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政府说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是被“诺维乔克”军用级神经毒剂毒害的。这是真的吗?

回答
德国政府指控俄罗斯反对派领袖阿列克谢·纳瓦尔尼(Alexei Navalny)在2020年8月被一种名为“诺维乔克”(Novichok)的军用级神经毒剂毒害。这一事件震惊了国际社会,并导致了德国与俄罗斯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事件的发生和初步调查:

2020年8月20日,纳瓦尔尼在乘坐飞机从托木斯克飞往莫斯科途中突然感到不适,飞机随后紧急降落在鄂木斯克。他在鄂木斯克的一家医院接受了初步治疗,随后因情况危急,被转移到德国柏林一家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在柏林夏里特医院(Charité University Hospital),纳瓦尔尼的医生团队对他的病情进行了详细的检查。他们注意到纳瓦尔尼出现了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并且对常规解毒剂没有反应。
出于对潜在毒物中毒的怀疑,夏里特医院的医生们采集了纳瓦尔尼的样本,并送往了德国联邦国防军的生物化学部门进行专业分析。

德国联邦国防军的分析结果:

2020年9月2日,德国政府正式发布了一份声明,公布了联邦国防军实验室的分析结果。声明称, 检测结果明确表明,纳瓦尔尼的样本中发现了“诺维乔克”类神经毒剂的痕迹。
“诺维乔克”是一类在苏联时期研发的、具有高毒性的有机磷化合物,属于化学武器。其特点是,在极低的浓度下就能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并且具有非常强的渗透性,难以被检测和清除。
德国政府的声明强调,这一检测结果是“毋庸置疑”的,并认为纳瓦尔尼“是被某种含有神经毒剂的化学制剂毒害的”。

德国政府的立场和后续行动:

基于联邦国防军的分析结果,德国政府(包括时任总理默克尔)明确表示,纳瓦尔尼是被“蓄意毒害”的,并将其归咎于俄罗斯政府。
德国政府的立场是,只有国家才有能力接触、制造和使用这类军用级神经毒剂,因此俄罗斯政府是事件的责任方。
德国政府随后采取了一系列外交行动,包括召见俄罗斯驻德大使,要求俄罗斯就此事件做出解释。同时,德国与法国等欧盟国家一道,推动对俄罗斯实施制裁。
此外,德国也与欧安组织(OSCE)的化学武器专家合作,寻求独立的验证和支持。欧安组织和法国也独立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俄罗斯方面的回应:

俄罗斯政府强烈否认与纳瓦尔尼中毒事件有关。他们认为德国的指控是“没有根据的”,并指责德国是在“散布虚假信息”。
俄罗斯方面强调,在纳瓦尔尼被送往德国之前,俄罗斯医院对他的检查并未发现任何毒剂的迹象。他们还声称纳瓦尔尼在俄罗斯的飞行过程中可能服用过非法药物,导致了健康问题。
俄罗斯拒绝为事件承担责任,并要求德国提供“确凿的证据”,同时拒绝德国关于进行联合调查的提议。

其他方面的看法和争议:

国际独立调查: 一些国际组织,如禁化武组织(OPCW),也对纳瓦尔尼的样本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与德国相同的结论:纳瓦尔尼中毒使用了“诺维乔克”类神经毒剂。
证据的可靠性: 尽管德国政府公布了其科学证据,并得到了其他国家的独立验证,但俄罗斯政府一直对其证据提出质疑。部分支持俄罗斯的评论员或团体也试图淡化或否定毒害的说法,或者暗示是其他国家制造的陷阱。
政治动机的猜测: 由于纳瓦尔尼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批评者,并且在2020年俄罗斯国内政治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俄罗斯政府有动机对纳瓦尔尼进行打压。然而,俄罗斯政府坚决否认这一说法。

总结来说,德国政府的说法是基于其联邦国防军实验室对纳瓦尔尼样本进行的专业化学分析,该分析明确检测到了“诺维乔克”类神经毒剂。这一结论得到了其他独立机构的验证。然而,俄罗斯政府一直否认与此事件有关,并质疑德国提供的证据。

目前,从德国政府及其盟友的角度来看,纳瓦尔尼被“诺维乔克”毒害的说法是真实且有确凿证据支持的。但从俄罗斯政府的立场来看,则完全否认这一说法。这一事件仍然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议题,并且其最终真相的完整披露和责任的追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信息和政治动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的消息:


纳瓦尔尼已经不咳嗽了,已经不昏迷了!


我们看看纳瓦尔尼之前发的声明

(早报讯)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纳瓦尼(Alexei Navalny)疑遭人下毒陷入昏迷,目前在医院留院观察,且需要使用呼吸机。
纳瓦尼发言人亚米什星期三(19日)在推特表示,纳瓦尼周三早上由托木斯克返回莫斯科期间,在机上感到不适,出现中毒迹象,其后飞机在鄂木斯克紧急落降后立即送院。
亚米什怀疑纳瓦尼早上饮用的茶混杂毒素,并引述医生指由于是热茶,毒素很快被吸收,纳瓦尼现时仍未恢复意识。发言人并没有说相信是谁毒害了纳瓦尼,但表示警方已前往医院调查,预计将在星期四晚些时候进行医学检查。

我有几个问题在:

第一,我们假设纳瓦尼发言人亚米什说的都是对的,就是喝杯茶毒的。

第二,我们也相信德国的调查结果也都是对的,就是“诺维乔克”军用级神经毒剂毒的。

这诺维乔克是什么垃圾毒药?喝都喝不死?

从他中毒到最后到德国进行救治,两天多的时间,都毒不死他?

我也不用什么“诺维乔克”这类的神仙,我给他整点毒鼠强,我看他死不死。


而且之前纳瓦尔尼自称是中过毒的,比如说在莫斯科搞游行,被抓紧去了,然后被普京下手毒昏迷过。

“被抓紧去了普京还要毒死他”

在俄罗斯,有一万种办法让纳瓦尔尼活不到明天早上。

比如说制造一起假车祸。纳瓦尔尼失足。

实在不行,还可以说纳瓦尔尼上吊自杀了啊。

恋童癖小岛岛主杰弗瑞·爱泼斯坦不就在美国人监视最严密的监狱里面上吊自杀了么?

美国人做得,普京就做不得?

看不起KGB,还是看不起FSB?

而且纳瓦尔尼不是说一两次中毒,他已经自称四次中毒了。

在俄罗斯境内,四次中毒都弄不死他。

看不起谁呢?


1978年马尔科夫被毒伞尖戳一下,就戳死了。

而纳瓦尔尼喝杯茶都喝不死。

19日纳瓦尔尼中毒,送到鄂木斯克医院,此后纳瓦尔尼发言人要求转移到德国治疗,22日俄罗斯批准。

俄罗斯专门批准以后,纳瓦尔尼运到德国就是为了揭露普京用“诺维乔克”毒死纳瓦尔尼。

普京简直是个弱智啊。


我并不是说不相信西方的报道,但是西方的报道要有一致性。

一方面把普京塑造成世界上最残忍,最狡诈的KGB

一方面具体的事件,又几乎点着普京的鼻子说他无能。

哥……给点面子,报道不要前后矛盾。


然后现在绿党吵吵着要求“终止北溪二号线”。

哈,知道了,知道了。

user avatar

有一说一,普京的修养是真的好,被同一个人用这种low穿地心的手法连续碰瓷数次,居然还能忍着不真下手除掉他。

他要走人还马上批准,让他来去自由,大放厥词也不理会,你说是那就是,你说啥就是啥,真就不辩经。

全程冷眼坐看小丑表演,一言不发,是真的有格调。

这事反映出了三点

1冷战宣传手法千头万绪,总结下来无非一句话,泼粪有理。西方在美苏冷战期间实际上是有相当高明的破粪手法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一滴血3,先用激烈战斗的炫酷场景清空观众大脑,然后往里灌政治宣传,既实现了政治需要,又赚了票房。而现如今,随着冷战胜利后西方集体性的忘乎所以文恬武嬉,他们的泼粪功力日渐消退,已经从大制作退化成了草台班子并进一步退化成了街头卖艺,真就用进废退。

2这种泼粪手法照理来说破绽百出,但西方民众很显然多多少少还是信了,而他们一边盲信这种低水平泼粪手法一边声称他们以外的人都被洗脑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老实说,这有点可怕。

3纳瓦尔尼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总是幻想着有一个什么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黑暗大魔王,时刻准备着要用各种精巧复杂的带阴谋或者稀奇古怪的秘密武器来对付他们,并进而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真对付你这种玩意儿,一根打狗棍就完事了,哪儿用得着大费周折的去搞什么“军用级神经毒剂”?

user avatar

“大哥,你是了解我的,要是我出手,没人能活着进ICU。”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政府指控俄罗斯反对派领袖阿列克谢·纳瓦尔尼(Alexei Navalny)在2020年8月被一种名为“诺维乔克”(Novichok)的军用级神经毒剂毒害。这一事件震惊了国际社会,并导致了德国与俄罗斯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事件的发生和初步调查: 2020年8月20日,纳瓦尔尼在乘坐飞机从托木斯.............
  • 回答
    德国政府宣布对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在德国的子公司实行托管,这一举措无疑是两国关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影响绝非仅仅停留在能源领域,而是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到经济、政治、安全乃至社会等多个层面。能源领域的连锁反应:首先,托管的直接后果便是德国对能源供应的控制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尽管俄罗斯天然.............
  • 回答
    关于“庚子赔款”与美国及多国是否用该赔款培训中国人留学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国际协议、资金用途及后续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详细说明: 一、庚子赔款的背景与起源1. 历史事件 1900年,八国联军(美、英、法、德、俄、日、意、奥)为镇压义和团运动,攻入北京,迫使清政府签.............
  • 回答
    “德国是欧洲最后的希望”这个说法并非一种普遍接受的、板上钉钉的事实,而是一种带有特定历史、政治和经济背景的观点或论断,它试图表达在当前欧洲面临诸多挑战时,德国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和可能提供的解决方案。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德国在欧洲的经济主导地位: 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德.............
  • 回答
    “德国越来越像第三世界国家”这种说法,听起来着实令人惊讶,毕竟德国在很多人印象里一直是工业发达、社会稳定、福利健全的现代化强国。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其中往往包含了一些观察者基于特定领域的变化和感受,进而得出的一个带有批判性和警示意味的论断。这种说法并不是说德国的经济总量、科技实力瞬间崩塌.............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曾经的二战轴心国,在战后凭借经济腾飞和国际合作,成为了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尽管他们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关于它们能否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的讨论,似乎总绕不开一个核心的障碍:历史。要理解为什么说德国和日本“永远不可能”加入五常,我们需要深入剖.............
  • 回答
    “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这句说法,并非出自某一个特定的人或某一个固定的文献。它更像是一种长期以来在西方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圈中逐渐形成的刻板印象,是无数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文化交流和民间观察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二分法的标签,虽然简化了复杂的文化特质,但确实抓住了许多人在观察和理解这两个国家民族性格.............
  • 回答
    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投下反对票,确实是出于对自身国家利益的深思熟虑。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支持谁”的标签,深入探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考量,特别是其核心利益的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不干涉内政”。这一原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历程和对国际.............
  • 回答
    德国记者的一番话,无疑是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国际舆论场上激起了层层涟漪。将“记者”与“间谍”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划上等号,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信息时代下国家安全与新闻自由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博弈,以及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首先,我们得承认,从理论上讲,记者和间谍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交叉点”。.............
  • 回答
    你的德国亲戚这么说,其实也情有可原,毕竟他们生活在德国,接触到的信息和现实情况跟我们不一样。不过,咱们也不是完全没法反驳,关键在于怎么说,把道理讲清楚。首先,关于“便宜”这件事,这得看你怎么比了。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这是个挺关键的概念。咱们.............
  • 回答
    关于德国一周休息2天半、一年平均156天不上班、每周工作四天这种说法,我听我那在德国的朋友也聊过类似的话题,虽然不能说完全是“假的”,但要说普遍真实、每个人都是如此,那也有些夸张了。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关于德国工作文化和假期制度的特点,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一周休息2天半”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
  • 回答
    理解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复杂解读以及不同政治立场可能存在的观点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集体责任、战争罪行、民族罪责等敏感且充满争议的领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左派”这个标签可能带来的过度简化,而是去理解可能存在于不同群体中的具体论调以及这些论调背后.............
  • 回答
    关于史塔西(Stasi),一个在冷战时期让无数人心生畏惧的名字,如今在很多人心中却似乎蒙上了一层“不那么坏”的色彩,甚至被一些曾经生活在东德的人们描绘成“好的”。这种截然不同的认知,背后是复杂的历史、个人经历以及不同立场和解读的交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史塔西的确是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思想和实践的深入理解。与其说一战德国“只是靠国力”,不如说是一战德国的军事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工业基础之上,但其战术思想在面对新的战争形态时,显露出了一些局限性。而二战德国,特别是其闪电战,则代表了对战术理念的革命性突破。我们不妨从.............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真是有点戏剧性,也挺有意思的,反映出当下网络文化和一些身份认同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得捋清楚这几件事儿:德国人雷克(Rick)说了“Negar Kordi 是脑残”这句话,然后Negar Kordi的粉丝们(我们姑且这么称呼)把他召唤到了知乎,希望他能跟“外国自干五”来一场“大战”。雷克.............
  • 回答
    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误解,其实不然。德国人大部分说的还是德语,英语在德国的普及程度确实很高,但远未达到“大部分”的程度,更不能替代德语成为日常交流的主体。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试着剥掉那些“AI味”的壳,感受一下真实情况:为什么会有“德国人大部分都说英语”的说法?这种感觉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德国人说话速度很快,甚至有点咬牙切齿的感觉,仿佛要把每个音节都用力挤出来。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背后藏着语言本身的特点、文化习惯以及我们这些学习者自身的感知。首先,我们要明白,“快”这个概念是相对的。我们之所以觉得德国人说得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自己还在努力理解每一个单词,每一个语.............
  • 回答
    日德兰海战,这场被誉为“海战的绞肉机”的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舰队决战。它发生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在北海的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这场海战的结果,至今仍是军事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它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看似矛盾的局面:德国人声称取得了战术上的胜.............
  • 回答
    很多人简单地将二战中德国的战败归咎于“缺油”,这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石油确实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但德国最终的失败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石油问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不是唯一的根源。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展现出事情的复杂性:1. 战略失误与帝国过度扩张.............
  • 回答
    关于俾斯麦号战列舰到底强不强这个问题,网上确实存在着两极分化的观点。有些人将其奉为神明,认为它是二战中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被过度吹捧,实战表现平平甚至可以说令人失望。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俾斯麦号在设计和建造之初,确实是德国海军的骄傲,也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