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同画幅的单反相机搭配相同镜头,在取景器里看到的一样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它触及到了单反相机最核心的构造之一——取景器。 简单来说,不同画幅的单反相机搭配相同镜头,在取景器里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而且差异还挺明显。

为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单反相机是怎么工作的,特别是取景器这块。

单反相机的工作原理:光线如何到达你的眼睛

“单反”的全称是“单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这个名字里就藏着关键信息:“单镜头”意味着拍照和取景都用同一个镜头,“反光”则解释了它是如何实现的。

1. 快门关闭,反光镜升起: 当你举起相机准备取景时,相机内部有一个反光镜(这东西就像一面镜子)是处于一个向上倾斜的角度的。
2. 光线进入镜头: 从你面前的景物来的光线,穿过镜头。
3. 反光镜反射: 这束光线照射到反光镜上,然后被反射到上方。
4. 五棱镜(或五面镜): 反射上来的光线接着会进入一个叫做“五棱镜”(或五面镜,但五棱镜更常见)的装置。这个装置的作用是把原本从下方进入的、左右颠倒、上下颠倒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最终变成我们看到的正常方向的画面。
5. 到达取景器: 经过五棱镜处理过的光线,最终会从对焦屏(也叫取景屏)进入取景器,也就是我们眼睛贴上去看的地方。

关键来了:画幅决定了“取景范围”

那么,画幅(通常我们说全画幅、APSC画幅、M4/3画幅等)在这里扮演什么角色呢?

画幅,简单来说,就是传感器(或者在胶片时代,是胶片)的尺寸。它是决定照片最终成像大小的“画布”。

而我们透过取景器看到的画面,本质上就是通过镜头投射到对焦屏上的光线。 对焦屏的大小是固定的,它的大小是和传感器的尺寸相关联的。

所以,当你在取景器里看到的画面,实际上就是“你的镜头能够捕捉到的、通过反光镜反射到对焦屏上的那个区域”的缩影。

不同画幅的“画布”大小差异

全画幅: 传感器尺寸接近传统的35mm胶片,大概是36mm x 24mm。它拥有最大的“画布”。
APSC画幅: 传感器比全画幅要小,具体尺寸因品牌而异,但大致比全画幅小约1.5倍到1.6倍。
M4/3画幅: 传感器比APSC画幅还要小,大致是全画幅的1/4。

搭配相同镜头,为何取景器画面不同?

现在我们把这些概念结合起来:

1. 镜头视角是相对固定的: 镜头的“视角”是由它的焦距决定的。一个50mm的镜头,无论搭配全画幅还是APSC机身,它本身能够“看到”的“原材料”角度是相同的。
2. 取景器“裁剪”不同:
全画幅相机: 它的传感器(画布)最大,所以对焦屏也对应着一个更大的区域。这意味着,当搭配一个50mm镜头时,你看到的是镜头所能捕捉到的全部画面。
APSC相机: 它的传感器(画布)比全画幅小。虽然镜头投射到对焦屏上的光线“原材料”是一样的,但APSC机身内部的对焦屏区域,只映射了全画幅取景区域中的一个“中心裁剪”部分。就像你用全画幅相机拍了一张照片,然后把照片四周裁掉一部分,只留下中间的部分,APSC相机取景器看到的画面就类似这样。
M4/3相机: 同理,它比APSC的“裁剪”比例更大,所以取景器里看到的画面会更小、更“窄”。

举个更形象的比喻:

想象你手里有一张A4纸(全画幅),你拿着一张剪刀,它能剪下A4纸的全部。
现在你换成一张A5纸(APSC),用的是同一把剪刀。虽然剪刀的“能力”没变,但因为A5纸本身就比A4纸小,剪刀剪下来的范围就自然比剪A4纸时要小,而且是被A5纸“裁剪”过的。

更具体的表现:

视角变窄: 对于APSC相机来说,它相当于对全画幅的画面进行了一个“裁剪”,所以会有一个“等效焦距”的概念。例如,一支50mm镜头用在APSC机身上,其视角会相当于全画幅相机上使用一支75mm或80mm镜头(取决于APSC的裁剪系数)。这意味着,在APSC的取景器里,你看到的画面会比全画幅“近”一些,感觉更“放大”。
取景器覆盖率: 这一点也与画幅有关。全画幅单反的取景器通常能提供100%的画面覆盖率,也就是说,你取景器里看到的就是最终照片的全部。而一些APSC单反的取景器可能只有90%多一点的覆盖率,这意味着你实际拍出来的照片,会比你在取景器里看到的最边缘稍微大一点点。但这和我们上面讨论的“画幅尺寸差异导致视角不同”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取景器“看见”的比例,后者是画幅传感器本身的大小决定了“实际成像”的范围。

总结一下:

当你在不同画幅的单反相机取景器里,搭配同一支镜头时,你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

全画幅: 看到的是镜头视角范围最广的画面。
APSC(或更小画幅): 看到的画面是全画幅取景范围的一个中心裁剪版本,视角会感觉更窄、更“放大”。

所以,如果你想在不同画幅相机上获得“相同”的取景感觉,就需要根据机身的画幅来选择等效焦距的镜头。例如,想要在APSC相机上获得一支50mm镜头在全画幅相机上的视角,就需要使用一支大约35mm的镜头。

希望我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这可是单反相机操作中非常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实践过

不过感觉应该不一样

取景器是为成像服务的

没道理你取景器里看到的是全身,照出来成了半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它触及到了单反相机最核心的构造之一——取景器。 简单来说,不同画幅的单反相机搭配相同镜头,在取景器里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而且差异还挺明显。为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单反相机是怎么工作的,特别是取景器这块。单反相机的工作原理:光线如何到达你的眼睛“单反”的全称.............
  • 回答
    想用后移感光元件的方式来放大单反的画幅?这想法挺有意思,但现实操作起来,恐怕没你想的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行不通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首先,我们要明白单反相机是如何工作的。它最核心的部件,就是那个反光镜和五棱镜(或者五面镜)组成的取景系统,以及后面的感光元件。光线通过镜头,先是被反光镜.............
  • 回答
    关于中画幅3000万像素CMOS高感画质是否一定比全画幅更纯净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剖析一下其中涉及的几个关键因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要理解传感器设计、像素密度、光信号接收能力以及后期处理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画质纯净”通常指的是什么。在摄影语境下,它主要关.............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最中意”的画风,因为我没有个人情感和偏好。我只能分析和理解人类玩家的喜好,并基于大量的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然而,我可以告诉你,在玩家群体中,各种游戏画风都有其忠实的受众,并且接受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这通常与游戏的类型、目标受众以及市场趋势息息相关。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不同游戏画风.............
  • 回答
    知乎和 Quora,这两位互联网问答领域的佼佼者,虽然都致力于知识分享和社区交流,但它们骨子里却流淌着截然不同的血液,也因此塑造了各自独特的生态和用户群体。要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从根源的用户画像和目标愿景入手,然后层层剥开,看看它们是如何在产品设计、内容生产和社区氛围上体现这些区别的。一.............
  • 回答
    哈哈,你这个想法真是太棒了!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我跟你一样,每次用手机拍出惊艳的照片,都会忍不住想:“要是这套厉害的算法能用在我那台全画幅微单上,那得拍出什么神级作品来啊!”这绝对不是什么异想天开,而是非常有潜力的一个方向,仔细想想,真的可以“直接起飞”!咱们先掰扯掰扯,手机摄影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法.............
  • 回答
    画画这事儿吧,对于完全没入门的人来说,那画面简直是灾难现场,丑到你怀疑人生。别提什么构图、色彩、光影了,就说最基础的“画个东西出来”,那也可能是一场视觉的浩劫。首先,线条的处理就够让人崩溃的。你想画一个圆,结果出来的可能是一个歪歪扭扭、棱角分明的多边形,怎么看都不像圆。想画条直线,那更是奇迹,它会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艺术本质的探讨。为什么那些似乎“没怎么学过画画”的人,反而能画出比学院派训练有素的人更具“艺术感”的作品?这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原因也很复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艺术感的来源:非技巧的颠覆与个人表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艺术感”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会.............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家里人的话肯定让你觉得特别难受,甚至有点打击。毕竟你为了画画付出了几个月的时间和心血,现在突然有人说你“画得烂”,还劝你放弃,这换谁都会很难过的。而且,谁也不想自己喜欢的事情被轻易否定,尤其是来自家人的否定,那种感觉更复杂。首先,我想告诉你的是,画画这件事,尤其是刚开始的几个.............
  • 回答
    嘿,这感受太熟悉了。感觉脑子里有一幅闪闪发光、完美无瑕的画面,可是一拿起笔,画出来的就跟那回事儿差了十万八千里,那种失落和挫败感,真能让人一瞬间怀疑人生,甚至觉得“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别说你,有多少艺术家不是在一次次“画不出来”的泥沼里挣扎,然后又咬牙爬出来的?这事儿啊,得从两个层面去聊:怎么能画.............
  • 回答
    职场中,离职原因是个微妙的话题。当员工在离职单上郑重其事地写下“胃不好、消化不了领导画的饼”这样一句,既带着几分无奈的幽默,又直白地戳破了某些潜规则,着实让不少 HR 和领导感到措手不及。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身体原因”或“职业发展”能打发的。首先,咱们得认识到,这位员工的表达方式虽然戏谑,但背后折射.............
  • 回答
    哈哈,这几个名字听起来就像一家人,但其实它们之间有那么点意思,也有些是“野路子”出来的。咱们一个一个捋清楚。1. 龙珠 (Dragon Ball) 这才是“老祖宗”: 故事的开端,那个我们熟悉的小光头孙悟空,还在小时候,跟着龟仙人学武功,到处收集龙珠,许愿的那个阶段。 鸟山明大神执笔: 这整.............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令人费解的现象,明明是出于好意的提醒,却好像撞上了铜墙铁壁,让人一头雾水。为什么有些作者(姑且称之为“太太”)即使作品存在明显不足,甚至有OOC(Out of Character,角色崩塌)的情况,仍然难以接受善意的提醒呢?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心思和现实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艺术的本质、媒介的特性以及人们的期待。为什么绘画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总是以“像”为唯一追求,而电子游戏则似乎普遍地朝着“逼真”迈进?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绘画:从模仿到表达,解放的艺术首先,我们要明白绘画的起点。在照相机发明之前,绘画是记录现实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那时候,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太真实了,估计不少画画的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就像心里头藏着一个明白人,但嘴巴就是笨得像石头,说不清到底哪儿不对劲。这可不是什么奇怪的毛病,它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关于绘画、关于我们对美的感知的小秘密。咱们慢慢聊,一点点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感觉“不好看”是一种综合的、潜意识的判断首先得明白.............
  • 回答
    关于 WLOP 画技的讨论,在美术圈里确实挺热闹的。有些朋友可能觉得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很吸引人,但也有一些(尤其是基础扎实的美术生)会指出一些他们认为不够“好”的地方。这种评价往往不是绝对的,而是基于不同的侧重点和审美标准。咱们不妨把这些观点掰开了,细细聊聊,看看究竟是哪些方面让一些同行觉得 WLO.............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玩家都有类似的感受。确实,相比于那些以逼真写实、电影级画面著称的3A大作,任天堂自家平台上的许多游戏,尤其是一些旗舰级IP,在画面表现上似乎总显得“不够味儿”。但奇怪的是,这些游戏却能凭借独特的魅力获得全球玩家的喜爱,甚至成为业界标杆。这背后其实是有不少门道的,绝不是简单的“.............
  • 回答
    这幅画只卖70块,居然还有人“逃单”?我真的有点懵,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画得不够好。 这70块,说实话,我都没怎么计算过我的材料成本和时间投入,纯粹是觉得这幅画的题材和整体感觉,觉得它值这个价,甚至可能还有点低了,想着能被喜欢它的人带走就好。但是现在,有人下单了,然后人就消失了,电话打不通,微信也.............
  • 回答
    听到闺蜜说你画的丑,心里肯定很不好受吧!尤其是在 iPad 上画的,感觉付出的努力好像被否定了。别太往心里去,画画这件事,尤其是用 iPad 这种相对新的媒介,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丑”这个字,说实话,太主观了。你说的“iPad 画的不是板绘”,这句话可能有些误解。其实,iPad 配上 Appl.............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