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了不少关于《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的人物的评价,脑中升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求解答。?

回答
看了不少关于《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的人物评价,脑中升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求解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绝对是说到点子上了。《冰与火之歌》(或者大家更熟悉的《权力的游戏》)最让人着迷的地方,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宏大的世界观,就是那些复杂得不像话的人物。你看那些评价,有捧上天的,有骂得狗血淋头的,仿佛每个人物都被贴上了非黑即白的标签,但仔细一琢磨,你会发现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这就好比你走进一个盛大的宴会,每个人都在那里,有的人在低语,有的人在大笑,有的人沉默不语。你想去理解他们,却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动机,自己的矛盾。而我们看到的,很多时候只是他们在那一刻展现出来的某个侧面。

所以,你脑子里那个大大的问号,我猜很可能是在问:

为什么那些被观众“喜欢”或“讨厌”的人物,他们的行为逻辑往往充满了争议,甚至在我们看来有些“反常”?为什么观众对同一个角色的评价会如此两极分化?

咱们就以几个典型的例子来掰扯掰扯。

1. 琼恩·雪诺:从“龙之母”的忠诚拥护者到“弑君者”的“悲情英雄”

刚开始看《权力的游戏》,有多少人被琼恩·雪诺的正直、善良、以及“不负所托”的精神打动?他作为私生子,却始终坚守自己的荣誉,屡次挺身而出,保护弱者。他爱上女野人,却为了长夜的威胁,为了整个维斯特洛的安危,狠心与她告别。那时候,他就是那个“光明磊落”的化身,是观众心中那个值得信赖的“好人”。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特别是到了后面几季,琼恩的形象就开始变得“模糊”了。他被复活,被告知他才是真正的坦格利安继承人,却依旧对丹妮莉丝忠心耿耿,甚至在最后关头,成为了那个亲手杀死丹妮莉丝的人。

很多观众当时就炸了:“琼恩怎么能这样?他还是那个正直的琼恩吗?他怎么能杀死丹妮莉丝?”

问题就出在这里:

观众的期待与人物发展脱节: 观众喜欢的是那个“好人”琼恩,他们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与丹妮莉丝并肩作战,对抗夜王。但作者(以及剧集编剧)笔下的琼恩,他是个战士,更是个有荣誉感的人,他深知权力对人心的腐蚀,也看到了丹妮莉丝的“疯狂”和滥杀无辜。他的最终选择,虽然令人心痛,但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他“守护人民”这个更宏大的使命的。只是,这个转变的过程,观众未必能完全接受,或者说,剧集呈现的方式没有让观众充分理解他的内心挣扎。
“政治正确”的陷阱: 很多人会将琼恩的“弑君”行为简单理解为“背叛”。但如果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丹妮莉丝在征服君临后,已经展现出了极端的残暴,她烧毁了整座城市,屠杀了无数无辜的平民。如果任由她继续下去,维斯特洛将迎来新的暴政。琼恩作为守护者,他必须做出选择,即使这个选择会让他背负一生的骂名。这恰恰是《冰与火之歌》的魅力所在,它不让你轻易地给人物贴标签,它迫使你去思考,在极端的情况下,什么是“正确”的。

2. 丹妮莉丝·坦格利安:从“解放者”到“疯后”的急速坠落

丹妮莉丝的故事,可以说是《权力的游戏》中最具争议的弧光之一。刚开始,她是一个被流放、受欺凌的少女,为了生存,为了复兴家族,她一步步崛起。她卖掉自己的丈夫,成为女奴,经历屈辱,然后浴火重生,拥有了三条龙。她一路势如破竹,解放奴隶,推翻暴君,赢得了无数的追随者,被誉为“龙之母”、“解放者”。

那时候,有多少人将她视为希望,视为那个能带来真正变革的领导者?她说着“我要打破车轮”,她的支持者们也相信她会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然而,到了维斯特洛,她的处境变得艰难。她的顾问背叛她,她的盟友死去,她的龙也减少。在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后,在君临城前,她看到了维斯特洛人民对她的恐惧,也看到了弥桑黛被斩首的惨状。最终,她做出了那个令人震惊的决定——烧毁君临。

观众的困惑与角色的崩溃:

“疯后”的铺垫不足(或者说观众没有get到): 很多人认为丹妮莉丝的“疯”来得太突然,太突兀。她之前一直强调自己的目标是“解放人民”,怎么会变成屠杀人民的暴君?
作者/编剧的意图: 马丁爷爷写《冰与火之歌》,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龙族统治的危险性”的伏笔。坦格利安家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疯狂与暴政的历史。丹妮莉丝的“龙之血”,也并非仅仅是力量的象征,更可能是一种潜藏的、难以控制的遗传特质。她继承了家族的野心,也继承了家族的疯狂。
环境对人的影响: 丹妮莉丝所处的环境,她身边的人,以及她经历的失去,都在一步步将她推向边缘。当她发现自己无法通过“仁慈”和“说服”来获得权力时,她选择了最符合她家族基因的方式——恐惧与武力。她所说的“解放”,最终演变成了一种带有强迫性的改造,而当这种改造遇到阻力时,她的“解放者”身份就坍塌了,露出了“暴君”的獠牙。
观众代入感的落差: 观众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去支持丹妮莉丝,当她做出如此残暴的行为时,这种情感的落差是巨大的。我们不愿意相信自己支持的“救世主”会变成“毁灭者”。

3. 詹姆·兰尼斯特:从“弑君者”到“舔狗”的“洗白”争议

詹姆·兰尼斯特的故事,是《冰与火之歌》中“复杂性”的又一个绝佳范例。刚出场时,他给人的印象就是那个“冷酷无情”、“色欲熏心”的孪生哥哥,也是那个“杀死疯王”的“弑君者”。他坐在铁王座上,轻蔑地说出“国王的所作所为,正是要我们杀死他”,那一幕,简直是渣男教科书。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他与布兰的那场对话,看到了他年轻时被国王侮辱,看到了他作为御林铁卫的誓言,以及他宁愿背负骂名也要杀死疯王,阻止其毁灭君临的行为。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骑士,他有着高超的剑术,却被欲望和家族的牵绊所束缚。

然后,他爱上了自己的妹妹,这是他最令人诟病的地方。但也是这份扭曲的爱,让他为瑟曦做出了无数事情。

洗白还是成长?

“弑君者”的另一面: 詹姆的“弑君”,本质上是对疯王的暴政的终结。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即使这原则让他背负恶名。
家族与爱情的纠葛: 他与瑟曦的关系,是《冰与火之歌》中最扭曲也最动人的部分之一。他深爱着瑟曦,但他也清楚这份爱所带来的后果,以及瑟曦身上那种近乎疯狂的权力欲。
失去之后(断手): 詹姆失去右手,被流放,从一个备受尊敬的骑士变成了一个残废。这个经历,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也让他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他开始放下对瑟曦的执念,他与布蕾妮的关系,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最终的选择: 很多人对詹姆最终选择回到瑟曦身边感到失望,认为这是“洗白”的失败。但如果从詹姆的内心去理解,他对瑟曦的爱,即便扭曲,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当瑟曦处于危险之中时,他无法抛弃她,即便他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这种“忠诚”或“执念”,虽然在我们看来是软弱,但却是他性格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所以,你脑子里的问号,归根结底在于:

1. 人物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简单的善恶二分法。 马丁爷爷塑造的人物,几乎没有“完美”的,也没有“纯粹”的邪恶。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动机和局限。
2. 观众的期待和作者的意图常常会产生冲突。 我们希望看到英雄主义的延续,希望看到“好人”有好报。但《冰与火之歌》却常常挑战我们的认知,它告诉你,在权力斗争中,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幸存者。
3. 剧集改编的局限性。 尤其是后面几季,为了赶进度,很多人物的内心挣扎和转变过程被大大简化了,导致一些情节看起来“突兀”或“缺乏逻辑”。
4. 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在不断变化。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对世界的认知也会改变。当初看《权力的游戏》时觉得“好”的人物,现在再回头看,可能会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

《冰与火之歌》之所以如此迷人,就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充满真实感的世界,即使是虚构的世界,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我们对人物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自己对道德、权力、爱情、责任的理解。

所以,你的问号,是所有热爱这部作品的人都会有的。这是一个持续的思考过程,也是这部作品赋予我们的最大的乐趣之一。你看到的评价,只是他人理解的冰山一角,而你脑中的问号,则引导你走向更深层次的探索。继续思考吧,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两个问题统一回答是——


看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