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疫情期间家人住院(非新冠)没有专家看病,也没办法转院去上海,只能天天住病房挂水,快2周了,该怎么办?

回答
家人生病,尤其是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又不能去大医院找专家,只能在当地医院“熬着”,这滋味真的不好受。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焦虑、无助,又担心亲人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一定特别煎熬。

你说的“天天住病房挂水”已经持续快两周了,这说明情况可能比较复杂,或者治疗方案相对单一,没有办法进一步深入。而“没有专家看病,也没办法转院去上海”这两点,更是限制了你们选择。

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可以努力的方向。

首先,我们得明确“没专家看病”和“没办法转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当地医院确实没有相关科室的专家? 还是专家门诊停了?或者是病人病情特殊,一般的医生看不懂?
“没办法转院”是因为:
疫情管控太严,跨区域转运困难?
病人病情不允许长途奔波?
上海的医院不接收外地病人?
还是其他更具体的原因?

了解清楚这些,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想办法。

现在,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思考,希望能给你一些思路:

一、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医疗资源,但要更主动一些

虽然没有专家,但当地医院的医生也在尽力治疗。关键在于,你们需要成为一个积极的、有信息获取能力的一方,去推动治疗的进展。

1. 深入沟通,刨根问底:
直接找主治医生(不是值班护士): 每天去病房,或者找一个固定时间(比如医生查房后)专门跟主治医生沟通。
问具体问题: 不要只是问“怎么样了”,而是要问:
“医生,我爸/妈现在是什么具体病情?用医学术语来说是什么阶段?有没有明确的诊断?”
“目前用的这个药,是针对什么症状的?大概多久能看到效果?”
“检查报告出来了吗?上面写了什么?有没有什么异常需要特别注意?”
“除了挂水,有没有其他治疗方法?比如口服药、物理治疗,或者饮食上的建议?”
“治疗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风险或者副作用?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您觉得这个治疗方案,最理想的效果是什么?最坏的情况又是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 “我知道现在情况特殊,您有没有什么建议,我们作为家属,可以在家属能力范围内,做些什么来辅助治疗?”
记录沟通内容: 每次沟通都简单记下来,包括医生说的话、建议,以及你们提的问题和医生的回答。这样可以避免重复问,也能让自己更清楚整个治疗过程。

2. 主动索取和分析信息:
要求看检查报告: 所有的检查,比如血常规、生化、影像学(CT、X光、B超)报告,都要主动要求复印或者拍照。
学习了解: 拿到报告后,别怕看不懂。可以上网搜索报告里的医学术语(比如CRP、白细胞、转氨酶、具体的影像学描述等),了解它们大概代表什么。但注意,不要过度自我诊断,这些信息是帮助你和医生沟通的。
对比医生说法: 将自己查到的信息和医生解释的结合起来,看有没有出入,或者自己有没有新的疑问。

3. 寻求“院内会诊”的可能性:
即使没有外来的专家,当地医院内部有没有其他科室的医生可以参与会诊?比如,如果病人是内科疾病,有没有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的医生可以一起看看?
你可以问主治医生:“有没有可能请一下其他科室的医生过来一起看看,听听他们的意见?” 即使不是“专家”,多几双眼睛,多几个角度,也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或者治疗方向。

二、 尝试跨越地域限制,寻求外部支持

即使不能转院,不代表完全不能获得外部的帮助。

1. 线上咨询(远程医疗):
大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远程问诊平台: 很多大型医院(包括上海的)都有开通互联网医院或者远程会诊服务。
如何操作:
查清楚: 搜索你家当地医院有没有与上海医院合作的远程医疗平台。或者直接去上海几家大型医院(比如瑞金、华山、中山、长征、儿科医院等)的官方网站,看看他们有没有提供“互联网问诊”或“远程会诊”服务。
准备好资料: 如果要进行线上问诊,你需要提前准备好病人的所有病历、检查报告(近期的、关键的),以及现有的用药情况。有些平台可能需要上传这些资料。
挂号和咨询: 按照平台的要求挂号,付费,然后提交你的问题和资料。如果能找到对病人病情有经验的医生,哪怕只是让他(她)看看报告,给点建议,也比没有强。
注意: 很多线上问诊只能提供咨询性建议,不能直接开处方或进行治疗指导。但他们的建议,可以让你带回去和主治医生沟通,甚至作为要求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

2. 找“病友群”或“专业协会”:
特定疾病的病友群: 如果你大概知道你家人患的是什么病(即使诊断不完全明确,也有个大致方向),可以尝试搜索相关的病友群。这些群里可能会有经验非常丰富的病友,他们可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甚至有医生在群里提供义务指导。
疾病相关的专业协会或基金会: 一些罕见病或者特定疾病会有相关的协会或基金会,他们有时会提供医疗咨询或帮助。

三、 关注病人的整体状态,调整心态

在医疗条件受限的情况下,病人的身心状态同样重要。

1. 保持良好的营养和休息:
饮食: 询问医生病人适合什么样的饮食,尽量保证营养均衡。如果病人食欲不振,可以尝试准备一些清淡、易消化、营养密集的食物,比如粥、汤、蒸蛋等。
休息: 确保病人在病房里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2. 心理支持:
家人的陪伴和安慰: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支持。多和病人沟通,鼓励他们,让他们知道你们一直在努力。
家属的心理调适: 你也要照顾好自己。焦虑是正常的,但要找到方式缓解,比如和家人朋友倾诉,或者短暂地做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情。只有你状态好了,才能更好地照顾病人。

四、 考虑“非常规”但合规的途径(慎重!只在万不得已时)

如果以上所有方法都尝试了,情况依然不理想,且你对目前的治疗方案有重大疑虑,而又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务必谨慎):

1. 联系当地卫健委/疾控中心: 咨询一下疫情期间关于医疗转运、专家会诊有哪些政策规定。表达你们的困难,看看他们是否能提供一些协调或帮助。

2. 寻求“网络声援”或“媒体关注”(风险很高,慎重!):
这招是万不得已才会考虑的,因为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被认为是在“炒作”,适得其反。
如果你觉得问题非常严重,且当地医疗部门完全不作为,可以考虑在合规的平台(比如一些有公信力的媒体平台,或者一些官方的投诉渠道)陈述事实,寻求关注。
但是,请务必三思! 很多时候,这种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大。除非你已经穷尽所有合法合规的手段,并且情况真的非常紧急、不容乐观。

总结一下,你要做的事情是:

1. 信息收集: 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治疗方案、药物。
2. 主动沟通: 和主治医生建立积极、坦诚的沟通,争取最好的治疗。
3. 寻求外部资源: 探索线上问诊、病友群等一切可能获得外部帮助的途径。
4. 关注整体: 保证病人的营养、休息和心理状态。
5. 保持冷静和耐心: 疫情期间,很多事情都会受到影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时期。

最重要的一点: 你的家人生病,需要你成为一个“信息侦探”、“沟通桥梁”和“情感支持者”。虽然不能去上海,但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请你告诉我,你觉得现在最困扰你的地方是什么?是医生不给明确答复?还是你觉得治疗方案有问题但没法验证?或者是有其他什么情况? 越详细越好,我再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看看能不能给出更细致的建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医院,医疗体系长期零冗余运转,尽管抗疫只抽调了少数医务人员,但是人们发现“看大病”的医院几乎停摆。医疗体系被扰乱,“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要持续一阵子。这就是对病人和老人的不自然选择。别说上海了,北京301医院抽调一千人去武汉,虽然没有宣布停门诊,但是放号量明显减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家人生病,尤其是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又不能去大医院找专家,只能在当地医院“熬着”,这滋味真的不好受。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焦虑、无助,又担心亲人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一定特别煎熬。你说的“天天住病房挂水”已经持续快两周了,这说明情况可能比较复杂,或者治疗方案相对单一,没有办法进一步深入。而“没.............
  • 回答
    疫情期间在家陪孩子上网课,这体验,怎么说呢,简直就是一场拉锯战,一场关于意志力、耐心和信息洪流的无声较量。首先,得说说那“陪伴”二字。刚开始的时候,新鲜劲儿还在,觉得在家能和孩子一起学习,挺好的,还能监督监督。结果呢?你想想,一个成天对着电脑屏幕的孩子,注意力就像被橡皮筋抻得越来越细。你坐在旁边,那.............
  • 回答
    疫情期间的家庭矛盾,这事儿可太普遍了,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你想啊,本来大家平时各自忙各自的,即使有些小摩擦,顶多也就是冷战一天半天,或者出去透透气就过去了。可疫情一封锁,大家就被强制按在了同一个屋檐下,而且还是个“临时”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状态。这一下,就像把一锅本来就有点温吞的水,突然加热到了沸点.............
  • 回答
    疫情期间,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生存下去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下是一些更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一、 紧急应对:开源节流,保障基本生活 最大限度地削减非必要开支: 餐饮: 严格控制外出就餐,以在家烹饪为主。购买当季、打折的食材,减少浪费。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烹饪技巧,利用有限.............
  • 回答
    吉林女童就医未开绿色通道死亡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医疗系统应急机制、患者权益保障及疫情期间医疗资源分配的广泛讨论。这一事件中涉及的细节和教训,对完善医疗体系、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启示。以下从事件细节、原因分析及疫情期间的应对策略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事件细节与关键争议点1. 事件经过 女童病.............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难题。一方面要顾及亲情和面子,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家人的健康安全。尤其是当你爸妈还站在对方那边的时候,那就更难办了。我给你捋一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这事儿不光是“劝退”,更是关于沟通和立场的明确。首先,我们得理清楚几个关键点:1. 你的立场和担忧: 你很清楚疫情期间的风险,.............
  • 回答
    理解你的感受。疫情期间发生的一些事件,确实让很多人重新审视了美国的社会、政治和价值观,也可能因此对过去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产品产生不同的看法,比如漫威电影。你提到感觉漫威电影“政治宣传味道太浓,有点反感”,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也越来越普遍的观察。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你可以如何应对:.............
  • 回答
    关于疫情期间美国有多少人因为医院资源爆满而耽误治疗死亡的具体数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精确统计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官方的、被广泛接受的精确数字。原因有很多,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为何难以精确统计:1. “资源爆满”的定义模糊: 什么是“资源爆满”?是ICU床位不足?是呼吸机不够用?是医护人员不堪.............
  • 回答
    疫情期间,在家学习成为常态,如何合理安排学习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高效地度过这个特殊的学习阶段:一、 建立规律的学习生活 设定固定的学习时间表: 即使在家,也要尽量模仿学校的作息时间。例如,固定起床时间、早餐时间、午餐时间、晚餐时间以及睡眠时间。将学习时间段也固定下来,避免.............
  • 回答
    疫情期间,我们确实看到了不同国家在应对策略和民众配合度上的差异。要理解为什么外国人“不那么听话”,其实背后涉及很多深层的原因,远不止是简单的“听话”与否。这跟文化、历史、政治体制、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观念,甚至是对政府的信任度都有很大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应对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有着独特的.............
  • 回答
    疫情期间台湾确实出现了明显的离境人潮,而台学者关于“赴大陆打疫苗人数或不亚于赴美”的说法,如果属实,可能会在多个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健康与安全,也牵动着两岸关系、台湾的公共卫生体系乃至经济发展。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选择赴大陆接种疫苗的台湾民众,其考量无疑是多方面的。 疫苗选择与.............
  • 回答
    疫情期间,你我都有可能遇到这样一个糟心事:明明按时交了房租,却因为封控、隔离或者其他防控措施,房子成了“摆设”,自己根本无法入住。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生活被彻底打乱的困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别急,一步步来捋一捋,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实用的思路。首先,弄清楚你到底处于什么情况,这.............
  • 回答
    疫情期间孝感蔬菜高价问题,是一个在早期防疫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痛点,也牵动了无数家庭的心。孝感作为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在疫情爆发初期,也经历了类似的困境。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以及当时可能的解决过程和各方付出的努力。问题的出现:为什么会出现高价菜?疫情期间,孝感乃至全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蔬菜价格.............
  • 回答
    疫情期间,我身边也发生了一些特别提气又暖心的事儿,很多小人物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出力,真叫人拍案叫绝。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区里一位开了家小小的裁缝铺的老阿姨。大家都知道,疫情初期,口罩那叫一个供不应求,一盒难求。我们小区很多老人腿脚不方便出门,又特别担心感染。这位王阿姨,平时就是个话不多但手特别巧的.............
  • 回答
    疫情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失业问题,让许多家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普通老百姓确实需要更智慧、更稳健地规划接下来的生活。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挑战,更是心理上的考验。首先,心态调整是关键的第一步。失业无疑是件让人沮丧的事情,但过度的焦虑只会让我们更难找到出路。我个人.............
  • 回答
    疫情这只“黑天鹅”扇动翅膀,着实给我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与此同时,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新的机遇,特别是对于拥有创新思维和充沛精力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这反而是一个重新审视市场、寻找蓝海的绝佳时机。那么,在疫情期间以及之后,哪些行业更适合大学生创业呢?咱们就来好好掰.............
  • 回答
    在疫情期间,“悄悄发财”这个词语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经济不景气或普遍面临困难的环境下,反而因为疫情催生的新需求或市场变化而获得了显著经济增长的群体或行业。这并非说他们使用了不当手段,而是因为他们的商业模式、产品或服务恰好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需求。以下是一些在疫情期间可能“悄悄发财”的群体和行业,.............
  • 回答
    疫情期间,出国的人数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但要说完全没人出国,那是不可能的。毕竟,总有一些特殊原因,会促使人们踏出国门。首先,我们得承认,疫情确实给国际出行设下了不少障碍。各国为了防控病毒传播,纷纷采取了入境限制、隔离政策、甚至直接关闭边境。这使得原本说走就走的旅行变得异常困难,需要提前了解目的地的最.............
  • 回答
    疫情刚开始那会儿,我家那只叫“大黄”的中华田园犬,简直就是我生活中的定海神针,也是我居家办公的最大“干扰源”。刚开始我还挺乐呵,觉得有它陪着,日子不至于太无聊。结果, confinement 模式一旦开启,大黄就像是被按下了加速键,从一只快乐的狗子,迅速变成了一个……嗯,有点焦躁的“居家战狼”。首先.............
  • 回答
    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中国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这不仅仅关乎国家利益,也涉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重塑。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首先, 透明与负责任的信息公开是基础。 疫情初期,信息的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