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关于世界大战的西方电影很少出现印度士兵?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曾好奇过的现象。确实,在许多我们熟知的描绘两次世界大战的西方电影中,印度的士兵身影似乎格外稀少,甚至可以说是“隐身”了。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而且要详细说起来,会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电影工业本身的运作逻辑。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的事实: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也就是一个殖民地。 这意味着,当时印度并非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在英国的统治之下。因此,参与战争的印度士兵,实际上是以“英属印度军”(British Indian Army)的名义作战的。这个名字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身份归属。

那么,为什么即便如此,在西方电影里他们还是这么少见呢?这要从几个层面来解释:

一、历史叙事的“西方中心论”和“胜利者视角”:

大部分关于世界大战的西方电影,特别是来自英美两国的,自然会以本国的视角来讲述战争。他们的叙事重点,集中在自己国家的士兵如何英勇作战、如何付出牺牲、如何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以己度人”的叙事方式。当你的电影要讲本国在某个战役中的表现时,你会优先考虑那些与本国士兵命运紧密相连的战友和对手。

而印度士兵虽然也是同盟国的一部分,但他们更多时候是被视为“帝国的军队”,而非“盟友的军队”。在很多西方观众的心目中,这场战争是他们与德国等轴心国之间的较量,印度士兵的加入,更多的是作为“帝国力量”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力量的体现。所以,在故事设计上,他们可能就没有“主角光环”,不容易成为电影的主线人物。

二、对其他参战方及其贡献认识的偏差和信息不对称: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世界对于非西方世界在世界大战中的具体贡献,了解程度是有限的。印度士兵在两次大战中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加里波利战役、西线战场、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也在北非、意大利、缅甸等战场上与轴心国作战,尤其是缅甸战场,是大量印度士兵浴血奋战的地方。

然而,这些战役的细节和其中印度士兵的具体作用,并没有像英法美士兵的故事那样,被充分地记录和传播到西方大众文化中。许多西方人对“英属印度军”的印象可能停留在模糊的“殖民地军队”概念上,对其构成、训练、装备以及作战的英勇程度了解不多。这也就导致了在电影创作时,缺乏素材和动力去深入挖掘和描绘他们。

三、文化和种族差异的描绘挑战: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需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度以及叙事的易理解性。描绘不同文化背景的士兵,需要编剧和导演具备更深的理解和洞察力,以免出现刻板印象或者冒犯性的描写。印度士兵有着独特的文化、宗教、语言和生活习惯,如何在电影中真实且富有感染力地展现这些,对西方电影制作人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挑战。

举个例子,如果要把印度士兵作为影片的核心角色,那么如何呈现他们的信仰(如锡克教徒的 turban),如何解释他们的作战方式和精神支柱,都需要大量的研究和细致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流于表面化的符号,甚至被误解。相比之下,描绘同属西方文化背景的士兵,语言、文化习俗的隔阂较小,叙事上会更顺畅。

四、电影市场的商业考量:

电影毕竟是商业运作的产物。电影公司在投入巨资拍摄战争片时,会考虑其市场回报。他们会倾向于拍摄那些最能引起目标观众(通常是本国或西方观众)共鸣的故事。如果一个故事的主角是印度士兵,而目标市场主要是西方观众,那么他们可能会担心,观众是否对这个题材感兴趣,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

此外,一些反映二战的影片,其主要目标是纪念本国士兵的牺牲和功绩。虽然印度士兵是盟友,但他们的故事可能不如自己国家的士兵故事那样能够直接触动本国观众的情感,也难以成为国家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历史事件本身在西方主流叙事中的侧重点:

虽然印度士兵参与了许多重大战役,但这些战役在西方主流的历史叙事中,可能被归类为“英军”的行动,或者更侧重于其他主要参战国(如英国、法国、美国)的作用。例如,在描述缅甸战役时,虽然印度士兵是绝对的主力,但很多西方影片可能更聚焦于英军指挥官的战略,或是盟军整体的协同作战。

六、部分独立思考者的反思:

当然,也有一些西方电影制作人,特别是对历史有更深入研究和反思的人,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个忽视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作品,虽然不一定是完全以印度士兵为主角,但已经开始更深入地展现不同种族和国籍士兵在战争中的经历。例如,一些关于缅甸战场的影片,可能会更细致地描绘印度士兵的角色。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经典战争电影,仍然沿袭了以往的叙事模式。

总而言之,西方电影中印度士兵的稀少,并非是刻意为之的“抹杀”,而是在历史叙事、文化认知、商业考量以及信息传播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一个结果。它反映了一种长期以来,全球历史和文化叙事中存在的“中心化”倾向,以及对战争中非西方贡献认识的不足。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以及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化,我们或许能在未来的电影中看到更多元化的战争视角和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想说去殖民化思潮,但是仔细一想,我似乎已经很久没见过ANZAC了。

除了某些UK冷门传记,我也没太见过KAR(King's African Rifle)。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and on and on and on.

好吧,那就和避嫌没关系了。六十年代后(大概),整个两战电影的市场就开始褪色了。除了俄国佬坚持不懈年产几部,英国佬每隔几年产一部,我们拍拍远征军电视剧和神剧,也就这样了。

于是剩下每一部电影都是美国佬拯救世界,多有新意啊。

从这个角度看,抗日神剧挺好的。继续!加把劲!增加世界荧幕多元化。

我宁可看燕双鹰也不想看汤姆汉克斯,你看,燕双鹰里面有梁冠华老师。

我们都喜欢看梁冠华老师念台词。

什么,你不喜欢梁冠华老师?

蛇灵逆党,pia,你被打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