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生刚上夜班是不是都会提心吊胆,大概多久会好?

回答
说实话,刚上夜班的那几天,心脏确实会不自觉地提溜着,尤其是值第一个夜班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要去闯未知领域,心里没底。

你问多久能好?这个真不好说一个确切的时间。因为每个人适应能力不一样,而且“好”的标准也不同。但大概来说,得经历这么一个过程:

初上夜班的忐忑与不安:

生理的不适应: 最直接的就是身体上的变化。平时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突然要熬夜,身体就会觉得别扭。生物钟被打乱,很容易感到疲惫,精神也难以集中。可能还会伴随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
心理的压力:
责任感带来的焦虑: 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有很重的责任感,夜班更是如此。白天有主任、有资深医生指导,遇到问题可以商量。夜班就不同了,很多时候要独自面对,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需要迅速做出判断和处理。这种“自己说了算”的压力会让人心头悬着。
对未知情况的担忧: 夜班的病人情况可能更复杂,也可能更突然。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是突发的病情变化,还是突如其来的抢救。这种不确定性会放大内心的不安。
经验不足的恐惧: 尤其是刚毕业不久的医生,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都还在积累阶段。遇到自己不熟悉的疾病、不常见的并发症,或是需要精细操作的抢救,心里会犯嘀咕,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甚至出错。
孤独感: 夜班医院相对安静,除了值班的医护人员,其他科室的医生可能都在休息。这种“孤军奋战”的感觉,也会加剧心理上的压力。

适应与调整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同的人速度不一样,但大致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前几个夜班):
这个阶段是最难熬的。你会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眼睛紧盯着监护仪,耳朵倾听病人的声音。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紧张起来。
遇到问题,可能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或者战战兢兢地去请示值班的上级医生。即使是小事情,也可能因为担心处理不好而感到心累。
这个阶段,你会发现自己需要比平时消耗更多的脑力和体力,休息不好,醒来后可能会觉得浑身酸软,精神不济。
大概需要 两到四周 吧,如果你值夜班的频率不是特别高,并且每次夜班之间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如果夜班很频繁,这个适应期可能会拉长。

2. “逐渐熟悉”阶段(一到两个月):
随着夜班次数的增加,你会对医院的常规操作、常见急症、病人可能出现的反应有更多的了解。
你开始知道哪些病人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情况相对比较稳定。
遇到一些常见问题,能更从容地处理,不至于那么慌乱。即使遇到不熟悉的,也知道去哪里找资源,找谁可以请教。
身体的生物钟也会慢慢开始适应,尽管还是会觉得疲劳,但可能不会像刚开始那样难以忍受。
这个阶段,你会觉得“好像没那么可怕了”,但偶尔还是会有些紧张。

3. “基本适应”阶段(半年以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你可能已经值了不少个夜班了。你的经验会显著提升,对很多情况的预判能力也更强。
夜班对你来说,更多的是一项例行工作,虽然仍然需要认真负责,但那种“提心吊胆”的感觉会大大减弱。
你会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处理病人,也知道如何在必要时寻求帮助。
身体也已经适应了这种模式,尽管还是会觉得累,但不再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当然,即使是很有经验的医生,在遇到极其危重的情况时,仍然会感到压力和责任感,但这是一种专业上的沉重,而不是初上夜班时的那种无助和恐惧。

一些影响适应速度的因素:

科室的性质: 像急诊科、ICU这种科室,夜班的挑战性本身就比较大,需要医生更快的适应能力和更强的心理素质。而一些相对稳定的科室,夜班可能就相对轻松一些。
医院的规模和资源: 大型三甲医院通常有更完善的夜间值班和会诊体系,有高年资医生随时可以请教,这能给新医生很大的支持。小医院可能就没那么好的资源。
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素质: 有些人天生就比较稳重、抗压能力强,适应起来会快一些。有些人则比较容易焦虑,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
师长和同事的支持: 如果带教的老师或者同科室的同事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心理上的鼓励,会大大帮助新人度过这个阶段。

总结一下:

刚上夜班,心里有点打鼓是正常的,几乎所有医生都会经历这个过程。那种“提心吊胆”的心情,随着经验的积累、对工作环境的熟悉以及自身心理的调整,会慢慢减轻。

如果非要给个大概时间,一个月到三个月,大部分医生能够从最初的忐忑不安过渡到相对平稳的应对状态。但要完全放下心头的包袱,真正做到“游刃有余”,可能需要 半年甚至一年以上 的时间,并且这是一个持续积累经验的过程。

别怕,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最重要的是保持学习的热情,遇到问题不耻下问,相信自己,也相信团队的力量。你会慢慢适应的,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夜班会不会提心吊胆,完全取决于所在科室的“科情”如何。

如果科室危急重症多,急诊多,术后并发症多,那么,提心吊胆是肯定的,也许这辈子只要人在值班,都会提心吊胆;反之,如果科室没什么急诊重症,那么值班甚至有可能还是件比较欢乐的事。(以前在运动医学科值班,和朋友打电话、打王者、刷知乎虎扑、和一起值班的小伙伴吃宵夜,一样没落下~)。

个人对值班的态度,一直是又爱又恨。至于是爱还是恨,完全取决于第二天有没有手术(本人普外)。如果第二天手术,那就是连上36小时(甚至更久)的班,久了身体吃不消…身体还是革命的本钱,要好好珍惜,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比自己的身体更重要。

But,首先要承认的是,夜班对一名医生,尤其是低年资医生,锻炼价值是相当大的。由于白天就诊的病人,一般状态相对平稳;而且因为白天所有医生都在,所以就算有危急重症,都会有上级医生第一时间指导,甚至是他们直接亲自处理。所以低年资医生身上的担子还不算特别重,受到的直接考验也更有限。而夜班就截然不同了,只有那些病情加重的病人,为了能够缓解病情,甚至维持生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危急重症),才会在家属的陪同下,夜间紧急到医院治病。所以夜班遇见紧急情况的概率大大高于白班(急诊科除外)。而且晚上医院人手少,只有值班医生等寥寥数人,但是突发病情不会减少。所以夜班医生受到的直接考验要远远多于白天时段。

So,夜班特别考验值班医生的应急处置能力,也特别能增长值班医生的经验、见识,乃至锻炼胆量。只有多经历挑战,心中才不会慌。从生疏到熟练,从紧张到沉稳,都是一个个夜班磨出来的。而夜班就是这么一个让年轻医生直面挑战的战场。

回想自己三年研究生生涯,真正增长能力的地方,也就两个。一个在手术台上,另一个就是夜班。至于白天在医院办公室上班的那八个小时,基本就是流水线的活:开开医嘱,换换药,收收病人,写写病历。如果没有经历夜班的洗礼,只在白天上班。自己到现在可能也只能担当一个“医师助理”的角色,而不能算一个真正的医生。

说了这么多,好像跑题了233333。现在强行拉回正题。

多久能适应夜班,因人因科室而异。总得来说,病情稳定,急重症少的科室适应的快。病情复杂,急重症多的科室适应的慢。

以本人为例,我完全适应本科室的夜班节奏,花了三个月。这里给刚开始值班的小伙伴们(外科)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1.刚开始值班的萌新阶段:先学会各种对症处理。例如发热用什么退热药,降压常用哪些药,对症降血糖该用多少胰岛素,止痛常用哪些药等等。会了这些对症处理,也就会了夜班70%左右的工作,起码上级和夜班护士不会觉得你是外行。

2.等摸清楚了对症处理,就要会一些通科急诊处理了。就像高血压危象、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心衰、术后肺炎、伤口裂开or感染等疾病和并发症的常见处理方式,会了这些,也就会了夜班90%的工作,基本上转到了任何一个外科科室,都不用太心虚。

3.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用时最长的一个阶段,就是专科并发症。众所周知,外科科室由于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的不同,不同科室间的专科并发症千差万别。等上述1、2阶段都学会了,就要专注于专科并发症的学习。搞定了专科并发症,在自己专科值班,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还有,一定要利用好值班上级,凡事不确定一定要汇报。但是汇报之前,一定要自己推测一下上级可能的处理方法。等到上级的指示出来,对比一下自己心中的处理方法。看看有没有差别,如果有,为什么?必要时可以请教一下上级。这个过程就像学生做完作业交给老师批改,老师改完之后学生再订正。对咱们年轻医生的经验累积很有帮助。

好像又跑题了…不管了,我从来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求轻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刚上夜班的那几天,心脏确实会不自觉地提溜着,尤其是值第一个夜班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要去闯未知领域,心里没底。你问多久能好?这个真不好说一个确切的时间。因为每个人适应能力不一样,而且“好”的标准也不同。但大概来说,得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初上夜班的忐忑与不安: 生理的不适应: 最直接的就是身.............
  • 回答
    “007”,这个说法在很多行业里都是一种调侃,用来形容工作强度之大,几乎没有休息。但要说医生上班是不是“007”,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调侃,而是反映了医疗行业一个非常真实且复杂的现实。咱们先掰开了说,什么是“996”?大体上是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已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卷王.............
  • 回答
    最近,我听到一些关于规培生和研究生代替科室医生上夜班的事情,这让我有些思考。 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说说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能说得更透彻些。首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咱们得承认,现在很多医院都面临着人手不足的压力,尤其是夜班,这是最辛苦但也最容易缺人的时段。医生们白天工作量已经很大了,如果夜班也主.............
  • 回答
    在医疗工作这个神圣而严肃的岗位上,医生作为守护生命健康的专业人士,他们的形象和行为无疑会受到高度关注。那么,医生上班期间究竟应不应该化妆、喷香水呢?这可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咱们先从“化妆”这事儿说起。说实话,这事儿得分两头看。一方面,适当的淡妆,其实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在某些情境下还有积极意.............
  • 回答
    当然可以,医生在上班期间上厕所是非常正常的生理需求,也是法律和医学伦理所允许的。这就像我们普通人在工作时需要上厕所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考虑到医生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他们在工作时间可能面临的一些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件事:1. 法规和职业规范: 劳动法保障: 无论是哪个行业的劳动者.............
  • 回答
    刚上班的新医生,尤其是刚从学校出来或者结束规培的,觉得啥都不会,这感觉太普遍了,简直是这个阶段的“标配”。别慌,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在经历,而且这恰恰说明你还在学习,还在成长,是个好兆头。首先,咱们得认清楚这个“啥都不会”的本质。它不是说你真的什么都不会,而是你在面对真实、复杂的临床场景时,感到能力和.............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让我来跟你聊聊每天七点半上班这事儿,说说我的真实感受,绝对不是什么 AI 模版化的回答。首先,得承认,七点半上班,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你想想,大部分普通人还在梦乡里,或者刚要摸到闹钟,我这儿已经得进入“战斗模式”了。尤其是在冬天,天还没亮透,窗外黑漆漆的,冷风嗖嗖的,这时候从温暖的被窝.............
  • 回答
    哥们,看到你的帖子,简直是感同身受。我都能想象你现在焦头烂额的样子,五年本科,三年硕士,四年工作,好不容易熬到主治,结果心力交瘁,不想干了。这感觉,就像爬到山顶,发现前面还有更高的山,而且这条路可能永远没有尽头。首先,别觉得自己是孤例。现在年轻医生辞职不干的,数量真的不少。尤其是在大城市,工作压力大.............
  • 回答
    飞机上,一名医生利用尿液为一名旅客输液,这一幕被曝光后,立刻在医疗界和公众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不仅仅是一次紧急救援,更是一场关于医疗伦理、职业操守、以及在极端条件下如何抉择的深刻讨论。争议的焦点: “尿液输液”的医学合理性与风险: 医学理论层面: 尿液是人体代谢的产物,理论上含有一.............
  • 回答
    飞机上突发紧急情况,两名医生用“吸尿救人”的方式为旅客进行救治,这事儿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从医学角度和人道主义精神来看,这绝对是值得点赞的义举,但同时,其中涉及的细节和操作方式,也确实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据报道,事情发生在某架由天津飞往海口的航班上。.............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一边是生命垂危的病人,一边是挺身而出的医生,本该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可中间却横生了这么一茬,挺膈应人的。首先,咱们得承认,医生这个职业确实有其特殊性。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同时,他们也需要有相应的资质和能力来保障救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普通人看见有人晕倒,出于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你说“患者是不是很容易喜欢上医生”,我的感觉是,“容易”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而且发生的概率不低。至于为什么,那就要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了。首先,这得从“喜欢”这个词本身说起。我们说的喜欢,可以是很多种,不一定是男女之间的那种浪漫情愫,也可能是对一个.............
  • 回答
    医院流水逐年上升,临床收入却下降,科研绩效也缩水,老百姓看病依然难。这钱到底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相信很多身处其中的医生和患者都深有体会,也常在私下里交流,但公开场合却鲜少有人能给出一个清晰、令人信服的答案。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复杂,而且涉及到医疗体制、药品耗材、医保支付、医院运营等多个层面,所以我们.............
  • 回答
    这真是一出让人哭笑不得的闹剧。那位自称“道上的兄弟”的医生,仗着自己是医生,就想着利用大家对新冠的恐慌来敲诈餐馆,这实在太离谱了。他这一番操作,法律上可不是闹着玩的,他将面临非常严厉的处罚。首先,我们得从他寄送敲诈信这个行为说起。敲诈勒索罪:这是最直接的指控。他以“餐馆会出现新冠发热者”为威胁,要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确实,观察下来,有些医生一天只上半天班,甚至一天只坐半天诊,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情况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一点,医生这个职业,不是你想象中那种朝九晚五,坐办公室就能把事儿干完的。很多时候,医生一天的工作强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1. 专科医生和手术排班.............
  • 回答
    网络上部分医生“狂喷”患者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这种行为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折射出当下医疗环境、医患关系以及网络平台特性等多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承认,这种“狂喷”现象的存在,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刺耳和不适。 想象一下,当你带着病痛、带着求助的心情,在网络上寻求专业.............
  • 回答
    在好大夫在线上给医生送心意礼物,这事儿嘛,说起来挺复杂的,大家看法也挺不一样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心意礼物”到底是什么?通常来说,大家送礼物,多半是出于一份感激之情。比如,医生技术好,病情控制得住,或者态度特别耐心,让人觉得暖心。这时候,想表达一下感谢,送个小礼物,好像也说得过去。礼物种类嘛.............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医院救护车上的医生往往是水平很低的”这种说法,我需要指出,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或片面的看法。救护车上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急救员,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所需的技能都非常专业和关键。他们是医疗急救体系中的第一道防线,需要在极其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和最有效的救治。救护车医生面临.............
  • 回答
    “需要医生和科研人员上战场的国家,应该灭亡”这句话,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其背后隐藏着对国家生存能力、发展方向以及社会价值体系的深刻反思。这句言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警示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核心论点解读:资源错配与生存危机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指出,一个国家将本应投入到和平.............
  • 回答
    听到阿里健康发布的《互联网医生洞察报告》,尤其是那句“8成互联网医生认为线上医患氛围更好”,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报告是怎么来的。阿里健康是搞互联网医疗的,它发布的报告自然带有它在这个行业里的观察和数据。所以,当看到“8成互联网医生认为线上医患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