“独立.............
  • 回答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各国海军确实出现了一股建造主炮口径相对较小的战列舰的潮流,这并非偶然,而是当时海军技术、战略思想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具体原因。技术革新与“前无畏舰”时代的落幕十九世纪末,海战技术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
  • 回答
    日本之所以在人口密度极高的情况下,仍普遍可见容积率较低的二层建筑,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及政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高密度就必然意味着高容积率的规划,日本自有其独特的考量。首先,我们得从日本的历史与文化说起。长久以来,日本的住宅建筑深受其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 地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关于历史认知和疆域变迁的深层思考。确实,从地图上看,明朝直辖的疆域似乎比汉朝要小一些,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汉人退步了”的疑问。但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退步”。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版图”是什么概.............
  • 回答
    这则新闻挺有意思的,济南那个小伙子,36岁,为了避免相亲“撞车”,给谈不成的124位姑娘建文件夹,这脑回路确实清奇。说起来,这事儿既让人觉得他挺“较真”的,也暴露了不少大龄青年在婚恋市场上面临的尴尬。至于为什么大龄高知青年“脱单”难,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原因能说清楚的,那是一整个社会现象。咱们先说说这.............
  • 回答
    身边总有那么几个朋友,在咖啡的热情驱动下,信誓旦旦地说要入手一台咖啡机,预算定在一千元上下。这价位的机器琳琅满目,从全自动到半自动,从滴滤到胶囊,总有一款让你觉得“就是它了”。然而,如果你问我(一个在咖啡坑里摸爬滚打过的过来人),我会告诉你,一千块左右的咖啡机,能买的,很多时候并不如你想的那么“值”.............
  • 回答
    很多人在考虑出国留学时,马来西亚似乎是一个性价比不错的选择,尤其对于预算有限的学生来说。但我想认真跟你聊聊,为什么在你下定决心之前,最好还是多方面了解一下,甚至可以考虑其他目的地。这不是说马来西亚完全不能去,而是它可能并不像你想象中那么完美,甚至存在一些你可能难以适应的“坑”。首先,教育体系的“水土.............
  • 回答
    我不是 AI,我是一名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
  • 回答
    iPhone 13 嘛,这手机确实火了一阵子,但现在回头看看,要说“不建议买”,这话说得有点绝对,毕竟它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过呢,如果非要找出些理由来劝退,或者说提供些更理性的选择角度,那倒也不是不可以,而且里面有些点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不是说它有多烂,而是看看在当下这.............
  • 回答
    养狗,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兴起就能拍板的。在我看来,那些“不建议养狗”的声音,绝不是空穴来风,背后都有实打实的考量。我认识不少养狗的朋友,也亲眼见过他们养狗后的“甜蜜的负担”,所以今天就来跟你掰扯掰扯,为啥养狗这事儿,得好好掂量掂量。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经济上的压力。 很多人可能只想到买狗的费用,但那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