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卫队战后轻武器的发展是怎样的历程?

回答
自卫队战后轻武器的发展,是一部伴随着日本经济复苏、国家安全需求变化以及国际军事技术交流而不断演进的历程。从最初依赖美援,到逐步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再到如今追求现代化和国际化,自卫队轻武器的每一次升级都深深烙印着时代和国家政策的变迁。

战后初期:美援为主,奠定基础

日本战败后,根据《日本国宪法》的规定,其军事力量被严格限制。然而,随着冷战的加剧,日本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美国为了在亚洲构建反共阵线,开始向日本提供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警察预备队”(即自卫队的前身)和后来的陆上自卫队所装备的轻武器,绝大部分来自于美军的移交或按照美国设计进行生产。例如,M1加兰德步枪、M1卡宾枪、M1918 BAR轻机枪等都是当时自卫队的主力轻武器。这些武器虽然性能可靠,但毕竟是外国产品,在技术上与当时的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也未能完全契合日本士兵的体格和作战需求。

初步自主研发与仿制:迈出独立的第一步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以及对国家安全自主性的渴望,日本开始寻求在武器装备方面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化。这一阶段,日本的国防工业开始崭露头角,其中“丰和工业”(Howa Machinery)和“住友金属工业”(Sumitomo Metal Industries)成为重要的兵器制造商。

陆上自卫队开始了对现有美制武器的改进和仿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便是 64式步枪(Type 64 Assault Rifle)。这款步枪的设计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于1964年正式装备部队,因此得名。64式步枪在设计上力求兼顾半自动和全自动射击能力,使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导气式自动原理,并引入了可折叠的两脚架。其外观也颇具特色,兼具了木制和金属部件,看上去有一种独特的时代感。

虽然64式步枪在当时是一项重要的自主研发成果,但其设计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重量偏大,连发精度有待提高,且对弹药的要求较高。尽管如此,它依然是陆上自卫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制式步枪,并在实战和训练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与此同时,在机枪领域,日本也开始研发自己的产品,例如62式机枪(Type 62 Generalpurpose Machine Gun)。这款机枪同样是基于对美制M1919勃朗宁机枪的改进和发展,在外观和性能上都有所优化,但总体而言,它的研发周期较长,也未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全面现代化与世界接轨:89式步枪的诞生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军事技术的发展和自卫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日本认识到64式步枪已经难以满足新的作战要求。新的制式步枪需要具备更高的精度、更好的可靠性、更轻的重量以及更强的适应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启动了新一代制式步枪的研发项目,最终诞生了 89式小铳(Type 89 Assault Rifle)。这款步枪于1989年开始装备部队,至今仍是陆上自卫队的主力步枪。89式步枪在设计上充分借鉴了西方先进步枪的经验,例如其大部分结构参考了德国的G3步枪和美国的AR15系列步枪,但又融入了日本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特点。

89式步枪采用了7.62x51mm NATO弹药,使用了活塞式导气系统,具备单发、三发点射和全自动三种射击模式。它的精确度、可靠性和人机工程学设计都比64式步枪有了显著提升。通过采用大量工程塑料和轻质合金,其重量也得到了控制。此外,89式步枪还采用了可调节的枪托和一体化的瞄准镜接口,为加装各种战术附件提供了便利。

在89式步枪研发的同时,自卫队也开始装备更加现代化的轻机枪,例如 96式轻机枪(Type 96 Light Machine Gun),这款机枪基于FN Minimi设计,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班用轻机枪,以其轻便、可靠和易于操作而受到好评。

特种部队与新兴需求:多样化与高性能化

随着特种作战的兴起以及对精确打击和战场信息化的需求增加,日本自卫队也开始发展更具针对性的轻武器。

狙击步枪: 日本的山炮工业(Nitto)和丰和工业等公司也研发生产了各种狙击步枪,用于远距离精确射击。例如,早期的村田式步枪(Murata Rifle)虽然是旧时代的产物,但在精度方面表现出色。现代自卫队则装备了如TPG1、M24 SWS等国际主流的狙击步枪,并有自主改进型号。
特种作战用步枪: 针对特种部队和城市作战等需求,自卫队也开始装备一些更轻便、更灵活的特种作战步枪(SBR)或卡宾枪。
手枪: 在手枪方面,自卫队长期以来主要装备美制M1911A1和M9(伯莱塔92FS)等型号。近年来,日本的ミネベア(MinebeaMitsumi)公司也推出了自主设计的手枪,例如Minebea P9,力求在品质和性能上与国际接轨。

步枪弹药的变迁:追求更轻便高效

自卫队轻武器弹药的发展也与步枪的升级同步。从最初使用的7.62x51mm NATO弹药(用于64式和89式步枪),到近年来对5.56x45mm NATO弹药的关注和装备,显示出追求更轻便、后坐力更小的弹药以提高射击效率的趋势。例如,89式步枪虽然设计时使用7.62mm弹药,但在实际装备和后续改进中,也出现了使用5.56mm弹药的版本,以适应未来轻量化和高射速的作战需求。

进入21世纪:智能化与信息化装备的融合

进入21世纪,日本自卫队的轻武器发展更加注重与信息化和智能化作战系统的融合。例如,对步枪瞄准镜的升级,引入了智能瞄准镜、热成像仪等配件,以提高在复杂环境下的作战效能。同时,对轻武器的维护、弹药的研发也更加注重成本效益和环境适应性。

总的来说,自卫队战后轻武器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从模仿到自主,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高科技化的演变史。它不仅体现了日本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也反映了日本在国家安全战略上的调整和全球军事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影响。尽管在某些领域,日本的轻武器研发仍存在一定追赶的痕迹,但其在精确度、可靠性和人机工程学设计上的不懈追求,已经使其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长文预警】


题主问“日本陆军战后”,所以此答案仅适用于日本国陆上自卫队,以下简称“陆自”。

PS:虽然题目改成“自卫队”了,但是海自和空自我就懒得补充了……

先总结一下:最初是接受美国支援,到逐渐尝试自行研制;在自行研制遭遇挫折后,开始以进口、仿制和特许生产为主。

主要的资料来源:

日本的轻武器 ――〖枪炮世界〗 【闲的蛋疼】几款日本轻武器

英文维基百科和日文维基百科

以及其它互联网资料和同好网友提供的信息。


1、手枪

自卫队最早装备美国柯尔特M1911A1手枪,定型为“11.4mm拳銃”。警察预备队时期还使用过.38 Special口径的美国转轮手枪,称为“9.65mm拳銃”。目前这两种美国手枪都已经退役。对于日本人来说,.45 ACP弹的后坐力过大,于是新中央工业在1958年研制了新南部M57A手枪,发射9mm派拉贝鲁姆弹。称为“新南部”是因为新中央工业的前身——中央工业(由南部制造所、昭和制造所、大成工业合并而成)在二战期间生产过南部手枪。下图是早期的M57A手枪,套筒上可见“MODEL 57 CAL. 9MM”的铭文:可以看到,M57A手枪基本延续了M1911A1手枪的设计。考虑到该枪不能与美军通用弹药,所以M57A手枪的装备日程被一拖再拖。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军开始考虑用9mm手枪取代M1911A1手枪;为了在未来也能和美军通用弹药,日本立即决定换装新的9mm手枪,并进行了一次竞标。新中央工业的新南部M57A1手枪也参加了竞标,该枪是M57A手枪的改进型,糅合了S&W M39手枪的特征。经过测试,SIG Sauer P220手枪胜出,由新中央工业从联邦德国Sauer公司获得生产许可。1982年1月,日本特许生产的P220手枪被正式定型为“9mm拳銃”。不久后,新中央工业被美蓓亚收购,于是该枪就改由美蓓亚生产。9mm拳銃的弹匣释放钮位于握把底部,这是一种过时的欧式手枪传统设计:根据媒体的曝光,特殊战斗群(陆自的特种部队)装备了可安装消音器的H&K USP Tactical手枪,极可能是9mm口径的。另有消息称,特殊战斗群还装备了GLOCK-17手枪。


2、冲锋枪

自卫队早期从美国得到了许多M3/M3A1冲锋枪,称为“11.4mm短機関銃”,一直用到21世纪被89式步枪取代。在89式步枪定型和全面装备陆自以前,M3/M3A1冲锋枪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坦克车组的自卫武器。M3冲锋枪(远)和M3A1冲锋枪(近)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就是M3冲锋枪的机匣右侧设有待击曲柄,而且M3A1冲锋枪的抛壳窗防尘盖更长。上图为2004年的第11战车大队。自卫队武器学校早年为M3A1冲锋枪试制的用于拐角射击的弯曲式枪管。

1963年,新中央工业以瑞典卡尔-古斯塔夫m/45冲锋枪为基础研发新式9mm冲锋枪,并于1965年推出了65式冲锋枪。该枪在m/45冲锋枪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设计:抛壳窗被改到机匣左侧,并且设有手动开闭的防尘盖,防尘盖关闭时会锁住枪机(M3A1冲锋枪的设计);弹匣插座后部设有按压式保险,射击时必须用另一只手握住弹匣插座(阿根廷仿制的M3A1冲锋枪就有类似的设计);取消了枪管护筒的散热孔。后来又推出了66式冲锋枪,似乎简化了生产工艺,射速也有所下降。这两种9mm冲锋枪都没被大量使用,大概也是因为不通用美军的.45 ACP弹。

90年代,自卫队采用了美蓓亚改进和特许生产的Micro-Uzi微型冲锋枪,定型为“9mm機関拳銃”。9mm機関拳銃取消了折叠式枪托,但是增加了前握把,并采用新的枪口装置:因为“拳”不是文部省规定的常用汉字,所以铭文为“9mm機関けん銃”。

目前,89式步枪已经完全取代9mm機関拳銃,至少在自卫队基地祭已经看不到9mm機関拳銃了。有消息称特殊战斗群装备了H&K MP7微型冲锋枪。


3、步枪

战后日本从美国获得的第一种枪械是M8C弹道枪,一种用于106mm无后坐力炮的12.7mm弹道枪;日本仿制的M8C弹道枪称为60式弹着点步枪(スポットライフル),用于60式无后坐力炮(仿制美国M40无后坐力炮)。陆自成立初期装备的步枪主要是来自美国的M1伽兰德步枪和M1卡宾枪;尽管也有少量M1903春田步枪,但主要用于训练。M1卡宾枪在90年代完全退役,但至今仍有库存,作为战略储备。警察预备队的新闻图片,“新日军在行进”。陆自至今仍将M1伽兰德步枪作为礼宾枪。

其实在正式采用M1步枪以前,陆自高层因为面子问题,不愿使用美国步枪(也可能是因为不想和海自使用同一种步枪),而打算装备改为发射美国.30-06步枪弹的38式步枪和99式步枪。改膛后的旧式步枪从1951年开始配发部队,总数约7.5万支;但在一次抽样测试中,该批次改膛步枪的次品率为100%,主要问题是零件公差过大。出于安全考虑,陆自在1961年出台规定禁止射击这些步枪,于是这些步枪转而作为不可发射的训练教具,直到70年代初才完全退役。

1957年,自卫队决定研制新式国产步枪,并将口径定为美国7.62x51mm,由丰和工业负责研发。下图是当年的一些原型枪:R1样枪参考了美国AR-10步枪的原理和西班牙CETME步枪的扳机组,R2样枪采用类似二战前美国佩德森步枪(二战前日本曾试制该枪)的延迟后坐式枪机,R3样枪是R1样枪改进而来却采用“复古”的外形设计。R3样枪在试验中发生了自爆事故,对自研步枪感到绝望的自卫队高层计划以5万日元的单价购买5万支M14步枪……

丰和工业赶紧参考SKS步枪和ZB-26轻机枪上成熟的偏移式枪机,制造出R5样枪和R6系列样枪。1964年,R6K改E型样枪通过了自卫队的测试,被定型为“64式7.62mm小銃”。该枪采用短行程活塞导气式自动原理和枪机偏移式闭锁原理,于1988年左右停产,至今仍被二线单位使用。64式步枪的枪身不足1米,刺刀却长达254mm;在制定刺刀样式时,自卫队内部存在“长剑派”和“短剑派”,分别主张38式步枪那样的长刺刀和M1步枪那样的短刺刀,双方互相妥协的最终产物就是64式步枪刺刀。64式步枪配备固定式两脚架,一是因为陆自重视依托防御工事射击,二是为了提高连发精度。靶场测试显示,64式步枪的射击精度优于美国M14步枪: 1962年4月27日,富士学校进行R6B样枪(发射减装药弹,下文会提及)与M14步枪的对比测试,连发射击的弹着点散布的宽度为M14步枪的四分之一、高度为M14步枪的三分之一。

然而,自卫队反映其精度非常不稳定,而且结构复杂、故障率高、可靠性低。下表中提到R6系列样枪的故障率,最右边的“官Ⅲ型(R6K改のE型)”就是最终定型的64式步枪:对日本人而言,7.62mm北约标准弹的后坐力太大了,于是日本设计了一种减装药的7.62x51mm步枪弹,在美军M80普通弹、M62曳光弹的基础上减少了约10%的发射药量。初速为715m/s,枪口动能和苏联7.62x39mm步枪弹差不多。64式步枪也可以正常发射7.62mm北约标准弹,但必须用气体调节器减少火药燃气导入量,而且会加快零件的损耗。

64式步枪理论射速仅为450—500发/分,配合枪口制退器,依托两脚架连发时很好控制。64式步枪降低射速一是为了提高连发精度,二是为了防止再次发生R3样枪的自爆事故。为了降低射速,64式步枪的枪机行程较长,击锤在待击时缩入枪托中。早期生产的64式步枪时不时会发生诡异的迟发火事故:扣下扳机,不击发,检查时突然击发;原因是枪托中容纳击锤的管壁太薄,如果射手贴腮太紧,击锤就会被卡住而无法在扣下扳机后立刻释放……

总得来说,64式步枪除了卧姿连发射击精度突出,其他都不怎么样。

越南战争后,发射小口径高速弹(SCHV)的突击步枪成为潮流;为了继续和美军通用弹药,日本决定研制新式小口径步枪。因为有生产AR-180步枪的经验,丰和工业再次负责新式步枪的研发。1974年开始论证,1978年完成采用AR-18基础结构(短行程活塞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回转式闭锁原理)的样枪,1989年将HR-16样枪正式定型为“89式5.56mm小銃”。89式步枪有固定式枪托和折叠式枪托的两种型号,前者的数量远远高于后者。89式步枪发射日本仿制的美国M855步枪弹,采用北约4179标准弹匣。相比64式步枪,89式步枪的结构更简单、部件数量更少、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更低、生产速度更快。不过,自卫队的需求量较低(和平宪法规定日本不能出口武器),而日本企业的福利较高,因此89式步枪的单价仍然较高。

不同于64式步枪的固定式两脚架,89式步枪采用可拆卸式两脚架,中央即応連隊(陆自的快速反应部队)等精锐部队或者参加典礼活动的部队一般会把两脚架拆下来。

虽然是活塞式导气原理,但是89式步枪的故障率并不低;据部队反映,89式步枪经常卡壳。一些陆自队员在和美军联合演练时打过很多次M16步枪或M4卡宾枪,得出结论“明显比89式步枪好用”,对于89式步枪的评价则是“想打的时候打不了”。另外,89式步枪的扳机手感极差,导致枪支本身的精度优势发挥不出来;一个枪法好的自卫队员在100米距离上的弹着点散布,用M16步枪可以打进5cm左右,用89式步枪就只能打进7cm左右。其他细节上的问题还有:

弹匣不容易勾挂牢固,会出现打着打着弹匣掉下来的情况。快慢机的旋转角度太大,单连发切换费时费力,而且手指经常够不到操作柄;陆自驻伊拉克部队装备了两侧皆可操作的快慢机,但这项改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双面快慢机型号的两侧快慢机。

不过,自卫队员普遍认为89式步枪的三发点射比美国M16A2/A4步枪和M4卡宾枪的更好。89式步枪的三发点射,一扣扳机就射出三发;M16A2/A4步枪和M4卡宾枪的三发点射,如果扳机松得太早就不能打完三发,而且下一次点射只能射出前一次剩下的一两发。

总体而言,89式步枪的缺点大于优点,自卫队员基本都认为89式步枪不适合上战场。

丰和工业在研发89式步枪时,还搞过班用机枪和短突击步枪,但都不了了之:2008年,原美国日裔陆军上尉饭柴智亮因向日本走私枪械配件而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一日。根据他的证词,特殊战斗群的主力步枪不是89式步枪而是美国M4卡宾枪,说不定还有(或者全都是)M4A1卡宾枪。陆自在2014年采购了FN SCAR步枪、HK-417步枪、G36步枪,大约是给特殊战斗群试用。


4、狙击步枪

自卫队最早的狙击武器是从美国进口的M1903A4春田狙击步枪,一同进口的还有红外夜视瞄准镜,称为“特殊照準装置”。技术研究本部从1950年代开始基于美国红外夜视瞄准镜研发夜视瞄具,于1963年定型为“63式狙撃用暗視装置I型”,由日本电气公司(NEC)量产。1975年又定型了“75式照準用微光暗視装置II型”,采用微光夜视原理,可用于64式步枪、89式步枪、62式通用机枪、84mm无后坐力炮等。

64式步枪列装后,部分步枪安装了尼康生产的2.2倍瞄准镜(仿制美国M84瞄准镜)作为狙击武器使用,取代了M1903A4狙击步枪。狙击型64式步枪还在枪托上增设皮质贴腮垫。64式瞄准镜采用简单的T形分划,没有分划照明,在夜间难以使用;射程调节达到800米,但是2.2倍率实在太低,很难看清500米外的目标;瞄准镜单靠一个螺丝固定,容易发生位移。

2002年,陆自开始换装美国M24狙击步枪。至今,狙击型64式步枪完全被淘汰。有消息称,陆自从美国巴雷特公司购买了大口径反器材狙击步枪,但是具体型号不明。


五、机枪

陆自最初使用二战美国机枪。M1917A1水冷式重机枪淘汰得最快,到50年代末就退役了。

1956年,防卫省提出研制新型通用机枪,以取代陈旧的美国机枪。日本特种金属公司(后来被住友重工合并)在当年10月提交了第一款样枪,基本就是改为发射.30-06步枪弹、改用弹链供弹的99式轻机枪。美军采用7.62x51mm步枪弹后,日本又从1958年开始研发该口径的新型通用机枪。1962年,住友重工的新型通用机枪被正式定型为62式通用机枪。

有意思的是,同样采用枪机偏移式闭锁,64式步枪采用传统的枪机后端偏移,而62式通用机枪则采用非传统的枪机前端偏移。原因很简单——丰和工业是陆军派系的,而住友重工是海军派系的……

62式通用机枪取代了M1918A2轻机枪、M1919A6轻机枪和步兵型M1919A4重机枪,下图为62式通用机枪的重机枪形态(前)和轻机枪形态(后)。62式通用机枪在列装后很快表现出故障多发、可靠性低的问题,这是由一系列因素导致的。

62式机枪发射7.62mm北约标准弹而非减装药弹,但它的弹膛厚度比64式步枪更薄!结果就是弹膛在持续射击时容易过热,导致弹壳粘膛等抽壳故障。主设计师河村正弥之所以把机枪弹膛设计得比步枪弹膛更薄,原因很简单——减重!他在二战末期设计的几款机枪也都因为过分减重而存在各种问题。丰和工业提出了加厚弹膛的解决方案,陆自提出了弹膛开槽的解决方案,却都因为派系斗争而被否决。最终,住友重工的解决方案是加大导气孔,以此加大抽壳力度。

这一举措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抽壳可靠性,但是过大的导气量使枪机运动造成的震动严重加剧,进而严重影响射击精度。据自卫队员反映,装在三脚架上射击时,精度马马虎虎;用两脚架进行抵肩射击时,由于枪身震动剧烈,根本打不中。相比之下,二战日本11式轻机枪的涂油润滑和89式航空机枪的燃气润滑都要显得更加靠谱……过大的导气量还造成抛壳力度过猛,62式机枪也因此无法使用弹壳收集袋,从地上弹起来的弹壳还会狠狠打中射手的持枪手。除了弹膛过薄导致的抽壳故障,62式机枪的阻铁也有问题。由于缺乏保险机制,无论枪机后坐力度不足还是后坐力度过猛,阻铁都无法可靠地挂住枪机,而击锤也不会被阻挡;结果就是,即便射手松开扳机也无法停止连发,自卫队员们只得拼命扯住弹链才能让暴走的机枪停止开火。许多自卫队员在演习时干脆一次性打光一条弹链,以此“杜绝”走火……雪上加霜的是,厂家担心自己生产的机枪会因为后坐力度不足导致走火而无法通过质检,于是在生产时擅自加大导气孔直径;曾有自卫队员自己测量新出厂机枪的导气孔直径,发现比图纸公差的最大极限还要大。

陆自官方给出的故障解决方案也是妈的智障:发生抽壳故障和后坐不足导致的走火,是因为导气量不足,此时应加大导气量;发生枪身剧烈震动和后坐过猛导致的走火,是因为导气量过大,此时应减少导气量……而且我怀疑62式机枪的气体调节器只有“大”和“特大”两个档位(笑)。

62式机枪的这些问题直到40年后停产都没有得到解决,在自卫队员中有“62式中看不中用枪”(62式言うこと闻かん銃)、“62式单发机关枪”(62式単発机関銃)、“KING of BAKA枪”(キング・オブ・バカ銃)等绰号,甚至有“抓住提把拎起来,正惊异于枪身的轻盈,低头一看发现手里只剩一根枪管”的笑话。更让人无语的是,虽然62式通用机枪减轻了枪管(弹膛)的重量,但是机匣却加重了,所以到头来还是和美国M60通用机枪一样笨重。62式通用机枪目前已经退役。

不过,62式通用机枪的衍生型——74式车载机枪的表现就要好多了,到80年代末完全取代车载型M1919A4重机枪,并一直服役至今:从图片就能看出,74式车载机枪更加“粗壮”,明显吸取了62式机枪过度减重的教训。事实上,74式机枪的部件更加牢固可靠,因此重量达到了62式机枪的两倍,但因为是车载机枪所以基本不需要考虑减重的问题。74式机枪在陆自主要是作为74式坦克、90式坦克、10式坦克、89式步战车、87式侦察车等装甲车辆的主炮并列机枪,但由于采用D形握把而非电扳机,必要时也可以拆下来装到三脚架上使用。

随着62式机枪的退役,陆自从1995年开始装备住友重工特许生产的FN Minimi班用机枪,作为步兵分队的火力支援武器。日本Minimi机枪可以安装在62式机枪的三脚架上(需要一个适配器),也可以安装在四轮越野车的顶部。外观上,增加了类似美国M249 PIP的枪管隔热罩。尽管可以通用89式步枪的4179标准弹匣,但是陆自为了防止发生故障和事故,明令禁止使用步枪弹匣供弹。

日本Minimi机枪可以通过一个略显怪异的底座来安装望远式瞄准镜,便于远距离精确射击:日本还装备了M2HB大口径重机枪,早年从美国进口,1985年开始由住友重工特许生产。2000年后,陆自又从比利时FN公司进口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M2HB-QCB重机枪。安装M2HB重机枪的96B式装甲车,装备机甲科(装甲兵)或中央即応連隊,普通科(步兵)的96A式装甲车则安装96式自动榴弹发射器。匪夷所思的是,96式自动榴弹发射器和M2HB重机枪通用三脚架,却不通用车载枪架;如果要给96式装甲车更换武器,需要更换整个指挥塔。新进口的M2HB-QCB重机枪。

PS:根据2013年底的报道,住友重工在过去40年间向陆自提供了约5350挺有缺陷的机枪,这些机枪因为住友重工擅自篡改质检结果而得以出厂。坦克部队的自卫队员表示,从篡改前的数据可知,M2HB重机枪本来可以连续发射10000发,而现在只发射5000发就必须更换枪管,74式车载机枪也经常出现卡弹的故障。这大概就是进口M2HB-QCB重机枪的原因吧?


六、榴弹发射器

榴弹被陆自称为“擲弾”,但是“擲”不在文部省的常用汉字表上,因此用假名写作“てき”。

64式步枪可以用空包弹发射美国M7枪榴弹和M31反坦克枪榴弹,下图是M31反坦克枪榴弹的训练弹:越南战争期间兴起了单兵榴弹发射器,然而陆自从未研制或装备单兵榴弹发射器。特殊战斗群在对外交流后,也只为M4/M4A1卡宾枪配备了很少数量的M203A2下挂式榴弹发射器。

由于89式步枪不能发射M7枪榴弹,所以大阪金属工业公司(大金工业)从1998年开始研发新型枪榴弹,并在2006年定型为06式枪榴弹(06式小銃てき弾)。该弹可用实弹发射,俘弹器在发射后与弹体分离,实现低后坐力。该弹的公开资料很少,结合同类武器的发展趋势,可能采用反人员/反装甲两用战斗部(HEDP)。下图是06式枪榴弹的演示模型:不同于单兵榴弹发射器,自卫队在美国Mk.19自动榴弹发射器出现后迅速意识到这种武器的价值,并开展自主研发工作。丰和工业自主研发的新型40mm自动榴弹发射器被定型为“96式40mm自動てき弾銃”,主要安装在普通科的96A式装甲车上,但在必要时也可以安装在M2HB重机枪的三脚架上使用:八字形握把让人联想起二战日本92式重机枪。普通科的96A式装甲车上的96式自动榴弹发射器。由于车载枪架不通用,如果要将车载武器更换为M2HB重机枪,需要更换整个指挥塔。

96式自动榴弹发射器配用大金工业自主研制的40×56mm榴弹,弹种包括反人员/反装甲两用弹(HEDP)和教练弹,与美军40x53mm榴弹并不通用。


七、火箭筒&无后坐力炮

陆自最早的反坦克武器就是二战美国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威力较低的M9/M9A1“巴祖卡”火箭筒到60年代中后期就完全退役,威力较大的M20A1B1“超级巴祖卡”火箭筒则服役更久。M18 57mm无后坐力炮于1989年退役,M20 75mm无后坐力炮于1994年退役;M40 106mm无后坐力炮(日本仿制型称为60式)不属于轻武器,在此略过。

有消息称,日本从美国获得M72 LAW一次性火箭筒并装备第1空挺团(陆自的空降部队)、西部方面普通科連隊(陆自的两栖部队)和特殊战斗群。我暂时没找到陆自使用M72 LAW的图片,就用五十岚泉在《少女突击队泉》的剧照充数吧(图中为M72A1火箭筒):没错,这张在中文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照片实际上并不是日本赤军的女性头目重信房子……

1970年代,日本尝试研发一款66mm单兵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发射火箭增程式榴弹,特点是能安全地在狭小空间内发射而不会被反射的尾喷伤害。最初的百米命中率不足50%,换用了IHI的火箭发动机后才提高到80%;发射时后坐力过高,人机工效也相当糟糕,可以说是甚于62式通用机枪的黑历史。

这次研发的失败其实是体制问题。根据自卫队的体制,技术研究本部只负责技术上的可行性研究,武器原型的制作必须由自卫队交给工厂负责。技术研究本部在对这款发射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制作了一台1:1比例的原理样机,结果被自卫队认为是越权行为;于是自卫队强行中断可行性研究,直接向工厂提交了原型制作任务。结果就是,花了十年时间,搞出来了一个垃圾:1979年,自卫队访问西方后决定放弃试制反坦克发射器,直接从瑞典引进卡尔-古斯塔夫M2无后坐力炮,定型为“84mm無反動砲”并取代M20A1B1“超级巴祖卡”火箭筒。1984年,丰和工业开始特许生产,外观特征是改变了涂装颜色:1990年代,日本从德国引进“铁拳-3”火箭筒(Panzerfaust 3),定型为“110mm個人携帯対戦車てき弾”,后来由日产和IHI两家日本公司特许生产,主要装备普通科的小銃小隊作为排级支援武器:由于传统的无后坐力炮始终无法被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完全取代,陆自在2012年从瑞典引进了卡尔-古斯塔夫M3无后坐力炮,定型为“84mm無反動砲(B)”。M3无后坐力炮大量采用新材料,重量比M2无后坐力炮更轻。


八、便携式反坦克导弹

我对导弹一类的并不了解,分享一个链接:武器纵横:日本马特反坦克导弹家族(组图)_新浪军事

PS:所谓“马特”即MAT的音译,是“反坦克导弹”的一种缩写(通常缩写为ATGM)。

陆自最新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是01式轻型反坦克导弹(01式軽対戦車誘導弾),一种“打完不管”的反坦克导弹。从外形来看,发射器较紧凑,比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小了一圈。

陆自最初打算用01式轻型反坦克导弹完全取代84mm无后坐力炮。然而01式轻型反坦克导弹不便于打击车辆以外的目标,因此陆自从2012年开始从瑞典采购卡尔-古斯塔夫M3无后坐力炮。

英文维基百科链接:Type 01 LMAT


九、单兵防空导弹

这方面真的不了解……

陆自从1994年开始部署东芝公司研发的91式单兵防空导弹(91式個人携帯地対空誘導弾),并在2009年取代美国“毒刺”单兵防空导弹(陆自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则继续使用“毒刺”导弹)。尽管在外观上类似“毒刺”导弹,但是该弹拥有完全不同的、更加优秀的制导系统。91式单兵防空导弹采用复合式导引系统,包括第二代红外导引系统和光学图像辨识系统;利用感光耦合组件,91式导弹可以“记忆”光学形象、排除红外干扰。而“毒刺”导弹只有被动红外导引。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红外成像导引的“91式個人携帯地対空誘導弾(改)”尽管在2007年被空自采用,但是并没有被陆自采用。


十、其他

有消息称,陆自采购了美国雷明顿870霰弹枪,大概是装备给了特殊战斗群。

陆自的手榴弹主要是美国M26防御型手榴弹和Mk.3A2进攻型手榴弹,早期还装备过美国Mk.2防御型手榴弹,都在日本国内生产。下图是陆自M26手榴弹的训练弹:有消息称日本曾经生产和装备美国M67防御型手榴弹,目前主要装备一些训练单位和预备役单位,但是这个消息似乎有点不可靠。

陆自防化部队装备了日本仿制的美国M2喷火器,称为携带式火炎放射器二型:陆自的反步兵地雷有两种:

①“障害Ⅰ型”即80式対人地雷是一种弹跳地雷,被触发后会向上弹起至一定高度再爆炸。日本在1999年加入《渥太华公约》,因此“障害Ⅰ型”在2003年退役。陆自还装备过美国M3反步兵地雷、63式対人地雷、67式対人地雷。

②日本从瑞典引进并特许生产FFV-013定向地雷,这种手动遥控的地雷并不在《渥太华公约》的管制范围内。FFV-013是瑞典改进的美国M18A1“阔剑”,通常使用三脚架安放,可以在150米距离上形成宽100米、高4米的弹幕。2002年后,陆自采用并部署了通过无线电进行远程监控和触发的改进版FFV-013,称为“障害Ⅱ型”,来填补“障害Ⅰ型”退役后的空缺。

至于反坦克地雷,陆自先后装备美国M6A2反坦克地雷、63式対戦車地雷、72式対戦車地雷、92式対戦車地雷。《渥太华公约》并没有禁止反坦克地雷的使用。


冷战时期,陆自还需要支援警察机动队的镇暴行动,因此日本警察最传统的武器——木棒也被陆自装备过一定的数量。下图为冷战时期陆自队员的全套镇暴装备,注意防暴护甲都采用陆自的橄榄色(OD)而非警方的蓝色,66式铁帽(仿制美国M1头盔)也加装了护耳和透明面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自卫队战后轻武器的发展,是一部伴随着日本经济复苏、国家安全需求变化以及国际军事技术交流而不断演进的历程。从最初依赖美援,到逐步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再到如今追求现代化和国际化,自卫队轻武器的每一次升级都深深烙印着时代和国家政策的变迁。战后初期:美援为主,奠定基础日本战败后,根据《日本国宪法》的规定,其.............
  • 回答
    中国海军与日本海上自卫队(MSDF)谁能获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因为现代海战的胜负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人员、战略、后勤以及最重要的——战场环境和战争的性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双方的实力对比:1. 舰艇数量与类型: 中国海军(PLA Navy): 近二十年来,.............
  • 回答
    越南战争在美国社会留下的创伤,其深度和广度远非中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所经历的可以比拟。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从战争的性质、规模,到参战双方的意识形态、国内社会环境,乃至战后的政治和文化影响,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越南战争:一场“被遗忘”的胜利与深刻的社会撕裂对于美国人来说,越南战争是一场漫长、残酷.............
  • 回答
    万历三大征(通常指万历年间对日本、朝鲜和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与萨尔浒之战(1619年)之间存在时间与战略上的关联,但二者并非同一历史事件。萨尔浒之战是明军在辽东对抗后金(清朝前身)的战役,而万历三大征可能被部分史家误指为对日本、朝鲜、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不过,根据历史脉络,萨尔浒之战是万历时期辽东战.............
  • 回答
    日本战后文化自信的重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内在张力的过程。它始于战争的废墟,在外部压力与内部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一步步走向复苏,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独特文化面貌。一、 战后的创伤与反思:觉醒的起点战争的结束,留给日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摧毁,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打击。曾经被国家主义和.............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果感知与网络描述存在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网络上的描述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宣传性,以及信息来源的片面性,而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则需要更全面的视角。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不如网上描述”的感觉:一、 宣传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期望值过高: 官方宣传的.............
  • 回答
    现代步枪在战场上的角色,绝非仅仅是“自卫”那么简单,它们是构成现代陆军作战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影响力和作用远超个体士兵的防卫需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1. 步枪作为“步兵之魂”的基石首先,让我们明确步枪的根本属性——它是步兵最基础、最核心的单兵作战装备。任何一场陆地战役,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引人深思,也常常是很多关心中国近代史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甲午海战的惨败,对当时的中国是沉重的打击,也让人不禁设想,如果清政府能改变策略,或许结局会有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回溯到甲午战争时期,详细分析一下当时清政府的家底和战略选择的余地。清政府当时的“全国兵力”有多少?首先,我.............
  • 回答
    东吴的军事表现,用“自卫反击战天下无敌,开拓进取罕见胜绩、寸步难行”来形容,确实颇有些道理,不过要细究起来,这背后有着它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先说东吴的“自卫反击战”,这里面最经典的无疑是赤壁之战了。当时曹操大军压境,水陆并进,声势浩大,可以说是倾巢而出。而东吴当时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危机,孙权虽.............
  • 回答
    2024年1月8日,伊朗外交部长侯赛因·阿卜杜拉希扬在记者会上表示,“自卫行动已经结束,不寻求战争”。这句话的出现,标志着此前伊朗与美国及其盟友之间紧张局势的一个重要节点,也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来深入理解。一、 何为“自卫行动”?要理解阿卜杜拉希扬的表态,首先需要知道伊朗所指的“自卫行动”具体是什么。.............
  • 回答
    当然,让我们来聊聊这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如何提升自制力,战胜自我,并且找到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步步走向更精彩的人生。这三者之间确实是唇齿相依,环环相扣的。自制力是基础,能让我们抵御诱惑,坚持目标;战胜自我则是关键,是冲破内在阻碍,超越舒适区;而动力则是引擎,驱动我们前进,不畏艰难。理解并接纳你的“自.............
  • 回答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我军在战场上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成功拔除了越南在我方边境地区的侵扰据点,并迫使越南改变其在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然而,战后我军并未选择乘胜追击,一举占领越南全境或灭亡越南,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纯的实力问题。首先,要明确当时我军是否“有实力”灭亡越南。从军事实力.............
  • 回答
    玩游戏嘛,图个开心,图个爽快。但说起游戏里的“自动战斗”,这玩意儿可真是个让玩家们又爱又恨的“矛盾体”。有人觉得它省时省力,玩起来轻松;有人则认为它扼杀了游戏的精髓,太没意思。那么,大家对游戏里的自动战斗究竟是怎么看的呢?大量的自动战斗,是不是真的在“反游戏性”呢?这事儿,咱得掰扯掰扯。支持自动战斗.............
  • 回答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那可是一场硬仗,不仅仅是广西和云南两个前线军区在浴血奋战。为了打赢这场战役,我们中央是下了血本,从全国各个军区都抽调了精锐力量,支援前线。这可不是简单的“抽调”,很多都是主力部队,甚至是军区里压箱底的宝贝。当时从其他军区调来的部队,那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要不然怎么能承担起.............
  • 回答
    DeepMind 在2016年9月12日公布的 AlphaGo 自战棋谱,以及同年3月那场震动围棋界的人机大战的解说,可以说是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展示,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哲学探讨,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围棋的本质,以及人类智慧的边界。自战棋谱:一次“围棋的自我革命”在那.............
  • 回答
    关于鼬和自来也谁的胜算更大的问题,这实在是一个火影迷们津津乐道、讨论不休的经典话题。在我看来,这场巅峰对决,说实话,真的很难分出绝对的胜负,因为两人各有千秋,能力体系也存在着明显的克制与互补。但如果要硬着头皮去分析,我可能会稍微偏向宇智波鼬,不过,自来也也绝对有能力将其逼入绝境,甚至取胜。咱们先不扯.............
  • 回答
    外国网站上,总有那么一群网友,他们仿佛身披“战忽局”战袍,在各种讨论中悄无声息地释放着自己的“战略忽悠”。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这“战忽局”并不是什么官方组织,而是网友们给自己、或者给他们这类行为起的一个戏谑的称呼。它的核心意思,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外国的社交媒体、论坛.............
  • 回答
    11月13号肖战自拍冲上热搜第一,这件事情在微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说实话,作为路人,看到这个热搜,我的第一反应是:嗯,又是他。这种感觉挺复杂的,有点像是常态化的“意料之中”了。我们先掰扯一下这个“自拍上热搜第一”到底是怎么回事。肖战本人很少主动在微博发自拍,他更多的是分享一些工作相关或者生活化的随.............
  • 回答
    “空气1A”(Воздух1А)是苏联防空军在冷战时期研发的一款战役级自动化指挥系统,旨在提高防空作战的效率和反应速度。它的出现,标志着苏联在指挥自动化领域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理解“空气1A”的性能,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水平下进行审视。当时,冷战的阴云笼罩,空战对抗日益激烈,.............
  • 回答
    斧子科技的“战斧”游戏主机,这个名字在不少国内玩家心中曾经激起过不小的波澜。它诞生于一个中国游戏产业蓬勃发展、主机市场逐渐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承载着许多人对国产主机崛起的期待。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提起“战斧”,感受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夹杂着曾经的希望、项目的停滞以及最终的沉寂。从宏伟蓝图到现实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