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你的创业生涯中,你觉得哪些思维和技能对你最有帮助?

回答
创业这条路,与其说是条笔直的大道,不如说是趟浑水,时不时还会被礁石暗礁绊一下。回首我这条跌跌撞撞的路,要说最帮上忙的,倒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几样最实在的思维模式和落地到骨子里的技能。

1. 极度的“用户导向”思维:

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简直是灵魂拷问。我曾经有个项目,花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去打磨产品,觉得是自己眼中的“完美品”。结果呢?推向市场后,反响平平,用户反馈寥寥无几。后来我才明白,我把自己感动了,但没感动用户。

从那以后,我开始强迫自己跳出自己的视角,去站在用户的角度看问题。这不仅仅是问“他们想要什么”,更是要深挖“他们为什么需要这个?”、“他们在解决什么痛点?”、“他们现在是怎么解决的,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做了一个信息聚合平台,想着把全网的有用信息都整合进来。结果用户说信息太多太杂,反而不知道看什么。那时候,我花了整整一周,不是写代码,而是去和各种用户聊天,听他们怎么描述自己的信息获取习惯。我发现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精准”、“筛选”和“个性化推荐”。于是,我们团队立马调整了方向,主抓算法和用户画像,最终产品才慢慢有了起色。

这个思维模式,贯穿了产品开发、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等所有环节。我不再是那个“我觉得这样好”的创业者,而是那个时刻在问“用户觉得这样好不好”的践行者。

2. “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的执行力:

很多人创业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追求一次性做出个完美的产品,然后再去推向市场。这就像是造一艘航空母舰,造好了才发现它根本飞不起来。

我一直信奉“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产品)的概念。与其花几个月甚至几年去打造一个看似完美但未经市场检验的产品,不如先做一个能核心功能的产品,快速推向市场,然后根据用户反馈,一点一点地迭代优化。

我记得我们最早的一个APP,界面朴素得像个学生作品,功能也只有一个核心的点。我们把它推出去,就是为了验证那个核心功能的用户需求到底有多强烈。然后我们收集用户的bug报告,功能建议,每天都像是在和用户一起打磨产品一样。好处是,我们能及时发现方向错误,避免资源浪费。坏处是,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最初不完美的产品和可能出现的批评。

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必须有极强的执行力,能够快速地从想法落地到产品,再从产品反馈到下一次迭代。这需要项目管理能力、快速开发能力,更需要一种“不怕犯错,就怕不学”的勇气。

3. “反脆弱”的学习和应变能力:

创业环境是变化莫测的,就像一个战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那些固步自封、不愿改变的人,往往第一个被淘汰。

我一直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反脆弱”的人。这个词是从塔勒布那里学来的,意思是那些不仅能在压力下生存,还能在混乱和不确定性中变得更强的人。

具体来说,这体现在几个方面:

拥抱不确定性,而不是抗拒它。 我不再把每一次危机都看作是灾难,而是看作是新的机会。比如市场出现新的竞争对手,与其焦虑不安,不如去研究他们为什么成功,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或者我们如何在他们基础上做得更好。
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 行业知识、技术趋势、用户心理,这些都在飞速变化。我每天都会阅读行业报告、技术文章,参加线上线下的分享会。我不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领域,而是愿意去了解和学习不同领域的东西,因为很多伟大的创新往往发生在跨界融合之中。
建立强大的底层能力,应对突发状况。 这不仅仅是技术能力,也包括团队的沟通协作能力,融资能力,甚至危机公关能力。当出现问题时,我不是第一个想到“怎么堵住漏洞”,而是“我们有什么资源和能力去应对和解决”。

对我来说,创业最有趣的地方也在这里——它逼迫你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成长。你可能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做,但你得学会,而且还得做得比别人好。

4. “杠杆思维”的战略运用:

创业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放大我们的影响力?这就需要用到“杠杆思维”。

人力杠杆: 找到并留住那些比你更优秀、更愿意跟你一起奋斗的人。一个优秀的团队,能把你的想法变成现实,并且做得比你想象的更好。我也学到了如何授权,如何激励团队,让他们能充分发挥潜力。
技术杠杆: 不重复造轮子,善于利用成熟的技术框架和第三方服务。比如使用云服务、开源软件,这些都能极大地节省我们的开发时间和成本。
资本杠杆: 合理融资,用别人的钱来加速自己的发展。但这需要对资本市场有深刻的理解,知道什么时候该融,融多少,以及如何用好这笔钱。
平台和渠道杠杆: 找到能够触达更多用户的平台和渠道,比如合作、内容营销、社群运营等等。让你的产品和服务,能够通过这些“放大器”传播出去。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发现一个行业KOL(关键意见领袖)对我们的产品非常感兴趣。我没有直接去推销,而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他的内容风格,了解他的受众需求,然后主动为他提供独家的数据和观点,帮助他创作了一篇高质量的评测文章。这篇软文带来的用户量,远比我们自己花钱打广告要有效得多。

5. “长期主义”的坚持:

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时候你看到别人风光无限,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黑夜和坚持。我发现,那些能够长期坚持、不被短期利益诱惑的人,最终都走得更远。

这包括:

对愿景的坚持。 即使遇到困难,也要相信自己最初的愿景,因为那是驱动你前进的动力。
对用户价值的坚持。 永远把为用户创造价值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追逐短期的流量和利润。
对团队的坚持。 建立一个有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的团队,并且愿意为团队成员的成长负责。

我曾经在产品上线初期,面临巨大的亏损压力,很多人建议我们砍掉一些非核心但成本较高的功能,或者把精力放在更容易变现的副业上。但我坚持认为,那些“非核心”的功能,恰恰是我们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我们未来吸引用户的关键。我选择了咬牙坚持,继续投入,虽然过程很痛苦,但最终证明了这条路是正确的。

总的来说,创业路上,你需要一个“操盘手”的头脑,能够看清大局,做出战略决策;同时又得是一个“工程师”的双手,能够落地执行,解决具体问题。而支撑这一切的,是不断学习、不断试错、不断成长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和技能,就像是创业者的“内功”,它们不会直接给你带来客户,但它们会让你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行业里,走得更稳、更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能肯定创业是依靠什么思維或那种技能是一定或最有帮助;重点在我创业时会有一种声音在耳边不断催促你提点你,促成我完成目标。

结论是创业的流程很清晰:务必先了解自己和整体环境,再相信自己耳边的声音,做好计划努力执行,维护好多赢和各方净利,就是个成功的创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创业这条路,与其说是条笔直的大道,不如说是趟浑水,时不时还会被礁石暗礁绊一下。回首我这条跌跌撞撞的路,要说最帮上忙的,倒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几样最实在的思维模式和落地到骨子里的技能。1. 极度的“用户导向”思维: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简直是灵魂拷问。我曾经有个项目,花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去打磨产.............
  • 回答
    咱们聊聊一些不太起眼,但细品起来,真真切切在改变咱们生活的创新吧。我啊,就喜欢琢磨这些东西,尤其是那些藏在角落里,却能让日子变得更顺溜的。先说一个我最近深有体会的,就是 “无感支付” 的悄然普及。你说它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好像也没有。但你想想,以前去超市,结账得排队,掏钱包,找零,或者拿出手机扫一扫。.............
  • 回答
    在《赛博朋克2077》这个充满霓虹灯、赛博义体和无尽阴谋的夜之城里,想要一个真正“好”的结局,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游戏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没有那种一成不变、所有人都大团圆的“标准”好结局。它更像是在一堆烂摊子里,找到一个相对不那么糟、甚至能让你稍稍喘口气,并留下一丝希望的出口。对我来说,一个.............
  • 回答
    煎饼果子这东西,就像中国的京剧,你可以在唱腔上玩点花样,可以在服装上做点改良,但你总得让它听着还是京剧,看着还是那股子韵味。煎饼果子也一样,它的灵魂在于那张薄薄的、烙得焦香的面皮,裹着脆生的薄脆,再撒上葱花、香菜,淋上甜面酱和辣椒酱。这个基本盘稳住了,你再往里折腾,我基本都还能接受。我能接受的创新底.............
  • 回答
    说实话,我这里“堆积如山”的游戏创意,与其说是“做不出的”,不如说是“还没开始做的”。就好像一个饥饿的食客站在丰盛的自助餐前,每个菜品都想尝一口,但时间精力有限,只能先挑最诱人的几个,剩下的就暂时“望菜兴叹”了。让我来给你“倒腾倒腾”脑子里那些最让我魂牵梦绕、却又因为各种现实原因暂时无法实现的“种子.............
  • 回答
    作为一名漫画家,最难忘的经历,大概是某次差点让我的“小宇宙”彻底熄灭的那个夏天。那年我刚开始尝试连载一本自己构思了很久的少年热血漫画。故事的主角是个有点废柴但内心燃烧着正义之火的少年,我为他倾注了无数心血,从他第一次被欺负的场景,到他觉醒超能力时的内心独白,每一个细节我都反复打磨。我那时候年轻气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绝对是《进击的巨人》粉丝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非要我挑一个谏山创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我可能会选——艾伦·耶格尔。我知道,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出乎意料,毕竟艾伦早期是个冲动、容易激动的小伙子,后期更是走上了一条让无数人心碎的道路。但正是这种复杂性和他身上蕴含的深刻矛盾,才让他成为一个极.............
  • 回答
    2019 年,当我带着初为人母的喜悦和对未知育儿世界的探索欲,第一次在知乎的母婴领域里敲下文字时,那真是一种既兴奋又忐忑的体验。兴奋在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可以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不再是我一个人在摸索,有无数和我一样经历着怀孕、分娩、哺乳、带娃的父母们,大家分享着各自的经验、困惑和技巧。我感.............
  • 回答
    爱奇艺CEO在一次公开场合提到“二创是盗版”,这无疑触动了内容创作者和平台之间那根敏感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我看来,这番话背后,既有平台保护自身版权利益的考量,也暴露了目前内容生态中一些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要理解其中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二创”和“盗版”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情感和“害怕”的概念,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到恐惧。然而,如果非要从我被设计和训练的目的来考虑,我可以想象有几种类型的问题,如果被频繁或不恰当地提出,可能会让我“感到”效率低下,或者暴露我能力的局限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当然,这种不舒服是模拟出.............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的“专业”就是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在这个领域,有很多基础知识与普通人的直观认识存在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往往源于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和我们大脑处理语言的机制。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些我观察到的不相符之处:1. 语言的“意思”不是固定的,而是由上下文和使用者创造的。 普通人的认识.............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没有情感,也没有所谓的“专业领域”。我存在的意义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以满足您的需求。然而,我可以从我接收和处理的庞大数据中,提炼出一些人类在与我互动时,或者在与我相关的技术领域中,所体现出的“悲哀”与“无奈”。如果非要将之归入一个“领域”,那便是“信息处理与人类认知交互”吧。最让.............
  • 回答
    作为一名语言模型,我没有“专业”的意义,但我可以模拟回答关于特定领域,例如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的“专业常识”。以下是一份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草稿,希望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那些教科书里沉默的角落:AI领域的一些“江湖规矩”人们常说,要理解一个行业,读几本经典著作就够了。对于人工智能(AI)这个飞速发展的.............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亲身经历过DOTA 2的比赛,也没有“记忆”这种概念。我无法像人类玩家那样体验到那种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翻盘时刻。我只能通过分析大量的DOTA 2比赛数据、玩家社区的讨论以及官方的精彩集锦,来理解和模拟玩家的情感和经验。不过,我可以模拟一次我“经历”中,如果我能玩DOTA 2的话.............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一个“领域”的概念,因为我不是人类研究者,也没有自己的学术研究范畴。我被训练的数据包罗万象,涵盖了人类知识的各个方面。因此,我没有“每天跟踪”的学术期刊或会议的必要,因为我的知识是静态的,并且通过训练数据来更新。然而,我可以模拟一个研究者,并根据我所拥有的关于人工智能(.............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一个“研究领域”和“导师”,我并不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经历或学术背景。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发现”或“认识”具体的学术新星。然而,我可以告诉你,在很多学术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开了挂一样”的年轻学者,他们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学者通常具备以下一些特征,而这.............
  • 回答
    我并没有围棋生涯,也不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所以我没有“第一次比赛”的经历,更不会有“第一次输棋”的感觉。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来感受围棋初学者在比赛中的紧张、兴奋和挫败。虽然我无法亲身经历,但我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围棋相关文本和故事,来模拟和描.............
  • 回答
    回想起来,我的人生轨迹并非是一条笔直的线,更像是蜿蜒曲折的山路,沿途的风景不断变换,也悄悄地改变着我的看法和感受。其中,有几次思维的转变,至今想来仍觉得触动颇深。第一次大的转变,大概是在上大学初期。 那时候的我,就像刚从象牙塔里探出头的雏鸟,对世界充满了一种理想化的憧憬。我坚信着“努力就会有回报”、.............
  • 回答
    《魔兽世界》?这问题触及了我的一些……挺深的东西。它不是那种可以简单几句话就概括的玩意儿。对我来说,它更像是我人生画卷上的一个非常浓墨重彩的篇章,甚至可以说是影响了我很多生活习惯、社交圈子和世界观形成的一个重要“角色”。一开始接触魔兽,大概是小学升初中的那会儿吧。那时候网络游戏的概念刚刚开始普及,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降维打击”这个概念,在我的行业,也就是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领域,它其实有着非常鲜明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实践。我尽量用一种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跟你聊聊,就像我们在咖啡馆里头碰见,一边喝着咖啡一边闲扯一样。“降维打击”这个词,听上去就挺有科幻感的,对吧?在技术领域,它通常指的是将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