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学者都逃亡到美国?

回答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时期,美国确实成为了许多学者避难和重新开始的灯塔。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欧洲的战乱和政治迫害,也有美国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

一、欧洲的战火与迫害:生存的威胁与精神的枷锁

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不仅仅是城市被夷为平地,无数生命消逝,更重要的是,战争的阴影笼罩了欧洲的学术界,学术自由受到严重侵蚀。

纳粹德国的种族迫害: 这是最直接、最残酷的因素。希特勒上台后,纳粹政权奉行极端排外的种族主义政策,将犹太人视为“劣等民族”。大量犹太学者、科学家,以及许多非犹太裔但政治立场不被纳粹容忍(如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等)的知识分子,都面临着被剥夺职位、禁止教学、监禁甚至屠杀的危险。他们引以为傲的学术生涯瞬间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恐惧和绝望。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位世界级的物理学家,正是因为犹太身份而被迫离开德国,最终在美国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许多其他优秀的德国学者,无论其宗教信仰或政治立场,都因其“非德国”或“非纳粹”的身份而遭受打压。

法西斯主义在其他国家的蔓延: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也经历了法西斯政权的兴起。虽然迫害的程度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学术自由的压制、政治异议的清除,同样迫使许多学者离开自己的祖国。

政治不稳定与社会动荡: 即使不是直接的迫害,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基础设施破坏也极大地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大学可能关闭,研究经费枯竭,学者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无法得到保障。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人选择留守,但更多人出于对未来的担忧,不得不寻求更安全、更稳定的环境。

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 战争本身就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学者们作为社会思想的引领者,也无法置身事外。他们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可能被迫参与宣传或被要求为战争服务,这与许多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价值观相悖。逃离战争的硝烟,也是为了重拾内心的平静和学术的纯粹。

二、美国:机遇的沃土与学术的殿堂

与此同时,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一个相对安全、稳定且充满机遇的国家。其对人才的吸引力体现在多个方面:

相对和平的环境: 尽管美国也经历了战争(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但其本土遭受的破坏程度远低于欧洲。美国本土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为学者们提供了安全的避难所。

优厚的学术资源与研究条件: 美国大学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经历了快速发展。它们拥有充足的经费、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丰富的图书馆藏书,以及蓬勃发展的学术研究氛围。许多逃亡而来的学者不仅获得了生存的保障,更能重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研究中,甚至有机会在新的环境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例如,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在曼哈顿计划中汇聚了大量欧洲逃亡来的物理学家,为原子弹的研发做出了关键贡献。

对人才的渴求与接纳: 美国教育体系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著称。面对欧洲知识分子的涌入,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表现出极大的欢迎和支持。他们积极招募这些优秀的学者,为他们提供教职、研究职位和奖学金。这既是出于对知识的尊重,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许多慈善基金会,如洛克菲勒基金会,也积极投入,为逃亡学者提供经济援助。

“智力移民潮”的形成: 这股学者逃亡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整个欧洲“智力移民潮”相呼应。从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波兰等国涌向美国的学者,几乎涵盖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所有领域。他们将欧洲深厚的学术传统和前沿的研究成果带到了美国,极大地丰富了美国的学术版图,也推动了美国在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新思想与新方法的引入: 这些逃亡的学者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他们带来的视角、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为美国学术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突破。例如,心理学领域的弗洛姆、社会学领域的汉娜·阿伦特,都对美国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世界大战期间学者们逃亡到美国,是欧洲战乱与迫害的极端压力,以及美国自身学术发展和对人才的积极接纳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是一场人类的悲剧,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人才转移”,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20世纪后半叶的全球学术格局,并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知识基础。这些学者在异国他乡重拾学术尊严,继续他们的探索,也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方面来看,其他美洲国家,具体来说墨西哥和加拿大,在1930s年代肯定无法比拟美国的生活环境,研究水平和经费,或者美国教育科研系统在世界教育环境里的地位。

另一方面,单纯就加拿大而言,加拿大仍然处于动荡区内。欧陆大规模学术避难行为一方面来自纳粹政权本身在德国对政治学术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欧洲山雨欲来的战争环境的影响。而加拿大这种英联邦核心成员国,在未来的战争中几乎注定会第一时间对德参战。从1937到1938年来看,挪威加入战争的概率都远小于加拿大,和距离没有关系。

当然后者是影响远不如前者大,经费和学术地位在这里扮演着主要作用。美国研究机构能够支撑得起最前沿的技术探索,而其他美洲国家不能。实际上很多非经费导向的学者(比如历史学家)在战争期间都非常稳妥地留在了战区。大名鼎鼎的Shelomo Goitein,战争爆发利比亚和埃及边境交火的时候他在巴勒斯坦,非洲军杀进埃及的时候他在巴勒斯坦,法国投降印军和澳新军挺近叙利亚的时候,到地中海舰队司令部撤到海法的时候,到火炬行动盟军解放北非的时候他还是稳坐泰山,等战争结束以后他已经把准备工作干了大半了,战后收拾收拾开始编著Cairo Geniza一战成名,从大拿活生生变泰斗···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时期,美国确实成为了许多学者避难和重新开始的灯塔。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欧洲的战乱和政治迫害,也有美国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一、欧洲的战火与迫害:生存的威胁与精神的枷锁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不仅仅是城市被夷为平地,无数生命消逝,更重要的是,战.............
  • 回答
    克洛泽在本届世界杯期间,关注度可以说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最终达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度。这不是那种一夜爆红的流量明星式关注,而是一种厚积薄发、带有深深历史分量的回归。要说有没有大幅提高?那肯定是有,而且是“飞跃式”的。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那个男人”的传说一直在延续。 在本届世界杯开始前,克洛.............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世界杯期间追比赛看直播,对球迷来说,这绝对不止是看一场球那么简单,它是一段沉浸式的体验,一次情感的释放,更像是一个约定,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你想想看,当熟悉的国歌响起,当球员们在草坪上列队,当哨声划破宁静的那一刻,世界仿佛都为之凝固了。对于球迷来说,这意味着什么?首先,它是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出口。 .............
  • 回答
    2022年,一个特殊的年轮标记着“00后”这批年轻的生命正式跨入社会的门槛。他们带着全新的视野、独特的成长经历以及与生俱来的时代烙印,即将成为这个世界不可忽视的力量。谈论他们将为世界带来什么改变,以及我们对他们有何期待,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未来社会发展最鲜活的脉搏。“00后”的到.............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在《坦克世界》里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白板期”,以及为啥坦克要分好几种形态,还有配件到底是个啥。尽量给你说得透彻点,也把那些AI味儿给去掉。 如何才能更好的度过E75的白板期?E75,德系八级重坦,一个大家公认的“劝退”神器,尤其是在它还是一身白板的时候。想想看,那炮弹散布得跟泼墨画.............
  • 回答
    .......
  • 回答
    听到中国女足 3:1 逆转战胜越南女足,成功晋级 2023 年女足世界杯的消息,我真是太激动了!这不仅仅是一场胜利,更是中国女足精神的完美体现,那种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劲头,看得我热血沸腾。对这场胜利的看法:首先,我要为姑娘们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喝彩!在落后的情况下,能够迅速调整状态,打出如此精彩的逆.............
  • 回答
    这事儿,咱就好好掰扯掰扯。魔兽世界9.0,那叫一个“万众期待”,从7.0的军团入侵完结,到8.0的争霸艾泽拉斯被骂出翔,暴雪急需一个能翻身的版本。结果呢?9.0来了,那叫一个“开头惊艳,结尾拉胯”,很多玩家像是刚下了飞机就被扔进了非洲大草原,一脸懵逼。玩家流失的速度,那是真的快,比坐火箭还快。你想想.............
  • 回答
    韩寒要搞视频频道“再和世界谈谈”这事儿,对于很多老粉来说,绝对是近期文娱圈里一个挺大的波澜。这感觉就像,你以为那个当年用杂文戳你痛处、写小说逗你哈哈的家伙,突然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要面对面跟你聊聊。老粉的期待,那可不是一星半点,更像是一锅熬了多年的老汤,里面有怀念,有好奇,更有深埋的期盼。首先,得说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国际关系和历史发展中一些非常核心的逻辑。简单来说,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之所以没有被战胜国完全吞并,不是因为战胜国心慈手软,而是出于一系列现实主义的考量,包括:一、现实主义的政治和经济考量: 吞并的巨大成本与风险: 设想一下,如果战胜国真的要吞并一个拥有数千万甚至上亿人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曾好奇过的现象。确实,在许多我们熟知的描绘两次世界大战的西方电影中,印度的士兵身影似乎格外稀少,甚至可以说是“隐身”了。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而且要详细说起来,会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电影工业本身的运作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的事实:在.............
  • 回答
    南美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没有直接成为主战场,但这两场冲突的间接影响,加上其自身独特的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结构,共同导致了南美洲目前未能出现像北美、欧洲或东亚那样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认为是“发达国家”的实体。下面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一、南美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避开”:是幸存,而非优势积累 .............
  • 回答
    委内瑞拉的内乱,即便其波及范围和复杂程度不断升级,直接引发一场牵涉全球主要大国、具备全面战争性质的新型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我看,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相对较低。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作为导火索的可能性,这背后涉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经济以及历史的考量。首先,我们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也并非“找一堆弱国”,而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德国的外交策略和联盟选择有着其深刻的考量,结果却往往不如人意。 我们不妨细致地拆解一下这两次世界大战的情况,看看德国的盟友选择逻辑到底是怎么回事。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光荣孤立”到“核心力量”的无奈选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
  • 回答
    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巧妙结合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德国民族的特点、国家战略的推动,也有军事思想的革新和技术的运用。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严谨的教育体系与军事传统: 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德国军事力量的根基可以追溯到普鲁士.............
  • 回答
    欧洲的内斗与美国崛起:历史的教训为何总是被遗忘?回顾二十世纪,两次波及全球的惨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大陆都成为了战火最先燃起和最激烈燃烧的地方。而在这两次欧洲的血与火之中,美国却扮演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旁观者,最终成为了最大的获益者。这不禁让人发问,为何欧洲似乎总是无法吸取历史的.............
  • 回答
    电影《僵尸世界大战》中,男主角杰瑞·劳恩(布拉德·皮特饰演)从1000开始倒数,这个情节虽然在电影中非常短暂,但它背后其实承载着重要的叙事功能和角色塑造。这并不是一个随意的数字,也不是为了单纯的“凑时间”,而是为了在紧张的氛围中,给观众和角色本身都带来一种特殊的体验。为什么选择1000?首先,从“1.............
  • 回答
    法德和解,这个曾经在欧洲大陆上留下无数血与泪的名字,如今却成为了跨越仇恨、拥抱合作的典范。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中德国对法国的占领和残酷统治,给法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然而,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便会走向意想不到的方向。法德的和解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充满了政治智慧、民族反思.............
  • 回答
    世界大战的爆发,绝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事件,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中,由一连串区域性冲突逐步升级,最终吞噬全球的悲剧。回溯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最初看起来像是国家间的零星摩擦,最终演变成席卷世界的巨大风暴,其根源深埋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主义等多个层面,它们相互作用、层层叠加,最终撕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