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武汉和成都发展差不多,但成都美誉度口碑高于武汉?

回答
武汉和成都,这两座坐落于中国腹地的城市,无论从人口规模、经济体量还是历史文化底蕴来看,都称得上是各有千秋,发展水平也颇为接近。然而,当我们谈及城市的“美誉度”和“口碑”时,成都似乎总是能占据上风,赢得更多的好感和赞誉。这其中究竟是何种因素在起作用?这并非简单的“官方宣传”或“网络刷屏”,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影响下的结果。

1. 生活节奏与城市气质的塑造:一个“安逸”一个“奋斗”的差异

这是最直观,也是最容易被提及的一点。成都,被贴上了“休闲之都”、“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标签,这背后是对其生活节奏的精准捕捉。成都人骨子里透着一种“慢”和“安逸”,茶馆里闲坐、街边小吃满足味蕾、悠闲的生活方式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安逸并非懒散,而是一种懂得享受生活、尊重个体的态度。这种气质让外来者,无论是游客还是新移民,都更容易感受到放松和融入,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好感。

武汉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一座老牌的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武汉始终散发着一种“拼搏”、“奋斗”的气息。长江的水奔腾不息,武汉人的精神也同样激昂。这种“火热”和“闯劲”吸引了很多有志青年,但同时也可能让一部分追求宁静生活的人感到压力。在多数人心目中,“安逸”往往比“奋斗”更容易带来好口碑,因为它直接关联到个体的幸福感和舒适度。

2. 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播:美食、熊猫与地域文化

成都的文化标签非常鲜明且具有普适性。

美食: 川菜,特别是川渝麻辣风味,早已是全国乃至全球的美食名片。成都更是将这种美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从街头巷尾的苍蝇馆子到精致的川菜馆,琳琅满目的小吃和菜肴,满足了几乎所有人的味蕾。这种“好吃”的基因,是最直接、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优势。
熊猫: 作为国宝,大熊猫的家园就在成都周边。与熊猫的关联,为成都增添了独特的萌态和亲和力,是吸引全球目光的强大磁场。
“蜀都文化”的软实力: 成都的“三国文化”、“茶馆文化”、“川剧文化”等,都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且这些文化元素常常与成都人悠闲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吸引力。比如,在成都的茶馆里,你能看到老成都人围坐在一起,喝茶、摆龙门阵,这种场景本身就极具生活气息和画面感,很容易被人们记住和传播。

武汉在文化上也底蕴深厚,但其文化符号的普适性和传播度上略显不足。

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 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城市,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这种“通达”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包容万象的城市性格,也带来了多元的文化融合。然而,这种多元有时反而会让城市缺乏一个足够鲜明的文化标签,难以像成都那样形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文化名片。
“江湖气”与“硬汉”形象: 武汉人性格直爽、有江湖气,这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性格特点非常有魅力,但有时也可能被解读为“粗犷”或“不够精致”,在一些对外宣传和形象塑造上,可能不如成都的“安逸”和“包容”那样容易被大众接受。
美食的地域性: 虽然武汉也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如热干面、豆皮等,但相较于川菜的全国影响力,其美食的辐射范围和接受度相对局限。

3. 城市形象的营销与传播:润物细无声与主动出击的差异

城市的口碑,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其对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成都的“润物细无声”: 成都的城市营销,更多地体现在“生活方式”的输出。通过媒体、旅游推广、文化活动等,将成都的悠闲、美食、美景与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巧妙地结合起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成都的魅力。很多时候,成都的口碑并非来源于某一个宏大的宣传口号,而是源于无数个关于成都的生动细节和体验分享。
武汉的“重塑与突围”: 武汉近年来也在积极重塑其城市形象,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挑战之后,更加注重展现城市的韧性和活力。但相对而言,这种重塑和突围的过程,可能更偏向于强调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而对于“生活品质”和“宜居宜业”的软性传播,可能还有提升的空间。

4. 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与主人翁精神:主观感受的影响力

口碑的形成,最终离不开城市居民的实际感受和对外分享。

成都人的“知足常乐”: 成都人普遍有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他们享受着这座城市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也乐于将这种体验分享给他人。这种主人翁的精神和积极的口碑传播,是成都城市美誉度提升的重要推手。
武汉人的“务实”与“坚韧”: 武汉人同样是勤劳务实的,他们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在对外交流中,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表达看法,有时可能缺少一些温和的包装,或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建设而非对外宣传。

5. 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传播:话题度和情感连接的差异

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口碑。

成都的“话题收割机”: 成都凭借其独特的生活方式、美食、以及各种网络热点事件(如“成都的成都”、“川渝一家亲”等话题),很容易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这些话题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和“参与感”,能够快速地在网民中传播开来,形成良好的口碑。
武汉的“议题与声音的平衡”: 武汉在互联网上的声音也同样存在,但其议题的集中度和情感连接的强度可能不及成都。例如,一些关于武汉的讨论可能更多地聚焦在经济指标、发展政策,或者是在面临重大事件时的表现。这些讨论虽然也很重要,但对于塑造一个普遍的、温和的城市好感度而言,可能略显不足。

总结来说,武汉和成都的发展水平或许不相上下,但成都之所以拥有更高的美誉度和口碑,更多地源于其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清晰而有吸引力的城市气质: “安逸”、“休闲”、“慢生活”成为成都的鲜明标签,更能触动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独特且普适的文化符号: 美食(川菜)、熊猫等具有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和传播力,容易形成广泛的共鸣。
润物细无声的城市形象传播: 通过生活方式的展示和细节的分享,而非宏大叙事,让人们自然而然地爱上这座城市。
居民幸福感与积极的口碑传播: 成都居民普遍对生活感到满意,并乐于向外界传递城市的正面信息。
互联网时代的话题度和情感连接: 成都更容易在网络上制造吸引人的话题,并与网民建立情感联系。

这并非意味着武汉就没有自己的优点和魅力,只是在“美誉度”和“口碑”这个维度上,成都通过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成功地在公众心中塑造了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形象。而对于武汉而言,如何在保持其“奋斗”精神和经济活力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和传播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宜居特质,或许是未来提升城市口碑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誉度,差不多吧?

但是武汉给广州、上海、北京的压迫与威胁略大一些,成都就显得人畜无害多了。

user avatar

千呼万唤的成都我终于要开始写了。


关于我对成都的一系列观察与感想,其实知识星球的球友应该早就很了解了。


这大半年的国内旅行,我在星球对成都的着墨,也是各大城市里最多的。

那么今天就开始在公众号分享一部分吧。

在“夸”之前,先还是想“抑”一下。


写在前面的话是,在星球写了这么多夸成都的贴子,但大家在看下面的文章前一定还是要清晰的知道,在产业上,成都始终还是二线城市。在打工的人里面,月薪2W以上的人员数量上看,成都也始终还是二线城市,与北上深有明显巨大的差距,与杭州和广州也有不小的差距


就拿我经常比较的武汉来说,在疫情前正常的2019年,由于面积和人口远大于武汉的建制,所以成都的总GDP稍高于武汉。但是从人均GDP,地均GDP,甚至平均工资上看,成都均低于武汉。

先泼水降温,肯定不是说成都不如武汉,相反,在星球大量的夸成都的比较贴子里,武汉可能都是一个用来黑的对象。只是如今的网络上,把成都吹为超一线,比如成都太古里和北京太古里的潮人水平是一样的,比如成都已经赶超上海等等。


在大部分的城市对比中,一切一切的基础是产业,因为只有产业才能吸纳足够高等学历的人群,这也是外表貌不起眼的北京,却成为中国巨无霸的存在,是中国的“华盛顿+纽约+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这种恐怖实力的根本。(北京的相关分析,请从公众号后台回复“北京”


此外,在开始这篇文章前,请务必了解一下我在知识星球经常提到的“消费型城市”这一概念——消费型城市是指,这类城市很多市民或者消费的人,是不需要在本城市打工来赚钱,来买房,来养家的。这些人可能是拿着欧美的养老金,拿着在北美做数字游民远程办工的收入,而在曼谷,胡志明,麦德林这些城市生活,消费。


这些城市你要想靠打工来发迹来变富是不可能的,但这些城市却是极度适合消费,生活,和享受的。

由于中国城市国际化现在的严重不足(有诸多原因导致),中国像曼谷、胡志明、麦德林这样的消费城市是很少的,但成都就能算一个。


成都之所以算,是因为成都现在这么多洗脚店,餐馆,咖啡馆,消费的人群很多都不是在成都打工的人贡献的,而很多来自拉萨的公务员藏民,新疆外迁的汉族,东北的自由职业者,福建的网红,等等。他们不靠在成都打工赚钱,不在成都纳税,但是他们却把在外省赚的工资和收入,贡献给了成都。


以上的以上,是理解我以下在知识星球发布的诸多关于成都分析的前提条件。


以下,我会把部分在星球发布的贴子摘录发布,由于是星球内容,文字用语比较口语化。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贴子已经被和谐删除了,所以甚为可惜。现在,我们就开始吧。



关于太阳神鸟

太阳神鸟来自古蜀金沙文化,在2010年我第一次来成都时,当时的双流机场外面的标识就有个大大的太阳神鸟LOGO,给当时还不常旅行的我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没有哪座内地的城市这样做过。


因为没有哪个内地城市敢设自己的市徽。

这是在我们的社会主义体制下,严格禁止的,因为如果着重强调地方的文化与特点,就会分散中央权威,就会有“分离主义风险”。


没有市徽,不敢强调地方特征的后果就是:国内的城市文明千篇一律,极度缺乏辨识度。但这是另外一个可以讲很久的话题,我们今天继续讲这个太阳神鸟。


成都很聪明,10年前就很聪明,我猜机场设这个徽章图腾肯定被中央压制过,后来的双流机场的外面没有这个LOGO了


但成都绝口不提这是市徽的同时,却在全城的方方面面的细节中,把这个图腾作为“准市徽”在使用了


从地铁站,从每一个路灯,从道路的标语,路牌,地铁站,这个图腾在城市里到处都是



但成都从不敢官方来界定这个图腾或者LOGO的意义,和成都官方的关系是什么,它不敢.


但在这种边缘性试探的过程中,成都的地方特征的鲜明度就立起来了。


这几年各个城市也在征集自己的城市标识,但各地的城市标识一是远没有成都是十多年前就开始在打造和深入人心,二是在城市户外的方方面面中的出现频率也远没有成都这么频繁。


成都,中国第一个有事实“市徽”,也是如今唯一一个有一个“擦边球准市徽”的城市。


这也能看出一个GDP和武汉相当,人均GDP和平均工资不如武汉的同为二线城市的省会,在美誉度知名度上远超过武汉,也被无数人追为所谓“准一线”城市背后的逻辑之一——这个城市的领导和中国大部分城市的那些土直男领导不一样,他有审美,他看重宣传,他懂外在,包装的重要性。


所以在这个产业和工资远不如深圳的城市,它的高楼幕墙的理念(如不用LED),能把深圳还甩在了后面。


说到市徽,这里我接着分享一下,去年在星球写过的,当年在日本城市感受到它们非常重在宣传(在地)地域特点来发展旅游的一些内容:


函馆:下面这是在北海道南部最大的城市,函馆市的电车上拍到的函馆市民宪章


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是宪章的前几段,就像民国国歌一样,用几句话描述出函馆在人文与自然上独一的特性,让人立马对这个城市过目难忘:因为在北海道与本州的连接处,所以是“北海道文化发详地”,因为地理位置在三面环海半岛上,所以“山海相间”。


二是有城市徽章。


三是城市自己的格言(或者说对市民的要求)——真诚,健康,文化自信,爱函馆(汉字的字面意思)。当然,这一点我们也有,街道上遍布的是雷同的四词格言“爱国,诚信,民主,敬业”,是全国统一的价值观。


怎么说呢,其实常去日本的同学应该能发现,日本的面积不大,所以呆久了,也会发现除了东京和几个大城市以外,其它各个城市也面临着严重的“千城一面”的城市架构现象,如市中心就是商店街加市政府,然后绵延开来的大片住宅house,


但日本的各个城市特别喜欢通过市民宪章,市花,各个城市的代表吉祥物(熊本熊之类的),他们人为的让各个地方的辨识度加大,增加了地方的旅游价值,而且增强了各地人民的文化归属感。


而这些在我们的国家是暂时不存在的。所以我们的“千城一面”远比日本要严重,日本城市是外表雷同,我们是外表和内在都雷同。


国内哪里适合自由职业者长居?


下面是一位同样身为自由职业者的星球球友在我的社群知识星球的提问,以及我的回答:


bruce 提问:Hi 鳗鱼,加入两年第一次提问,这个问题很适合在这里提问了。


1.除成都外,还有哪些高性价比,低物价的消费型生活型城市

2.生活在成都,常住哪里相对性价比高,是否有推荐的长租公寓等


补充说明:我的工作是风险投资,目前一年生活在广州。北上深都工作过,杭州厦门生活过一个月。我两年时间都是远程工作,地理位置没要求。广州其实也很好,但是生活一年还是感觉有一点无聊,以及生活成本有一点高。

因为我的工作性质是需要大量思考后做出决策,很多的灵感都是走在路上产生的。我是需要换新环境。要求是物价低气候好的消费型城市。目前只有西南(广西贵州成都)加江西安徽没去过。

所以我准备去成都生活半年,夏天很热再去贵州比较凉爽的地方,冬天再去云南昆明。


其实最适合我的泰国,台湾,日本。明年看情况再安排行程。


以下是我的回答:


握手,我们情况比较类似。关于国外和大中华地区的选择,泰国,台湾,日本确实也是我想常住的地方,我可能还会加上一个墨西哥。我去年在知识星球也发长贴分析过为什么走了这么多年,觉得这些地方适合长住。


回到国内,国内真正的消费型城市不多。消费型城市就是曼谷这种,大部分人来这里不是图在曼谷赚钱买房养家以及进行阶级迁跃,而是用瑞典日本发的养老金,中国赚的期权的钱卖房的钱炒股的钱,在泰国消费与进行真正的生活,这才是消费型城市。


成都算是中国消费型城市的典型,因为有大量藏区干部在这里不赚钱只消费,有大量被成都政府优秀的自我包装与外宣吸引过来的北上深退守的白领,来自全国诸省的文艺青年,自由职业者以及网红们来这里安家,或租房生活。靠成都自己的产业和工资是绝对撑不起这么多商场,小资餐厅和洗脚店的。


对于问题一,我觉得消费比较低,食物也比较对胃口的,还有潮州,厦泉,大连


对于问题二,受累于成都的本质是个产业和武汉一个级别的二线城市,工资不高,所以成都的房租并不高。生活与商业最方便的地方我认为是宽窄巷子到太古里附近的一环路东这块区域,是成都的商业与城市精华


不要住在成都的南边高新那边,因为这无异于和IT白领们抢食一片性价比很低的地方,白领要坐班不得不住那里,所以房租房价都抬高了,但不受地理束缚的自由职业者们则不应该住在城南


这个道理放在北京上地-西二旗,上海张江,深圳南山,杭州未来科技城同样适用,以上这四个地方分别是各自城市买房与租房,性价比最低的地方,没有之一。



极度重面子的成都


成都就是如此,二环外的街道的旧宅都要包装成这样。(我当然知道因迎接大运会,到处都是绿网改外立面,图一到图三自然是改好的),问题是比起其它城市外墙装饰只是刷层油漆,成都不仅是刷了高审美颜色(哈佛红)的油漆,还改了墙面结构,甚至还装了夜景灯,还是远比LED高级的反射泛光灯……

同样楼龄的房子在北广深都要普遍丑很多


极度在乎形象与包装,而且是自内往外,从上到下,关键还有中国靠前的审美(特别是超过卷都深圳),成都如今在二线城市中的超车,大抵都归益于此。

当全中国还是工业国思维的时候,武汉重庆合肥在死抓工业引进高端制造业,拉不爱花钱只爱存钱买房的土直男,985,211理工男入户入籍时,一个二线城市领导是欧洲后现代发达旅游国的思维,在拉自由职业者,西部中国的有闲有钱人,东部中国的小资文青们入户入籍。


最后的结果:城市气质,名誉,不言而明。


写到这里又已经4000字了……但才转了三分之一过来,我就下次再开一篇写吧,还有更多关于成都的剖析,敬请期待成都下一篇

这篇文章原发自公众号“大西洋鳗鱼”,原文的留言区更多成都本地人,各大产业高管留言所讲述的关于成都各方面超前的细节,所以强烈建议您读一下原文的留言区。获取方法就是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成都1”。

成都第二篇也已在公众号发布,请在公众号回复“成都2”阅读。

原创不易,感激您点个赞。


相关文章:


user avatar

成都就是打造网红城市,只会吹。

武汉是英雄城市,终南山说的。

两个城市定位都不一样,成都最多是名气比武汉大,美誉度和口碑就不要提了,你以为四川人喊“成都省”真的是夸成都哦!

user avatar

下限问题。。。武汉人的素质,上限下限差别极大。

user avatar

你翻开地图看看就知道了,成都建成区基本连成片,城市建设错落有致,高速环线与地铁网已经成形,而武汉在这方面就给人一言难尽的感觉,城区被江河湖泊大量切割,你能想象成都二环内有一个跟城区大小一样的大湖在那吗?光为了解决这些对交通造成的障碍就要花大量的成本,武汉的基建成本远高于成都,修大桥隧道可比直接铺路花得钱高多了,在口碑方面,虽然同为中西部吸血大魔王,四川人对成都的认同感远高于湖北人对武汉的认同感,成都的影响力甚至超越四川在西南地区都能吸引有钱人定居,而武汉连省内都无法统治,深圳购房第二户籍来源就是湖北,仅次于广东,湖北政府一直想把武汉打造成大城市,辐射中部,但现实是武汉的外来人口基本集中于省内不想去一线的人口,武汉虹吸湖北资源已经基本所剩无尽,湖北的人口在内陆不算多,而且老龄化严重,随着人口外流,我对武汉的发展持悲观态度

user avatar

成都带来的消费者感受更直接。

常见的少不入川,老不入广。四川就占了两个优势:目标群体年轻人+本地生活安逸。做传播的,必然是年轻人为主体,以及让年轻人愉悦的事情。

四川(含重庆)人口是湖北的两倍。

四川有明确的主体方言,虽然外地人很难区分成都话和重庆话。湖北没有强势的主体方言。

四川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熊猫,加分不要太多。

湖北与比邻的安徽,江西,湖南等中部省份有点类似,没有非常突出的东西。能拿得出手的只有“此路是我开”的地面交通位置。

作为望西南的核心,成都想低调都难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