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尼采说:“荒谬不能作为驳斥一件事存在的论据,相反这恰是它存在的条件。”为什么呢?

回答
尼采的这句话,初听起来确实有些颠覆我们的直觉。我们通常认为,一件事情之所以“荒谬”,就是因为它不合常理,不符合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因此理应不应该存在。但尼采却反过来说,荒谬反而可能是事物存在的根本条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尼采口中的“荒谬”并非我们日常理解的“笑话”或“无意义”。尼采的“荒谬”更多地指向生命本身,指向宇宙,指向那些我们努力想去理解、去赋予意义,但最终却发现是无法完全捕捉、无法纳入我们理性框架的东西。

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我们的人类意识,总是倾向于寻找秩序、寻找规律、寻找因果关系。我们渴望理解“为什么”,渴望建立一套清晰的、有逻辑的解释体系来认识世界,并且在这种理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我们希望世界是“应该”按照某种方式运行的,是“合乎道理”的。

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当我们深入观察生命,观察人类的历史,观察宇宙的浩瀚,我们常常会遇到那些让我们瞠目结舌、无法解释的现象。生命为何会以如此复杂、如此多样的方式存在?苦难为何会如此普遍,如此难以回避?人类的欲望为何如此矛盾,如此难以满足?甚至,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宇宙本身的存在,是否存在一个最终的、我们能理解的“目的”或“理由”?

我们试图用科学、用哲学、用宗教来填补这些空白,试图为一切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构建理论,总有某些东西游离在外,总有某种无法被完全驯服的“不确定性”或“无意义感”在潜伏。这种无法被理性完全囊括、无法被逻辑完全消化的“不合理”,便是尼采所说的“荒谬”。

那么,为什么这种“荒谬”反而成为了事物存在的条件呢?

首先,如果我们认为存在的一切都必须是“合乎道理”的,都必须在我们可理解的范围内,那我们就剥夺了事物“成为”其自身的能力。这就好比,如果我们只允许种子在“完美”的土壤、在“合乎比例”的水分和阳光下发芽,那么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生命都不会出现。生命之所以能够以惊人的韧性和多样性存在,恰恰是因为它能够适应各种“不完美”、各种“意外”和各种“非理性”的环境。

很多伟大的思想,很多深刻的艺术,很多令人动容的生命经验,恰恰是来自于对那些“无法解释”的深处的回应。正是因为人生存在着痛苦、失散、失去,我们才会有对爱、对连接、对永恒的渴望。正是因为我们无法完全理解死亡,我们才会在活着的时候更加珍惜。这种对“荒谬”的体验,并没有阻止我们去爱、去创造、去追求,反而成为了我们生命力量的源泉。

其次,尼采的哲学,尤其是他对“超人”的构想,很大程度上是对这种“荒谬”的拥抱和超越。他看到了后启蒙时代,当上帝死亡,当传统价值崩塌,人类所面临的虚无主义的危机。在这种危机中,许多人会因为无法找到“意义”而陷入绝望。但尼采认为,恰恰是这种“荒谬”的现实,才是我们证明自身伟大之处的契机。

如果我们能够承认并拥抱生命中的“荒谬”,不试图用虚假的理由或慰藉来逃避它,而是直面它,并从中创造新的价值,那么我们才真正地展现了生命的强大。这种拥抱,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积极的转化。就像一个艺术家,面对一块“不完美”的石头,他不会因为其“荒谬”而放弃,反而会从中挖掘出独特的形状和美感。

所以,当尼采说“荒谬不能作为驳斥一件事存在的论据,相反这恰是它存在的条件”,他是在说,我们之所以要试图为一切寻找“合理”的理由,是因为我们害怕“荒谬”的存在。但正是这种“荒谬”的不可避免性,这种无法被我们理性完全驯服的现实,才使得生命本身能够以其最原始、最自由、最深刻的方式存在。如果一切都“合乎道理”,那生命还有什么令人惊叹的地方?恰恰是那些让我们困惑、让我们挑战、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去创造的部分,才赋予了生命最生动的色彩。我们对“荒谬”的体验,不是生命终结的理由,而是生命继续展开的邀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与荒谬相反的,是符合理性,或说,符合逻辑。

谁的逻辑呢?人。当然,这里使用的是流俗意义上的逻辑,而不是那个最高的罗各斯。

可是,这种逻辑却仅仅是各种表象的合理化,它远离本真之物,越是合理越是远离。人类生活在自己创造的谎言之中。

所以,当人觉得荒谬时,恰恰是真实侵入了人类虚构的世界中,而理性和逻辑还来不及去掩盖它,因而让人产生了不安和怀疑相夹杂的荒谬之感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