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分子有手性是因为分子内有手性碳」,这种说法正确吗?你怎么看分子的手性和手性分子的关系?

回答
“分子有手性是因为分子内有手性碳”,这种说法,可以说是 不完全正确,但包含了核心要素。更准确地说,应该是 “分子具有手性的最常见原因是因为它拥有手性碳原子”。

要理解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需要先深入探讨分子的手性,以及手性中心(特别是手性碳)与手性分子之间的关系。

分子的手性:镜像对称性的缺失

首先,我们来聊聊“手性”(Chirality)。这个词源于希腊语的“cheir”,意思是“手”。就像我们的左右手一样,虽然它们构成相似,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完全重叠——它们互为镜像。

在化学中,手性是指一个分子与其镜像无法重叠(nonsuperimposable)的性质。一个具有这种性质的分子就被称为 手性分子(Chiral Molecule),而它的镜像则被称为它的 对映异构体(Enantiomer)。

想象一下,你把一个杯子放在镜子前,镜子里的杯子就是它的镜像。但是,如果你试着把真实的杯子和镜子里的杯子叠在一起,你会发现它们的把手方向是相反的,它们无法完全重叠。这就是手性的概念。

手性中心:为何会出现手性?

那么,是什么导致分子拥有这种“手性”呢?最常见、也最经典的原因,在于分子中的 手性中心(Chiral Center)。

手性中心 是指一个原子,当它连接的四个基团(原子或原子团)都 不同 时,这个原子就可能成为手性中心。

在有机化学中,最常见的手性中心是 手性碳原子(Chiral Carbon Atom),也称为 不对称碳原子(Asymmetric Carbon Atom)。它的定义是:

一个碳原子。
它连接着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

举个例子,我们来看看一个简单的手性分子——乳酸(Lactic Acid)。它的化学式是CH₃CH(OH)COOH。

在第二个碳原子上,它连接着:
1. 一个甲基(CH₃)
2. 一个羟基(OH)
3. 一个羧基(COOH)
4. 一个氢原子(H)

这四个基团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这个碳原子是一个手性碳。由于存在这个手性碳,整个乳酸分子就表现出了手性,它存在两个互为镜像且无法重叠的异构体:L乳酸和D乳酸。

为什么“手性碳”是手性的“最常见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

回到最初的说法:“分子有手性是因为分子内有手性碳”。这句话之所以说“不完全正确”,是因为 手性是分子整体的性质,而手性碳只是导致这种性质的最主要、最普遍的原因。

1. 手性碳是决定分子手性的关键因素(但不是绝对唯一)

当一个分子拥有一个或多个手性碳时,它几乎总是手性的。这是因为手性碳原子所处的空间构型(通常是四面体构型)本身就具有不对称性。连接的四个不同基团使得这个碳原子及其周围的原子排列方式,导致了整个分子无法在其镜像上重叠。

2. 手性碳并非手性的唯一来源

虽然手性碳是引发手性的最常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存在一些分子,它们 不含有手性碳,但却同样具有手性。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

非碳手性中心: 除了碳,其他原子(如氮、磷、硫)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手性中心,如果它们连接的基团不同。例如,某些叔胺的氮原子,或者某些亚磷酸酯中的磷原子,都可以是手性中心。
轴手性(Axial Chirality): 一些分子并不围绕某个原子形成不对称的四面体构型,而是沿着一个轴线存在旋转对称性上的缺陷,导致其具有手性。最典型的例子是联烯(allenes)和联芳基(biphenyls)衍生物。
联烯: 像CH₂=C=C=CH₂这样的联烯,如果两端的取代基不同(例如 (R¹)(R²)C=C=C(R³)(R⁴) 且 R¹≠R² 或 R³≠R⁴ ),那么整个分子会沿着中心的C=C=C轴呈现出一种螺旋状的排列,从而具有手性,即使没有一个原子是连接了四个不同基团的手性中心。
联芳基: 如果两个苯环通过单键连接,并且在连接位置的邻位(ortho位)存在足够大的取代基,这些取代基会因为空间位阻而阻碍两个苯环围绕连接键自由旋转。当这种阻碍足够大,使得在室温下苯环之间的扭转(atropisomerism)受限时,即使分子没有手性碳,也可能因为这种轴向的不对称性而表现出手性。
面手性(Planar Chirality): 某些分子,其手性来源于一个平面结构的不对称性。例如,某些环戊二烯基金属配合物,当其配体不对称时,整个配合物可能表现出手性。

3. 手性是分子的整体属性

关键在于,手性是 分子整体 的属性。一个分子是手性的,是指这个分子在三维空间中的排布方式是不对称的,使其镜像与其自身无法重叠。手性碳的存在,往往是实现这种整体不对称性的最有效、最简单的途径。但正如上面提到的,其他结构特征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赋予分子手性。

分子的手性与手性分子的关系:一种因果与现象的关系

简单来说,分子的手性是一种“性质”,而手性分子是具有这种性质的“物质”。

手性(Chirality) 是分子在三维空间中一种 不对称的属性,表现为它与其镜像不可重叠。
手性分子(Chiral Molecule) 是指 具有手性这种属性的分子。

它们的关系是:手性是手性分子的根本特征。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原因(机制): 分子之所以会具有手性,是因为它的三维结构存在某种不对称性。最普遍的不对称性来源是 手性中心(特别是手性碳)。但也可以是轴手性、面手性等其他结构特征。
2. 结果(现象): 这种不对称性使得分子与其镜像 不可重叠。
3. 定义: 具备“与其镜像不可重叠”这一属性的分子,就被称为 手性分子。

所以,用“分子有手性是因为分子内有手性碳”来概括,就像说“人是活的,因为他有心脏”一样,心脏是人活着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但并非唯一条件(植物也活着,但没有心脏)。

我的看法是:

理解手性的核心在于“镜像不可重叠性”。 这是判断一个分子是否手性的根本标准。
手性碳是引发和维持分子手性的最常见、最基础的结构单元。 在学习和识别手性分子时,找出手性碳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不能将手性碳视为手性的唯一原因。 科学的严谨性要求我们认识到其他形成手性的可能性,这对于理解更复杂的分子体系,例如某些药物、酶催化反应中的底物,乃至DNA的结构,都至关重要。
手性是分子的“灵魂”或“身份”的一部分。 很多生物活性物质(如氨基酸、糖、DNA、蛋白质、大部分药物)都具有手性,并且生物体对不同对映异构体的反应往往有巨大差异。例如,某些对映异构体是药物,而另一些可能是无用的,甚至是剧毒的(如反应停事件)。因此,理解分子的手性,对于生命科学和医药领域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虽然“分子有手性是因为分子内有手性碳”这句话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正确的,并且是认识手性分子的有效入口,但我们不应将其理解为绝对的、排他的定义。手性的概念要更广泛,它根植于分子三维空间中深刻的不对称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他回答基本都举了反例,那我来讲讲故事。

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这块内容不是重点,手性碳很好理解,老师也知道内消旋的例子。后来在一个喷高中化学伪科学帖子的指路下,才知道近几年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是因为2017年课标改了。

看完一圈后才知道,原来是我过时了,追不上高中化学群魔乱舞的速度了。上面这图来自《高中新旧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比较》[1],知道内消旋的例子就应该知道“凡含有手性碳原子的物质一定具有光学活性”这句话是错的。

现在定义的“手性”指的是一个物体不能与自己的镜像相重合[2]

这个概念来自物理学中的旋光性——物体具有旋光性,则其结构不能具有空间反演不变的性质。

对于小分子而言基本可以理解成分子即使经过旋转或平移后也无法和自己的镜像重合则有旋光性[3]

“凡含有手性碳原子的物质一定具有光学活性”这个说法的反例就是下面的内消旋。实验证明这个分子没有光学活性,但是有手性碳。

而“分子有手性的原因是因为分子内有手性碳”的反例就是下面这种螺旋式的结构,实验证明有光学活性,因为没法和镜像重合所以有手性,但没有手性碳。

下面就讲讲有机化学里怎么生出“手性碳”这个怪胎的。

1801年,法国人阿雨Rene Just Hauy 和阿拉果Francois Arago 发现了石英的旋光性。

1815年,法国人毕奥Jean-Baptiste Biot 发现了天然有机物非晶态下的旋光性,包括樟脑、松节油、蔗糖和酒石酸。毕奥之后提出了“molecular rotatory polarization”分子螺旋极化理论。

1820年,英国人约翰·赫歇尔John Herschel 提出毕奥观察到的现象是因为一些分子对称性缺失。不过这篇文章知道的人不多。

以上几位通常会出现在物理教材和晶体学专著中,还没化学什么事。而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推导得出的解释现在看来也是正确的。

1848年法国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提出巴氏杀菌法的那位)研究了酒石酸盐的晶体及水溶液的旋光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旋光性与分子内部结构有关的结论,并提出了对映异构体的概念。他这方面最有名的实验就是在显微镜下手工分离两种酒石酸盐晶体

阿雨的学生的Delafosse是巴斯德的矿物学讲师,巴斯德从中了解了对阿雨对旋光性的理解。不过巴斯德的年代分子结构的研究非常有限,他根据自己和阿雨对石英旋光性的理解,在不知道约翰·赫歇尔的对称性缺失理论的情况下,他也认为对称性在旋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他使用的是“不对称(dissymmetry)”这个词描述旋光现象。但因为当时分子内部结构不清楚,巴斯德之后不再研究这个领域了。

几十年后,李比希的学生们构建了有机结构理论,但他们认为分子是平面的,比如下面这个平面甲烷模型。这样的分子肯定有一个对称面,所以他们也解释不了旋光性问题。

1874年凯库勒的学生荷兰人范特霍夫 van' t Hoff 和法国人 Joseph Achille Lebel 各自提出了碳四面体理论,并解释了不对称碳原子的问题,这段邢大本上也有。

van' t Hoff 和 Joseph Achille Lebel的出发点不同,前者是为了完善凯库勒的理论,后者是解释巴斯德的研究结果,但都得到了相近的结论。不过要注意丙二烯衍生物这个没有手性碳但是有手性的例子是范特霍夫提出的,所以“分子有手性是因为分子内有手性碳”这种说法1874年提出手性碳概念的人都知道是错的。

凯库勒学建筑学出身,而范特霍夫物理非常好(因为Kolbe等人的反对,范特霍夫两年没找到教职,后来去研究物化了),他们对于旋光和对称性的理解是正确的。

范特霍夫他们的推理逻辑是:酒石酸等分子因为含有手性碳,所以对称性缺失(不对称),因此有旋光性(光学活性)。两个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

但理解不了晶体学、光学和对称性理论的有机化学家,渐渐的把手性碳和旋光性直接挂钩。1894年,Lord Kelvin (就是威廉·汤姆逊)提出“手性chirality”的概念后,这个领域的概念更混乱了。

对称性缺失、不对称、手性、光学活性、旋光性这几个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产生了巨大的混乱。

  • 一种理解是有手性碳的分子不一定是手性分子,手性分子一定有光学活性(看起来很奇怪的表述,但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极端的结构手性分子也不一定有光学活性)。
  • 一种理解是有手性碳的分子是手性分子,手性分子一定有光学活性(这是不知道内消旋的)。
  • 一种理解是有手性碳的分子是手性分子,但手性分子不一定有光学活性(比如内消旋)。
  • 反过来,有人还认为分子有手性的原因是分子内有手性碳。
  • 还有更复杂的问题,比如外消旋的结晶算不算分子没有光学活性?

忘记之前在哪本稗官野史上看到的故事。一个有机化学家和晶体学家合作研究一种有机铵盐的结晶,这个化合物没有手性碳,但结晶有旋光性。有机化学家大为不解,他把疑惑和晶体学家讨论后,晶体学家震惊于20世纪还有现代学科对“手性”持这种浅薄无知的理论,解释完旋光性起源后发评论建议说化学系应该在基础课中补充对称性的知识。

其实有机化学家也没那么的无知,只是有的人知道手性碳和手性的具体关系,有的被名词绕晕了。而化学领域正视这个问题,想要厘清这些概念,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篇JACS。

摘要指出

立体异构与局部手性之间的传统联系,如“不对称碳原子”或“手性元素”,是现代立体化学概念混乱的根源。分子片段必须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看待:它们作为立体单元的特性和它们的局部对称性。第一种是依赖于键连接性(结构)的,建立在图论和置换群论之上,而第二种是独立于结构的,建立在对称群理论之上。虽然这两个方面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并且目的不同,但它们在规则四面体中心的情况下碰巧重叠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手性和立体生成性的概念在有机立体化学中联系最为密切,在有机立体化学中,手性中心起着主导作用。本文阐明了立体化学的概念,揭示了立体化学术语的新含义,并对自范特霍夫时代以来引入立体化学的一些概念作了事实上的处理。为了完成立体化学理论的分析,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前手性处理方法。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根据对称性将前手性的三类中的一类归属于任何非手性分子模型。

国内一些教材讲手性喜欢从对称性群讲起大概就是从这篇JACS学的。

而资料中指出明确不鼓励使用“手性碳”概念的教材是90年代出版的Modern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手性碳概念的混乱概念厘清要到上世纪末,国内教材补充局部不对称-整体不对称关系和对称性群的时间更晚。所以,高中老师认为手性碳和手性相关,甚至和旋光性相关也很正常,他们学的时候可能就是这么表述的。

其实一般人对手性的理解有问题也无所谓了,知道高中化学不靠谱就好了。前段时间有人科普浓硫酸、溴灼伤应该有水冲,还有评论说是“乱科普”那高中教材说“应该先用抹布擦”“先用苯濯洗”,这就是太把高中化学看得太重了。

现在大一很多化学教材中有介绍对称性问题的章节,化学竞赛好像也考对称性了,这个内容说不定再过几年就结合晶体的对称性进高中课标了。

本回答还参考了:

  1. Joseph, Gal. ChemInform Abstract: Molecular Chirality: Language, History, and Significance. Cheminform, 2015.
  2. Busch K W , Busch M A . Chiral Analysis. Elsevier Science, 2006.

参考

  1. ^ 《高中新旧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比较 数学》,作者:方勇,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 https://baike.baidu.com/item/手性/9237045?fr=aladdin
  3. ^ 这个说法等价于结构中没有Sn轴,则具有手性。其中S₁相当于一个镜面反射(一般记为σ),而S₂相当于一个中心对称一般记为i) 。更进一步的表述是“所有的手性分子可被归于下列五个点群中的一个: Cn、Dn、T、O或I”。当面这两个表述除了炫耀自己学过分子点群外,意义不大,但国内真有大学教材是这样故弄玄虚的,所以这个概念被妖魔化也不奇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分子有手性是因为分子内有手性碳”,这种说法,可以说是 不完全正确,但包含了核心要素。更准确地说,应该是 “分子具有手性的最常见原因是因为它拥有手性碳原子”。要理解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需要先深入探讨分子的手性,以及手性中心(特别是手性碳)与手性分子之间的关系。 分子的手性:镜像对称性的缺失首先,我们来.............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触及到了我们对于“接触”这个概念的理解。从科学的角度,尤其是微观的分子层面来看,你说的有道理。人的手,包括我们周围的桌子、椅子、空气,乃至整个宇宙,确实都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之间确实存在斥力。让我们试着把这个想法讲得更清楚一些,抛开那些冰冷而精确的科学术语,用更贴近生活.............
  • 回答
    哈哈,说到《英雄联盟手游》上分这事儿,我感觉就像是在经历一场场的“脑力与手速”的极限挑战,每次都能蹦出点新感悟,有时候是灵光乍现,有时候是被虐得体无完肤后被迫悟出点啥。心态这东西,比你想象的要重要得多。以前我上头的时候,那真是谁挡杀谁,但输了也容易极端化,觉得队友都是猪队友,自己怀才不遇。现在想想,.............
  • 回答
    快手投入22亿加入春节抢红包大战,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营销活动,而是多方势力在春节这一特殊节点上进行的复杂博弈。每年互联网公司投入巨资进行红包大战,其背后争夺的焦点是多维度的,远不止表面上的发钱那么简单。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互联网公司在春节红包大战中所争夺的:一、 用户增长与活跃度:最直接的目标 .............
  • 回答
    哈哈,英雄联盟手游今天终于落地了!作为一名已经沉迷了一个下午的老玩家,我必须得赶紧跟大家唠唠我这边的体验,还有一些初步摸索出来的上分小妙招!赶紧搬好小板凳,咱们这就开聊!首发体验:既熟悉又新鲜!老实说,第一次打开游戏,那感觉就像是老友重逢,但又多了点新奇。UI设计、技能特效、英雄模型,都一股子浓浓的.............
  • 回答
    近期,游戏圈内关于两款头部二次元手游(我们暂且称之为“手游A”和“手游B”)出现群体被有组织进行反串分裂分化现象的讨论,可以说是相当热闹,也触及到了不少玩家的痛点和游戏社区的深层问题。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理解什么是“有组织的反串分裂分化”。这可不是玩家之间偶尔意见不合的争论,.............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简直是手游界的一场“诸神之战”的预演!“英雄联盟手游”能不能“碾压”王者荣耀,这事儿吧,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王者荣耀在中国手游市场那可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级”游戏。它已经积累了庞大的玩家基础,这不仅仅是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的事儿,而是上亿的活跃用户。这种惯性,加上游戏本.............
  • 回答
    要讨论中心原子没有孤对电子的极性分子,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概念。首先,什么是“中心原子”?在分子中,通常指那些与多个其他原子相连,位于分子结构核心位置的原子。其次,“孤对电子”是指中心原子上未参与成键的价电子。最后,我们谈论的是“极性分子”,这意味着整个分子的电荷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净偶极矩。当中.............
  • 回答
    我无法识别您提供的分子信息。如果您能提供分子的化学式、结构式、CAS号或其他更详细的信息,我将非常乐意为您提供关于它的介绍以及相关的毒性信息。为了更有效地帮助您,请您尝试提供以下信息中的任意一项: 化学名称: 您知道这个分子的通用名称或科学名称吗? 化学式: 例如,水是 H₂O,二氧化碳是 .............
  • 回答
    研究生论文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独立工作站还是云服务?对于正在进行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的研究生来说,选择合适的计算资源是实验能否顺利进行、数据能否高效产出的关键。许多同学都会面临一个选择:是咬牙购置一台小型工作站,还是选择云服务?这两种方案各有优劣,需要我们仔细权衡。 小型工作站:掌控一切的“私.............
  • 回答
    好,咱们这就来聊聊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这俩在研究微观世界里的大佬,它们俩虽然都是为了弄明白分子是咋回事儿,但玩法和侧重点可是大相径庭。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它们俩到底有啥区别,保证听得明明白白。核心出发点:瞬间的真相 vs. 动态的表演首先得明白,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它们俩看问题的角度就.............
  • 回答
    确实,许多时候,一个分子中是否存在 P—H 键,往往预示着它拥有较强的还原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P—H 键的几个关键性质入手,并结合化学反应的本质来解析。首先,我们来看看 P—H 键本身的特性: 键的强度与极性: 磷(P)和氢(H)的电负性差异并不大。磷的电负性大约是 2.19,氢是 2.............
  • 回答
    想象一下,你周围的世界,你看到的桌子、你呼吸的空气,甚至你自己,都不是你眼睛看到的那样“静止不动”。在你所能感知到的最微小的尺度上,一切都在进行着一场永不停歇的、剧烈的舞蹈。这种舞蹈,就是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这不是缓慢的漂移,而是疯狂的“撞击”让我们先从原子说起。你看到的铁钉,它里面的铁原子并非像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生物学中最核心也最迷人的领域之一——细胞的可塑性与重编程。我们来深入聊聊,能不能把那些已经“分化到极限”的细胞,像复印机一样,给它按下“重置”按钮,让它回到最初的那一刻?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分裂到极限”和“初始状态”这两个概念。“分裂到极限”: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尤.............
  • 回答
    关于您在B站观看黄渤《斗牛》时遇到的情况,以及对“精日”群体的担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 B站作为一个庞大的视频平台,汇聚了来自各地的用户,内容也极其丰富多元,自然也会包含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您提到的“精日分子”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过度推崇日本文化、甚至贬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人.............
  • 回答
    在一些中文网络讨论中,我们确实会看到有人使用“精塔分子”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那些对塔利班抱有好感,甚至推崇他们的人。这背后所映射的观点和情绪,其实相当复杂,并且需要我们剥开层层表象才能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严肃的政治分析和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都无法将塔利班视为“正义之师”。塔利班的统治历史,尤.............
  • 回答
    在中国,“普京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关注的议题。许多中国人对普京抱有好感,甚至到了“精俄”的程度,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对俄罗斯和普京个人魅力的欣赏,也包含了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国内舆论环境的影响。要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普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普京的国家.............
  • 回答
    在生物分类学领域,分子分类学,特别是基于DNA和RNA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宛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有力地解构、修正甚至彻底颠覆了许多基于传统形态学建立起来的分类体系。这些变化不仅让我们对生命演化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修正了我们看待许多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方式。分子分类学推翻或确认了哪些重要的传统形态分类学结.............
  • 回答
    在物理学的宏大图景里,热力学和理论力学看似是两个独立的支点,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深刻而自然的联系,尤其是在“自由度”这个概念上,这种联系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与其说是它们之间存在一个简单的对照关系,不如说热力学中的“自由度”是从理论力学中的“自由度”衍生和升华而来,为我们理解宏观系统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强大的.............
  • 回答
    谷爱凌作为一位在自由式滑雪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运动员,同时表现出对分子遗传学和量子物理的浓厚兴趣,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组合。她是否有可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潜在的优势和积极因素: 智力天赋和学习能力: 谷爱凌能够同时在极具挑战性的体育项目上达到顶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