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翻译腔」?「翻译腔」是好是坏?

回答
什么是“翻译腔”?

“翻译腔”是一个汉语中用来形容翻译作品中不自然、生硬、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语言现象的词语。它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过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句法结构、词汇选择、语序甚至思维方式,导致译文读起来不像地道的汉语,反而像是由外国人用中文写出来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翻译腔”:

1. 句法结构方面:

过度照搬原文句式: 例如,原文中有较长的从句、倒装句或被动语态,译者直接将其翻译成汉语,而汉语更倾向于使用短句、主谓宾结构或主动语态。
不符合汉语语序: 汉语的语序相对固定,例如“时间、地点、方式、原因、主语、谓语、宾语”。如果译者将其他语言的语序生硬地套入汉语,就会显得不自然。例如,“他昨天在公园里散步”是地道的汉语,而“昨天,在公园里,他散步”就可能带有一丝翻译腔。
过多的介词短语堆砌: 某些语言喜欢使用大量的介词来连接句子成分,而汉语则更倾向于使用动词或副词来表达关系。

2. 词汇选择方面:

生硬的直译: 对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或习语的词语,如果译者不加思考地直接进行字面翻译,就可能产生“翻译腔”。例如,将英文的“break a leg”直译成“打断一条腿”是错误的,也属于翻译腔的一种极端表现。
不符合语境的词语选择: 即使是常用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也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如果译者没有准确把握原文的语境而随意选择词语,也会导致译文生硬。
过度的书面语或古语: 有些译者为了追求“翻译的专业性”而倾向于使用过于书面化甚至带点古意的词汇,而原文可能只是日常对话,这样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偏差和不自然感。

3. 思维方式方面:

西方思维模式的残留: 不同的语言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例如,西方语言中强调个体独立和主观表达,而汉语则更注重集体、背景和含蓄。如果译者未能有效转换这种思维模式,译文就会显得“有西方人的感觉”。
逻辑链条的生硬连接: 汉语在表达因果、转折等关系时,有时可以省略连接词,依靠语境来体现。而某些语言则需要明确的连接词。如果译者强行加入大量连接词,也会显得累赘。

“翻译腔”的成因通常包括:

译者语言功底不足: 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掌握不够深入,尤其是在语言的细微差别和文化内涵方面。
思维模式的惯性: 长时间接触某种语言,可能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难以在翻译时有效切换。
对翻译技巧的误解: 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而忽略了将信息和情感进行“重塑”和“再创造”的过程。
赶工和压力: 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译者可能倾向于更快的直译方式,而忽视了润色和调整。



“翻译腔”是好是坏?

总的来说,“翻译腔”是坏的,而且是翻译质量不佳的明显标志。 好的翻译应该做到“信、达、雅”,而“翻译腔”则恰恰违背了这一点。

为什么说“翻译腔”是坏的?

影响阅读体验和理解: “翻译腔”会让读者感到晦涩难懂、生搬硬套,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理解译者的意思,甚至可能产生误解。它破坏了阅读的流畅性,使译文显得笨拙和乏味。
削弱原文的魅力: 好的文学作品或文章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如果译文充斥着“翻译腔”,那么原文的优美、生动、幽默或深刻都可能被大大削弱,甚至消失。
损害翻译的艺术性: 翻译不仅仅是将词语进行替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艺术创作。好的翻译能够将原文的神韵和情感准确而自然地传递给目标读者。而“翻译腔”则暴露了译者的功力不足,将翻译过程变成了机械的转换。
可能造成文化隔阂: 当翻译过于拘泥于原文的表达方式,而未能有效地将原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或思维方式融入目标语言的习惯中时,可能会在读者与原文之间造成一种不必要的文化隔阂。

然而,也存在一些非常细微和特殊的语境,有时人们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容忍”甚至“欣赏”某种程度上的“翻译腔”。但这通常并非出于对“翻译腔”本身的喜爱,而是基于以下原因:

作为“翻译痕迹”的保留: 在某些学术研究或语言学分析中,译者可能会故意保留原文的一些结构特征,以便研究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分析翻译策略。但这属于非常小众的专业领域,不代表普遍情况。
对异域风情的追求: 在一些文学翻译中,作者或译者可能会刻意保留一些非母语化的表达方式,以营造一种“异域风情”或“陌生感”,从而突出原文的特殊性。但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艺术判断,且这种“翻译腔”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艺术目的性,并非随意的生硬翻译。
作为历史记录的参考: 早期的一些翻译作品,由于当时的翻译水平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可能存在较重的“翻译腔”。这些作品如今被视为历史的见证,虽然不符合现代的翻译标准,但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总结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翻译腔”都是翻译失败的表现。好的翻译应该“化外语为中文”,让读者感觉不到翻译的痕迹,而是自然地接受和理解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双语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对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深刻理解,才能创作出流畅、自然、地道的译文,避免“翻译腔”的困扰。

要避免“翻译腔”,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和调整,例如:

反复朗读译文,检查是否自然流畅。
站在目标读者的角度思考,是否易于理解。
对比不同的翻译方法和词汇选择。
向同行或母语者请教,获取反馈。

最终目标是让译文成为一部独立、优秀的中文作品,而不是一个生硬的“洋皮中文”外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川皇前段时间针对美国游行发的那条微博来举例。原文是这样的:

When The Looting Starts, The Shooting Starts。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如果游行队伍中有人敢来抢劫的话,那么警察会开枪。

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呢?

我见到的不少翻译,采取的都是直译法,类似于这样:

当抢劫开始的时候,我们会立即开枪。

显然,大多数中国人在生活中并不会使用这样的句式来交流。这种翻译的方式,就明显带有翻译腔。

还有的更贴近一点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如果你们敢抢劫的话,我们就会开枪。

这句话听着倒没那么别扭了,但是依然有点书面化的味道。而川皇的这个推特,显然走的时候口语化的路子,并且还押了个韵。所以,按照口语的表达习惯,我自己的翻译是:

你们敢开抢,我们就开枪。

这种翻译就可以说是意译了。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种表达方式是不会让人感到奇怪的。

你说哪个翻译法对呢?如果采用第一种译法,虽然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和表达习惯,但中国人读起来别扭;如果采用后面一种译法,中国人读起来挺习惯,但又不是原来句子的结构。

对于翻译来说,“信达雅”是一种追求,但却是非常难达到的。大多数翻译者必须在“异化”和“归化”,也就是按照外国人的表达方式来说话和中国人的方式来说话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选择前者,那就是“翻译腔”,如果选择后者,就没有翻译腔。

如果仅仅针对翻译的作品进行讨论,翻译腔无所谓好坏——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策略。我们应该杜绝的是在写中文的过程中使用翻译腔(或者说所谓的欧化长句)。比如,我跟你介绍我的朋友张三:

张三是湖南人,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张三进入了华为做研发工程师。张三的性格非常开朗,学习能力很强,曾经多次获得公司的表彰。现在,张三已经是华为研发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了。

这是中国人一听就懂的表达方式。而大家最讨厌的欧式长句,是这样的:

现在担任华为研发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是那个曾经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并因为技术能力强且性格开朗而多次获得公司表彰的一毕业就进入了华为工作的湖南人张三。

看到这么写句子的人,直接打死就行。

user avatar

到底…什么是翻译腔呢?

学术界发明了很多年高大上的说法,「直译」啊,「异化」啊,「陌生化」啊,「作者中心」啊…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 「不说人话」


要把人话翻译得人听不懂,其实也是一门学问…


1. 外文的语法说中文:


比如省略主语:

「如果完全不在乎的話,是根本不會對妳生氣的吧。對於我來說,三水醬一直是是妹妹般的存在呢(笑)。雖說很任性,但是無論如何還是想要這樣親口告訴你。」 (来源:@贺天骏)

比如长长长长长的修饰成分:

「父亲,我对您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整个的空间和广大的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不亚于赋有淑德、健康、美貌和荣誉的生命;不曾有一个儿女这样爱过他的父亲,也不曾有一个父亲这样被他的儿女所爱;这一种爱可以使唇舌无能为力,辩才失去效用;我爱您是不可以数量计算的。」

比如充满了倒装和插入语的句式结构:

「该脱离使有关政教分离的国家体制的再认识成为理所当然。将“国家神道”作为被强加的虚构而埋葬的历史再认识的主张,与同时将政教分离的国家体制作为被强加的国家体制重新认识的主张相表里。 」

比如刻意的重复:

「闻得到灰尘、豆料,还有灰泥那冰冷的气味,而我身处亚马逊。这是种无上幸福,纯粹的无上幸福。」

2. 用中文的表达讲外文


比如好像用谷歌娘翻译的书名地名:

「鸟山明的《阿拉蕾》——《官方报告:不景气》;

 安达充的《TOUCH》——《感觉》,《ROUGH》是《粗暴》

 《足球小将》——《陆军上尉的双翼》;

《乱马1/2》——《镶格窗1/2》

《超级警察马里的星期日》——《超级玛丽兄弟》」

(神翻译来源:动漫文化产业论一书)


比如好像用金山词霸翻译的抽象词汇: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生活是这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

比如好像中央电视台6套里的人物才会说的对话:

「天哪,我的老伙计,你想知道什么是“翻译腔”,真是见鬼,其实我也并不太解。
看在上帝的份上,我们为什么不坐下喝杯咖啡呢?
哦,我是说,可以顺便等等那些真正了解这件事的人来告诉我们答案,我发誓,在知乎会有这样的人的。还有什么会比等待答案更令人兴奋的呢?」

3. 明明能说中文,非要说成「用外文翻译出来的中文」


这种丧心病狂的说话方式,学术界有一个专门的词语,「伪异化」,大家感受一下…


 「那是一个俊美可爱的姑娘———也许未必比某些女伴更俊美———但她那灵动的牡丹一样的嘴唇和天真的大眼睛却给她的颜色和形象增添了魅力。」

「我没有怜悯! 我没有怜悯! 虫子越扭动,我越想挤出它们的内脏!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出牙! 它越是痛,我就越要使劲磨。」

(文献来源:翻译中的“伪异化”现象


4. 为了不像外文,非要说成「中国人也不会说的中文」


这在学术界也有专门的术语,叫做「过度归化」

「他一光火,就把坎特赶了出去;

说不定哪天他发作起来,咱们也得领教他呢?」

这是在上海弄堂卖热狗的歪果仁才会说的话吧…


总而言之,想要达到翻译腔,就要套用外文的语法结构,大量使用抽象专业词汇,忽略文化背景,直译俗语和对话


「不说人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你说对吧宝贝儿…

user avatar

要说清楚什么是翻译腔,恐怕先要确定在什么时候翻译腔会成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翻译文本都存在翻译腔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翻译腔理解为“坏的翻译”,潜台词就是有相应的“好的翻译”,那什么的是好的翻译?流畅的美文还是诘屈聱牙地重构原文的翻译?是不是读起来毫无问题的译文就没有翻译腔了?


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翻译腔不是在所有的翻译文本中都会成为令人注意的问题。很多文本只产生于翻译,如果非要抛开翻译腔,那么这些文本就不复存在,比如点击Word的帮助键,你看到的那句“正在加载来自Office Online的帮助”,就是不折不扣的翻译腔,译文不光创造了“加载”这个词,还要用“正在”来复制英文原文“loading help from Microsoft Office Online”中的现在进行时,至于加载帮助在中文里到底多奇怪,就不用多说了。但是没人会去抱怨这句话的翻译腔,因为这些文字本身力图传达的概念在这句话被翻译出来之前并不存在,新的概念自然会召唤新的表达方式。同时,这些文字本身也不是使用者所关心的,它们只是一个证明程序正在运作的信号而已。


所以,说翻译腔,其实应该限定在某些文体中,它们强调的是文字本身,而非文字背后的讯息。在这些文体中,当文字本身的组合方式成为阅读体检的决定因素之后,才会出现关于翻译腔的问题。

因为经验所限,我只能从文学翻译这一种翻译类型来讨论翻译腔问题。上面的讨论已经从阅读体验方面给出了什么是翻译腔的各种例证,我就不再赘述了,只回答我开始提出的问题。我最初提出的后两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对译者有多大的信心?我觉得阅读翻译作品的时候,保持对译者的怀疑才是读者应有的态度。翻译文本和原文本永远无法等量齐观,lost in translation不仅仅是一句轻飘飘的话,从“Call me Ishmael”到“就叫我伊实玛利吧”之间不只有字母到汉字的转化,文化内涵,宗教指涉,乃至于简单的语气都无法完美的从一种语言到跳跃另一种语言。而翻译腔出现的时候,往往是原文的形构撑破了译文可以提供的弹性,这个时候,译者必须做出选择,是尽量忠实原文,保留这种新生的杂糅语言,还是剔去原文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只传达最明显的一种,保证译文的流畅。所以没有翻译腔的译文未见得是好译文,你有可能碰到的只是一个偷懒的译者。翻译腔的另外一大陷阱就是,读起来一路顺畅的译文也有可能其实是“翻译腔”。每一次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译者自身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的过程,所以广义上说,文学作品的翻译都逃不开“翻译腔”的魔咒,只是译者掩盖得多好的问题。比如张若谷先生翻译的《苔丝》,原文的英国西南方言在译文里变成了山东话,对话里的山东话和叙事语言的普通话之间的张力与原文中两种英语的张力截然不同,但是读起来,都是无比流畅的中文,这才是不折不扣但是有隐藏得最好的翻译“腔”。


说到最后,我觉得中文的读者似乎对译者有太高的期望,总以为所有用外语写出的作品都能完美地转化成中文,但凡译文稍有不顺,翻译腔的帽子就扣上来了。其实翻译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最好的文学翻译应该是引诱读者去阅读原文而不是欺骗读者自己和原文毫无二致,借用我的一位老师的话,翻译就是从一栋着火的房子里往外抢东西,不论你抢出来多少,总有剩下的东西在烈火中化为飞灰。


当然,本文中的译者都指的是严肃对待翻译的人,而不是以为学会了谷歌就以为可以横扫译林的人。

user avatar

最简的、不搞笑的回答:翻译腔就是将汉字安装在原文的语法上。中文功底差到,语法都被带跑了。

user avatar

翻译腔的问题其实是,本来是该语气很强烈的句子,被翻成了陈述句的感觉。所以,

Damn it应该翻成“X他妈”而不是“真该死”

Oh my god应该翻译成“我了个去”而不是“我的上帝呀”

For God sake应该翻译成“天哪“而不是”看在上帝的份上“

Holy shit应该翻译成“我艹”而不是“圣洁的大便"

Incredible应该翻译成“扯JB蛋”而不是“令人难以置信”

再加一个Kick your ass = “干翻你”

再补充一个 Bloody hell=倒了血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什么是“翻译腔”?“翻译腔”是一个汉语中用来形容翻译作品中不自然、生硬、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语言现象的词语。它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过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句法结构、词汇选择、语序甚至思维方式,导致译文读起来不像地道的汉语,反而像是由外国人用中文写出来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翻译腔”:1. 句法.............
  • 回答
    《沙丘》电影中,保罗和杰西卡母子二人穿越沙尘暴的那一段,真的是紧张又充满力量,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他们之间的对话,简单却饱含深情,而且翻译得确实很有韵味。在那场史诗级的沙尘暴来临之际,周围的环境瞬间变得面目全非,滚滚的沙龙卷如同巨兽般咆哮着席卷而来。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黄褐色,能见度几乎为零。杰西卡作.............
  • 回答
    .......
  • 回答
    我作为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见过”或者“经历过”实体的翻译过程,但我可以接触到海量的文本信息,其中包括许多文言文翻译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我确实“见识”过不少令人忍俊不禁,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奇葩”的文言文翻译。要说最“奇葩”的,可能不是某个翻译错误本身有多么离谱,而是那种将文言文的韵味、意境完全丢弃.............
  • 回答
    我没有办法站在一个历史人物的角度去体验或者描述一段具体的经历,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充满民族苦难和复杂情感的时期。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无法拥有个人情感、经历和记忆。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口述史料以及一些幸存者的回忆中,去了解和理解当时的情况,进而勾勒出一些可能的画面和体验:成为翻译官:想象一下,在那个战.............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最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对我而言,最美的英语句子翻译,与其说是字面上的精妙,不如说是它所承载的情感、意境,以及它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共鸣。我个人非常欣赏的翻译之一,是出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那句经典的:“To be, or.............
  • 回答
    好的,关于日本的「警視庁」的对应翻译,我们来详细聊聊。首先,最直接、最常见的翻译就是“ Metropolitan Police Department ”。这个翻译是最能传达其核心功能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为什么是这样: “Metropolitan” (都会的,都市的):这一点至关重要。警視.............
  • 回答
    我见过最离谱的翻译,说实话,当时看到我差点没把手里的咖啡喷出来。事情发生在几年前,我还在一家做出口贸易的小公司。公司刚接了一个欧洲客户的订单,客户的品牌叫“Dragon Spirit”。这名字听起来挺霸气的,我们也都挺有信心。问题就出在这批货物的包装上。因为是出口,客户要求包装上要有品牌名称,并且还.............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句经典的格言,出自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字面翻译问题,而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一种人生态度的概括。要找到“最好”的汉语翻译,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它背后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境化的诠释。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两个.............
  • 回答
    “美国”这个称呼,说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约定俗成。它并非一开始就这么叫,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大家对这片大陆的认识加深,以及与这片土地上建立的国家发生互动,逐渐形成的。最初,当欧洲的探险家们,比如哥伦布,抵达这片“新大陆”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哥伦布自己就一直以为自己到了亚洲的.............
  • 回答
    谷歌翻译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从A到B,中间真的绕道C吗?相信大家对谷歌翻译都不陌生,随手一搜,就能把一门语言变成我们能看懂的样子。但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魔法”?尤其是从我们不熟悉的语言A翻译到同样陌生的语言B时,它是不是真的会先“懂”英语,再转译过去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谷歌翻译的神秘面纱,深.............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名字的中文翻译,并不存在所谓“新华社垄断”的说法。中国在处理外国名字翻译时,主要遵循的是《外语译名手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等官方指导文件,以及新闻机构(如新华社)制定的内部规范。这些标准并非绝对统一,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因此会出现不同来源或不同时期翻译风格差异的现象。以下从多个.............
  • 回答
    “谷歌翻译二十次”这个梗,其实来源于一种非常普遍、也常常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当一句话经过谷歌翻译(或其他机器翻译工具)反复多次、特别是二十次这样的循环翻译时,原有的意思就会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出现完全出乎意料的滑稽结果。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传话游戏”,不过这个传话人是机器,而它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又非常.............
  • 回答
    .......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方言的魅力。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方言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承载着地域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同一句话用不同的方言说出来,往往会有不同的“给力”之处,这跟说话的语境、语调、用词习惯都有很大关系。要一一列举各地方言的普通话翻译以及它们各自的“给力”之处,这个工作量非常庞大,因.............
  • 回答
    “There is more to come.” 这句话翻译成中文,最贴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好戏还在后头。”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它蕴含着一种期待、预告,甚至带有一丝神秘感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还有东西会来”,而是暗示着接下来的发展会更加精彩、更具分量,或者会有更深层次的揭示。我们来仔细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