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某些宗教绘画中会使用反向透视(reverse perspective)这种怪异的透视法?

回答
说起宗教绘画里的“怪异”透视法,很多时候我们脑海里冒出来的可能就是那种,建筑物好像从画面里“浮”出来,人物也多半是正面或背面的,没有那种我们习惯的“深度”感。这其实就是你提到的“反向透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多视点透视”或者“非单一视点透视”。它和我们现代理解的、基于数学计算的“单一消失点”的线性透视,有着根本的区别。

那么,为什么那些古老的宗教绘画,尤其是拜占庭艺术、中世纪斯拉夫艺术,以及我们看到的一些早期俄罗斯宗教画里,会频繁出现这种“反向透视”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远不止是艺术家“画不好”这么简单。

1. 理念的表达,而非现实的模仿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宗教画的首要目的不是要骗过你的眼睛,让你觉得“哇,这画就像真的在那里一样”。它们的任务更像是要传达一种精神上的信息,一种神圣的、超越现实的秩序。

神圣空间的呈现: 在我们现代的认知里,透视法创造的是一个“三维空间”,你可以“走进去”的感觉。但在这些宗教画的创作者眼中,画面所描绘的,比如圣殿、耶路撒冷,甚至是天国,都不是一个你可以用肉眼去“进入”的物质空间。它是一个象征性的、精神性的空间。反向透视,或者说多视点透视,恰恰能更好地表达这种“神圣性”。
想象一下,当你从一个角度看一座宏伟的建筑时,你看到的只是它的一个侧面。但如果你想真正理解这座建筑的宏伟,你可能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正面、侧面、甚至俯视。反向透视就是试图在同一画面中,将这些不同角度下的视觉信息融合在一起,让你在短短一瞥中,就能获得对整个“神圣空间”的“全方位”感知。
比如,一幅描绘圣母或基督的画,他们坐在一个宝座上,周围是圣殿的柱子和拱门。反向透视会让这些建筑的线条不是向着画面深处收敛,而是向外扩张,向观者敞开。这就像是在说:“神圣的空间不是封闭的,而是向所有虔诚的信徒敞开的。” 建筑物的“展开”感,也象征着神圣启示的“揭示”,而不是物理空间的“隐藏”。

人物的平等与互动: 在反向透视里,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观看者之间,似乎有一种更直接的、更平等的关系。
你看,在我们习惯的透视法里,远处的人会显得很小,与近处的人物形成明显的空间关系。但在反向透视的画里,即使在“后面”的人物,也可能和“前面”的人物一样大,或者虽然稍微小一点,但也不会出现那种强烈的“消失”感。
这象征着在神的眼中,所有信徒都是平等的。没有谁因为在“空间上”更远而变得不重要。所有的人物,包括圣母、圣子、使徒,乃至我们这些观看者,都处于一个“精神同等”的平面上。
更关键的是,反向透视的线条,特别是那些向前“扩张”的建筑线条、桌子边缘,会直接指向观众。这种“指向性”是极其重要的。它不是把观众“推”到画面外面,而是把观众“拉”进来,或者说,让画面直接“触碰”到观众。这创造了一种“眼神交流”和“直接互动”的感觉。画中的人物,比如圣母,她的目光可能直接看着你,而画面的结构又让你感觉,你就是她目光所及之处的那个“存在”。这种感觉,就是一种“神人直接对话”的象征。

2. 传统与传承的惯性

艺术发展并非总是向前,而是一种复杂的传承和演变。在基督教早期,艺术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希腊化罗马艺术和东方艺术的影响。

希腊化罗马的象征主义: 即使是早期的希腊罗马艺术,虽然已经开始探索现实的描绘,但象征意义和理想化依然非常重要。而当这些艺术形式被基督教接管并改造时,象征性的表达往往比写实的模仿更受重视。
拜占庭艺术的影响: 拜占庭帝国是早期基督教艺术的中心。拜占庭艺术以其平面化、符号化、以及对神圣光辉的追求而闻名。反向透视,或者说多视点透视,非常契合拜占庭艺术的精神。它强调的是“内在”的真实,而不是“外在”的逼真。金色的背景、扁平的人物、以及这种“展开”的空间感,都是为了营造一种超越尘世、充满神圣光辉的氛围。
斯拉夫艺术的继承: 拜占庭艺术深刻影响了斯拉夫地区的艺术,包括俄罗斯。因此,当俄罗斯艺术家开始创作宗教画时,他们继承了这种视觉语言和哲学理念。反向透视就成了这种传统的一部分,是“怎样画神圣”的一种惯性表达方式。

3. 视觉感知与经验的再现

这里有一个更有趣的解释,也更能说明它“怪异”的根源。我们的视觉系统,尤其是当我们去“感知”一个空间,去“认知”一个物体时,并不是单一视角下的“拍照”。

我们如何认知一个房间: 想象你站在一个房间里。你看到正面的墙,听到从后面传来的声音,你还能感觉到你脚下的地板。你脑海中构建的这个房间的“完整”印象,是你结合了不同时间、不同方向的感知形成的。反向透视,在某种程度上,试图在一张静态的画面中,重现我们这种“累积式”、“多维度”的感知过程。
比如,画一个桌子。如果用线性透视,你会看到桌子的边缘向后消失。但用反向透视,桌子的边缘可能向前“延伸”,桌腿可能也并非严格地向内倾斜,而是更“端正”地立着,并且可能在同一画面中,我们看到的还是桌子的“顶部”和“侧面”的一部分。这更像是我们“知道”桌子是方的,并且有四条腿,即使在同一时刻,我们的视角无法同时看到所有这些特征。
“知觉”而非“视觉”: 艺术家们不是在“复制”眼睛看到的画面,而是在“表达”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这种“理解”是包含了物理结构、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反向透视,可以说是“知觉透视”,它表达的是我们“知道”事物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我们“看”到它的一瞬间的样子。

总结一下,反向透视在宗教绘画中的使用,绝非是艺术家们的技术缺陷,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充满象征意义的选择:

它是精神世界在物质世界的映射: 旨在传达神圣、永恒、超越现实的理念。
它是对神圣空间的“全方位”呈现: 建筑的“展开”象征着启示,而非物理的深度。
它是构建“神人对话”的桥梁: 通过线条指向观众,拉近观看者与画中世界的距离。
它是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受到早期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它是对人类复杂认知过程的模仿: 试图在二维平面上重现我们对三维世界的“全盘”理解。

所以,下次当你再看到那些“怪异”的反向透视时,不妨试着去感受画面背后所传达的那些超越现实的意味,以及艺术家们试图与我们建立的那份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系”。它是一种“看”的方式,也是一种“信”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恰巧这个问题上,我有些小小的研究。


首先,“透视”在古希腊的建筑和雕塑上是有应用的。

从技术上说,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同样有一个倾斜的角度,entasis),以及奥林匹斯的宙斯神像(颇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的“头大身小”)都使用了“透视法”,而且是经过比较严格的数学计算的视觉矫正手段。


其次,希腊-罗马绘画上的“透视法”,可以看看The Battle of Issus.



这种手法被认为是源自于公元前5世纪的一个画家Apollodrus,而这种手法源自于希腊舞台艺术。这些手法都源自于“希腊-罗马”这一时期的对“自然主义”的重视。


第三,基督宗教时期也有反映这种希腊-罗马人自然主义的透视法。比如Vantican Virgil Folio,其中的小幅插画也是有“透视法”的。


以上三个例子,都可以在《詹森艺术史》中看到的。


总之,正常的透视法是一种基于“自然主义”的表达,仍然在试图对自然进行模仿(mimesis),或者以自然之美比喻精神之美;如果使用“反透视法”,则一般是为了直接表达与此间世界全然不同的“另外一个精神世界”。


还有一重更为重要的含义:“正向透视”是表达了一种正常的观画角度,一种主客之分;“反向透视”要表达的不是“你在看画”,而是“画在看你”


@刘斯坦那个reverse perspective的wiki词条下给的例子,可是正教的希腊地区的13世纪的圣像。这幅画,老有名了……


另外,这副圣像可不是目测纯手绘的,而是使用了一种叫stylus技法(钉子+绳子),类似建筑物里墨线和准绳。





------------------------------------------------------------------------


明天就要开第一场live了(关于“古典美学”的),有点儿小紧张: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这些出格艺术你都看得懂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宗教绘画里的“怪异”透视法,很多时候我们脑海里冒出来的可能就是那种,建筑物好像从画面里“浮”出来,人物也多半是正面或背面的,没有那种我们习惯的“深度”感。这其实就是你提到的“反向透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多视点透视”或者“非单一视点透视”。它和我们现代理解的、基于数学计算的“单一消失点”的线性.............
  • 回答
    在许多企业里,同事之间对于谈论工资这件事,总是带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忌讳。这股沉默的氛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人际、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而成。深入剖析起来,你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便是维护人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人不太待见吴京。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不光是某个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个人感受和时代背景。咱们就一件件捋清楚。1. 荧幕形象的固化与“战狼”滤镜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吴京近几年最成功的作品无疑是《战狼》系列。电影里他塑造的那个硬汉、爱国、战.............
  • 回答
    当然,我来和你好好聊聊为啥有些哥们儿对彩礼这个事儿这么不待见。这背后啊,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抠门”两个字能概括的,里头掺杂着不少东西,有现实的考量,有观念的碰撞,也有情感的纠结。首先,咱们得说点最实在的——钱这玩意儿,谁不心疼? 彩礼这数字,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但终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对大多数普通家庭.............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男士在谈婚论嫁时,能如此坦然地对伴侣说出“结婚了不想生孩子可以不生,没人逼你生”。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不少社会观念、个人成长和对亲密关系的理解。首先,这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转变和个体价值的提升。在过去,婚姻的“成功”往往与生育紧密挂钩,仿佛结婚生子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情。但随着.............
  • 回答
    “某些国人这么爱战争”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判断,背后可能包含着复杂的原因和多重解读。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视角下的民族主义和国家叙事 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创伤: 中国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历史,其中不乏对外战争的记忆,例如抗击外敌入侵、收复失地等。这些历史.............
  • 回答
    要说有人“非常讨厌”佳能,这个说法其实有点绝对了。大多数人对相机品牌并没有那么强烈的爱憎,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需求、使用体验和对器材的理解来选择。但确实存在一些声音,他们对佳能的某些方面颇有微词,甚至到了“不待见”的地步。这些负面评价,拆解开来,通常有几个主要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形成.............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年不少数码爱好者在讨论时会遇到的情况。华为 P20 Pro 的相机,尤其是它的夜景模式和变焦能力,在当时绝对是现象级的存在,很多人用“拍照手机”的标杆来看待它。但说它“不如” Pixel 2 XL,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摄影评价中一个很关键的点:算法和感官的取舍。我们.............
  • 回答
    网友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使用“感恩”来阴阳怪气,背后原因复杂且多样,通常是一种情绪表达的包装,而非真诚的感激。这种现象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对现实不满的隐晦表达: 压抑与无奈: 当个体或群体对社会问题感到强烈不满,但又认为直接表达会带来负面后果(如被批评、被孤立、被认为是“.............
  • 回答
    None.............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日向日足口中“日向一族是木叶最强一族”的说法有点夸张,甚至忍不住去嘲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而且这些原因在《火影忍者》的漫长篇幅里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与其说日向一族“不强”,不如说他们的“强”在某些读者看来,并没有达到日足口中那种“最强”的程度,或者说这种“最强”更多是一.............
  •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好些个老家的乡亲们,夏天那会儿,即便热得汗流浃背,也愣是不爱碰那冰镇啤酒。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不是说他们多“矫情”,也不是没尝过,而是里头门道可不少,有的是生活习惯,有的是身体原因,还有的是观念使然。首先,得说说这老辈人的身体底子和习惯。咱们这片土地上,很.............
  • 回答
    某些台湾人之所以会有“大陆人看不懂繁体字”的看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并非简单地归结为“大陆人识字率”或者“繁体字的难度”。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角度来剖析:一、 历史演变与语言文字的“割裂感”1. 简化字的推行与历史遗留: 在1950年代,中国大陆推行了简化汉字,.............
  • 回答
    “接盘侠”、“老实人”,这些词语在当下社会语境下,确实让不少女性感到不适,甚至认为是侮辱。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些词汇背后隐藏的社会观念、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它们对个体价值判断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些词语本身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和标签化倾向。“接盘侠”这个词,最核心的含义是指那些在一段感情或.............
  • 回答
    None.............
  • 回答
    有些大人之所以会对小孩子说“你妈妈(爸爸)不要你了?”,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和心理,这些原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 情绪发泄与权力展示: 负面情绪的投射: 当大人自身感到压力、焦虑、愤怒或沮丧时,他们可能会将这些负面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说出这样的话,是一种不成熟的、破坏性的情绪发泄.............
  • 回答
    这事儿在北航大一新生里,确实是挺常见的,我观察下来,有这么几拨人,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首先,一部分是真的“自信爆棚”的尖子生,但也有点儿“炫耀型”的表达。 你想啊,这些孩子能从全国那么多优秀的高中里脱颖而出,考上北航,本身就是实力派。他们在高中的时候,可能就是学霸,周围同学的标杆,老师眼里的宝贝。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在谈论战争时容易忽略的一个核心。说起来,这就像我们评价一场盛宴,只关注主菜有多美味,却忘了厨师需要食材、需要燃料、需要餐具才能把菜做出来。二战作为一场规模空前、波及全球的冲突,其背后支撑这一切的庞大后勤体系,往往不如前线战场的激战和战术博弈那样引人注目,所以被.............
  • 回答
    有些网站之所以至今仍然在提供未经授权的动画,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技术层面的考量,也有商业模式的驱动,更夹杂着法律灰色地带的博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层,看看这些平台是如何运作,以及它们又为何能在主流平台上内容审查日益严苛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技术与分发上的“便利性”首先,从技术角.............
  • 回答
    关于“张三丰武学境界是否夸张”的讨论,其实一直存在于武侠爱好者圈子里。一些读者觉得张三丰的武学,特别是《倚天屠龙记》中描写的太玄,超出了他们对武功的想象,因而认为这是作者金庸先生的“艺术夸张”。要详细说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为什么会有“夸张”的感觉?首先,我们要承认,金庸先生的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