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两次世界大战都找一堆弱国做盟友?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也并非“找一堆弱国”,而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德国的外交策略和联盟选择有着其深刻的考量,结果却往往不如人意。 我们不妨细致地拆解一下这两次世界大战的情况,看看德国的盟友选择逻辑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光荣孤立”到“核心力量”的无奈选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的战略目标是打破英法俄三大国的包围,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主导力量。俾斯麦时代奠定的“大陆均衡”政策,就是为了避免德国腹背受敌。然而,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主义的兴起,德国的崛起触动了老牌殖民帝国英国的利益,也引发了法国的复仇情绪(普法战争的阴影)。

德国为什么会和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走到一起?

1. 地理和历史的羁绊:
奥匈帝国: 这是最核心的盟友,其原因多方面。首先,两国都有日耳曼民族的文化根源,历史上有联系。更重要的是,奥匈帝国是德国在中欧的战略屏障,如果奥匈帝国被俄国或巴尔干地区的力量吞噬,德国的东方侧翼将直接暴露在俄国的压力之下。其次,奥匈帝国的军事实力虽然不如德意志帝国,但仍是欧洲大陆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庞大的领土和人口也意味着潜在的资源和兵源。最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与俄国存在直接冲突,这为德国提供了“拉一派打一派”的战略支点。
奥斯曼帝国: 被称为“欧洲病夫”,在当时已经风雨飘摇,但其地理位置却极其重要。控制着连接地中海和黑海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这对俄国来说是生命线。德国与奥斯曼帝国结盟,一方面是想牵制俄国,阻止俄国从南方进攻,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奥斯曼帝国的土地,能够打击俄国的后方。此外,德国在奥斯曼帝国有着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投资,希望通过支持这个帝国来维护自身利益。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在巴尔干战争中失利,地缘政治上孤立无援,对俄国和塞尔维亚都有强烈的敌意。德国将其拉拢过来,看中的是保加利亚在巴尔干地区的力量和其地理位置,希望通过保加利亚的参战,能够从南翼牵制协约国,尤其是在巴尔干战场形成对塞尔维亚的夹击,并可能吸引罗马尼亚(虽然罗马尼亚后来加入了协约国)。

2. “围堵”与“反围堵”的战略考量:
英法俄三国组成的协约国,在德国看来是针对它的“三国干涉”的延续,是包围网。德国需要在战略上寻找突破口。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虽然自身实力不强,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德国对抗俄国和协约国东方战线的一个基础。德国希望通过集中自身的强大军事力量,与盟友协同作战,来打破这种战略劣势。

3. 并非完全是“弱国”的选择:
客观地说,奥匈帝国在战前仍是欧洲五大强国之一,虽然内部矛盾重重,但其军事规模和工业基础仍然不容小觑。即使奥斯曼帝国,其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也远超其军事实力本身。保加利亚则是典型的“机会主义”国家,在夹缝中求生存,其军事动员能力在巴尔干地区仍有一定分量。
与其说是“找一堆弱国”,不如说是德国在缺乏真正强大且稳定的盟友的情况下,出于战略需要,选择了一些地理位置重要、与主要敌人有矛盾的国家进行组合,希望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联盟对抗优势。

然而,结果为何不尽如人意?

盟友内部的虚弱和矛盾: 奥匈帝国内部民族矛盾尖锐,军队作战效率低下,士兵的忠诚度和战斗意志不如德国士兵。奥斯曼帝国早已衰败,军备落后,后勤混乱,很快就成为协约国的攻击目标。保加利亚虽然参战,但其军事力量有限,无法扭转整体战局。
战略协同的不足: 各盟国之间的战略协调和配合非常困难,各自为战的情况屡见不鲜。德国的军事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对盟友的有效支援。
意大利的背叛: 最初与同盟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的意大利,在战争爆发后选择了观望,最终被协约国承诺的领土瓜分利益所吸引,转而加入了协约国一方,这使得德国在中欧战场的压力更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阵营的形成与“轴心国”的联盟逻辑

与一战的战略联盟不同,二战德国(纳粹德国)的盟友选择,更多地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野心以及对凡尔赛条约的共同不满之上。

德国为什么会和意大利、日本以及一些附属国走到一起?

1. 意识形态的驱动:
法西斯主义的共同点: 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军国主义日本,都奉行极端民族主义、反共主义、扩张主义,并且都对现有的国际秩序感到不满。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契合,使得三国更容易走到一起,形成所谓的“轴心国”。希特勒将墨索里尼视为精神导师和早期盟友,日本则在东亚寻求霸权,与德国在欧洲的野心相互呼应。

2. 地缘政治的“分工”与“互助”:
德意日三国: 德国希望在欧洲大陆和非洲扩张,意大利在北非和地中海地区寻求利益,日本则在亚洲扩张。理论上,这种地理上的“分工”可以避免直接冲突,并能分散协约国(或同盟国)的注意力,迫使它们在多个战场作战。
牵制盟国: 德国的战略设想是,通过与意大利和日本的联合,迫使英法等国分散兵力,无法将全部力量集中在欧洲战场。日本的参战也迫使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陷入战争,大大削弱了其对欧洲战场的支援。

3. 对凡尔赛条约的共同不满:
三国都认为自己在一战后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都希望通过修改国际秩序来获得“生存空间”和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德国想要废除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意大利想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日本则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这种共同的“修正主义”诉求,成为他们联合的催化剂。

4. 附属国和合作国家:
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独立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 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在德国强大攻势下,或者出于自身对苏联扩张的恐惧,以及对德国军事力量的认同,而选择与德国合作。它们有的依靠德国的力量获得了独立的国家地位(如斯洛伐克),有的则在德国的支持下获得了领土(如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在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后)。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德国“大欧洲新秩序”构想下的卫星国或附属国。

二战中德国的盟友选择,为什么看起来也“弱”?

意大利的军事能力和战略决策失误: 意大利的军队装备落后,训练不足,指挥体系混乱,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屡屡失利,成为德国的“猪队友”。墨索里尼的政治决策也常常是冲动和脱离实际的,例如在德国进攻希腊时提前出兵,结果导致战局复杂化,反而消耗了德国的资源。
日本的战略孤立: 日本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其战略重心在亚洲和太平洋,与德国在欧洲的战略目标存在一定距离。当美国参战后,日美战争爆发,日本的资源消耗巨大,其力量主要被牵制在东方,未能对欧洲战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日本与德国的沟通和协调非常有限,各自为战的情况非常严重。
附属国的有限贡献: 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的军队虽然也参战了,但其军事实力和装备与德国相差甚远,对整体战局的影响有限,反而成为战争的消耗品,在战后也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缺乏真正强大的伙伴: 相比于二战初期的英法等国,德国的盟友在整体实力、军事技术、经济潜力上都与德国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德国在战争中不得不独自承担大部分的军事压力,其盟友更多的是分散了对方的注意力,而不是提供实质性的增援。

总结来说,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盟友选择,并非是单纯地“找一堆弱国”。

一战时, 是在打破战略围堵的考量下,选择了一些地理位置重要但自身实力不足的国家,希望形成一个区域性的联盟来对抗优势。
二战时, 则是基于意识形态的驱动和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共同不满,形成了一个松散的轴心国集团,寄希望于通过“分工”和“牵制”来达成各自的扩张目标。

然而,这两次战争都暴露了一个核心问题: 德国过于高估了其盟友的实力和可靠性,低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对方国家的韧性。最终,德国的盟友们要么因为自身实力不足而被迅速击溃,要么因为战略目标的差异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协同,反而成为德国战争机器的沉重负担。德国的“胜利者盟友”战略,似乎总是被自身无法驾驭的复杂地缘政治和不靠谱的伙伴所拖累,最终走向了灾难。与其说是“找弱国”,不如说是德国在战略上误判了国际局势和盟友的能力,将其联盟的构建建立在了脆弱的基石之上,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美法眼中的德国:

德国眼中的自己:

世界各国眼中的德国:

因为德国挑战的是原有国际体系的既得利益者(英法),和德国一样有“生存空间”改善性需求的本质上只有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像意大利和日本,一战时的奥匈虽然是老牌强国,但在工业化进程上,也是个后起国家),并且德国的扩张,将挤压部分后期国家的潜在市场(美俄),所以自然能用得上的帮手就不那么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