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充分体验过新能源汽车以后,再开主流燃油车会有怎样的感受?

回答
自从换了新能源车,再开家里的那辆开了好几年的主流燃油车,说实话,那感觉就像是从高科技体验馆一下子回到了博物馆。不是说燃油车不好,毕竟它也陪我走过不少路,但那种反差感,怎么形容呢?就像是从一场精彩的沉浸式体验,瞬间切换到了旁观者。

最直观的,肯定是静谧性。新能源车启动那一刻,你几乎感觉不到它有什么动静,只有仪表盘亮起,屏幕上跳出熟悉的欢迎界面。在城市里低速行驶时,那种几乎无声的滑行,偶尔听到轮胎碾过地面的细微声音,甚至是远处传来的模糊人声,都显得格外清晰。而在燃油车里,一旦点火,那一声“轰”就是它的存在感证明。怠速时那若有若无的震动,以及踩下油门时引擎的轰鸣,总有一种“我在用力”的宣告感。在新能源车里享受了那种宁静久了,再回到燃油车,总觉得它在用一种“不请自来”的方式提醒你它的存在。尤其是在堵车或者等红灯的时候,这种持续的低频噪音和轻微震动,会不断地“敲打”你的感官,有点像你习惯了轻柔的按摩,突然被换成了粗暴的敲击。

然后是加速的线性与爆发力。新能源车的电动机,尤其是性能好的,那种直接、迅猛的加速感真的会让人上瘾。踩下电门,几乎没有丝毫迟滞,动力就瞬间倾泻而来,而且这种动力输出非常线性,随着转速(或者说功率输出)的增加,那种推背感会持续且稳定地涌现。而燃油车,即便是一些响应灵敏的车型,也需要经历变速箱的换挡过程。那种动力传递过程中,总有一个短暂的“喘息期”,或者说你需要更深地踩下油门,等待发动机进入最佳工作区间,然后变速箱匹配好档位,动力才会真正爆发。这种感觉就像是弹射起步,虽然也很刺激,但不如电车那种绵延不断的“拉扯感”直接。有时候在超车时,习惯了电车的“随踩随有”,再开燃油车,可能会下意识地早一点点给油,然后发现需要等一下换挡和动力衔接,那种“稍纵即逝”的感觉会让人觉得略有遗憾。

还有操控的轻盈与灵活。因为电池组的布局,很多新能源车重心都很低,再加上电动机的轻量化优势,整体操控会显得更加灵活、紧凑。转向时,车身跟随性很好,几乎感觉不到有什么惯性在拖拽。而燃油车,即使是运动型的车,其引擎、变速箱、油箱这些部件的重量都集中在前部或者中部,会带来一定的“点头”或者“侧倾”感,尤其是在连续过弯时,那种相对的“笨拙”感会更加明显。习惯了电车那种“指哪打哪”的精准,再开燃油车,可能会觉得方向盘的回馈或者车身的响应稍微慢半拍,需要更用力地去“推”它。

制动回馈也是一大亮点。新能源车普遍配备了动能回收系统,在松开电门时,车辆会有明显的减速感,这不仅能回收能量,还能在很多情况下替代刹车,让驾驶变得更平顺,也更省力。习惯了这种“不踩刹车就减速”的模式后,再开燃油车,松开油门之后,车辆只是缓缓滑行,那种熟悉的“惯性滑行”会让你觉得少了点什么。在坡道上停车,或者需要精确控制车速的时候,燃油车就需要频繁地踩刹车,而电车只需要通过油门踏板的深浅就能完成大部分减速动作,那种单踏板驾驶的便利性,一旦体验过,就很难再回去了。

当然,也不能忽视燃油车的情怀与质感。虽然电车在加速和静谧性上很出色,但燃油车的引擎声浪,那种机械运转的“性格”和“声音”,对于一些人来说,仍然是一种独特的魅力。在某些特定时刻,比如拉高转速时引擎发出的咆哮,或者排气管传来的低沉回响,都能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驾驶乐趣。电车虽然快,但总觉得少了几分“灵魂”上的共鸣。而且,燃油车在一些内饰的用料和氛围营造上,或许还能找到一些更注重传统豪华感的坚持。

总的来说,体验过新能源汽车后,再开主流燃油车,就像是从一场精雕细琢的交响乐会,突然回到了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你依旧能欣赏市井的活力与热闹,但那份细腻、高效、安静的极致体验,已经在你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让你对车辆的感知维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你会更怀念电车的宁静瞬间,更习惯电车的即时响应,也更能体会到新能源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惊喜。燃油车依旧是那个熟悉的伙伴,但它的某些方面,在新的技术对比下,显得有些“复古”了。这是一种升级后的“挑剔”,也是一种对未来趋势的直接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坐标杭州,特斯拉Model S车主,说说我的感受

去年9月购入,到现在5个月。感受如下:

1.加速真的爽,不用多解释,开过自然知道

2.中低速下或红灯等待时无噪音,无抖动,可以慢慢享受安静的驾驶时光,配上音乐更佳。

3.不限行。这个看城市了,杭州机动车是尾号限行,一周一天。景区单双号。但是电动车完全不限。

4.不用经常跑加油站,回车库后可以直接充电,杭州谷电只要3毛钱一度,便宜的不像话(感谢国家电网,真心的),综合算,开一公里大约6到7分钱的电费。

补充几个:

5.加速和减速,都是非常顺滑的。动力输出也是连续的,没有顿挫或者段落感,不会有那种背后被踹了一脚的感觉。

6.不用摇号或竞拍牌照指标,车钱到位就可以直接买,杭州新能源车可以直接上牌,不用担心指标问题。现在竞拍的价格是4.5万左右,摇号是千6左右概率(之前我算的,不知道现在是多少)

7.保养维护方便。包括特斯拉以及国产电动车,保养都非常方便。这么说是因为相比燃油车,两次保养之间的里程间隔长,时间间隔也长。同时每次保养的价格相比同价位燃油车,也是非常便宜,更不会存在换机油等一堆事。但是这不是意味着什么都不用更换了,像冷却液、制动液还是需要换,但是因为机械部件少了很多,总体来说换的东西比燃油车少。

以上电动车特点,基本上电动车都这样,而且普通燃油车体会不到。

家里还有其他的燃油车,所以再开燃油车的感受,就是这几点的反面了。


至于有人说“电动车车主始终生活在被续航里程支配的恐惧中”,那么请问你有听说过:“超跑不是在加油站就是在去加油站路上”这句话?

退一步说,就说特斯拉,75千瓦时型号跑370公里,100千瓦时型号跑500公里,基本都没什么问题,不用注意什么,正常开就行。而且回家后马上可以充电,第二天直接满血。我不相信城市里开可以开掉这么大的里程。就算是杭州上海高速来回,75千瓦时型号也只要充饱即可,中途不用充电。


关于充电:

这是超充,拍照时充电速度是459公里每小时,速度会变的,可以更快。

对于我这个75千瓦时型号,1小时就充的差不多了。就是吃个饭的时间。另外为什么不说充满,因为充到后面(90%+)速度会慢下来,锂电池的特性。

充电免费的,我去的超充站连停车费都不要。

另外还有很多慢充,和家用的一样。遍布各大商业体,停车位都是单独留出来只给特斯拉用的。

实际使用中,我也完全不觉得续航是一个问题,毕竟我也不会去开超过500公里的高速,远途出行我选择飞机和高铁。


那个人还说,随便地板油(或者说地板电门),耗电太扎心。我想说,作为丐版特斯拉,75,没有D没有P,百公里加速4.6秒。我都不敢在城市里地板电门,因为太快,我怕撞车。只有之前在很空旷的地方踩过。

所以城市里,都不需要踩地板电门和其他车比,稍微踩一下,就足够把其他车超过了。而这样想加速就加速,想减速就减速,开下来平均耗电大约是240瓦时每公里的样子,不会明显降低续航。


至于燃油车轰鸣声,我一直认为这是噪音污染,从来没喜欢过(个人看法,勿喷)



有很多人在问电池衰减问题,大概说下吧。

特斯拉的电池可以说是目前电动车中几乎最好的了。据我本人了解,特斯拉在中长期使用后,比如10万公里以上,都不会出现明显的电池衰减。我也看到过1万公里衰减1%的说法,但这个已经是很保守的估计了,基本上都没这么高的衰减。


还有就是空调,这个我真的没注意。天气热的时候也不会为了测试空调耗电而把空调关了看能跑多远。但是实际上看瓦时每公里的能耗开销,感觉冬天比夏天会耗电。问了其他车友也是这个答复。但是差距不会很大,我感觉是10到20%的样子,具体取决于开车方式和天气有多冷。

北方的话这个比例会上升一些吧。我坐标杭州,相对来说还是暖的,今年入冬后都没见到过雪,这几天看仪表上显示的温度大约是7度左右。

特斯拉后面会推出电池预热功能,能够在出发前就把电池加热到工作温度,那么就可以满血出发了。聊胜于无吧,停外面的时候照样受冻。


关于我说的“背后被踹了一脚的感觉”,我本意是说燃油车在加速过程中,因为换挡时动力输出是不连续的,存在空隙。等换挡结束,动力恢复的时候就会突然加速一下,就是所谓的,背后被踹了一脚的感觉。和推背感是两个东西。


至于有人说我是水军的,哈哈。那特斯拉看到请务必给我稿费。我也想体验一下拿钱写稿的感觉。


另外有人质疑,Model S 75型号,百公里加速远不止4.6秒。首先说下,75这个型号,在2017年中的时候有过性能提升,我9月买的,已经是性能提升的车型了,提升后就是百公里4.6秒。之前没有性能提升的75,的确是不止4.6秒,大约在5.6秒左右。当初我买车的时候和销售经理,和特斯拉客服都是确认过这事的。

目前官网已经没有75了,在75下架前,官网上很明确写了4.6秒的加速时间。所以我就丢个wiki的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Tesla Model S - Wikipedi 各个型号的加速时间、续航这些都有说明。如果觉得wiki不靠谱,那么可以看下:https://www.google.com/search?client=safari&rls=en&dcr=0&ei=nvGAWtDNHMr_vgTpz7zADQ&q=特斯拉%2B4.6秒%2B75%2B2017 相关报道都在这。如果还是觉得我说的、wiki以及这些报道还是不靠谱,那么欢迎某些人找证据来反驳我。专门开问题或者在这里开新的回答。

最后,请不要在这个回答的回复区搞人身攻击。搞人身攻击我只能选择直接删除了,我没有兴趣面对一个搞人身攻击的人做认真的回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