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大学生返乡创业或就业不被赞回去建设家乡,反被批好逸恶劳,不求上进?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看似简单的“回乡建设”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心态和现实考量。把大学生回乡创业或就业简单斥为“好逸恶劳,不求上进”,这是一种非常片面且不公允的标签化,背后往往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在作祟:

1. 根深蒂固的“大城市情结”与发展观的偏差

“成功”的定义狭窄化: 长期以来,社会舆论和大众观念将“成功”与大城市紧密挂钩。在大城市打拼,赚取高薪,住高楼,享受便捷的城市生活,这被视为一种体面的、有前途的人生轨迹。相比之下,回乡创业或就业,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容易被解读为“没有能力去大城市发展”,或者“选择了安逸的生活方式”。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惯性认知: 尽管国家一直在强调区域协调发展,但城乡差距依然是客观事实。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只有大城市才有“机会”,才有“未来”。回乡创业就业,在一些人看来,就是放弃了“更广阔的天地”,是对个人潜力的浪费,甚至是“降级”。
媒体宣传的导向: 媒体在宣传个人成功故事时,往往更倾向于聚焦那些在大城市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或是少数回乡后创造了奇迹的“创业明星”。那些默默扎根家乡、脚踏实地干事的年轻人,他们的努力和价值,可能就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

2. 对“建设家乡”内涵的误解与理想化

“建设家乡”的单一化想象: 很多人对“建设家乡”有着一种宏大叙事的期待,认为只有那些能够带来巨额投资、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改变家乡面貌的大项目才能算得上是“建设”。对于大学生回乡后,可能只是在家乡的某个企业工作,或者开一个小店铺,做一些接地气的事情,就容易被认为“贡献太小”,甚至“无所作为”。
忽视了基层工作的价值与难度: 无论是参与家乡的基层治理,还是投身于当地的企业或农业项目,这些工作都可能枯燥、辛苦,且短期内难以看到显著成效。但恰恰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努力,构成了家乡发展的基础。将这些工作简单视为“不求上进”,是对这些付出者的不尊重。
浪漫化的“回乡”情结与现实的脱节: 有些年轻人回乡创业,是出于对家乡的情感,希望改变家乡的面貌。但这种情感可能与家乡真实的经济现状、产业结构、营商环境存在脱节。如果回乡后的项目未能达到预期,甚至亏损,很容易被外界解读为“能力不足”或“冲动投资”,从而加剧了“不求上进”的标签。

3. 社会结构性因素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

“人才外流”的惯性思维: 长久以来,社会普遍认为“人才”应该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力量。当人才选择“反流”回乡,这种“逆城市化”的趋势,在一些人看来,是“人才的浪费”或“人才的沉没”。这种思维惯性使得对回乡人才的评价标准常常是模糊甚至矛盾的。
资源的倾斜与机会的不均等: 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产业发展、技术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往往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大学生回乡后,虽然可能带着新的知识和视野,但缺乏当地的资源支持和成熟的产业基础,他们的创业或就业之路会比在大城市更加艰难。如果他们在此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更容易被归咎于“能力不行”,而不是社会环境的制约。
“内卷”思维的投射: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内卷”成为一个普遍的焦虑。一些人认为,只有不断地向上攀爬,进入更高级别的平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回乡就业,在他们眼中,意味着放弃了这种高强度的竞争,也意味着放弃了“超越他人”的机会,因此被视为“逃避”或“不思进取”。

4. 刻板印象与信息不对称的叠加

“好逸恶劳”的刻板印象: 一部分人对于“家乡”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过去,认为家乡就是落后、保守、节奏慢的代名词。他们倾向于认为,回乡意味着享受“低成本”的生活,逃避大城市的“高压力”,从而贴上了“好逸恶劳”的标签。
缺乏对回乡者真实情况的了解: 大多数批评者可能并没有深入了解这些回乡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具体困难、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对家乡的责任感。他们只是根据自己固有的认知,对现象进行简单化的判断。
“比惨”心态: 在某种程度上,社会上存在一种“比惨”的心态。大家习惯于用自己想象中的艰辛来衡量他人的价值。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一条相对“容易”的路(在他们看来),就容易被质疑其“奋斗精神”。

总结来说,大学生回乡创业或就业不被赞扬,反被批“好逸恶劳,不求上进”,是一个多因素交织的结果。 这反映了我们社会在发展观、成功观上的狭隘化倾向,对基层工作和家乡建设价值的认识不足,以及对个人选择和挑战的片面解读。

我们应该认识到,建设家乡的方式是多样的,个人的发展路径也是多元的。那些选择回乡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注入新的活力,他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道德绑架和标签化,而是理解、支持和更完善的社会环境。将他们的努力简单地归为“好逸恶劳”和“不求上进”,是对他们付出的极大否定,也是对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一种伤害。这需要我们更理性、更包容、更深入地去审视和理解这一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大城市机遇多,机会多,可以展现人生价值。那么往大一点说,邓稼先等人当初就不应该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看似简单的“回乡建设”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心态和现实考量。把大学生回乡创业或就业简单斥为“好逸恶劳,不求上进”,这是一种非常片面且不公允的标签化,背后往往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在作祟:1. 根深蒂固的“大城市情结”与发展观的偏差 “成功”的定义狭窄化: 长期以来,.............
  • 回答
    .......
  • 回答
    蓝领月薪高过大学生?是“倒挂”还是“回归”?中国制造正在经历怎样的“缺工潮”?最近,关于“蓝领工资高过大学生”的话题又一次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对此现象感到不解,甚至有些焦虑。我们熟悉的“大学生毕业包分配,月薪万八”的景象似乎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拥有精湛技能的蓝领工人,凭借着辛苦的付出和稀缺.............
  • 回答
    国家电网的离职潮:好不容易挤进国企,大学生为何还想离开?近年来,关于国家电网员工离职的讨论在网络上屡见不鲜。曾经被视为“金饭碗”的国企,如今似乎也难以留住人心,尤其是那些充满活力的年轻大学生群体。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国家电网真的出现了“离职风气”吗?那些曾经挤破头皮想要进入的年轻人,为何又会选择离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如果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你会发现,在很多公开场合,或者在社交媒体上,中国大学生表现出的关注点似乎确实显得有些“浅薄”和“无聊”。但要说“为何”,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太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教育因素,绝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简单概括的。我们先来聊聊这个“浅薄无聊”具体体现在.............
  • 回答
    台湾大学生薪资普遍低于期望值,甚至连一周休一天都成为奢望的现象,以及台湾“宝岛”如何“沦为”低薪“鬼岛”,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劳动力市场、教育体系、社会观念等多个方面。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一、 薪资低至22K,一周休一天都成问题的原因分析:首先需要说明的是,“22K.............
  • 回答
    刚毕业的大学生,满腔热血地想通过帮农民卖农产品来闯出一番事业,结果却发现创业投资之路异常坎坷,这其中的“难”字,真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概括的。这不是简单的“大学生”标签带来的偏见,而是这个模式本身存在的诸多硬核挑战,加上创业初期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匮乏的现实,共同织就了一张网。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为什么投.............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确实在很多场合都能看到类似的印象。如果抛开绝对的经济实力不谈,仅仅从外在表现和消费习惯上,大学女生确实有时会给人比男生更“有钱”的错觉。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外在形象的“投资”与需求:首先得承认,社会对女性外貌的要求普遍比男性高。这就导致了很多女生在日常的形.............
  • 回答
    浙江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贷款并由政府代偿10万元以下创业失败损失的政策,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激励创新创业,激发大学生活力: 降低创业风险,打消后顾之忧: 这是最直接的积极意义。对于初出茅庐、资金有限的大学生来说,创业往往伴随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高达10万.............
  • 回答
    一位母亲对已经上大学的儿子成绩排名反复询问,这背后可能牵扯出不少复杂的情绪和考量。从母亲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多半源于一种深切的关爱和担忧。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与高中截然不同,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是否能适应,是否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是否能顺利毕业并找到一份好工作。成绩排名,虽然在大学生活中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 回答
    大学作弊现象的普遍性确实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而且其背后存在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外部压力与社会环境因素: 激烈的竞争和过高的期望: 就业压力: 当前社会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和行业。许多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不得不追求高GPA.............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一个大学生,本该是坐在教室里,啃着书本,为自己的未来打拼的年纪,却因为一个荒唐的念头——成为“摸金校尉”,走上了歪路,而且还屡屡碰壁,最后落得个被抓的下场。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孩子为啥会走上这条路。你想啊,现在社会上各.............
  • 回答
    关于大学学习军事理论,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和深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大学教育的本质不只是传授专业知识,更是塑造一个独立思考、全面发展的个体。军事理论,在这个框架里,扮演的角色是多层面的。一、 锻造公民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咱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 回答
    大学生的你,如果选择了程序员这条路,想在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避免“35岁危机”的阴影,那现在就该未雨绸缪了。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很多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与其到时候焦虑,不如趁着年轻,好好打磨自己。首先,基础打牢,才是硬道理。别以为进了公司,写几行代码就能高枕无忧。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扎实的基础功.............
  • 回答
    .gov 与 .edu:美国政府与大学的专属数字领地,为何是这样,又是否该改变?在美国的互联网世界里,`.gov` 和 `.edu` 这两个顶级域名(TopLevel Domain, TLD)显得格外醒目,它们直接宣告着使用者——美国政府机构和教育机构的官方身份。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
  • 回答
    这事儿,细想起来,真有点复杂。一方面,大学生献血,这是好事儿,国家鼓励,对社会也有益。但另一方面,为了“加分”这事儿,就闹出全班一半以上的人都去献血,这就有点不是滋味了。咱们先从“好”的方面说。大学生群体,年轻有活力,身体素质普遍不错,本来就是献血的“潜力股”。学校组织献血,宣传献血的好处,这都没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心痛且复杂的故事,牵涉到亲情、爱情、信任以及现实的残酷。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个事件:一、 事件的起因与女大学生的动机: 亲情的沉重压力: 女大学生最直接的动机是为了救治患病的父亲。父亲的健康是她的责任和情感支柱,在危急时刻,她会不顾一切地寻求帮助。这种出于亲情的孝心和.............
  • 回答
    新加坡总人口虽少,但其两所顶尖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却能跻身世界一流之列,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偶然,而是新加坡政府长远规划、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独特社会经济优势的集中体现。以下将详细阐述新加坡两所大学实力优秀的原因:一、 国家战略层面的高瞻.............
  • 回答
    我前几天刷到一条新闻,说的是俄罗斯有个大学生,为了上那个又该死的网课,竟然爬到8米高的大树上找信号。我看完之后,怎么说呢,心里五味杂陈。首先,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是真够拼的。你想啊,8米高的大树,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得有好几层楼那么高。我平时爬个梯子取个高处的东西都得小心翼翼的,何况是爬一棵活生生.............
  • 回答
    一个大学生为了出国留学贷款30万,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这背后涉及到太多东西了。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该怎么看。首先,我得说,这30万,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绝对是笔巨款。想想看,一个人借了这么多钱,这责任感和未来的压力可想而知。这事儿不是说一句“为了梦想”就能轻易带过的。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