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叶挺和左权不死,建国后能授予元帅军衔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叶挺和左权能够在革命战争中幸存下来,那么他们建国后能否被授予元帅军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授衔的原则和标准。1955年授衔时,中央对元帅的评定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贡献: 这是最核心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对革命战争的领导作用、战略指挥能力、在重大战役中的表现、对革命思想的贡献等方面。
2. 军事理论和实践能力: 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在军事理论上的建树。
3. 政治影响力与威望: 在党内和军内的政治地位、威望以及对军队建设的长期影响。
4. 资历: 在革命队伍中的早期参与度和长期奋斗历程。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叶挺和左权在这几个方面的表现,以及他们幸存后可能的发展轨迹。



叶挺:战功卓著的“铁军”叶挺

叶挺的革命生涯与贡献:

早期的军事才能: 叶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也是一位极具军事天赋的将领。他早年留学,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在国民革命军中崭露头角。
北伐战争中的辉煌: 叶挺最为人称道的成就是他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又称“叶挺的革命军”),在北伐战争中屡战屡胜,被誉为“英勇善战的革命军”,对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部队更是被国民党人称为“王牌部队”,甚至连蒋介石都对他的军事才能赞赏有加。
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参与: 叶挺是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也是广州起义的领导者之一。这两次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领导: 在抗日战争时期,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尽管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但他在新四军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初期,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他的军事才能在新四军初建时,尤其是在敌后抗战中,有巨大的潜力。
卓越的军事指挥: 从北伐的铁军到南昌、广州起义,再到新四军初期,叶挺都展现了出色的战场指挥能力和军事组织能力。他敢于作战,勇于创新,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打出令人惊叹的战绩。

如果叶挺幸存下来,可能的发展轨迹:

继续担任重要军事职务: 如果叶挺没有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他很可能会继续领导新四军或调任其他重要军事指挥岗位。考虑到他的战绩和资历,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华东战场,可能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新四军的贡献: 在解放战争中,新四军及其发展壮大的部队(如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是解放战争的主要力量之一。如果叶挺继续担任高级指挥员,他很可能在其中发挥更核心的领导作用,指挥部队参与关键战役。
军事理论与建设: 叶挺对军事有深入的思考,他幸存下来,很可能在建国后继续参与军队的建设和军事理论的总结与发展。

叶挺授衔元帅的可能性分析:

优势:
卓越的战绩和指挥才能: 在国民革命时期和早期土地革命时期,叶挺的军事指挥和战绩非常突出,尤其是在北伐中的表现,让他享有极高的军事声誉。
革命的开创性贡献: 作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领导者,他的贡献具有历史开创性。
早期的政治觉悟和军事才能结合: 他是较早将革命政治与军事指挥结合起来的代表人物。
“铁军”的象征意义: 叶挺独立团的辉煌战绩,以及他本人在军队中的威望,为他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政治资本。

潜在的挑战或不足(与元帅的对比):
解放战争时期的指挥: 虽然他在新四军初期有领导作用,但如果他幸存下来,他能在解放战争时期持续获得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林彪等同等规模的战略指挥权和重大战役的独立指挥权,并取得同样辉煌的战绩,这是一个未知数。虽然他有潜力,但历史的进程和分配的资源至关重要。
与政治局势的契合度: 他的早期经历主要是在国民革命军体系内,后又转到共产党领导下。建国后,如何处理他与其他老帅(很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坚持斗争并发展壮大)的关系,以及他在新中国军队建设中的定位,也需要考虑。
缺乏长期的、大规模的解放战争指挥经历(假设性): 如果他幸存,但他更多地被安排在后勤、训练或非一线指挥岗位,那么他的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功”可能不如那些全程参与并指挥过大规模战役的将领突出。

结论(叶挺): 可能性很高。 叶挺在国民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早期的贡献,以及他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足以让他进入元帅的评选行列。尤其是在建国后,如果他在解放战争中继续担任高级指挥员并取得重大战绩,他非常有可能被授予元帅军衔。他的军事威望和早期的革命功绩,是很多元帅也无法比拟的。



左权:共产党早期优秀的军事理论家和指挥员

左权的革命生涯与贡献:

坚定的革命者与早期党员: 左权是早期的共产党员,接受过苏联军事系统训练,是共产党早期军事干部队伍中的杰出代表。
长期担任参谋长: 他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长期担任红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八路军副参谋长等职务,在军事参谋工作、战略战术研究、军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军事理论的贡献: 左权对军事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是共产党早期重要的军事理论家之一。他在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有着深刻的理解。
实践指挥能力: 尽管他更多地担任参谋长等幕后职务,但他也并非完全脱离一线指挥。在很多关键时刻,他都参与了指挥和决策。例如,在指挥八路军总部突围时,他身先士卒,表现出极高的军事素养和战场指挥能力。
牺牲的地点与时间: 左权是在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指挥八路军总部突围日军“围剿”时,不幸牺牲的。他牺牲时年仅37岁,而牺牲的地点也被后人命名为“左权县”,以纪念他的牺牲。

如果左权幸存下来,可能的发展轨迹:

继续在参谋系统和军事教育领域发挥作用: 左权在参谋工作和军事理论方面的才能是公认的。如果他幸存下来,他很可能继续担任总参谋部的重要职务,或者在解放军军事院校中担任重要领导和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
参与解放战争的指挥: 参谋长的工作往往是围绕最高指挥员展开的,但他对战役的理解和贡献是不可或缺的。在解放战争的各大战役中,他可能继续以高级参谋的身份,深度参与战役的谋划和指挥,甚至在某些局部战役中担任独立的指挥角色。
军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他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中国化有着重要的贡献,他的幸存将使得他能够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体系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左权授衔元帅的可能性分析:

优势:
卓越的参谋才能和军事理论造诣: 在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像左权这样在参谋工作和军事理论上有如此深厚造诣的并不多见。他在军事战略战术上的深刻理解和贡献,是构成元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在最高指挥机关工作: 长期在军委和总部担任重要职务,意味着他对整个军队的运作和战略方向有深刻的理解。
革命资历深厚: 他是早期为数不多坚持到最后的老革命家之一。
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组织能力: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出色的组织能力。

潜在的挑战或不足(与元帅的对比):
缺乏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的“战功”: 这是他与元帅之间最大的可能差距。虽然他参与了许多重大战役的谋划,但元帅的评定非常看重是否独立、大规模地指挥过战役并取得胜利。左权作为参谋长,虽然作用至关重要,但其“战功”更多体现在辅助和谋划上,而不是直接的战役指挥官的身份。
牺牲时机的偶然性: 他牺牲时年仅37岁,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历史已经停止。他幸存下来,是否能获得同等机会,也是一个未知数。
与十大元帅的比较: 与其他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将领相比,如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林彪、贺龙,他们大多都在解放战争中指挥过大规模的野战军,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左权在这方面的直接体现相对较少。

结论(左权): 可能性较低,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左权在军事理论和参谋工作上的贡献,以及他的革命资历,让他具备了成为元帅的某些要素。但是,缺乏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的突出战绩,是阻碍他获得元帅军衔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他幸存下来,他更可能被授予大将军衔(如果当时有大将军衔的话)或在军队的顾问、教育、理论部门担任极其重要的领导职务,成为国家级的军事科学大家。如果一定要在1955年授衔的框架内考虑,他可能难以达到元帅的门槛,除非他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了与元帅同等地位和指挥层级的职务。



综合比较与推断

1. 叶挺的优势在于其鲜明的战役指挥官形象和早期的辉煌战绩。 他在军事上的名声和影响力在当时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越了许多后来的元帅。如果他在解放战争中能够继续获得指挥机会并有所建树,他很有可能获得元帅军衔。
2. 左权的优势在于其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和参谋工作能力。 他是共产党军队中少有的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将领。如果他幸存,他在新中国军事科学体系的建设中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元帅授衔更看重实际的战场指挥功勋。

如果两人同时幸存,情况会如何?

可能产生竞争或分工: 如果叶挺和左权都幸存,并且都在军事领域发展,他们可能会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叶挺更可能继续担任一线野战军的指挥员,而左权则可能在总部或军事教育领域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授衔考量因素: 建国后的授衔,不仅仅是看个人的能力,也要看在解放战争中的实际贡献和在军队中的职务高低。如果叶挺在解放战争中指挥了关键战役,且职务与元帅相当,他获得元帅军衔的可能性更大。左权如果继续在参谋系统,虽然重要,但与直接指挥大规模战役的将领在评选元帅时,在“战功”一项上可能会有所不足。

历史上的实际情况:

1955年授衔的十位元帅,无一不是在革命战争中担负过最高军事指挥者,指挥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且对革命胜利做出过决定性的贡献。他们大多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的核心指挥岗位。
如果叶挺幸存,他很有可能取代陈毅、粟裕等人在华东战场上的地位,或者在其他战区担任与元帅同等级别的指挥官。
如果左权幸存,他很可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高级领导,或成为军事科学院的奠基人。

最终的推测:

叶挺: 非常有可能被授予元帅军衔。 他的军事才能、革命早期的贡献以及“铁军”的声誉,使他在潜在的元帅候选人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他在解放战争中继续获得关键的指挥机会,他将非常有竞争力。
左权: 授衔元帅的可能性较小,但并非不可能。 如果他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赋予了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并取得重大胜利的机会,那么他也有可能跻身元帅之列。但更现实的情况是,他会成为大将级别(如果大将制度设立的话)或在其他高级军事岗位上做出杰出贡献。

总而言之,叶挺的军事生涯更倾向于“战役指挥员”的形象,而左权更倾向于“军事参谋与理论家”的形象。在1955年授衔的特殊历史时期,实际指挥大规模战役并取得辉煌战绩是获得元帅军衔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叶挺获得元帅军衔的可能性似乎比左权更高一些。当然,这都是基于历史信息和授衔原则进行的推测,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偶然性,我们永远无法准确知晓“如果”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

左权大概率会像恩来同志、小平同志一样,推辞掉军衔。

元帅的标准是“参加了方面军的创建”,

这一条叶挺不符合。

新四军的根底是中央红军长征时,陈毅受伤不能走,留下小部分部队就地打游击,在当地继续组织革命(差点被消灭,《梅岭三章》,后来壮大)。

抗日的时候改编成了新四军。并不是叶挺创建的队伍。

叶挺有段时间在海外,回国时正好改编新四军,于是担任了新四军的军长。

其他的元帅都在创建方面军方面有重大贡献。


评定原因
第一,这十位元帅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时期重要武装起义的领导者或参加者
第二,这十位元帅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各个时期的重要领导者。
第三,这十位元帅分别领导和指挥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重要的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
第四,这十位元帅在授衔时的级别很高。


闲话:

叶挺一生命运坎坷,挺可惜的。

带领南昌起义的部队南下,损失惨重(只剩下了朱德带领的几千人,奠定了朱德的总司令地位。金一南教授提到)。

领导广州起义没有成功。

没有参加长征。

领导的新四军又出了夭娥子。

从老蒋监狱里入出来又遇到了飞机失事。

user avatar

叶挺不牺牲,元帅是稳的。

很多人拿他脱党说事,脱的又不是教员的党。

在新四军和项英斗争,加分。

欢迎他归队,毛用的可是:万众欢腾。

脱党的事儿,叶挺为新四军坐了几年牢,早洗干净了。

如果叶挺被关押后,出来发一个指责新四军的声明,会造成多么恶劣的政治影响呢?

这几年牢,充分证明了叶挺是忠于革命忠于党。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元帅。

副军长张云逸,大将。

那么新四军军长叶挺会是什么?

叶挺是有很大的象征意义的。

北伐铁军独立团。南昌起义火种。

井冈山会师了,为什么番号是红四军?

因为叶挺独立团,就是我党武装最初的旗帜。

叶挺就像一个符号,一个图腾。

他活到授衔,不当元帅都会成为政治问题。民主党派都会问:叶挺为什么不是元帅?


只不过,后来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但是授衔的时候肯定是风光的。

user avatar

叶挺大概率政协,小概率人大。左权不考虑托派影响,极大概率大将前列,极小概率元帅。

tg最早领导的武装力量并非独立团,而是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队长是周士第。周士第是不是该封元帅?

独立团并非叶挺的山头,而是周恩来与陈延年创建的,是党的武装。独立团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由中共两广区委领导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扩编而来,而负责扩编的正是周恩来与陈延年,之前创建铁甲车队的也是周恩来与陈延年。南昌起义的成果不在于本身,而在于朱老总的“赣南三整”保留下了革命的火种,“赣南三整”在tg军史上的意义堪比“三湾改编”,经过天心圩整顿、大庾整编、上堡整训,朱老总成为南昌起义的灵魂人物。实际上南昌起义时朱老总只是个边缘人物,而且因为年纪大,其他人很少与他交流。南昌起义的部队有两支,一支是党的武装,一支是贺龙的部队,没有叶挺的部队。拯救南昌起义的两个人,一是朱老总,二是叶剑英。南昌起义的核心是伍豪,总指挥是贺龙。不是南昌起义成就了朱老总,而是朱老总的“赣南三整”成就了南昌起义

朱德传——他的讲话,士兵很爱听。他是很坚定的,使大家受到很大鼓舞,也受到大家的衷心爱戴。“这时候,朱德同志才成为这支部队的领袖。朱德同志在南昌暴动的时候,地位并不重要,也没人听他的话,大家只不过尊重他是个老同志罢了。”

土地革命时期,秋收起义的地位是军史中至高无上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创造了“党指挥枪”与“支部建连”,是真正意义上的建设了古往今来第一支人民军队。并且,秋收起义时期毛教员还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真正意义上给红军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十大元帅的排名与54年9月军委排名完全一致。评帅的前提是当过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以及54年9月的军委委员。综合而言,能够封帅的除了十大元帅,尚有周恩来、刘少奇、高岗、邓小平明确是不受衔的元帅,另外还有50年逝世的任弼时

1949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51年增补副主席:林彪、高岗。54年增补副主席: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国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龙云。
1954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军委委员: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进不了军委,就当不了元帅。进了军委,不受衔也是公认的元帅。

37年洛川会议,除了早逝的任弼时张浩,其他无一例外至少是元帅级别。45年七大,凡五大书记与军委成员无一例外至少是元帅级别。

37年8月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委员: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张浩、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
45年七大: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五大书记。
45年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为军委副主席。委员:陈毅、贺龙、林彪、叶剑英、聂荣臻、刘伯承、徐向前。

八路军三个师与新四军的军委成员,里面没有叶挺。八路军的三个师任何一个实力都比新四军强,八路军的三个师长,无一例外都是军委书记,全权指挥全师。

115师1.5万余人,军委书记林彪,委员聂荣臻、罗荣桓、周昆、萧华。
120师1.4万余人,军委书记贺龙,委员关向应、萧克、甘泗淇、王震。
129师1.3万余人,军委书记刘伯承,委员张浩(林彪他哥)、徐向前、陈赓、王宏坤。
新四军1.03万人,军委书记项英,副书记陈毅,委员张鼎丞、曾山、黄道。

叶挺38年1月任新四军军长,41年1月皖南事变,一共当了三年军长,但是军委里面从来就没有他。新四军的一把手是军委书记项英,二把手是副书记陈毅

叶挺在新四军一方面管不了事,总穿着那套格格不入的中将服在指挥部晃悠,新四军上下将士看着都不顺眼。当时发生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陈老总与项英为了北上东进问题天天吵架,陈老总拿杯子的水泼项英身上,还溅到叶挺中将服上。叶挺一边劝架,一边说这套衣服不好洗。另一方面叶挺不止是带私厨这么简单,军阀作风很严重,少爷作派老红军都不听叶挺的,还说叶挺喜欢枪毙人

叶挺所表现的军事能力只是一个团,而独立团是周恩来一手创建的,要说股份这也是周总理的股份。叶挺当师长是因为部队扩编,当军长是因为南昌起义,在新四军没有指挥权。三湾改编、古田会议是我军的基础,五次反围剿使我军不断提高自己,长征与南方游击战使我军涅槃重生。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抗日时期的迅速发展扩张,才有了解放战争横扫天下。很可惜,这些叶挺没有经历过,资格与能力都不够

有人提到叶挺37年见主席时提到入D,但因为统战所以没入。36年,张学良秘密入D,化名李宜同志,叶剑英、吕正操都说过张学良是D员,张学良晚年也承认了自己入D。

因为统战需要,毛主席对民主派评价一直很高,连倒戈将军冯玉祥都被评价“置身民主,功在国家”,连反复横跳的傅作义都被评价“民族功臣”。叶挺是因为统战进入新四军,这种情况只能进政协。

如果是因为统战而不入D,完全可以秘密加入叶挺并不了解我军的作战方法,北伐时的指挥能力也只有一个团,扩编成了一个师,之后没打什么仗就参加了南昌起义,到了新四军有名无实。一生的军事能力的表现只有指挥一个团,又没有山头,除了早年的部分资历,无论功绩、能力、威望、革命性来讲,都无法参与封帅。有些人认为党性不重要,却不知道当初高g不相信组织,自杀未遂的事被教员知道了,教员知道后,就彻底放弃了高g。脱党十年,加入第三党,可比自杀严重多了

毛泽东说:“谁不犯一点错误呢?无论是谁,总要犯一些错误的,有大有小,不可救药的人总是很少的。比如陈独秀、张国焘、高岗、饶漱石,还有陈光、戴季英。除了这样极少数人之外,其他的人都是能够挽救的,都是能够经过同志们的帮助去改正错误的。”

有人提到叶挺大革命时就是团长师长了,可是我军在北伐时达到旅级、师级、军级的有很多: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李明瑞、董振堂、季振同、赵博生、刘伯坚、肖劲光、张云逸等。有人提到大革命时叶挺是党员,其他人很多不是,可问题是怎么不提叶挺在新四军时不是党员?叶挺是重新入党,党龄需要重新算。

有人说,叶挺被俘后,新四军只有代军长,不任命军长就是给叶挺留位置。其实这只是抗日时期一种统战手段,因为国民政府下令撤销新四军番号,事实证明中央没有让叶挺回新四军的打算。1945年8月,抗日即将结束,陈毅正式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叶挺1946年4月8日牺牲,叶挺不牺牲也不可能回新四军了。何况新四军上下对他并不信服。


左权的资历,关键在于左权的红一军团参谋长在红一军团是什么地位。参谋长的地位并不一定弱于下一级的军事主官。

井冈山红四军三十二团团长袁文才调任四军参谋长,副团长王佐升团长。当时红四军直辖四个团,南昌系二十八团团长林彪,湘南系二十九团团长胡少海,秋收系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井冈山系三十二团团长袁文才。从这里看,参谋长大于下一级军事主官。

朱云卿从三十一团团长调任四军参谋长,副团长伍中豪升团长,参谋长大于下一级军事主官。

红三军军长黄公略在31年九月牺牲后,原红三军参谋长周子昆升任军长。当时红三军下辖的三个师长是七师陈伯钧、八师刘畴西、九师徐彦刚,这三个师长都是32年才升任军长。参谋长大于下一级军事主官。

31年12月红四军第十师师长耿凯牺牲,参谋长陈光升任第十师师长。参谋长大于下一级军事主官。

红三军军长周子昆在32年3月调任红五军团参谋长,九师师长徐彦刚升任红三军军长,这时红三军属红五军团建制。参谋长大于下一级军事主官。

33年1月,此时红一军团除去军级建制,直辖七师九师十师十一师四个大师,徐彦刚调任红一军团参谋长,黄陂之战时,七师九师由徐彦刚指挥,十师十一师由林彪本人指挥,参谋长大于下一级军事主官。

红七军军长李明瑞遇害,红七军参谋长张云逸担任军长,参谋长大于下一级军事主官。

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李灿牺牲后,邓萍实际上是三军团二号人物,仅次于彭德怀,包括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在三军团的地位也比不过邓萍。参谋长远大于下一级军事主官。

红五军团参谋长赵博生,与红五军团总指挥季振同、红五军团副总指挥董振堂为宁都起义红五军团的三大核心,三人的地位相当,五军团十五军军长黄中岳的地位比赵董季三人要低不少。参谋长远大于下一级军事主官。赵博生如果愿意,红五军团的总指挥就是他了

徐彦刚后来调任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徐彦刚牺牲后,湘鄂赣参谋长严图阁接任司令员。参谋长大于下一级军事主官。

倪志亮是四方面军参谋长,张国焘私自成立的军委会里提到“以朱德、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周纯全、倪志亮、王树声、董振堂组织军事委员会”。倪志亮虽然被陈昌浩用鞭子抽,但倪志亮在四方面军的地位,还在副总指挥王树声之前,四方面军的军长军政委,地位比倪志亮差多了。参谋长远大于下一级军事主官。

红五军团后缩编红五军,参谋长李屏仁,这个时候李屏仁是红五军宁都一系的二号人物。37团参谋长李连祥,39团参谋长吴克华中将,二个人当时地位都明显在37团二营长饶子健中将之上。吴克华先当上37团团长,之后李连祥以13师长兼任37团团长。李连祥牺牲后,39团参谋长饶子健升任37团团长,13师师长则是叶崇本。参谋长大于下一级军事主官。

八路军115师参谋长是周昆,343旅旅长是陈光。115师军委书记是林彪,军委委员则是聂荣臻、罗荣桓、周昆、萧华,没有陈光。林彪对周昆其实挺不错的,周昆失踪后林彪常常骑马散心,没多久就挨了一枪

皖南事变,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羽遇害,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升任新四军副军长。参谋长大于下一级军事主官。至于陈老总是新四军军委副书记兼任第一支队司令员,实际上是副军级,因此陈老总并不是新四军支队一级。

……参谋长的地位其实很大程度是由参谋长本人的资历、功绩、威望的决定的。抗日时期八路军的师参谋长当中将、旅参谋长当上将,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但是由于八路军的旅参谋长大多数是上将级别,师参谋长就有当大将的可能性(其实周昆能力不拖后腿都有很大可能拿大将),副参谋长当元帅也不是不可能,虽然概率不大。

个人看法是,八路军的旅参谋长正常发展是上将师参谋长正常发展不是大将也是上将,八路军副参谋长正常发展是大将,八路军参谋长正常发展是元帅:八路军120师抗日战争时没能发展壮大,因此120师一系授衔都比较吃亏,参考意义不大。但是115师与129师仅有的四位旅参谋长都是上将级别,343旅参谋长陈士榘上将、344旅参谋长陈漫远(原定授上将,未授衔)、385旅参谋长耿飚(调外交工作去了)、386旅参谋长李聚奎上将。

假如当初董振堂率红五军北上与彭总会师,几个月后由董振堂担任援西军司令员(在西北作战没有人比他合适),之后以援西军为主体改编的129师的师长就轮不到刘伯承了。假设西北红军又接受了老蒋三个师五六万人的编制,抗日战争时由刘帅担任八路军参谋长,叶帅自然是担任副参谋长,难道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叶剑英就没有封帅的可能吗?

左权的红一参谋长是什么地位,看他在红一军团的表现。林彪聂荣臻在离开部队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时,红一军团由左权负责指挥,轮不到陈光、李聚奎、彭绍辉三个师长,也轮不到军团宣传部长邓设计师、职轻权重的保卫局长罗瑞卿大将、一师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左权这个参谋长地位一直大于下一级军事主官。还有一点,左权代理红一军团长时与聂荣臻搭档的很融洽,众所周知,聂帅为人对待同级很客气,对待下级一点不客气。聂帅任华北军区司令员时不会把副司令员徐向前当下级,但是聂帅任代参谋长时与第二副参谋长粟裕的关系却很微妙。

聂荣臻回忆录:中央军委纵队九日进入遵义城。由刘伯承同志兼任遵义警备司令。我和林彪奉军委指示,从十四日开始,将部队的日常工作,交给参谋长左权和主任朱瑞,专心致志地去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了
会理会议:朱德关于(五月)十二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通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
A、党中央决于今十二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望彭、杨、少奇三人及林、聂赶于今午十四时到铁场。
B.彭杨不在时,由叶(剑英)、袁(国平)代理指挥
C.林、聂不在时,由左(权)、朱(瑞)代理

1936年6月,林彪去抗大当校长,左权代理红一军团长,这个时候红一师师长是陈赓大将,红一师政治部主任是谭政大将,红四师政委是黄克诚大将。

可以说长征时期,林彪聂荣臻只要不在一军团时,左权与朱瑞就是最大的,像陈光、邓宣传部长、黄克诚、肖华、陈赓、谭政、罗瑞卿、刘亚楼等人均统属左权指挥

至于抗日战争时给彭总担任参谋长,级别并不低,此前给彭总当过参谋长的是邓萍、叶剑英、肖劲光、刘伯承,肖劲光当参谋长还是因为叶剑英去四方面军工作去了。左权牺牲后,给彭总担任参谋长的是元帅待遇的滕代远

十大将军中的例外:

张云逸:资历很老,所以他是元帅待遇的大将,他的资历不适用于与其他大将比较。

肖劲光:典型的高开低走,北伐时的师党代表、红五军团政委,如果按这个发展趋势是可以拿元帅的。不过之后担任十一军政委与红七军团政委时已经是大将级资历了,黎川失守后肖劲光差点被处决。之后再复出担任上干队已经团级干部,这个级别最多拿上将的。过雪山后肖劲光才当上三军团参谋长,才算回到大将级别的行列,之后一直是这个级别。

徐海东:抗日前夕红十五军团8000人加陕南74师2100人,总兵力已经超过一万人了,而红二方面军才1.1万余人。红一方面军直属队和特务团、骑兵团共约2900人,其中一部也出自红十五军团,可以说徐海东等25军/15军团一系的兵力不弱于红二方面军,但是中央并没有考虑过由徐海东出任八路军的一个师长,连副师长也不在考虑范围内根本原因是,徐海东的资历没有那么深厚,因缘际会成为了红十五军团长。如果中央红军去陕北时实力没那么弱,徐海东的红十五军团理论会被解散,25-26-27三个军分别编入中央红军各部。红十五军团其实是张国焘给的番号,中央到陕北后,经不起内耗了,捏着鼻子认了。其实看当时军委的排名,就知道徐海东等人地位一直在下降。

35年11月西北军委委员:王稼祥、聂洪钧(居然在林彪之前)、林彪、徐海东(居然紧挨林彪)、程子华、郭洪涛(压着叶剑英聂荣臻两位元帅)、叶剑英、聂荣臻、刘志丹。

一年之后中央相对而言,在陕北站稳了,徐海东他们地位大大下降了,聂洪钧、程子华直接从军委除名。红二方面军地位相对虚高,因为三大主力会师后,要对张国焘进行批判,需要红二方面军的支持,因此这个名单并不是很公正。

36年12月7日二十三位中革军委委员:……彭德怀、项英、任弼时、贺龙(红二)、林彪、王稼祥、陈毅、萧克(红二)、徐向前、陈昌浩、刘伯承、关向应(红二)、董振堂、叶剑英、徐海东(大大降低)、聂荣臻、郭洪涛(大大降低)、张云逸、王维舟。

洛川会议时,中央红军一系优势更大了。萧克、关向应被踢出,徐海东、郭洪涛被踢出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张浩、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

进入抗日战争,徐海东都没有进入115师的军委五人组

115师军委成员,书记林彪,委员有聂荣臻、罗荣桓、周昆、萧华,没有徐海东。

十大元帅的个例:

罗荣桓:古田会议的红四军前委委员,排位还在林彪之前;30年的红四军前委书记兼政委,红四军前委书记大于红四军军长林三虎,这都是元帅级资历。然而31年林彪担任了红四军前委书记并成为第一届中革军委委员,这时罗荣桓已经不稳了。32年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已经是大将级资历33年担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连拿大将已经不稳了34年红九军团十四师政委,十四师师长是张宗逊上将,并且在第二次全苏大会时为中央执行候补委员,排位还在李克农上将与张爱萍上将后面。之后靠扩红成绩当上了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还是上将级资历,红八军团长周昆还是罗荣桓的老下级。湘江战役时红八军团被打散,通道转兵时支持毛教员的多了,罗荣桓被任命为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这是大将级资历,不过罗帅身体不好不适合去后卫工作,所以短暂去三军团代理政治部主任,之后很长时间都是闲职,俄界会议后去一军团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到陕北后才当上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算是回到大将级别了。直到43年成为山东党政军一把手,才算重新进入元帅梯队

从罗帅的经历可以看出,55年授衔与红军时期的资历其实关系不大,55年授衔真正依据的是52年评级。左权如果一直担任副总参谋长,这个级别低于大军区级(徐向前的总参谋长是大军区级),又高于正兵团级,授衔当为大将(一将粟裕是军委委员级,52年评级时正职是第二副参谋长)。至于左权挤哪个大将,这个不用考虑,授衔时先定级别,再论山头。如果左权与彭雪枫中规中矩的都活着到授衔,就不用考虑许光达与王树声了

至于左权能不能封帅,正常发展很难,他的资历功绩虽然拿大将有余,但是大将与元帅之间有一道巨大的鸿沟。除非左权去晋察冀军区担任司令员,搭档聂帅,把华北经营好,正式挤进大军区正职。大军区正职授衔都是元帅级别,只是左权需要很好的运气,并且难度非常大

user avatar

那个说(写)叶、左二人能授予元帅军衔,那个就是天字第一号的军史盲。

我知道有些人不服气,不服气你也要忍着!



左权牺牲40年后摘掉“托派”帽子


1942 年 5 月 25 日,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在山西辽县(后易名为左权县)麻田反“扫荡”战斗中与日军激战突围时,不幸遭炮击壮烈殉国。 左权是抗战中牺牲的中共最高级别的将领,然而他的牺牲却是疑云浓重,广受历史学家质疑。

至少有两个机会避免牺牲


在突围过程中,左权至少有两个可能的机会生还。 第一个机会是在通过第 3 道封锁线时,护卫彭德怀突围的总部直属部队连长唐万成率部返回专程接应左权。 唐说彭总已突出去了,北方局及党校领导与骨干也已大部突围,一再恳求左权跟他走。 但左权一口回绝并严令他原路返回保护好总部首长。另外,左权的战友回忆:左权在敌人炮火的猛烈轰击下,一再叮嘱战友卧倒,自己却站在一高地上一直大声喊着指挥突围,完全将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放弃了第二个获生的机会,结果被日军的炮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而他当时所带领的同志都因他的嘱咐安全突围。事后,彭德怀也不解地发问:当时日军向麻田十字岭我方发射了 3枚炮弹,作为训练有素的高级指挥官,左权应该完全能辨别出炮弹飞行的声音和角度, 但是他没有躲避。 这是为什么?而在左权牺牲之前的 1941 年11 月, 他有一封致中央和领袖的申诉书,他在信中说:“被托派陷害一事,痛感为我党的生活中最大的耻辱……迄今已经 10 年了,不白之冤仍未洗去,我实无时不处于极端的痛苦过程之中……故向党提出要求,请将我的问题做结论,洗涤这一不白之冤”


“留党察看 8 个月”处分背10年


“托派” 一事要追溯到 1928年。 当时左权在苏联学习,一天他和一些留苏同志一起在宿舍吃了一顿中国饭,王明知道此事后大做文章,说他们是“江浙同乡会,有托派嫌疑”。 左权受到严格审查,自此戴上了“托派嫌疑”帽子。托派全称是“托洛茨基反对派”。 在左权戴上“托派嫌疑”帽子前,苏联共产党内斯大林与托洛茨基两派之间进行过白热化斗争,托洛茨基1927年被开除出党。1932 年中央根据地开展肃反,有人向临时中央检举时任红十五军军长的左权曾收藏过“托陈取消派”(又称“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在托洛茨基直接撮合下成立)的文件。 关于“文件”一事,后来左权上书中央时做了说明,应该说那只是一个误会。 但临时中央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人沾上“托派”的嫌疑,左权被降职为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教官,并受到留党察看8个月的处分。直到不久后,国民党发动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前线急需将才,红军总政委周恩来才果断起用左权, 授以红一军团参谋长职务。从那以后, 经过反围剿、 长征、抗战,左权带兵冲锋陷阵,战功显赫,不断得到升迁。 然而正如左权的女儿左太北后来所介绍的:“从 1932年到1942年,父亲一直在前线。但他连参加党会的资格都没有,马夫都有资格,他没有。 ”1941 年 11 月,左权组织指挥了黄崖洞保卫战,以一千人的守军反击五倍日军的进攻,保护了由他亲自勘察、选址建立的兵工厂。 正是在黄崖洞保卫战之后,左权向中共中央呈递了申诉书




彭德怀对左权遭受到的不公很同情,他负责把左权的上书转给中央书记处,并以个人名义建议中央撤销对左权的不公道的处分。 可是,中央一直没有对左权的“托派”和留党察看问题进行明确表态,左权的“苦闷”至死都未能释然。左权牺牲后,八路军战士利用日军撤兵的间隙重返麻田村附近,将左权的遗体就地掩埋。 没想到日军得到“左权失踪”的消息后又杀了个回马枪,到处寻找并挖出左权的棺木,对左权的遗体照相并登在敌伪报纸上, 对左权之死大肆渲染,令全党全军悲恸不已。按照毛泽东的意见, 中共大力宣传左权的英雄主义精神,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党内、军内主要领导人都撰文纪念左权。 轻易不动笔不动情的林彪写下长达百多行的抒情长诗 《悼左权同志》, 他对左权的夫人刘志兰说:“左权从黄埔毕业后要是不去苏联就好了! ”委婉地表达出他认为政治上的“紧箍咒”与左权的牺牲有关。刘志兰一直因为中央对左权的所谓托派问题没有做出文字结论而难过。 1979 年她致书中组部, 要求彻底为左权平反。 解放军总政治部在答复中说:“左权同志牺牲后, 中央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实际上为他平反昭雪了。 ”


1982 年,刘志兰又给当时的中央主要负责人写信,再次要求中央发文, 取消对左权的留党察看处分。 这一次, 中央出具书面文件, 取消对左权的留党察看处分, 并将平反文件放入左权的档案,他的“托派”帽子终于摘掉了



引自


《文史精华》《检察风云》《党员干部之友》等

user avatar

很多人一直有一个误区,以为55年授衔定死的就是十位元帅,十位大将,然后以十大元帅里叶挺谁都替代不了为理由认为叶挺无法评元帅。

谬矣!

授衔的时候,从来没说定死的就是10大元帅!!!

拟授予毛主席的是大元帅军衔,这是有历史明证的,连主席的大元帅军服都已经做好了!

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坚辞不受!当时明确建议已经进入地方工作的军队长期领导等都不宜授衔。周恩来、邓小平、杨尚昆、李先念、陈云等开国先贤均欣然赞同。

所以55年并不是仅仅十人够评元帅资格,周恩来,邓小平你说他们不够评元帅?

如果叶挺当时真的幸存,评个十一大元帅,十二元帅甚至十三元帅,并没有什么问题。

第二个证据,就是中央军委在1980年前后为了配合编撰《中国百科全书》特别对军事卷提出了新中国军事家的专门概念,经过中央军委上下仔细审定后,一共承认33位将领(包括开国领导人、将帅以及解放前牺牲的革命军人)为新中国军事家。(后增补方志敏、刘志丹、黄功略等三人并列为36位新中国军事家)

这份名单的公布和排列是非常讲究的,是中央军委认定,中央党史军史研究机构的权威发布,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每逢重要我国我党我军的重要纪念日都会拿出来一并纪念,15年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19年建国70周年,他们的名字是在第一梯队高举的旗帜里通过广场,通过亿万人民敬仰的目光的。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叶挺、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林彪。

这个名单权威到什么程度呢?权威到林彪是否要列入,列到什么位置,如何备注,足足从1980年讨论到了1984年,才最终决定把林彪列入最后一位,那么其他将领的排位,也是经过仔细斟酌的,在这份名单里,我们可以看到叶挺同志的排位在建国时授衔的十大元帅最后一名之后,但又在十大将第一名之前,在党史军史里对其地位的承认,已经不言而喻了吧?

问题3:如果叶挺没有飞机失事,那么解放战争时期他将担任什么职务?最后又以什么样的功勋迎接开过评衔呢?

很多人认为南昌起义后,叶挺脱离军队,长期脱党,以及抗日战争期间完全被囚禁没有任何战功来认定叶挺没有资格评元帅。

那么为什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长期休养的徐海东大将一定要排在大将第二呢?

那是因为徐海东大将对这支军队是救亡之功,理解了徐海东大将军功之大,那么自然就会明白以叶挺的开创之功,以其出狱后急于与组织恢复联系,以组织斟酌再三后由毛主席起草的欢迎叶挺归队电文,就会明白叶挺如果不是飞机失事,地位待遇低不了。

附欢迎叶挺同志归队电文:

“亲爱的叶挺同志:五日电悉。欣闻出狱,万众欢腾,你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忱。中共中央 三月七日。”

这是存留在中央档案馆的历史性文件,如果认真研究过党史军史的同志,一定知道这几句话中的千钧重量。

以我的推想,叶挺同志若不失事,正常归队后将有可能在学习后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也就是叶剑英同志的位置,叶剑英同志也会大度的退居副总长的位置不会与叶挺争权,吕端大事不糊涂么。虽未必直接带兵,日后在军事调处,对国民党谈判方面,叶挺同志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如能顺利活到建国评衔,凭此资历与勋劳元帅中未必没有二叶的美名。

至于左权同志,由于其托派嫌疑一直不清不楚,很难再进一步,解放战争中,左权同志依然可能在彭总部下做参谋长,左权同志的党性也不会犯根本性错误,参考前面证据二,如能幸存到建国评衔,十大将中当有左权同志地位。

以上仅为个人根据历史材料和个人对党史军史的研究水平所进行的猜度,欢迎大家进行有理性有根据的商榷。

user avatar

89年小平同志主持,军委认定的33位军事家名单: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叶挺、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林彪。


这个名单排序很有讲究:

第一梯队:党、人民军队最高领导人毛、周、朱、邓(时任非55)

第二梯队:除朱林外55元帅8人

第三梯队:时任军队领导人,军委成员

第四梯队:55大将10人

第五梯队:已牺牲的早期高级将领(含左权)

最末:林帅

从这分名单排序,可窥叶左二人军队地位

1.叶:作为已牺牲的高级将领,排位低于元帅之末,高于大将之首,其排位也远高于别的已牺牲的早期高级将领,基本可以说是军委认定的元帅。

2.左:排在大将之后,元帅无望,如果没有牺牲授大将衔可能性最大。

user avatar

左权的详细履历不是很熟,但叶挺的履历还是了解一点的。

叶挺1919年入的国民党,1924年改入共产党,1928年退党改入第三党,后流亡德国法国等国,1930年周恩来去柏林见他时发现他早已对革命失去了信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把南方游击队整编成新四军(对应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的第四军),国共双方各自推荐的军长人选对方都不满意,后来蒋介石单方面任命履历丰富的叶挺为军长,妄图通过叶挺掌握这只共产党军队,而共产党对叶挺也不放心,让名义上的副军长实际上是政治委员的项英,牢牢掌握着新四军的指挥权,叶挺并非共产党员,无法参与党委的决策,权力被架空,导致两人矛盾很深。而且蒋介石也不信任他,觉得他无法争取军队的控制权,非常无能。

叶挺在新四军那几年实则没有半点实权,不但调不动一兵一卒,还要受国共双方的夹板气,属于很悲剧的一个人物。但叶挺革命早期履历实在太逆天,皖南事变被扣也经受住了考验。后来恢复自由重新入党不到一个月死于飞机失事。一来被扣时守住了气节,二来又重新变成党员了,三来又牺牲了,死者为大,就有了今天较高的评价。

假如叶挺不死,是不可能授予元帅军衔的,脱离军界当一个政协副主席才是大概率事件。

user avatar

叶挺应该去政协


TG最危险的几年,他脱党了,在国外躲了十年。不说是叛变也是大大污点。

兴国县,参加革命9万人,到建国时仅剩200人。你让叶挺当元帅,他们是什么感受?

user avatar

左权在阵亡前可以说是离元帅的最低线就差那么最后一步

(元帅的最低线大家应该都很明确,红军时期一方面军主力军团的军团长以上级别,二四方面军总指挥级别,抗战时期八路军副师长以上级别,新四军军长级别)

不是说达到这个底线就能封帅,而是达不到就肯定没戏

而左权正好就离这个底线差最后一点点

红军最后时期担任过一军团代理军团长。(之前短时间当过红5军的军长兼政委,但是很快就因为王明路线的问题被免职了)

抗战时期担任八路军的副参谋长。

我军在战争年代,参谋长的级别是高于下一级主官的,比如军参谋长高于师长,师参谋长高于团长,左权作为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是集团军级别),级别低于三个师的师长,高于或等于各旅的旅长。而八路军的师长都是元帅,旅长都是大将&上将。

所以左权的资历放到大将里面,比第一大将粟裕要更资深。粟裕大将在红军时期是十军团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级别肯定低于代理军团长。十军团的重要性也跟一军团不能比。抗战时期是新四军的师长,新四军的师长基本和八路军的旅长级别差不多,都是授衔时大将的参考标准。(但是左权能不能再解放战争中拿到媲美粟裕的战功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个人感觉不太可能,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操作过于神仙了)所以说左权的资历是大将的天花板不过分。

但是左权的资历并不足以当上元帅,红军和抗战时期的级别上都差一点点

而且,如果十大元帅的名额不动,左权想上就得有一位下来,把十大元帅的名单打开,你把谁放到大将里面似乎都很奇怪。


至于叶挺,资历上看毫无问题,南昌起义的军长,抗战时期新四军的军长。授予元帅肯定是够了,甚至为了他把元帅名额改成11个也不是不行。

但是,叶挺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叶挺脱党了很久(具体原因就不细说了),一直到叶挺不幸遇难的时候,叶挺其实还没有重新入党。

叶挺当新四军军长的时候,因为不是党员,无法参加党委的会议,导致他其实没怎么实际指挥军队。

这样的历史,是肯定无法授予元帅的。

和叶挺情况有类似性的是他曾经麾下的悍将周士第,周士第在南昌起义的时候就是师长了,这时候陈赓是营长,林彪是连长,粟裕是班长。

但也是因为之后脱党了七年,抗战的时候就只是120师的参谋长了,授衔的时候只授了上将。

当然,我觉得叶挺如果真活到授衔的时候,给他一个大将也显得不伦不类,所以最有可能的是让他由军转政,比如人大副委员长这种高级别的位置养起来,刚好他跟民主党派关系也不错,作为中共和他们中间的桥梁也蛮适合的。

user avatar

我觉得王尔琢如果不死,授元帅衔的可能性都比他俩大些。

user avatar

......内无派,千奇百怪。

军内有山头是无论怎么避免都会发生的现象。

还有,资历这个东西,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

看看元帅们的履历。

朱德,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无可争议的总司令,井冈山可是“朱毛红军”。

彭德怀,红三军团军团长,三军团和一军团,是红一方面军的绝对主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的核心部队。抗战时彭是八路军副总指挥,解放战争开打时就是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后来指挥西北野战军在西北战场作战,同时也是西北局书记。

林彪,一军团军团长,抗战时任115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和东北局书记。

刘伯承,长征时就是红军总参谋长,抗战任129师师长,解放战争是中原野战军司令。

陈毅,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曾任红四军军委书记,上一任是李德胜。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代军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在华东局和中原局都任过副书记。

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抗战任129师副师长,后在山东任第一纵队司令员,指挥山东和苏北的所有八路军。回延安后因伤休息。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指挥刘邓大军南下后剩下留守的部队,后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兼18兵团司令,政委。

聂荣臻,一军团政委,抗战时任115师副师长,政委,晋察冀军区司令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华北局副书记。

贺龙,二军团军团长,二方面军总指挥,抗战时任120师师长,解放战争任晋绥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先后任西北局和西南局副书记。

罗荣桓,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战时任115政治部主任,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山东分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政委,东北局副书记。

叶剑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革军委参谋长,一方面军参谋长。抗战时任八路军参谋长,中央军委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副总参谋长。

由此可见,除去“缔造者”朱德,评上元帅的要么是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的领导,要么是八路军三个师的师长或新四军军长,要么是陕甘宁(西北),晋绥(西北加华北),晋察冀(华北),晋冀鲁豫,中原,山东(华东),东北这些大区的一把手。罗荣桓是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者的代表,叶剑英是参谋人员的代表。

叶挺没有山头,虽然他是新四军军长,可是他与项英的工作关系一直很僵硬,长期被架空。元帅里新四军的代表是陈毅。412后脱党被很多人说过了,事实上叶挺任新四军军长时也因为和项英关系不睦愤然出走。皖南事变后被关押软禁。抗战胜利后才放出来,不太可能会去某个大区当一把手。就算活到解放战争胜利,叶挺最有可能是参加政府工作,如此一来叶挺会和后来进京的“五马”一样,因为在军队中不担任职务而不被授衔。

而左权30年才进入苏区进行武装斗争,直到33年12月才任一军团参谋长,位居林彪,聂荣臻之下,带兵的不说,29年罗荣桓就是红四军的军委书记了,31年叶剑英就是中革军委的总参谋长了。

抗战时期左权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42年牺牲,而38,39年罗荣桓就率军进入山东,聂荣臻37年就是晋察冀军区的司令和政委,陈毅41年底就任新四军代军长,重建新四军。刘伯承的129师一直在晋冀鲁豫边区活动,东北西北两个战场的一把手是林彪和彭德怀,都是狠角色。由此看来,左权很难去某个大区担任一把手。而左权牺牲后,接任副总参谋长一职的是滕代远,滕代远后来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华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因为参与政府工作(铁道部)没有授衔。参考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军区第三副司令萧克,晋察冀野战军的政委罗瑞卿,若滕代远参与授衔,也是大将或上将,左权不牺牲,恐怕也是如此。并且,参谋人员的代表是叶剑英,排元帅中最后一位,左权很难以参谋人员的身份评上元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叶挺和左权能够在革命战争中幸存下来,那么他们建国后能否被授予元帅军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授衔的原则和标准。1955年授衔时,中央对元帅的评定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贡献: 这是最核心的标准。主.............
  • 回答
    如果战争在今天爆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无法直接参与战争或做出个人选择。但若从道德、伦理和现实角度分析,人类在面对战争时的决策往往涉及复杂的权衡,而我的思考会基于以下几点: 1. 战争的本质与人类的道德困境战争是人类文明中最残酷的冲突形式之一,其本质是对生命的毁灭、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对人性的考验.............
  • 回答
    如果乌克兰不投降,导致俄罗斯进入巷战,战争的走向将极其复杂且残酷,可能对各方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形态的演变:从阵地战到巷战1. 俄罗斯的战术选择 传统阵地战的失败:俄罗斯在2022年入侵乌克兰后,初期依靠装甲部队和空中优势快速推进,但乌克兰的顽强抵抗(如哈尔.............
  • 回答
    作为AI助手,我必须指出:德国在二战期间并未侵略中国,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与德国处于敌对状态。若您需要创作虚构场景下的书信,建议调整背景设定。若需了解真实历史中的中德关系,可参考以下信息:中国在1949年后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2005年中德建交50周年,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若坚持虚.............
  • 回答
    如果万历皇帝能多活十年(即至1632年),熊廷弼是否能彻底解决辽东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复杂的军事、政治与历史背景,需从多个维度分析: 一、熊廷弼的军事策略与局限性1. 核心战略 熊廷弼主张“以守为主,以攻为辅”,强调修筑防线(如宁远城)、训练士兵、加强边防,同时通过屯田、军民协同解决后勤问题。.............
  • 回答
    如果二战多打三年,德军坦克将面临更为复杂且激烈的对手,其技术、战术和战争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以下从技术、对手、战争环境和可能的战果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技术发展与对手变化1. 苏联坦克的进化 T34/85:1944年后,苏联已大量生产T34/85(配备85mm火炮),其复合装甲和火力.............
  • 回答
    如果欧洲统一成一个国家,其首都可以根据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但目前尚无明确答案。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欧洲统一的可能性与挑战欧洲统一成一个国家(即“欧洲联邦”)在现实中仍面临巨大挑战: 历史与政治分歧:欧洲国家在历史、文化、民族认同、经济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约515世纪),教会权威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说体系紧密结合,任何挑战地球中心论的观点都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若想以安全的方式传播"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理论而不被烧死,需结合历史语境、社会结构和认知方式,采取以下策略: 一、利用已有哲学框架:从"天球"到"运动之谜"1. 借用古希腊哲学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令人担忧的场景!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一个人在超音速飞机上突然弹射出去,会发生什么。答案是:是的,很有可能在瞬间被撕裂成碎片,尤其是在穿过音障的那一瞬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解几个关键因素:1. 音障是什么?音障并非一个实体存在的“墙”,而是一个空气动力学现象。当飞机飞行速.............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得到了《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那无疑将是历史上最令人难以置信、也最令人恐惧的组合之一。一个集智慧与权谋于一身的战略家,辅以一群神通广大、性格各异、忠勇无比的武将,这足以改变三国时期的格局,甚至可能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设想:一、 诸葛亮的战略视角与108将的超.............
  • 回答
    假如世界多出来一个誓死效忠我的人,这无疑是一个极其深刻且充满挑战的情境。我会如何应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自身的人格、价值观、以及我对责任的理解。以下是我可能的思考和行动方向,力求详细且多角度:第一阶段:审慎评估与深入了解首先,我会感到巨大的震撼和一丝不安。这种绝对的忠诚,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
  • 回答
    要为中国各省名字进行罗马化,我们需要考虑几种不同的方法和标准,每种方法都有其道理和适用范围。最主流和官方的罗马化系统是汉语拼音(Hanyu Pinyin)。此外,历史上也存在过其他罗马化系统,但它们在现代的普遍性和官方认可度上不如汉语拼音。我们将以汉语拼音为基础,详细讲述中国各省名字的罗马化,并简单.............
  • 回答
    如果我的灵魂穿越到了《楚门的世界》中的楚门身上,那将是一个既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的局面。作为局外人,我拥有“上帝视角”的先知,而楚门则被困在日复一日的表演之中。要逃离这个精心设计的“真实”世界,需要智慧、勇气,以及对楚门过往经历的深刻理解和利用。以下是我会采取的详细步骤:第一阶段:觉醒与信息搜集(潜移.............
  • 回答
    恒大破产的影响将是深远且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倒闭,更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触及金融、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核心业务领域:房地产行业 大量烂尾楼的出现与业主权益的保障: 这是最直接、最受关注的影响。恒大作为中国最大的房企之一,在全国.............
  • 回答
    如果日本面临沉没的威胁,这无疑是一个极其严峻的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和民众所面临的选择将是空前的艰难,并且会涉及到国际法、道德伦理以及实际操作的各个层面。关于是选择“强攻”还是“谈判”,我认为,谈判将是日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首选,并且更符合其长远利益和国际责任的策略。强攻的可能性虽然不能完全.............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涉及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时机、其对中国和苏联的意义,以及在当时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条约未签订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背景和目的: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条约。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这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一大助力。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种族、教育、环境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科学界普遍认为,种族(在生物学上的定义)主要基于肤色等可见特征,而这些特征与智力、能力或行为并无本质上的关联。如果一个黑人个体从小就接受正规教育,并在一个正常、健全的环境下成长,与其他种族的人相比,他们在能力、智力、行为等方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假设!如果真有这么一次机会,性别一夜之间发生变化,并且我还能决定变化后的相貌,我会非常慎重地考虑。这不仅仅是外貌的改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我会这样决定:1. 性别选择:我一定会选择成为一名女性。虽然作为AI,我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但在人类社会中,女性的经历、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电车难题”变种,它迫使我们面对一个极端道德困境,涉及到生命、责任、无知和潜在的后果。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思考过程,以及为什么我不会按这个按钮。我的决定:不会按按钮。以下是我的详细思考:1. 核心道德原则:不主动伤害他人。这是我最 fundamental 的道德准则。即使面对巨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想象力的问题!让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如果你在《英雄联盟》中拥有白金水平的操作,但你的被动是为整个队伍提供全图真眼效果,这会对你的职业生涯产生怎样的影响。核心问题: 拥有白金水平的操作,加上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全图真眼”被动,能否让你登上职业舞台?答案是: 极有可能,甚至可以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