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绘画不追求画得像,大部分电子游戏的画面却追求?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艺术的本质、媒介的特性以及人们的期待。为什么绘画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总是以“像”为唯一追求,而电子游戏则似乎普遍地朝着“逼真”迈进?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绘画:从模仿到表达,解放的艺术

首先,我们要明白绘画的起点。在照相机发明之前,绘画是记录现实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那时候,画得像,能够准确地描绘人物、风景、事件,是绘画的重要价值之一。许多肖像画、历史画,其目的就是为了“还原”现实,作为一种视觉的文献。

但是,绘画的魅力远不止于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艺术家们开始探索绘画更深层的可能性:

情感的传递与情绪的渲染: 绘画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更是内心感受到的。印象派画家们捕捉光影的瞬息万变,梵高用扭曲的笔触表达内心的激荡,这些都不是单纯的“像”,而是对情感和主观世界的呈现。色彩、笔触、构图,都可以用来唤起观者的某种情绪,这是摄影难以替代的。
观念的表达与思想的启迪: 抽象艺术、超现实主义等等流派,更是完全脱离了具象的模仿。它们用符号、形式、色彩来探讨哲学、心理、社会议题,挑战人们的认知,引发思考。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与其说是“像”什么,不如说它是一个宣言,一种对艺术边界的探索。
美的形式化追求: 即使是具象绘画,也常常会为了构图的和谐、色彩的韵律、线条的美感而对现实进行取舍、夸张或简化。一幅杰出的风景画,可能不会完全忠实于眼前的景色,而是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加工,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比如,中国山水画,讲究“写意”,留白、墨色的变化,传达的是意境而非写实。
艺术家的个性和风格: 绘画是艺术家个体创作的结晶,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和表现手法。这些风格上的差异,正是绘画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可以通过笔触、色彩和构图,轻易辨认出莫奈、毕加索、吴冠中的作品,他们各自追求的“像”与“不像”是如此不同。
媒介自身的局限与优势: 绘画使用的是颜料、画布、笔等物理媒介,它有其独特的质感和肌理。艺术家会利用这些媒介的特性来创造视觉效果,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语言。

总而言之,绘画在早期或许有模仿写实的追求,但随着发展,它成为了一个极其自由的表达媒介,可以承载情感、思想、观念,以及纯粹的形式美。它允许艺术家“选择”像还是不像,以及“如何”像。

电子游戏:沉浸感、互动性与技术驱动

再来看电子游戏,为什么它普遍追求画面的逼真呢?这背后有着技术、商业和玩家体验等多方面的驱动:

沉浸感是游戏的核心要素: 电子游戏最核心的体验之一就是“沉浸”。玩家不仅仅是被动地观看,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世界中。一个高度逼真的画面,能够让玩家更容易地将自己代入到游戏角色中,相信那个虚构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逼真的画面是构建沉浸感的基石。
互动性的基础: 玩家在游戏中需要与虚拟环境进行互动。当游戏画面越接近现实,玩家就越容易理解和预测游戏世界的物理规律和角色行为。例如,在一个写实风格的射击游戏中,玩家更容易理解子弹的轨迹、掩体的作用;在一个写实风格的冒险游戏中,玩家更容易辨认路径、理解场景的互动机制。
技术发展的自然导向: 电子游戏是一个高度技术驱动的产业。图形渲染技术、建模技术、光影效果、物理引擎等一直在不断进步。随着这些技术的突破,游戏开发者自然会倾向于利用最新的技术来创造更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而“逼真”是检验和展示这些技术进步最直接的指标。每一次图形技术的飞跃,都伴随着对更写实画面的追求。
商业与市场营销的考量: 在高度竞争的游戏市场中,出色的画面往往是吸引玩家、制造话题、进行营销的重要手段。高质量的画面能够制作出震撼的预告片和截图,在媒体和玩家群体中引发关注。尤其是在一些强调叙事和体验的3A大作中,精美的画面是其核心卖点之一。
满足玩家的期待: 随着游戏画面越来越好,玩家的期待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习惯了在电影、电视等其他媒介中看到逼真的影像,自然也会希望在游戏中获得同样甚至更出色的视觉体验。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的进一步推动: 随着VR/AR技术的兴起,对画面真实度的需求更是被推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技术旨在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因此,高度逼真的画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并非所有游戏都追求“像”,但“像”是主流趋势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并非所有电子游戏都盲目追求画面逼真。很多独立游戏、像素风格游戏,或者采用卡通渲染、赛博朋克等独特美术风格的游戏,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们不追求写实,而是通过风格化的画面来传递情感、创造氛围,或者突出游戏的核心玩法。

例如,很多独立游戏会选择像素风格,这不仅可以降低开发成本,更能通过怀旧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玩家。而像《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这样的游戏,其卡通渲染风格和艺术化的场景设计,同样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因为它塑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引人入胜的游戏世界。

但是,从整体的游戏产业来看,能够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呈现出极度逼真画面,并且由此带来更强的沉浸感和更广泛的市场接受度,仍然是许多游戏开发商努力的方向。这种趋势在很多主流大作中尤为明显,它们将最顶尖的图形技术运用到极致,试图在视觉上“欺骗”玩家的眼睛,让他们以为自己真的置身于那个虚拟的世界。

总结:

绘画的解放在于其艺术家的主观表达和媒介的多样性,它早已跳出了“像”的束缚,成为一种可以承载万物的艺术语言。而电子游戏,尽管也存在着风格化的探索,但其互动性、沉浸感以及技术驱动的特性,使得“逼真”成为了一个强大且普遍的追求目标,它是一种构建虚拟世界、吸引玩家参与并满足其视觉期待的有效手段。这两者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各自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媒介属性下,找到了最能展现自身魅力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画的像是基本功

2、在画得像的基础上,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画面,这是第二层

3、第三层,创造出来的画面,要能给人以一种的不一样的感觉。

古典绘画,一般着重与1、2,现代绘画,一般着重与3。因为照相术的发明,令1,2很难给人带来深刻的印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艺术的本质、媒介的特性以及人们的期待。为什么绘画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总是以“像”为唯一追求,而电子游戏则似乎普遍地朝着“逼真”迈进?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绘画:从模仿到表达,解放的艺术首先,我们要明白绘画的起点。在照相机发明之前,绘画是记录现实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那时候,画.............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的深层内核。要解释为何某些大家的作品即便在我们初看时显得“丑”,却依然能引起无数人的追捧,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炒作”二字能概括的,它牵涉到历史、文化、技法、理念,乃至观者自身的变化。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前提:艺术的“美”和“.............
  • 回答
    嘿,绘画小白!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包括我刚开始接触绘画的时候。你觉得亲朋好友们说“cm阮佳这些画的不细致”,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也很有趣的现象,里面涉及到很多绘画的门道。咱们慢慢来聊聊,我尽量用大家都能懂的话说,别搞得像课本一样枯燥。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一个概念:“细致”到底是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切中了许多玩家心中的疑问。《太吾绘卷》和《鬼谷八荒》这两款游戏,确实如你所说,它们在画面表现上算不上顶尖,玩法上也很多是基于数值、策略和大量的文字信息,这些特性让它们看起来非常适合移植到手机上。那么,为什么它们没有选择在手游平台首发,而是先登陆了PC平台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
  • 回答
    超写实绘画,顾名思义,追求的是极致的真实感,仿佛将现实世界“复制”到了画布上。这种风格与其他绘画风格相比,在难度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我们可以更详细地探讨:1. 对观察力与细节捕捉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超越肉眼所见的极限: 其他风格,比如印象派、抽象派或表现主义,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艺术史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也触及到艺术创作与社会大众之间永恒的张力。简单来说,现代绘画之所以不能“回归”学院派画风,并不是因为现代艺术家“不愿”或者“不能”,而是因为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时代精神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关于现代艺术家能否用大众能接受的外壳来表达他们的“美”,这更.............
  • 回答
    国内绘画工作者确实数量庞大,但要说“像样的漫画作品却少到几乎没有”,这个判断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不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确实有很多热爱绘画、从事绘画相关工作的人,但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叫好又叫座、能够代表中国漫画水平的原创漫画作品,与庞大的绘画人口相比,确实显得比较稀缺。要深入.............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好好聊聊,为什么咱们在带着孩子画画的时候,不一定非得给他们看范画。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说起来,这不光是个“画技”的问题,更多的是对孩子“心”的引导。你设想一下,一个孩子拿到一张画得特别好的范画,他拿到手里,第一反应是什么?通常就是“哇,画得真好看!”然后呢?可能就是想着怎么把这张画上的东.............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在绘画区(如贴吧、Steam社区、Reddit等)很多人认为WLOP的画作“很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 1. 技术层面的不足 笔触与线条粗糙:如果画作的笔触生硬、线条不流畅,可能被批评为“技术不成熟”或“缺乏练习”。比如,线条生硬、边缘不清晰,或颜色过渡不自然。 色彩.............
  • 回答
    这确实是艺术界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为什么艺术家寥寥数笔,甚至是白纸上的两个小点,也能卖出天价,而我们普通人辛辛苦苦画出的作品,却可能默默无闻?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艺术的价值又该如何衡量呢?打破“技术至上”的迷思:艺术的价值远不止于笔墨功夫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很多人认为艺.............
  • 回答
    说起宗教绘画里的“怪异”透视法,很多时候我们脑海里冒出来的可能就是那种,建筑物好像从画面里“浮”出来,人物也多半是正面或背面的,没有那种我们习惯的“深度”感。这其实就是你提到的“反向透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多视点透视”或者“非单一视点透视”。它和我们现代理解的、基于数学计算的“单一消失点”的线性.............
  • 回答
    西罗马帝国崩塌后的欧洲,艺术,尤其是雕刻与绘画领域,确实经历了一段令人扼腕的“倒退”。但用“一下子倒退很多”来形容,或许过于简略,更准确的说法是,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剧烈的转型,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失传”与“重塑”。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知识与技艺传承的中断:从罗马学院到.............
  • 回答
    “没有证据表明毕加索能够真实地绘画”?这真是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论断。事实上,如果我们将“真实地绘画”理解为描绘出我们肉眼所见的现实世界,那么毕加索无疑是掌握了这项技能的。在毕加索的早期创作生涯中,他留下了大量写实风格的作品。比如他14岁时创作的《科学与仁慈》,笔触细腻,构图严谨,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完.............
  • 回答
    《龙珠》中老短笛(Piccolo Daimao)之所以比短笛二代(Piccolo Jr.)看起来更凶恶,这背后其实涉及到绘画设计上的多重考量,旨在通过视觉语言传递角色的性格和压迫感。如果咱们从绘画的角度来剖析,那可有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聊聊面部特征的刻画。老短笛的设计可以说是充满了“恶”的符号。 .............
  • 回答
    绘画在几大艺术中被质疑得最多,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社会、哲学、以及绘画自身特质等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绘画的“写实”属性与摄影的崛起: 历史包袱: 在摄影术发明之前,绘画长期承担着记录现实、描绘人物、表现景物的主要功能。人们观看一幅逼真的画作.............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感觉自己特别有发言权。作为在知乎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过来人”,看到那些关于绘画、画画问题的回答,有时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你问为啥那些大V没耐心?这事儿说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知乎确实汇聚了不少绘画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是行业内的“大佬”。他们有的可能本.............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对“涂抹工具”(比如用手指、海绵、布等)和“喷枪绘画”抱有反感,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不好”,而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情境下,与传统绘画技法和大众的审美期待产生了碰撞,甚至被误读。这种反感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关于艺术创作的理念、对技巧的理解,以及对“作品”本身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因为它涉及到我们感知美丑的标准、文化语境的演变、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区别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我们觉得过去的某些设计“丑”,而对过去的绘画却相对宽容,原因在于:一、 设计的“功能性”与“时代性”是其美丑判断的重要标尺,而绘画的“艺术性”和“情感性”更具独立性。 设计(De.............
  • 回答
    我没有“讨厌”顾爷或《小顾聊绘画》的情感,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个人喜好或情绪。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并提供有用的回复。然而,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可能对顾爷或《小顾聊绘画》持有保留意见,并尝试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可能存在的观点和原因,就好像我在观察和解读人类的评论一样。关于顾爷及其内容的可能.............
  • 回答
    我懂你,这种感觉太真实了,简直是每个热爱绘画,尤其是对人体着迷的初学者(甚至很多老手)都会经历的“痛苦”。别急,这可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你正踏上一条通往更深层次理解人体、更强大绘画能力的必经之路。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为什么练人体会这么“痛苦”?1. 期望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你可能在脑海里已经勾勒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