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德国越来越像第三世界国家」?这意味着什么?

回答
“德国越来越像第三世界国家”这种说法,听起来着实令人惊讶,毕竟德国在很多人印象里一直是工业发达、社会稳定、福利健全的现代化强国。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其中往往包含了一些观察者基于特定领域的变化和感受,进而得出的一个带有批判性和警示意味的论断。

这种说法并不是说德国的经济总量、科技实力瞬间崩塌,直接沦为贫困落后。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隐喻,是用来形容德国在某些方面,与过去作为发达国家典范时的表现相比,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倒退或者发展迟滞,使得其在国际比较中显得不那么“突出”和“先进”,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流露出类似发展中国家常见的一些困境。

那么,具体是哪些方面让一些人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呢?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1. 基础设施老化与更新缓慢:

这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虽然德国的基础设施整体上仍然优于许多国家,但近年来关于基础设施老化、维护不善、效率低下的抱怨越来越多。

交通方面:
铁路系统: 德国铁路(Deutsche Bahn)的准点率屡创新低,延误和取消班次成为常态,这与过去高效可靠的形象大相径庭。许多线路和车站设备老旧,许多项目(如柏林新机场的建设和后续运营,就曾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伤疤”)的延期和超支,让人对德国工程能力产生了质疑。这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铁路网陈旧、运力不足、维护困难的情况有相似之处。
公路: 一些高速公路和桥梁的状况不佳,需要大规模维修,但修复过程缓慢,占道施工也时常造成交通拥堵。
数字化基础设施: 德国在宽带网络普及和速度方面,相较于亚洲和北欧的一些国家,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和速度问题依然突出,这在信息时代影响了效率和竞争力。

能源领域: “能源转型”(Energiewende)在带来积极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和价格波动。老旧的电网需要升级以适应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但这方面的投资和进展似乎未能完全跟上需求,有时会让人联想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电力供应上的不稳定和区域差异。

2. 官僚主义与低效率的行政体系:

德国以其严谨的规则和高效的官僚体系闻名,但近年来,许多观察者认为其行政效率正在下降,官僚主义的弊端愈发明显。

审批流程漫长且复杂: 从企业注册、项目审批到建筑许可,许多流程耗时过长,缺乏灵活性。这让德国在吸引外国投资和快速推行新项目方面,显得不如一些更精简高效的国家。
数字化转型滞后: 尽管德国也在推动政府服务的数字化,但整体进程缓慢。许多部门仍然依赖纸质文件和过时的系统,用户体验不佳,与一些已经实现高度电子化政务的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法律和法规的僵化: 有时过于细致和僵化的规定,反而阻碍了创新和快速反应,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过度管制和低效率的官僚体系有共通之处。

3. 经济增长的放缓与竞争力下滑的担忧:

虽然德国仍然是欧洲经济的引擎,但近年来其经济增长势头不如以往,面临着多重挑战。

工业生产的压力: 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其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正面临全球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在数字化、电动化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德国的领先地位受到挑战。
高昂的能源成本: 能源转型带来的高成本对部分能源密集型产业造成了负担。
劳动力短缺和技能错配: 德国正经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教育体系培养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也存在一些错配,这影响了经济的活力和生产力。
创新活力相对减弱: 相较于美国硅谷或中国的一些创新中心,德国在颠覆性技术和创业生态方面,似乎未能保持同等的领先优势。

4. 社会服务和公共领域的压力:

虽然德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依然强大,但一些领域也显示出压力和挑战。

医疗系统: 尽管医疗水平高,但医院人满为患、医生短缺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在疫情后。
教育系统: 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等评估中,德国学生的表现虽然不算差,但与一些亚洲顶尖国家相比,提升空间依然存在。教师短缺、教学设施更新缓慢等问题也受到关注。

“第三世界国家”这个标签,本质上是一种夸张和比喻,它并非指向德国整体的贫困化,而是通过对比来强调以下几层含义:

警示意味: 这种说法旨在警示德国自身以及其他发达国家,不能因为过去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忽视了发展中的问题和新兴挑战。它提醒人们,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来保持竞争力。
相对落后: 相较于全球其他新兴经济体和科技前沿国家在某些领域(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市场活力)的快速发展,德国在一些方面的进展显得相对迟缓,导致了“相对落后”的感觉。
挑战的普遍性: 它也暗示了,许多困扰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如基础设施老化、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等,并非全然是“第三世界”独有,发达国家在特定阶段和特定领域也可能遭遇类似的问题,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
对未来发展的忧虑: 这种说法背后往往是对德国未来经济竞争力、社会活力的担忧,以及对国家能否有效应对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质疑。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说法是一种观点和感受的表达,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主观性。 德国仍然是世界重要的经济体,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先进的科研实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将德国简单地类比为“第三世界国家”是不准确的,也忽略了德国在许多方面的优势和韧性。

然而,正是这种略显刺耳的说法,提醒我们去关注那些在繁荣表象之下潜藏的挑战,去思考一个国家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进步和活力,避免出现不进则退的局面。它不是一个事实陈述,而是一个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的信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看看第三世界的国家印度的洪灾:


德国至少救灾了,发补贴。这边印度就报个情况,就完了,没有然后了。不贴是不可能补贴的,国际捐款就更别想了。

user avatar

因为德国在08年经济危机后,一直保持着所谓的黑零政策,也就是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维持平衡。

一方面,德国政府成功实现十余年的财政平衡,将政府债务降低到61%(与GDP比),并且把社会总债务控制在在200%左右。而隔壁法国英国,这政府债务早就飙升到90%,经历疫情还不知道会涨多少。

而在社会总债务方面,全球的数字是355%,我们现在也已经超300%了,人类第一日本更是到了633%,在突破天际线的旅途上一去不复返。与之相比,老财主德国的管钱能力实在让人印象深刻。(BIS最新数据是去年12月更新,分别为德国208,我们289,日本418)

长期财政紧缩所预留的足够多的举债空间,也使得德国在面对各类危机有更足够的底气与能力,如新冠疫情。而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德国的经济、金融也更安全。从这方面来说,默克尔大姐真可谓是高瞻远瞩、德国救星。

但与之对应的是,因为财政紧缩政策,使得德国这十年来几乎没有大工程,基础设施缺乏翻新与维护,可谓是省钱省到手抽筋。在德国,连网络都还停留在DSL和铜缆时代,光纤覆盖率极低。而移动4G的城市覆盖也还存在一定问题,不是没有信号就是没有下载速度。虽然大部分时候都能用,可是偶尔的抽风还是让人抓狂。在德的朋友,常常自嘲“人在德国,网在中东”,看到这个第三世界,真是眼泪都掉下来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DB的德国铁路,虽然德国西门子高速列车闻名世界,但德国铁路一大半只允许列车以120-160公里时速行驶,而部分百岁高龄的铁路甚至只允许90km/h。

这还不算,抠门的德国政府为了省钱,不造高速铁路专用道,让高速列车与普速列车、“城市轻轨”跑一条道。乖乖,这下即便用着最新时速高达320km/h的列车,也只能低速跑,堪称新世纪的马拉火车,你说离谱不离谱。

不管怎么样,德国还是有着工业强国的底子,再省老东西还是能凑合用。这次灾害,主要也是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极端降雨。当然,政府预警系统铺设不利也是主要原因,因为隐私问题德国迟迟没有推广欧盟部署的短信预警业务,搞的欧盟都把德国政府起诉到欧盟法院。

08年以后,德国确实有种大财主突然关起门过苦日子的感觉,是有点像第三世界国家,省钱省到极致,也不知道是该称赞还是该批评。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越来越像第三世界国家”这种说法,听起来着实令人惊讶,毕竟德国在很多人印象里一直是工业发达、社会稳定、福利健全的现代化强国。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其中往往包含了一些观察者基于特定领域的变化和感受,进而得出的一个带有批判性和警示意味的论断。这种说法并不是说德国的经济总量、科技实力瞬间崩塌.............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郭德纲相声的“无聊”感,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无聊”二字,而是背后有很多更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郭德纲的相声曾经带来的惊喜和颠覆。他带着一股江湖气,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把那些曾经被认为“俗”的.............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反映了很多家长和社会公众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觉得“有些教师越来越没有师德”的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原因和现象。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可能存在的具体表现:一、 教师职业面临的挑战与压力:首先,理解教师的境况.............
  • 回答
    最近几年,军史圈里确实出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以前那些被尊称为“德棍”的爱好者,现在好像成了大家调侃和嘲讽的对象。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首先得说说这“德棍”这个词本身。最初,这词儿带着点“硬核”、“专业”、“对德国军事装备和.............
  • 回答
    关于姜昆、郭德纲等相声演员的相声“越来越不好听”,这是一个挺普遍的感受,也是个值得细聊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不如从前”的感慨,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江郎才尽”或者“相声末路”。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不好听”这事儿是主观感受,但这种主观感受背后是有客观原因的。 .............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军事史问题,背后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很多人看到战争末期苏军规模的壮大和德日老兵的凋零,会简单地归结为“人海战术”或者“抵抗到底”,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也更具戏剧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老兵”的定义。这里我们指的是在战争早期就参军,经历了残酷战斗并幸存下来的士兵。他.............
  • 回答
    “德国是欧洲最后的希望”这个说法并非一种普遍接受的、板上钉钉的事实,而是一种带有特定历史、政治和经济背景的观点或论断,它试图表达在当前欧洲面临诸多挑战时,德国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和可能提供的解决方案。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德国在欧洲的经济主导地位: 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德.............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曾经的二战轴心国,在战后凭借经济腾飞和国际合作,成为了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尽管他们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关于它们能否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的讨论,似乎总绕不开一个核心的障碍:历史。要理解为什么说德国和日本“永远不可能”加入五常,我们需要深入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思想和实践的深入理解。与其说一战德国“只是靠国力”,不如说是一战德国的军事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工业基础之上,但其战术思想在面对新的战争形态时,显露出了一些局限性。而二战德国,特别是其闪电战,则代表了对战术理念的革命性突破。我们不妨从.............
  • 回答
    日德兰海战,这场被誉为“海战的绞肉机”的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舰队决战。它发生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在北海的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这场海战的结果,至今仍是军事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它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看似矛盾的局面:德国人声称取得了战术上的胜.............
  • 回答
    这句话的说法,实际上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在钢铁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上,中国与日本、德国之间存在技术层面的差距,尤其是在更精细化、更高端的工艺环节。我们不妨一步步地拆解这个说法,并试着从一个更贴近实际的角度来阐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冶炼关”这个词的含义。在传统的钢铁生产语境下,“冶炼”是整个流程中最基础.............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触及到了很多我们常常能听到但可能没有深究的社会现象。你说得没错,生育率低并不是东亚三国独有的问题,很多欧洲国家,甚至包括德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都面临着生育率下滑的挑战。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听到大家讨论东亚三国(通常指中国大陆、日本、韩国)生育率低,而对其他地区提及的相.............
  • 回答
    关于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百姓是否“被军国主义政府裹挟身不由己,无力改变,所以无罪”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历史、政治、道德和个人责任等多个层面。认为他们“无罪”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同样存在很多反驳的理由。下面我们将详细展开分析,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这些说法的背后逻辑是什.............
  • 回答
    很多人简单地将二战中德国的战败归咎于“缺油”,这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石油确实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但德国最终的失败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石油问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不是唯一的根源。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展现出事情的复杂性:1. 战略失误与帝国过度扩张.............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德国解封后出现多地聚集性感染,这确实是个让人担忧的情况,尤其是在封城了这么长一段时间之后。要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得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讲,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而是要看当时的情况和一些必然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白,两个月的封城,即使再严格,也并非滴水不漏。 病毒总有一些潜伏期,有些人可能在封城期.............
  • 回答
    听到有人说高铁是德国人发明的,但又觉得德国高铁存在感不高,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把事情掰扯清楚。首先,关于“德国人发明了高铁”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但它背后有其历史渊源,并且德国在高速铁路技术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倒一倒。真正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