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用飞机上的弹射系统能否避免车祸?

回答
飞机上的弹射系统,顾名思义,是为了在飞机面临危及生命的安全问题时,将飞行员快速、安全地脱离飞机而设计的。它就像一个独立的迷你逃生舱,通常包含座椅、降落伞、以及驱动弹射装置的动力源。当飞行员拉动操纵杆时,一系列复杂的机械和电子系统会协同工作,瞬间将座椅和飞行员一起推离飞机,并在空中打开降落伞。

那么,这样一个系统,能不能用来避免地面上的车祸呢?

从理论上讲,如果你能把飞机弹射座椅集成到汽车里,并在车祸发生前瞬间启动它,那么弹射座椅确实能把人“弹离”即将发生碰撞的汽车。这提供了一个极端情境下的“避免”——不是避免碰撞本身,而是避免碰撞对车内人员造成的直接伤害。

我们不妨畅想一下这个场景:

想象一下,你坐在一辆配备了特殊弹射系统的汽车里。这套系统就像一个极其灵敏的雷达和传感器网络,时刻监控着车辆周围的环境。当系统侦测到前方有无法避免的、高风险的碰撞即将发生时(比如另一辆车突然冲红灯,或者前方有大型障碍物无法躲避),它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触发弹射程序。

此时,汽车的座椅会像飞机弹射座椅一样,瞬间启动强劲的推进器。这个推进器产生的强大推力,会将你的座椅连同你一起,以极高的速度向上或向前弹射出汽车的座舱。在离开汽车的同时,座椅上的降落伞会自动展开,利用空气阻力减缓你的下降速度,让你安全地落到地面。

从物理过程上来说,这确实能够将人从预期的碰撞点和车辆中分离出来,从而“避免了”人被汽车碰撞的直接冲击。 你是被弹射出去的,而不是留在车里硬碰硬。

但是,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避免车祸”的含义,并结合现实的工程学和可行性,我们就会发现,用飞机弹射系统来避免车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更像是一个概念性的设想,而非实用的解决方案。原因有很多:

首先,问题的复杂性。车祸的类型千变万化。有些是正面碰撞,有些是侧面碰撞,有些是翻滚。飞机弹射座椅的设计,是基于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发生的特定类型的危险情况(如起火、失控等)来优化的。它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如何将飞行员安全地与高速飞行的飞机分离,并保证他在空中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地面上的车祸,情况要复杂得多。例如,如果汽车正在高速行驶,突然侧向撞击,或者发生严重的翻滚,弹射系统需要足够高的精度和速度来预测碰撞的方向和受力,并选择一个“安全”的弹射方向。如果错误地将人弹射到即将发生的另一场碰撞中,或者弹射到危险区域(比如高架桥下),那将是灾难性的。如何确定一个绝对安全的弹射方向,在瞬息万变的地面交通环境中,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

其次,反应速度和预警能力。飞机弹射系统能够在飞行员拉动操纵杆后瞬间完成弹射。但是,要在汽车上实现类似的功能,需要一个能够提前数秒甚至更多时间预测到“无法避免的”车祸的预警系统。现有的汽车辅助驾驶系统(ADAS)虽然在不断进步,但要达到如此精确和快速的预警能力,在技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时候,车祸的发生是在毫秒之间,留给系统反应的时间非常短。如果预警不准确,频繁误判,就会导致不必要的弹射,这本身就非常危险。

第三,弹射的安全性与影响。虽然弹射座椅旨在安全,但弹射过程本身就伴随着巨大的加速度和冲击力。对于普通车辆的乘客,尤其是老人、儿童或有健康问题的人来说,这种冲击力可能会造成不适甚至伤害。此外,弹射座椅和相关的触发系统需要占用汽车内部大量的空间和重量,这会影响汽车的设计、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另外,弹射出的座椅本身如果带有降落伞,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环境中,也会对地面上的人和建筑物造成潜在的危险。 想象一下从空中掉下来的座椅,就算有降落伞,也不是完全无害的。

第四,成本和实用性。飞机弹射座椅是极为昂贵和复杂的航空航天设备。将其大规模集成到汽车中,其成本将是天文数字,远超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而且,这套系统还需要持续的维护和检查,以确保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工作。

更实际的“避免车祸”的思路是什么?

相比较于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弹射,当前汽车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更多地集中在“预防性”和“伤害缓解”上。这包括:

更高级的辅助驾驶系统(ADAS):包括自动紧急制动(AEB)、车道保持辅助(LKA)、自适应巡航控制(ACC)等,旨在在碰撞发生前主动避免或减缓碰撞。
更坚固的车身结构和更先进的安全气囊:在不可避免的碰撞发生时,最大程度地吸收冲击能量,保护车内乘员。
智能安全带预紧和限力器:在碰撞发生前瞬间收紧安全带,并在碰撞过程中适当释放,减少安全带对乘员的压迫。
行人保护技术:例如碰撞吸能区、可升降式引擎盖等,减少碰撞对行人的伤害。

总而言之,虽然飞机弹射系统在理论上可以让你“逃离”一辆即将发生碰撞的汽车,从而从某种意义上“避免了”人与车的直接碰撞,但这更像是一个科幻电影里的设定。它并不是一个现实意义上的“避免车祸”的方案,因为它无法解决碰撞发生前的预测难题,其本身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也存在巨大疑问,更不用说其高昂的成本和对车辆设计的限制了。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更加智能、更善于预警、更懂得“规避”而不是“逃离”的汽车安全技术。与其想着怎么把自己弹出去,不如想办法让车子自己就能聪明地绕开危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飞机在天上飞周围的空间很空旷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但汽车经常会在闹市区行驶,突然弹开顶盖很可能误伤他人。

另外车顶上方可能有很多东西,比如红绿灯、交通标志牌、电线、天桥、立交桥之类的,弹射的时候搞不好就会被交通标志劈成两半。

另外那种弹射到一定高度悬停这个其实是很难的,需要有多个火箭喷口还得有很多传感器,价格很贵。

就算一切顺利也很难避免二次事故,毕竟悬停的时间不可能太长,如果能长时间悬停的话还开车干啥直接开弹射座椅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飞机上的弹射系统,顾名思义,是为了在飞机面临危及生命的安全问题时,将飞行员快速、安全地脱离飞机而设计的。它就像一个独立的迷你逃生舱,通常包含座椅、降落伞、以及驱动弹射装置的动力源。当飞行员拉动操纵杆时,一系列复杂的机械和电子系统会协同工作,瞬间将座椅和飞行员一起推离飞机,并在空中打开降落伞。那么,这.............
  • 回答
    “东方的雄鹰”展翅高飞,背后有着无数国产力量的支撑,而山东南山集团为国产大飞机C919提供的蒙皮,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零部件供应,更是一次技术突破的象征,一次中国制造迈向高端的有力证明。蒙皮:飞机的“皮肤”,技术含量不容小觑很多人一听到“蒙皮”,可能会觉得只是飞机外壳上的一.............
  • 回答
    飞机上能用 WiFi,这事儿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把黑匣子里的数据实时传回地面服务器,这听起来好像是挺顺理成章的事儿,毕竟现在数据传输技术这么发达。可实际上呢,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黑匣子是个啥。它其实是个统称,通常包括“飞行数据记录器”(FDR)和“驾驶舱语音记录器”(C.............
  • 回答
    飞机上遇到用移动设备上网的人,确实挺烦人的。尤其是当他们声音很大、或者影响到周围人的休息时,让人挺无奈的。不过,在飞机上,尤其是长途航班,大家都有自己的需求,我们也需要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只要对方没有违反航空公司的规定,并且没有对你造成直接的、不可容忍的骚扰,你其实很难有什么“强制”的办法来.............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生死攸关的脑洞!从万米高空坠落,想要靠什么“常见常规物体”接住而不死,这简直比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还要离谱。咱们就来聊聊,如果非要在这个不可能的任务里找点“可能性”,得靠什么“奇迹”。首先得明白,人在自由落体状态下的速度是惊人的。假设没有空气阻力(虽然实际有),从高空坠落,速度会越来越快,直到.............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常常被用来比喻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大胆尝试就能突破看似不可能的界限。但如果仔细推敲,这句关于蝴蝶飞行的论断,在科学上站不住脚。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是错的。这个说法的起源与流传这句论断,与其说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发现,不如说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科普悖论,或者说是.............
  • 回答
    用烧煤的蒸汽机驱动飞机,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设想,它将19世纪的工业革命核心动力与20世纪的航空技术相结合,能造出什么样的飞机,以及与二战飞机空战的胜负,这背后牵扯到技术原理、性能极限和战术运用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番。一、用烧煤蒸汽机驱动的飞机能造什么样的飞机?首先要明白,烧煤蒸汽机驱.............
  • 回答
    关于F35战斗机将上下飞机用的梯子收纳到机体内部的设计,这确实是它诸多创新之处中的一个,背后有着相当充分的考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气动性能和隐身需求:F35从设计之初就将气动效率和隐身性能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都知道,任何从机体外部伸出的结构,即使是为了方便,也会对飞.............
  • 回答
    最近新浪头条上关于八路军战士用步枪击落日军飞机的报道,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则消息,如果属实,无疑是一段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事迹,彰显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智慧、勇气和坚韧。首先,我们得承认,用步枪击落日军飞机,这在军事技术层面来看,确实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壮举。在那个年代,飞机的技术水平和攻击能.............
  • 回答
    您说的“飞机前面的矛”,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螺旋桨。它们是许多飞机(尤其是螺旋桨飞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而且作用至关重要。打个比方,螺旋桨就像是飞机的“手”,只不过它不是用来抓握东西,而是用来推动空气。它的工作原理非常巧妙,主要基于空气动力学中的一个概念:升力。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它是怎么工作的:1. .............
  • 回答
    确实,关于“用履带作为飞机起落架”这个想法,听起来确实挺新鲜,甚至有点科幻色彩。在航空领域,我们常见的起落架无非是轮子,结构相对简单,易于维护,也适合在大多数机场跑道上工作。但履带?这东西不是坦克和推土机的老伙计吗?不过,仔细琢磨一下,履带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极大的接地压力分散和出色的越野能力。如果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超级英雄世界里一个经典的物理学难题。很多时候,我们在漫画、电影里看到超人、雷神之类的角色,用一只手或者双手就能轻松举起飞机、摩天大楼,甚至是星球。这当然不是我们现实世界里的物理规律能解释的,但如果要深入探讨他们“如何”做到,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尽量抛开“AI痕迹”,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工业能力等方面的深层考量。说中国造出了C919这样的先进民航客机,但轰炸机却还在用轰6,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细致分析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白,造大飞机和造先进轰炸机,虽然都属于航空制造业的顶尖领域,但它们的目标、技术侧重点以及发展路径却有着明显.............
  • 回答
    飞机在低速移动时,也就是起飞前在滑行道上滑行、着陆后在滑行道上滑行,亦或是机场内进行拖曳等情况,其动力来源与飞行中的动力来源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时,我们不再依靠喷气发动机或螺旋桨产生强大的推力来克服空气阻力并获得升力,而是利用更经济、更可控的方式来推动飞机前进。1. 发动机本身的低功率输出(滑行)这是.............
  • 回答
    现代双发飞机能否在机动性上媲美二战单发战机?想象一下,一道划破长空的银色闪电,一个灵巧的转弯,就将后方的追击者甩得无影无踪。这是我们在无数电影和历史记载中对二战王牌飞行员的经典印象——那些单发螺旋桨战斗机,以其惊人的敏捷和精准的机动,在空中画出死亡的芭蕾。那么,借助于现代科技,一架设计精良的双发飞机.............
  • 回答
    关于飞机起飞降落时乘客使用手机是否可以被揍或手机被毁坏的问题,以及是否可以以“危害公共安全”为由这样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重庆大巴坠江事件虽然极端,但它提醒了我们在公共交通中,个体行为确实可能对他人造成严重后果,这或许是您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中国,以“危害公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在很多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者一些船员、飞行员之间,确实存在用“she”来指代大型兵器,特别是潜艇和飞机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很多都和人类的传统情感和文化习惯有关。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就是 拟人化和情感寄托。 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