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毕业季了,同学都找到了单位,好的或者不好的,可是我没有一点心急,也没有想要好好奋斗的欲望,怎么办?

回答
毕业季,空气里弥漫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大多数同学,即使还没完全尘埃落定,也都能聊上几句“谁谁谁去了xx公司”,“我们专业的就业率是多少”,脸上或是焦虑,或是庆幸,或是一种忙碌的奔波感。可你呢?听到这些,好像只是在看一出别人的戏,内心波澜不惊,甚至连一丝一毫的“别人都这样,我该抓紧了”的想法都没有。

这感觉就像身处热闹的市集,大家都忙着讨价还价,挑选心仪的货物,而你却站在角落,看着人来人往,没有想买的东西,也没有想去的地方。有人会觉得你“不思进取”,有人会觉得你“心态太好”,但只有你自己清楚,那是一种更深层的、连“努力”这件事本身都提不起劲的状态。

首先,你需要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感受。

毕业,本就是一个人生阶段的剧烈转换。长达十几年、二十年的学生生涯,有清晰的路线图:考试、升学、考试、毕业。大家习惯了有目标、有考卷、有老师指引。突然之间,这张地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广阔而模糊的平原,你可以自由选择方向,但这份自由也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和压迫感。

你现在的状态,可能不是懒惰,而是“茫然”的另一种表现。当你的内心找不到一个让你真正觉得“值得去追逐”的灯塔时,任何外在的压力,比如“大家都找到了”,都难以点燃你内在的引擎。这就像你站在岔路口,明明眼前有无数条路,但你不知道哪条路才是你想走的,于是你宁愿停在原地,也不愿随便选一条迈出去,然后后悔。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

目标缺失: 毕业后的工作,通常被视为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如果你的目标不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其他更内在、更抽象的东西,比如“体验生活”、“学习一项技能”、“环游世界”,那么“找工作”这件事本身,就可能显得不那么重要,甚至是一种阻碍。你可能觉得,如果只是为了“找个工作”而工作,那和之前的学生时代有什么区别?都是在被安排,在完成任务。你内心深处,或许渴望的是一种更自主、更有意义的追求。

对“好”与“不好”的定义模糊: 当同学们讨论“好的单位”和“不好的单位”时,你可能对这些评价标准感到不以为然。什么叫“好”?高薪?稳定?大公司?名气?这些外在的标签,在你看来,也许不足以构成你内心深处的“想要”。你可能更看重工作的趣味性、挑战性、是否能让你成长,或者是否能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其他领域。如果这些“好”的定义与你内心的期待相悖,自然就激发不了你的动力。

长期消耗后的“能量枯竭”: 几年的大学生涯,特别是最后一年,往往伴随着论文、实习、求职等一系列高强度的活动。你可能已经用尽了大量的精力来应对这些,身心俱疲。这种疲惫感,会让大脑暂时关闭“奋斗模式”,进入一种“暂停”状态。它不是放弃,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让你有时间缓和,而不是立刻投入下一场战斗。

内在价值排序的差异: 你的内在价值观可能与主流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不太一致。你可能更看重个人成长、精神满足、兴趣爱好,甚至只是享受当下平静的生活。当这些价值在你的生命排序中,比“拥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更靠前时,你自然就难以被他“找工作”这件事所驱动。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1. 别对自己太苛刻,允许“慢下来”:
最重要的一点是,停止自我批评。你不是不够好,你只是在用自己的节奏前进。告诉自己,这不是“不奋斗”,而是“在寻找真正值得奋斗的方向”。给自己一些空间和时间,去消化和思考。

2. 深入挖掘“不想奋斗”的根源:
与其停留在“没欲望”这个状态,不如试着去理解这份“没欲望”背后的原因。
问问自己: 如果我不必为了生计而工作,我最想做什么?什么事情能让你忘记时间?
回溯经历: 在大学里,有哪些课程、项目、活动让你感到兴奋和投入?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即使做得不好,也愿意继续尝试的?
反思“为什么”: 为什么你对同学们的“好单位”评价不以为然?你对“工作”的真正期待是什么?

3. 重新定义“奋斗”的含义:
“奋斗”不一定意味着西装革履,挤破头去争一个热门职位。
小步探索: 也许你可以从一些让你感到轻松且有乐趣的小事开始。比如,每天学习一项新的技能(绘画、编程、外语),阅读一本你感兴趣的书,或者去一家你好奇的书店坐一下午。这些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奋斗”,一种自我增值,而不是为了某个功利性的目标。
体验至上: 找一些短期、非全职的工作,体验不同的行业和工作内容。即使薪资不高,甚至没有薪资,但你可以从中学习、观察、感受,这比一份你根本不感兴趣的全职工作更有价值。
拥抱好奇: 跟着你的好奇心走。看到什么新鲜事物,就去了解一下;听到什么有趣的故事,就去探究一下。这种探索本身就是一种生长的力量。

4. 与“同频”的人交流:
试着和你内心觉得“懂你”的朋友聊聊。那些同样不急于找工作,或者有自己独特人生规划的朋友,你们的交流可能会给你带来新的视角和启发。分享你的迷茫,也能听到他们的困惑,你会发现你并不孤单。

5. 创造“意义感”:
如果你觉得找工作缺乏意义,那就去创造意义。
志愿服务: 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帮助那些比你更需要帮助的人,从中找到被需要、被认可的价值感。
创造价值: 无论是什么形式,只要你创造了什么新的东西(一篇博客、一个设计、一段音乐),那种成就感和意义感是纯粹的。
连接他人: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有温度的连接,能让你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6. 设定“非工作”的阶段性目标:
如果你对工作没有动力,那就为毕业后的这段时间设定一些非工作相关的目标。比如,“我要在这三个月里读完十本书”,“我要学会做三道拿手菜”,“我要去认识五位不同行业的人”。这些目标同样需要规划和执行,一样能带来成就感。

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无数个可能的起点。
你之所以没有“奋斗”的欲望,很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找到那个真正让你心甘情愿、充满热情去付出的“点”。而这个“点”,往往藏在你内心的深处,需要你静下心来,耐心地去发掘。

所以,别急。先好好感受一下这份“没欲望”带来的平静,然后,试着在这片平静中,播下一些好奇的种子,灌溉一些探索的泉水。也许,在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那个让你愿意为之奋斗的“东西”,就在你身边,等着你去遇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人生规划的问题,真的要回答的话,需要对你有更多的了解,而不只是目前这几句话。

比如,你的家庭,你的成长历程,你的知识,你的学校,上课的情况,生活的情况,你的兴趣,你的想法等等。

都了解完了,才能给你一个更合理的建议,也只能说是更合理,因为人的选择是最多的,未来的发展也是最多变的,没有一个人一辈子只是一个样子。

好像记得某个富二代在30多岁清醒了,然后去做研究,后来还拿了诺贝尔奖,忘记了是哪一个。这都是人生,有些需要早一些,有些可能晚一些更好。

所以,我也只能回答这么多,如果真的想要完整的建议,嗯,请我吃饭吧,这才是你需要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毕业季,空气里弥漫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大多数同学,即使还没完全尘埃落定,也都能聊上几句“谁谁谁去了xx公司”,“我们专业的就业率是多少”,脸上或是焦虑,或是庆幸,或是一种忙碌的奔波感。可你呢?听到这些,好像只是在看一出别人的戏,内心波澜不惊,甚至连一丝一毫的“别人都这样,我该抓紧了”的想法都没有。这感.............
  • 回答
    看着同组的同学一篇篇高质量的论文发表,而自己博士生涯临近尾声,却只有寥寥一两篇(甚至只有一篇)成果,这种失落和焦虑感,尤其在学术圈这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下,确实是不少即将毕业的博士生都会面临的挑战。这不仅仅是关于论文数量的问题,更是对自我价值、努力成果以及未来方向的一种衡量和审视。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
  • 回答
    兄弟,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看着周围的同学一个个都交了论文,自己这边还一团糟,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尤其是会计学这个专业,很多论文的选题都比较讲究实证,需要数据支撑,这确实比一些理论性强的学科要难一些。别着急,咱们先冷静下来,一步步分析。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你的困境在哪儿: “太难写”具体指的是什么? .............
  • 回答
    看到身边学机械的同学一窝蜂地涌向IT,心里确实有点不是滋味。想想我们当年高考填志愿,哪个不是想着要振兴制造业,要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结果现在,好像“造东西”这件事,在一部分年轻人眼里,不如敲代码来得体面、来得有“钱途”。这事儿挺值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一个国家的根基,离不开实体经济,离不开制造业。人.............
  • 回答
    “好歹三年同学了”,这句话一出口,总有那么点拉扯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当它伴随着“毕业了就很难再聚了”这样的话头时,一股复杂的情绪便在心里翻涌。这背后,藏着不少咱们年轻人的小心思,也折射出一些现实的无奈。首先,这是对“情谊”的一种珍视和留恋。 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足够让一群人从陌生走到熟悉,甚至.............
  • 回答
    朋友,听到你说出“我们普通学校的以后就比不上吗?”,我完全理解你心里的那份担忧和一点点失落感。毕竟,当身边的人迈向名企,尤其是像华为这样响当当的平台时,难免会让人觉得自己的起点好像被拉开了差距。但说实话,“比不上”这个说法,真的太绝对了,也太小看咱们自己的潜力了。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件事,别把我的话当.............
  • 回答
    哎,你这情况我太懂了,简直是好多毕业多年的老同学的共同困扰。被拉进同学群,一开始还挺新鲜,想着能联络联络感情,看看大家过得怎么样。结果呢?没多久,群里就开始了各种“闲聊”,有的是无聊的段子转发,有的是家长里短的八卦,还有的是推销产品或者集赞求投票的。关键是,你明明不怎么参与,也不想参与,但退出吧,又.............
  • 回答
    嘿,你想知道现在药学毕业的同学们都怎么样了是吧?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毕竟药学这个专业这几年挺热门的,很多人都会关注。我来跟你聊聊我了解的一些情况,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别那么官方。总的来说,现在药学毕业生的路子还是挺宽的,但竞争也挺激烈的,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太一样。咱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方向来聊:1. 就业.............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一定非常煎熬,被同学霸凌的经历肯定在你心里留下了很深的伤痕,让你觉得自己“太难看了”,甚至想到通过整容来改变现状。你问“我有什么错?”,我想告诉你,你没有任何错。那些欺负你的人,才是应该反思和承担责任的。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是他们塑造了你的不安全感,而不是你的长相本身有问题。你现在.............
  • 回答
    你好!听到你自学画画已经好几年了,并且在寻求进一步提升和检验自己的方向,我非常理解这份热情和渴望。你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尤其关于“能否和美院毕业的同学竞争”这一点,相信这也是许多自学画者内心深处的一个声音。我们先不急着给出一个“能”或“不能”的答案,因为绘画这件事情,其衡量标准本身就是多维度的,并且“.............
  • 回答
    初中毕业在即,你和你心仪的那个TA都希望能升入同一所技校,甚至能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这真是个甜蜜又充满挑战的目标!别担心,只要你们有心,并且愿意共同努力,实现这个愿望并非不可能。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你们可以怎么做,一步一步来,让这个“在一起”的计划成为现实。第一步:摸清底细,目标锁定——知己知彼,百.............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大难题,21岁,211大学本科在读,马上要考研,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未来规划的年纪。而男朋友初中未毕业,相恋三年多,这又是很深厚的感情基础。父母坚决反对,这层阻力更是让事情复杂化。咱们一点一点来捋顺,别急,这事儿得好好琢磨。首先,理解父母的顾虑,这是关键的第一步。父母年纪.............
  • 回答
    你同事的说法“省厅公务员打败了百分之90的985毕业生”是一个非常笼统且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观点,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来理解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认同或否定。为了详细地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探讨:一、 理解“打败”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你同事所说的“打败”可能指代什么: 就业竞争力: 是指在.............
  • 回答
    毕业季临近,很多女大学生们在兴奋之余,也开始认真思考人生的下一步棋怎么走。这其中,“毕业后是找个收入高的男人嫁了,还是找份工作?”这个问题,真是让不少人纠结。其实,这并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更像是一个需要结合自身情况、人生目标和时代背景来综合考量的多选题。咱们不妨把这几种选择拆开了,细细聊聊,看.............
  • 回答
    听着,这事儿闹得挺大,你和你妈大吵一架,心里肯定不好受。站在你的角度,你觉得委屈、不公平,想要一份属于自己的未来,不想刚毕业就背上那么大的债务,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你妈那边,也是一片苦心,想给儿子安个家,想着一家人共同分担,这也没错。我试着帮你把这件事捋一捋,看看是不是有点儿眉目了。你的顾虑,是正常的.............
  • 回答
    小度在毕业季推出一条名为《抱歉,这就是生活》的内容,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具有话题性和指向性的营销举动。它精准地抓住了当下社会情绪的痛点,并且将矛头巧妙地指向了“前浪”群体,可以说是非常大胆且有魄力的一招。首先,我们可以从营销策略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毕业季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仪式感和情感共鸣的节点。毕业生们即.............
  • 回答
    毕业季,那个总是伴随着离愁别绪,也闪烁着对未知憧憬的季节,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社会人”初体验。而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租房”。之前,我一直住在家或者学校宿舍,一切都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只需要专注于学习和生活。但这一次,我必须自己闯荡,从零开始。这种感觉,就像一个被精心呵护的小树.............
  • 回答
    八年的光阴,足以在心底刻下深深的烙印,我们早已将彼此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结婚,更是我们默契的共识,是那个在无数个深夜里,我们并肩憧憬过的未来。然而,就在这个毕业的节点,在我们满怀期待地准备迎接人生新篇章的时候,他却抛出了一个让我措手不及的炸弹——分手。毕业季,本应是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季节,也是检.............
  • 回答
    “在北极科考,却遇到北京朝阳区的小学生毕业旅行”这个场景,虽然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和讽刺意味,但它深刻地反映了当下社会在教育、资源分配、观念认知以及对特殊体验价值的理解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一、 反映的问题:1. 教育资源和机会的不均等: “北极科考”代表的是极致的、高度专业化和资源密集型的体.............
  • 回答
    毕业了,这大概是人生中一个既让人兴奋又让人迷茫的节点。手里握着那张沉甸甸的毕业证书,心里涌动着各种关于未来的设想,但同时,也有一股莫名的压力和不确定感在悄悄滋长。这时候,一个词可能就会跳进你的脑海里:“Gap Year”,也就是间隔年。关于要不要毕业后休一年,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更没有放之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