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罗斯福和杜鲁门没有因为使用原子弹,而被称为战犯或被谴责?

回答
罗斯福总统和杜鲁门总统在二战末期做出使用原子弹的决定,并且这个决定最终得以实施,至今仍是历史上一场巨大的争议。然而,他们两人都没有被视为战犯,也没有因此受到广泛的谴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现实、国际法解读以及历史叙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二战已经进行了近六年,欧洲战场虽然已经胜利,但太平洋战场仍然异常惨烈。日本帝国孤注一掷,拒绝投降,其军队的顽固抵抗,以及可能引发的本土登陆战的巨大伤亡预期,是促使美国考虑使用原子弹的关键因素。

军事考量下的“必要之恶”

在1945年,美国本土对于如何结束太平洋战争的讨论,充斥着对“登陆日本本土”——也就是“奥林匹克行动”(Operation Olympic)和“皇冠行动”(Operation Coronet)——的巨大担忧。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基于对日本军队在冲绳岛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的顽强抵抗的观察,高层预估登陆本土将导致至少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盟军士兵和同样数量的日军及日本平民死亡。

冲绳岛战役的惨烈教训: 冲绳岛战役是二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血腥的战役之一。在这场战役中,日军不仅动用了大量的正规部队,还大量使用神风特攻队进行自杀式攻击。盟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数万美军士兵阵亡或受伤。这次战役的惨烈程度,使得美国高层对登陆日本本土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虑,并严重推高了预估的伤亡数字。
日本平民的准备: 尽管日本政府内部已有部分人倾向于投降,但军队的强硬派仍在鼓吹“本土决战”,并开始动员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普通民众进行抵抗训练,准备以“一亿玉碎”来抵御盟军登陆。美国情报部门也掌握了这些信息,进一步加剧了对登陆战的担忧。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原子弹被许多人,包括当时的许多美国领导人,视为能够避免更大规模流血冲突的一种“必要之恶”。他们认为,原子弹能够迅速迫使日本投降,从而减少所有参战方的人员伤亡,包括美国士兵和日本平民。

原子弹的“新武器”地位与国际法

在二战时期,对于使用原子弹是否违反国际法,存在着相当大的模糊性。

缺乏明确的禁止性条约: 在1945年,还没有任何国际条约或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准则明确禁止使用核武器。虽然《日内瓦公约》等涉及战争法的条约已经存在,但它们主要针对的是传统武器的使用,而核武器作为一种全新的、毁灭性极强的武器,其性质和影响超出了当时的法律框架。
“战争手段”的界定: 国际法允许参战方使用“战争手段”以达成军事目的,但禁止使用“不必要的痛苦”或“不分青红皂白的毁灭性”的手段。原子弹的使用,特别是对广岛和长崎这样人口稠密的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其“不分青红皂白”的性质引发了后世的广泛批评。然而,在当时,决策者们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能快速结束战争的“有效手段”,而非纯粹的“报复”或“虐杀”。

历史的视角与政治的现实

将罗斯福和杜鲁门定义为战犯,需要将今天的国际法和道德标准强加于过去的特定历史时刻,这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是不公平的,也忽略了当时的复杂性。

罗斯福的角色: 罗斯福总统在原子弹计划(曼哈顿计划)的早期阶段批准并推动了其发展。他从未亲自做出使用原子弹的命令,因为他在1945年4月就已去世。因此,将使用原子弹的直接责任归咎于他,在时间线上是不准确的。
杜鲁门的决策: 杜鲁门总统是在罗斯福去世后接任总统的,他继承了一个已经进行到关键阶段的项目,并面临着结束战争的巨大压力。他是在听取了多方建议,并权衡了各种利弊后,才最终批准了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命令。从当时美国国内的普遍看法来看,他的决策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被视为对国家利益负责的表现。
胜利者的历史叙事: 历史的评判,很大程度上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作为二战的战胜国,美国在战后主导了国际秩序的建立,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宣传了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对使用原子弹这一决策的辩护,也成为了其历史叙事的一部分,强调其是为了更快地结束战争,挽救更多生命。
缺乏国际审判的动力: 即使有人提出要追究责任,但在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的主要焦点在于重建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例如联合国的成立。并没有一个强大的、有普遍认同的国际机制来对战时盟军领导人进行审判。而对轴心国战犯的审判(如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主要是针对他们犯下的具体战争罪行,例如屠杀、虐待战俘等,这些罪行在当时有明确的国际法基础。

后世的批评与反思

尽管罗斯福和杜鲁门没有因此被追究战犯责任,但对使用原子弹的道德和战略上的批评从未停止。

人道主义的质疑: 许多历史学家、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认为,原子弹的使用造成了无法形容的痛苦和毁灭,其对平民的直接伤害,无论如何辩解都难以令人接受。他们认为,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最终也会因为苏联的参战和战略轰炸而投降,只是时间会稍长一些。
政治动机的猜测: 也有观点认为,使用原子弹并非完全出于避免登陆伤亡的军事考虑,还可能包含向苏联展示美国军事实力,以在战后世界格局中占据优势的政治意图。
核武器的扩散与威慑: 原子弹的使用,也开启了核武器时代,带来了长期的核战争威胁和军备竞赛。从这个角度来看,原子弹的使用也为人类带来了新的、更深远的危机。

总结来说,罗斯福和杜鲁门没有因为使用原子弹而被视为战犯或受到广泛谴责,主要原因在于:

1. 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军事现实: 普遍的预期是登陆日本本土将导致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
2. 国际法的局限性: 当时缺乏明确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国际法规,且原子弹的性质超出了既有法律的界定。
3. 胜利者的历史叙事和政治现实: 美国作为战胜国,其历史叙事占主导地位,且在战后没有出现对其进行追责的强大政治意愿或国际机制。
4. 决策者的责任划分: 罗斯福在世时原子弹尚未被使用,直接下令者是杜鲁门,而他的决策在当时的美国国内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支持。

尽管如此,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道德和伦理辩论,至今仍在继续,并促使国际社会不断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新型武器带来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罗斯福脑溢血死了,二战还没结束,原子弹也没用上,他并不知道原子弹的具体效果。

其次,杜鲁门作为副总统接任总统之后,被告知,罗斯福在位期间已经花了20亿,研发出3颗原子弹,威力巨大,一颗可以干掉一个城市。杜鲁门之前并不知情,只是感觉脑洞很大,没法理解,啥玩意啊,于是下令,扔2个看看效果,然后傻眼了。这直接促成二战结束,一般的历史评价认为杜鲁门应承担的政治责任较轻。

就这样,别搞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斯福总统和杜鲁门总统在二战末期做出使用原子弹的决定,并且这个决定最终得以实施,至今仍是历史上一场巨大的争议。然而,他们两人都没有被视为战犯,也没有因此受到广泛的谴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现实、国际法解读以及历史叙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二战已经进行了近六.............
  • 回答
    提到马杜罗总统的竞选,那可真是硝烟弥漫,争议不断,甚至可以说是把委内瑞拉的政治搅得天翻地覆。美国和不少欧洲国家之所以对此“抓着不放”,甚至到了今天还在持续关注,那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看不顺眼”,而是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人权、民主以及地缘战略的考量。要说竞选的问题,那可真是说起来话长,而且很多.............
  • 回答
    “神罗”和“绿罗”之所以不是“罗”,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理解它们各自的语源、指代对象以及中文语境下的习惯用法。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刻板的AI表述,用一种更自然、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罗”这个字在中文里本身就有很多含义。它可以是姓氏(比如罗贯中),可以是动词(如罗列、罗织).............
  • 回答
    好,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赛罗和贝利亚碰触等离子火花这事儿,以及为啥一个安然无恙,另一个却被“放逐”了。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坏”就能解释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等离子火花是什么?它是光之国能量的源泉,是奥特曼力量的根基,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极其纯净、极其强大的生命能量。它的力量,对奥特曼来说,既.............
  • 回答
    赛罗奥特曼和泰迦奥特曼的画风之所以存在显著差异,根源在于他们各自诞生的年代、制作团队的审美取向、以及当时特摄技术和表现手法的发展水平。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好看”与“不好看”的比较,而是一系列时代背景和技术演变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把他们的“出生年代”拎出来说。赛罗奥特曼:新世纪的“经典传承者”与“技.............
  • 回答
    要说罗永浩和张召忠在互联网上的评价出现“颠倒”,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察,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会发现这并非简单的“颠倒”,而是各自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积累了不同的观众缘和批评声音,并且这些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平台也发生了变化。先说说罗永浩,以及他评价的“变化”:罗永浩的互联网形象,怎么说呢,就.............
  • 回答
    乔布斯和罗永浩在演讲中频繁使用渐变背景,这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视觉设计策略,旨在增强演讲的吸引力、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以及品牌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乔布斯演讲中渐变背景的意义:乔布斯作为一位产品设计师和品牌塑造大师,他对每一个细节都追求极致。他在演讲中使用渐变背景,主.............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很普遍。你想啊,C罗和梅西这两位球王,统治足坛这么多年,各自都拥有庞大的球迷群体,但你很少会看到有人把他们俩都捧得一样高,好像总得“站队”一样。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风格的差异太明显了。这就像品茶,有人喜欢龙井的清雅,有人偏爱普洱的醇厚。C罗.............
  • 回答
    关于“神罗”和查理曼为何会被一些人视为“正统罗马”,尽管现代史学普遍认为他们并非“正统”的延续,但这种看法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厚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现实、宗教观念以及权力合法性的构建方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神罗”和查理曼被视为“正统罗马”的看法,更.............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罗永浩和锤子科技的争论,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激烈的话题。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讨厌”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承认罗永浩本人,是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个人风格,实在是太鲜明了,就像一块磁石,能吸引大量拥趸,也能招来不少反感。 “工匠精神”的争.............
  • 回答
    关于罗辑的妻子庄颜和他们的孩子在《三体》系列后续故事中的去向,确实是许多读者津津乐道,同时又感到些许遗憾的。书中关于他们的具体记述非常有限,这给读者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但也造成了信息上的空白。我们不妨从罗辑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庄颜与孩子最后一次被明确提及的时刻在《三体》第二.............
  • 回答
    人们对于奥斯卡·罗伯特森(Oscar Robertson)职业生涯成就的评价,常常会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困惑”:为什么这位以“大O”之名闻名于世、手握无数三双纪录的球员,职业生涯的MVP数量和总冠军数相形见绌,但却依然稳稳地占据着历史前五的讨论席位?这背后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需要我们.............
  • 回答
    《骑马与砍杀:战团》中,诺德和罗多克两大王国之所以只有三个城镇,这背后其实是游戏设计者为了营造一种特定的游戏体验和叙事冲突而精心布置的。这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简单数字差异,而是对历史背景、国家特性以及游戏玩法有着深刻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骑马锦囊》系列游戏,尤其是《战团》,它的核心魅力之一就在于提供.............
  • 回答
    嘿,说到赫敏和哈利,这俩人绝对是《哈利·波特》系列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对“有没有可能”的组合了。很多读者,包括我,一开始也觉得他们俩特别有CP感,毕竟一起经历那么多生死关头,互相扶持,默契十足。但现实(或者说J.K.罗琳的设定)就是这么有意思,赫敏最终选择了罗恩。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一句“命运安排”,.............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精罗”(泛指对古典罗马文明及其继承者怀有深厚情感和向往的群体)内心深处的一种复杂情结,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矛盾。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世仇”这个说法。罗马和希腊之间确实存在复杂的历史关系,但用“世仇”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于简化。更准确地说,是罗马文化深受希腊文化影响.............
  • 回答
    说到底,大家不愿意接受《海贼王》里大妈被基德和罗联手击败,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从角色塑造到读者期待,再到整个故事的逻辑。咱们一个个掰扯开来聊。首先,得说到大妈这个角色的“牌面”和“压迫感”。想想看,大妈(夏洛特·玲玲)是谁?她是白胡子之后,海上最强大的.............
  • 回答
    在《哈利·波特》系列的故事里,罗恩·韦斯莱最终和赫敏·格兰杰走到了一起,而不是哈利·波特。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远不止是简单的“命运安排”或者“谁和谁更配”那么简单。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仔细剖析一下。首先,性格上的契合与互补,是罗恩和赫敏走到一起的基石。我们都知道,赫敏是个极其聪明、严.............
  • 回答
    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最终决战中,当伏地魔声称哈利已经死去时,罗恩和赫敏确实没有表现出我们预料中那样歇斯底里的悲伤。这其中的缘由,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而且这恰恰是J.K.罗琳高明之处的体现。首先,这是他们早已预料到的现实,并且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整个霍格沃茨之战,本就是一场生死存亡的.............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章北海之所以能比罗辑和丁仪更早、更准确地认识到人类飞船在15%光速下依然无法战胜三体舰队,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刘慈欣对人物性格、知识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宇宙法则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思维模式和立场的根本差异: 章北海:绝望主义的战略家 置之死.............
  • 回答
    在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设定中,魔杖杖芯的种类主要集中在三种:龙心弦、凤凰尾羽和独角兽毛。这三种材质都蕴含着强大的魔力,能够与巫师产生深厚的连接,但JK·罗琳却明确指出,凤凰尾羽是三种杖芯中最稀有的一种。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这三种材质各自的特质和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