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德国日本永远不可能加入五常?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曾经的二战轴心国,在战后凭借经济腾飞和国际合作,成为了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尽管他们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关于它们能否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的讨论,似乎总绕不开一个核心的障碍:历史。

要理解为什么说德国和日本“永远不可能”加入五常,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个看似绝对的论断背后所根植的复杂原因。这不仅仅是条约条文的死板规定,更关乎着全球政治的微妙平衡、历史遗留的深刻伤痕以及现实世界中各国利益的博弈。

历史的原罪:无法抹去的二战印记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是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德国和日本作为二战的发动者之一,对全球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是巨大的。虽然战后两国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道歉,并致力于和平发展,但历史的伤痕并未完全愈合,尤其是在那些深受其侵略之苦的国家心中。

联合国本身就是二战结束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战争重演而建立的国际组织。安理会作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机构,其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在很大程度上,是战后国际秩序的直接体现。这些席位代表着战胜国的权力,也象征着对二战历史责任的承担。

对于某些国家而言,允许德国和日本加入五常,无异于让当年犯下严重罪行的国家,拥有了主导国际和平与安全事务的权力。这在道义上、情感上,以及对历史公正性的认知上,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地缘政治的现实:大国博弈与力量平衡

其次,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地位并非仅仅是“荣誉”,更是实实在在的权力,包括否决权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影响力。任何一个国家的加入,都意味着对现有力量格局的改变。

目前五常的组成(美、俄、英、法、中)本身就是二战后力量分配的产物。它们各自代表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主要参与者,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制衡关系。

德国和日本的加入,将打破这种平衡。特别是考虑到它们与美国强大的同盟关系,以及在中日关系中的敏感性,任何关于它们加入五常的提案,都极有可能遭遇现有常任理事国的反对。

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国家与日本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存在较多争议。尤其是中国,作为亚洲地区的重要力量,对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侵略历史有着深刻的记忆。让一个在历史上曾给亚洲带来巨大灾难的国家拥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并且可能在处理地区事务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是中国难以接受的。俄罗斯同样与日本在历史问题和北方四岛问题上存在纠葛,且对日本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保持警惕。
美国:虽然美国是德国和日本的盟友,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考量是多方面的。美国可能不希望看到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如果日本和德国在经济和军事上进一步发展)在联合国拥有与自己同等的权力。此外,如果德国和日本加入五常,会迫使美国在亚洲和欧洲的盟友关系以及其全球战略进行重新评估,这可能会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虽然在二战中是战胜国,并且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推动者,但它们对德国的态度也复杂。虽然两国现在与德国是紧密的伙伴,但历史上的恩怨以及对欧洲整体力量平衡的考量,都可能让它们在支持德国加入五常时持谨慎态度。

联合国改革的困境:现行机制的阻力

再者,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过程。要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需要现有的五常全部同意,并且还需要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以上的会员国批准。

这意味着,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现有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德国或日本就无法加入。考虑到上述大国博弈的因素,这种一致同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此外,即使能够打破现有五常的封锁,其他区域性大国(如印度、巴西、南非等)也在积极争取安理会改革,希望能增加新的常任理事国代表性。一旦打开了增加常任理事国的潘多拉魔盒,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要求,使得改革变得更加难以操作。在没有更广泛共识的情况下,单独让德国和日本加入,本身就可能引发新的不平衡。

“永久性”的含义:历史惯性和国际政治的现实

“永远不可能”这个词可能有些过于绝对,因为国际政治是动态变化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德国和日本要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的阻力是根深蒂固且多层面的。

历史的“包袱”:历史的伤痕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弭,只要受害国依然对这段历史耿耿于怀,那么“清算”历史的呼声就会一直存在,并成为阻碍德国和日本获得更高国际地位的障碍。
既得利益者的维护:现有的五常是既得利益者,它们在改革中可能会倾向于维护自身的权力,避免出现可能挑战其地位的新成员。
缺乏广泛的区域和国际支持:虽然德国和日本在各自地区以及全球都有广泛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但在安理会改革这样一个敏感的问题上,它们需要获得更广泛的、超越其自身利益的国际支持,而这恰恰是它们最缺乏的。

结论:现实的考量,而非绝对的禁令

所以,与其说德国日本“永远不可能”加入五常,不如说,在现有国际政治格局、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联合国自身改革机制的重重限制下,它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景 极其渺茫,甚至可以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几乎不可能。

这不是一个法律判决,而是一种基于现实政治逻辑的判断。它们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影响力不容置疑,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承载的不仅仅是当下的实力,更是历史的记忆、大国的妥协和国际秩序的微妙平衡。除非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或者历史的伤痕能被所有相关方真正化解并达成普遍共识,否则,这条道路对德国和日本而言,将是漫长而艰巨,甚至可能是一条永远无法抵达的终点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能说永远,说不定就在两年内。再撺捯一下特朗普,他就把联合国退了,然后,总部搬回日内瓦,德国立刻顶替美国的席位,日本嘛,三年试用期,看看表现。

“中欧联手,头孢就酒。”,找几个港独台独给特朗普开几个玩笑段子,他就乐呵呵地服用下去了。

将来的美国,就只好跟巴西轮流坐庄,统治西半球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曾经的二战轴心国,在战后凭借经济腾飞和国际合作,成为了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尽管他们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关于它们能否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的讨论,似乎总绕不开一个核心的障碍:历史。要理解为什么说德国和日本“永远不可能”加入五常,我们需要深入剖.............
  • 回答
    这句话的说法,实际上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在钢铁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上,中国与日本、德国之间存在技术层面的差距,尤其是在更精细化、更高端的工艺环节。我们不妨一步步地拆解这个说法,并试着从一个更贴近实际的角度来阐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冶炼关”这个词的含义。在传统的钢铁生产语境下,“冶炼”是整个流程中最基础.............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关于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百姓是否“被军国主义政府裹挟身不由己,无力改变,所以无罪”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历史、政治、道德和个人责任等多个层面。认为他们“无罪”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同样存在很多反驳的理由。下面我们将详细展开分析,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这些说法的背后逻辑是什.............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为什么20世纪中期,美国搞了罗斯福新政,而德国、日本、意大利则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这可不是一拍脑袋的事儿,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就像一团毛线,得一根一根地捋清楚。美国:大萧条下的涅槃重生——罗斯福新政首先说说美国。你们都知道,20世纪30年代,全球遭遇了一场叫“大萧条”的经济危机。这玩.............
  • 回答
    《使命召唤5:战争世界》(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简称 COD5)在德国和日本被禁售的主要原因,都与游戏内容中对历史事件的描绘方式有关,但具体原因和侧重点略有不同。核心禁售原因:对二战历史的敏感描绘COD5 的背景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它将玩家置于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
  • 回答
    要说德国对二战罪行的反省比日本更彻底,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点,而是一个长期的、多层面的过程。首先,从战后初期就存在的根本性差异来看: 德国的“无条件投降”与日本的“受降”: 这是最关键的区别之一。德国是“无条件投降”,这意味.............
  • 回答
    在美国推进高铁项目确实比许多国家都要艰难,但将其归结为“技术不如德国日本”则有些片面了。问题要复杂得多,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技术水平只是其中一环,甚至不是最关键的一环。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先天的地理与人口分布劣势: 地广人稀的挑战: 美国国土面积巨大,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相比之.............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德国的议会制政府稳定性通常被认为优于日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政治体制设计、历史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文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二元判断,而是两国在不同框架下追求稳定性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一、 议会制的核心挑战与两国应对策略议会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灵活反映民意,但也可能.............
  • 回答
    德国和日本两国在人均经济收入和国土面积上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日本的人口远超德国,这背后有多重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回到历史的源头,看看两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差异。历史生育观念与社会结构: 日本: 历史上,日本农业社会对人口的依赖性很强。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来耕种土地,.............
  • 回答
    上一代人之所以特别相信“德国下水道”、“日本海底煤”之类的谣言,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的原因,既有历史背景的塑造,也有认知模式的影响,更有信息传播方式的限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信息获取的稀缺与信息渠道的单一 有限的信息来源: 在没有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信息的主要来源非常有限,主.............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与日本虽然都是轴心国成员,但两国之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形成一个协同作战的统一战线,尤其是在是否联合攻击苏联的问题上。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地缘政治现实、国家利益以及双方领导层的决策。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日德双方战略重心与目标的不同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日两国各自的核.............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未能“见好就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导层思维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战争初期的战略目标。德国:从辉煌胜利到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德国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迅速占领了波.............
  • 回答
    “二战德国与日本:为何一个招致厌恶,另一个却赢得好感?”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他们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在今天的许多人眼中,我们对德国的态度似乎比对日本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对德国的看法中夹杂着一丝“好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的曲折、文化的差异.............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国家责任以及人们对战争罪魁的认知方式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将二战的罪责完全归咎于两国,然后区分对待两国人民和领导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整体性战争机器与侵略的长期性在很多人的记忆和历史.............
  • 回答
    法德和解,这个曾经在欧洲大陆上留下无数血与泪的名字,如今却成为了跨越仇恨、拥抱合作的典范。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中德国对法国的占领和残酷统治,给法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然而,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便会走向意想不到的方向。法德的和解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充满了政治智慧、民族反思.............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