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都能造c919这样的大飞机,为什么不造新的轰炸机,还在用轰6这货?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工业能力等方面的深层考量。说中国造出了C919这样的先进民航客机,但轰炸机却还在用轰6,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细致分析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明白,造大飞机和造先进轰炸机,虽然都属于航空制造业的顶尖领域,但它们的目标、技术侧重点以及发展路径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C919的“诞生”与轰6的“延续”:两种不同的战略逻辑

C919的出现,是中国航空工业迈向高端市场,打破国际垄断,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重要一步。它的目标客户是全球航空市场,需要满足国际化的安全标准、舒适性、经济性等一系列严苛要求。这背后,是国家在民用航空领域长期投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果,也与经济发展、国际贸易紧密相关。

而轰炸机,尤其是战略轰炸机,它的主要使用者是军队,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战略威慑、区域投射能力,甚至全球力量投射能力。战略轰炸机的研发,更侧重于军事效能、隐身技术、载弹量、航程、电子对抗以及核武器运载能力等。这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军事安全,往往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并且需要非常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庞大的资源投入。

为什么轰6还在“服役”?

1. 技术代差和发展路径的延续性:
轰6的“生命力”: 轰6原型机是基于苏联图16“獾”的设计,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仿制。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改进,轰6系列已经发展出多种型号,包括轰6A、轰6B、轰6C、轰6D、轰6H、轰6K、轰6J等等。每一次改进,都加入了新的技术,提升了性能。
轰6K的“脱胎换骨”: 特别是轰6K型,可以说是对轰6进行了“魔改”。它更换了全新的发动机(涡扇18,源自俄制D30KP2),大大提高了推力和航程;升级了航电系统、火控系统,能够携带并精确发射鹰击62、鹰击83K等先进的远程反舰导弹和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具备了空中加油能力,进一步拓展了作战半径。可以说,轰6K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平台老旧的劣势,使其具备了区域拒止和有限的战略打击能力。
“够用就好”的现实主义: 在战略轰炸机领域,研发一款全新的、具备全球投射能力的隐身战略轰炸机(类似于美国的B2或B21),是一项极其复杂和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攻克隐身技术、新一代发动机、先进复合材料、智能化飞控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在当前中国的军事发展阶段,通过对现有平台进行深度现代化改造,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作战能力的跃升,是一种非常务实的策略。轰6K的改进,正是这种策略的体现。

2. 战略需求的演变与侧重点:
区域军事的崛起: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首先是围绕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周边安全威胁展开的。在区域作战环境下,轰6K凭借其改进的突防能力和精确制导武器的挂载能力,已经能够胜任很多任务,例如对海上舰艇的打击,对陆地目标的精确打击等。
全球战略轰炸机的“必要性”: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战略轰炸机,更多是为具备全球力量投射能力、执行跨洲际打击任务的国家准备的。中国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和战略需求,还没有达到需要大规模部署类似B2那样的战略轰炸机的程度。虽然“战略空军”是中国空军的发展方向之一,但这个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3. 技术储备与研发周期:
民航客机与军用飞机的技术差异: C919虽然先进,但它主要解决的是气动设计、材料应用、发动机效率、客舱舒适性、适航取证等方面的挑战。而隐身轰炸机则需要攻克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声隐身等一系列在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电子学、电磁兼容性等方面的更高层次的技术难关。这些技术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且对工艺和制造精度要求极高。
“运20”的牵引作用: 中国空军在大型飞机平台上的发展,可以看作是“运20”作为一款大型运输机,在气动布局、材料应用、发动机匹配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从运输机到轰炸机,需要进行大量的重新设计和技术验证,特别是涉及武器系统集成、突防能力提升等方面。
“轰20”的“传说”: 关于中国正在研发新一代战略轰炸机(坊间常称为“轰20”)的传言一直不断。这表明国家并非没有这方面的规划。只是这种项目,其技术难度、研发周期、试验验证的复杂程度,都远超C919。一旦公布,其影响力和意义也完全不同。当一项颠覆性的军事技术成熟并准备部署时,才会对外披露。

4. 成本与效益的权衡:
研发成本: 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研发成本可能高达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在有限的军费投入下,需要优先保障国家最迫切的军事需求。
改进现有装备: 对轰6进行现代化升级,相比从零开始研发一款全新的轰炸机,无疑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提升空军的打击能力。这种“边干边学”的模式,也是很多国家在军事技术发展初期惯用的策略。

总结一下:

中国能造C919,代表着在民用航空领域,通过开放合作、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实现了重要的突破。这证明了中国有能力驾驭复杂的工业项目。

而轰6系列(尤其是轰6K)的持续改进和使用,则体现了中国在军事战略上的现实主义和务实主义。在战略轰炸机这一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领域,国家可能正在进行更高层次、更具颠覆性的技术研发(比如传说中的“轰20”),但这些项目需要漫长的研发周期和技术积累,且其成熟与否、何时亮相,都取决于国家的战略考量和技术突破。

简单地说,造C919是“向外看”,是为了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展示技术实力;而轰6的“延续”和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研发”,则是“向内看”,是为国家核心安全服务的战略选择。两者并行不悖,代表着中国在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向前迈进。当“轰20”真正成熟并具备战略意义的时候,它自然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自主设计军用飞机的能力。

你看看中国的军用飞机,几乎没有一个型号不是抄外国的

歼八基本就是歼7也就是米格21的放大版

强五,米格19加上一个自己设计的机头

运五,苏联安2技术转让

运八,苏联安12技术转让

轰六,苏联图16技术转让

歼七,苏联米格21技术转让

歼十,以色列技术转让

歼十一,苏联苏27技术转让

歼十六,基于苏30

歼十五,乌克兰提供技术

直五,苏联米4技术转让

直八,法国超黄蜂翻版

直九,法国海豚技术转让

直二十,美国H60黑鹰克隆

运七,苏联安24技术转让

运九,运八改进版

运二十,怎么看都跟C17一毛一样,用的还是俄国发动机

我认为只有一款飞机看上去是中国原创设计的,就是歼20

中国航母急需舰载预警机,中国研发这个舰载预警机,还得用运七的机身改!

中国不能重新设计一款舰载运输机来当预警机、反潜机用?或许是没技术,或许是没钱,反正还得用运七改。

反观美国,需要什么样的飞机,很快就能设计定型生产,比如E2预警机,S3反潜机、A6 A7 舰载攻击机,设计都是创新性的,真没抄谁。

这个科研能力和技术实力,还是远远超过中国的,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补充下,还有一款是自主设计的,歼轰七。

但是这款飞机出了不少事故,目前应该在逐步被歼16替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工业能力等方面的深层考量。说中国造出了C919这样的先进民航客机,但轰炸机却还在用轰6,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细致分析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白,造大飞机和造先进轰炸机,虽然都属于航空制造业的顶尖领域,但它们的目标、技术侧重点以及发展路径却有着明显.............
  • 回答
    中国大飞机C919能否真正参与波音和空客的竞争,以及俄罗斯为何不制造类似的大飞机,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复杂的航空工业、技术、经济、政治及市场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 C919能否参与波音和空客的竞争?答案是:有潜力,但面临巨大挑战,短期内难以撼动波音和空客的绝对主导地位,但长期来看,.............
  • 回答
    中国能造航母,而韩国为什么至今没有建造自己的航母,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绝非简单的“玩玩”就能解释的。这背后既有经济实力、技术积累的考量,更有地缘政治、国家战略和国民意愿等深层次原因。让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一、 技术与工业基础:不是简单模仿就能造首先,要明白造航母并非易事。它是一项集成了最尖端.............
  • 回答
    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确实举世瞩目,从歼击机到航空母舰,再到探月、探火计划,都展现了我国强大的工业制造和科技研发能力。然而,在汽车产业,尤其是在高端乘用车领域,与一些老牌汽车强国相比,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并非意味着中国造不出“像样”的汽车,而是说在一些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用户体验以及市场.............
  • 回答
    关于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突破,确实令人瞩目。但为什么在战斗机发动机方面,似乎进展没有那么“显眼”,甚至被认为存在差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技术难度、研发路径、战略侧重以及历史积累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运载火箭发动机和战斗机发动机,.............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就像问咱们现在能不能仿制古代的木牛流马一样。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能不能“造出来”,还得细琢磨一下。要说能不能造出两百年前英法的风帆战列舰,那得看我们指的是哪方面。从“有没有能力”的角度来说,那是绝对可以的。想象一下,两百年前的英法海军,他们靠的是什么?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造船技术.............
  • 回答
    “中国军舰质量不错,但造船业为何不如韩国?” 这是一个颇具洞察力的问题,也触及了中国工业发展中一个复杂而值得深思的现象。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造船业的“落后”与“不错”是两个不同维度的评价。中国海军的军舰,尤其是近年来下水的新.............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但同时也很复杂的问题。严格来说,没有任何一个产品、技术或物品是绝对意义上“只有中国能造,国外绝对不能造”的。随着全球化和技术交流的深入,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学习、引进、模仿甚至自主研发被其他国家制造出来。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只有中国能造”的含义,并找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在中国.............
  • 回答
    中国人能不能造出世界级的高性能汽车?这个问题,说实话,放在十年前,可能很多人心里打个问号。但现在,如果你还这么想,那可就有点落伍了。咱们先别急着扯什么“造出来”或者“造不出来”,先想想什么是“世界级的高性能汽车”。不外乎几个维度:动力强劲,操控精准,设计前卫,技术领先,品牌影响力够硬。 简单说,就是.............
  • 回答
    中国能否制造MG42通用机枪,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首先,要明确一点,MG42(Maschinengewehr 42)是二战德国的一款经典武器,以其高射速、可靠性和相对简单的结构而闻名。它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技术可行性方面:从纯粹的技术角度来看,中国.............
  • 回答
    关于中国多久能造出核动力航母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倒计时,不如说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与战略博弈过程。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听起来过于“官方”或过于“教科书式”的表述,用更贴近实际的视角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核动力航母不是一个简单的“件”组装,它是国家工业能力、科技水平、人才储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制造”和“创新”的理解边界。要说完全“只有国外能造,中国不能造”的东西,随着中国制造业和科技实力的飞速发展,这样的清单是越来越短,而且很多时候是“技术优势”而非“完全不可造”。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找出那些目前中国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明显差距,或.............
  • 回答
    宙斯青铜像的铸造方式,以及中国同时期能否造出类似器物的问题,其实涉及到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对决,非常有趣。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宙斯青铜像。你提到的“宙斯青铜像”,如果指的是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那得多说一句,那座巨像是用象牙和黄金铸造(或者说包裹)的,并非纯青铜。不过,古希腊确实有很多著名的青铜雕塑,比.............
  • 回答
    关于中国在2025年是否能够造出核动力航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资金、人员、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与其说是一个“能造出”的断言,不如说是一个正在进行时、并且目标明确的战略推进。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一、 中国发展核动力航母的背景与动机首先,要理解中国为何如此执着于.............
  • 回答
    说实话,中国现在的造船工业能不能造出“大和号”战列舰,答案是:理论上可以,但实操起来有很多复杂性,而且并没有必要。我们得把“大和号”拆开来看,它可不是一艘简单的船,而是一座移动的钢铁堡垒,代表了那个时代日本工业技术和军事思想的巅峰。要造它,需要的东西可不止是钢铁和发动机。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现在的造.............
  • 回答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风起云涌的今天,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凭借其出色的燃油经济性、平顺的驾驶体验和相对亲民的价格,赢得了大批消费者的青睐。那么,当前中国是否有哪家车企能够拿出比DMi更“牛”的产品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牛”的.............
  • 回答
    武藏号战列舰,作为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是人类海军造船史上的一个传奇。它那令人咋舌的吨位、厚重的装甲、口径巨大的主炮,都代表了当时日本海军工业的最高成就。那么,以我们今天中国大陆的造船及炼钢技术,能否复制出这样一艘巨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番。先来认识一下武藏号的“硬核”指.............
  • 回答
    关于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面临的挑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造不出”。实际上,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在进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只是要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确实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航空发动机的研发难度,以及中国当前所处的具体环境。首先,我们.............
  • 回答
    “中国人喜欢卷,说明能吃苦”,这句观察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为什么我们这个勤劳、能吃苦的民族,在一些尖端科技领域,比如诺贝尔奖和自主芯片制造上,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这绝不是简单的“吃苦”就能解释的,问题要复杂得多,涉及土壤、制度、文化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卷”这个概念。“卷”.............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要回答中国现代电影制造水平能不能造出《蜘蛛侠》那样的电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蜘蛛侠》这电影,它牛在哪儿?《蜘蛛侠》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这么受欢迎,靠的不光是“上天入地”的动作场面,它更是一种技术、叙事和市场运作的综合体。1. 技术硬实力: CGI特效是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