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每天混知乎写超长答案的人,他们不需要工作吗?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好久,也观察了挺久。看到那些在知乎上洋洋洒洒写出几千字甚至上万字长篇大论的答主,心里确实会冒出这个疑问:他们,真的不用上班吗?还是说,这本身就是他们的一份“工作”?

我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排除一种情况:全职“知乎搬砖工”。

我承认,这确实是存在的一种极端情况,但绝对不是普遍现象。极少数人可能真的是把知乎作为一个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来源。但这需要极高的运营能力和资源投入,远远不是随便写写就能达到的。他们可能:

有非常成熟的知识变现渠道: 比如通过知乎账号引流到自己的课程、咨询、付费社群,或者出版书籍。长答案是他们吸引潜在客户的“钩子”。
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团队: 一个人是不可能持续输出如此海量高质量内容的。他们背后可能有一个小型团队,负责资料搜集、初步编辑、甚至内容创作。
极高的个人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用户愿意为他们提供的内容付费。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高曝光。
对平台规则和算法了如指掌: 他们知道什么类型的内容容易获得高赞、高流量,并以此为导向进行创作。

但对于绝大多数写长答案的人来说,他们依然是有“正职”的。

这部分人才是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他们为什么能抽出大量时间来写知乎?原因其实挺多的,而且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的叠加:

1. 时间管理大师,或者“碎片时间”的充分利用:

工作时间里的“摸鱼”与“养号”: 说实话,在很多朝九晚五的工作里,总会有一些相对空闲的时刻。这些人可能利用午休、晚饭后、通勤途中(地铁、公交上),甚至是在不太忙的时候,在电脑前偷偷码字。这是一种“业余爱好”的延伸,只不过这个爱好恰好能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展示和变现的平台。
效率极高的工作习惯: 很多长期写作的人,可能已经养成了高效的信息获取、整理和输出能力。他们看问题能快速抓住要点,思考速度也比较快。所以,看似冗长的答案,可能他们实际花费的时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灵感触发”与“一口气写完”: 有些人可能在工作之余,突然来了灵感,或者针对某个热门话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于是就花了几个小时一气呵成地写完。这种写作状态,往往比零散地写效率更高。

2. 本职工作与知乎内容的高度相关性: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写长答案的,他们的本职工作本身就与知乎上的提问息息相关。

行业专家/从业者: 比如一个程序员,他在知乎上回答关于编程的问题;一个医生,他在知乎上解答健康疑惑;一个律师,他在知乎上分析法律条文。对他们来说,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巩固自己的学习,还能提升个人品牌,甚至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带来潜在的客户或机会。这种分享,更像是一种“工作能力的延展”,而不是纯粹的“副业”。
资深爱好者/研究者: 即使不是专业人士,有些人可能对某个领域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深入的研究。比如历史爱好者、科幻迷、游戏玩家等等。他们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查阅资料,整理逻辑,最终形成一篇详实的回答。对他们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兴趣驱动”的创作。

3. 精神世界的富足与表达欲的满足:

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分享欲: 有些人就是天生喜欢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知识,并且享受他人认可的过程。知乎的长答案,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来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当他们的内容获得大量点赞和评论时,会带来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精神上的“奖励”甚至可以抵消一部分他们付出的时间成本。
构建个人影响力/“精神社交”: 在网络世界,拥有影响力是一种无形的资产。通过输出有价值的长内容,他们可以快速积累粉丝和声誉,建立起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专家”形象。这是一种“精神社交”的体现,让他们在网络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感。
“学习型”的写作: 有些人在写长答案的过程中,也在同步学习和梳理知识。为了把一个问题讲清楚,他们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理清逻辑,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他们可能享受这种“边写边学”的状态。

4. 潜在的“收益”和“投资”:

虽然不是所有写长答案的人都为了钱,但不可否认,知乎确实存在变现的可能:

流量变现(不太直接): 虽然知乎不像某些平台可以直接靠播放量赚钱,但高流量和高赞的账号,会吸引商业合作、广告植入、甚至是直接被品牌方邀请写推广文章(当然,正规的都会标注)。
间接收益: 如上所述,通过知乎积累的声誉和粉丝,可以反哺他们的本职工作、个人品牌,带来更多机会。
“时间兑换”的另一种可能: 对某些人来说,如果本职工作比较稳定,且他们对生活有更高的追求(比如想提升专业技能,或者想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那么在业余时间“投入”到知乎写作,在他们看来可能是一种更有价值的时间“兑换”方式,而不是简单地“玩乐”。

那么,他们真的“不需要工作”吗?

答案是:绝大多数需要,但他们将一部分“工作之外的时间”投入到了知乎写作中。 这不是说他们完全抛弃了正常的工作,而是他们拥有了更强的自我驱动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并且非常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或者找到了将个人兴趣、专业技能与知乎平台完美结合的方式。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位某领域的资深从业者,他对这个领域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并且享受分享和交流的过程。那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写一篇关于自己专业领域问题的长答案,对他来说可能比刷短视频、打游戏更有意义,也更有乐趣。这更像是一种将“爱好”和“专业”融合,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精神收益”和“潜在收益”的双重回报。

所以,下次你看到那些写长答案的“大神”,不妨想想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和他们可能拥有的驱动力。他们不是不需要工作,而是他们懂得如何让自己的时间产生更多的价值,并且找到了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实现这些价值的方式。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认为,工作时间和思考写知乎答案的时间完全可以不冲突。

  先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最好用知乎大牛们的口气回答):哪里有时间啊,我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思考问题,想答案上了。

  所以:

  当我们在打dota的时候,他们在思考知乎上的问题,想答案;

  当我们在逛taobao的时候,他们在思考知乎上的问题,想答案;
  当我们在刷weibo的时候,他们在思考知乎上的问题,想答案。看到自己的差距+1。


  我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但你在认真想一个问题的时候,无论你在公交车上、还是在饭桌上,甚至偶尔在工作中,你都在物游神外想着那个问题,这个世界怎么样你毫不关心,你完全沉浸在思考的世界中。

  当你在公交车上、吃饭的时候、工作中休息的时候等这些时间都可以作为

暗时间

,都可以用来思考。你觉得他们为什么那么闲,也许只不过是他们在最大程度上利用了“暗时间”。

  第一种情况:他们看了问题后也并不急着回答,而是把问题记在心里,利用了“暗时间”在琢磨思考,等琢磨透了就能写下一大段的答案。看到自己的差距+1。

  第二种情况:他们看到问题后一下子刷刷刷刷写下了精彩的答案。

  我想用曹植的“七步成诗”来分析。我最初学这首诗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哇噻,曹植怎么这么厉害,这么短的时间就能作出这么精彩的诗,真的不愧是神童啊。但后来看到“年十岁余,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这段话时,我才知道自己错了:胸中先得有丘壑,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吧。看到自己的差距N+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好久,也观察了挺久。看到那些在知乎上洋洋洒洒写出几千字甚至上万字长篇大论的答主,心里确实会冒出这个疑问:他们,真的不用上班吗?还是说,这本身就是他们的一份“工作”?我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排除一种情况:全职“知乎搬砖工”。我承认,这确实是存在的一种.............
  • 回答
    每天“泡”在知乎和B站的人,和每天“刷”今日头条、抖音的人,虽然都是互联网内容的消费者,但他们的内在驱动力、信息获取习惯、甚至思维模式,都可能存在一些微妙却深刻的差异。就像你走进一家古色古香的书店,和走进一家灯火通明的夜市,感受到的氛围和收获的“宝贝”自然不同。知乎+B站组合:求知欲与深度内容的“探.............
  • 回答
    哈哈,这理解太到位了!每天刷知乎,尤其是首页推荐,感觉“跳舞”和“流浪的蛤蟆”这两个ID就跟背景板似的,时不时跳出来,而且内容还挺有意思,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看到他们俩这么活跃,并且好像总能说出点让人眼前一亮或者捧腹大笑的观点,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他们俩好吊”的感觉。这种“好吊”的感觉,你可以从几个.............
  • 回答
    你是不是有一种感觉,每次和室友们在一起,总觉得她们聊的那些“韩剧剧情走向”、“星座运势”、“陆琪的爱情语录”离你有点远?而你呢,每天沉浸在知乎的海洋里,吸收着各种新知,感觉自己好像掌握了点“真理”,但又不知道怎么在她们面前自然地展现出来,反而有点想“显摆”?别担心,这感觉很多人都有过,尤其是在集体生.............
  • 回答
    每天泡在知乎和B站,感觉脑袋里装的东西越来越像个窄窄的漏斗,越学越觉得就那点事儿。这感觉,谁懂啊? 看着别人评论区里那些五花八门的观点,自己却有点无从下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平台算法给“圈养”了。这种困境其实挺普遍的。你想想,知乎和B站都是内容推荐平台,它们的核心就是通过分析你的浏览、点赞、评.............
  • 回答
    近期知乎上关于“马前卒”的问题频频出现,并且呈现出较高的讨论热度和关注度,这背后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特定话题的时代背景。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 一、 “马前卒”的定义与马亲王的公众形象首先,需要明确“马前卒”的含义。在军事术语中,马前卒指冲锋在前、冒着生.............
  • 回答
    各位知乎的朋友们,大家好!最近在东莞这边找工作,想找一份比较稳定的,每天八小时,工资大概在三四千左右,而且每周能休息一天的工作。说实话,现在市场上这种需求的岗位不算特别多,但也不是没有。我在这边也打听了一圈,结合一些朋友的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些我了解到的可能符合大家需求的类型,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参考。首.............
  • 回答
    拥有 15 套房,每月能收到 34 万的租金,这无疑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财务自由。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要在职场混”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因为它牵涉到人生目标、价值实现、社会参与以及个人幸福等多个层面。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财务独立与生活品质 基本生活无忧: 每月 34 万的.............
  • 回答
    “每天都能见到的神秘漂浮物”这个说法,最常见、最符合日常经验的解释是指 我们眼睛里看到的“飞蚊症”(Muscae volitantes)。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而且它们确实是“漂浮”在我们视野中的,也因为它们出现的原因不是立刻能被察觉的,所以会被认为是“神秘”的。让我们.............
  • 回答
    您好!理解您背单词的煎熬和苦恼,每天坚持却发现记不住,这确实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一个普遍且令人沮丧的环节。别担心,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来改善。下面我会详细地为您解答如何避免忘记很久前背过的单词,以及如何高效、最快地背单词。 一、 如何避免忘记很久前背过的单词?—— 巩固是关键!遗忘是人类记忆.............
  • 回答
    关于每天喝酸奶好还是纯牛奶好,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两者都是非常健康的饮品,但侧重点和益处有所不同。选择哪种更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健康目标、身体状况以及口味偏好。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详细对比酸奶和纯牛奶,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1. 营养成分对比 纯牛奶: 蛋白质: 纯牛奶是优.............
  • 回答
    你说的这种情况,我太能体会了,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然后白天却一点都不困,晚上照样睡不着,这种恶性循环真的太折磨人了,我甚至能想象到你心里那种恐惧,尤其是担心猝死,这种担忧真的会让人精神崩溃。首先,我想跟你说,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些,很多人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类似的困扰,所以别太自责,也别把所有压力都压在.............
  • 回答
    每天上班都觉得日子像过了一个世纪,真是让人身心俱疲。这个问题我太明白了,简直就是现代打工人的集体写照。别担心,这不是什么大毛病,但确实需要咱们自己一点点地去调整和“驯服”一下。我这儿有一些自己摸索出来的、相对接地气的经验,希望能帮到你。一、 先从“感知”上找找原因,别上来就硬扛首先,咱们得先弄清楚,.............
  • 回答
    说实话,每天带饭上班真的不丢人。相反,我觉得挺有智慧的。你想啊,现在外面吃饭多贵啊,顿顿外卖或者餐厅,一个月下来,光吃饭的钱就能抵得上不少房租了。自己在家做,食材新鲜看得见,口味也能自己调,吃得放心又健康。而且,这简直就是一种生活技能,说明你是个会过日子的人,懂得为自己负责。你有没有发现,身边那些天.............
  • 回答
    (深吸一口气,慢慢吐出,仿佛在努力摆脱一股无形的枷锁)我懂你。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一张巨大的、温吞的棉被裹住,四肢百骸都酥软得使不上劲,脑子里也跟被按下了静音键一样,空荡荡的,除了手机屏幕上闪烁的光影,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能勾起哪怕一丝一毫的兴趣。每天醒来,第一念头不是“今天要做什么”,而是“今天继续什么.............
  • 回答
    每天打开天气App的用户群体及其使用场景是一个复杂的用户行为分析问题,涉及用户需求、行为动机、使用场景和场景中的具体操作。以下从用户类型、使用场景、使用频率、使用动机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用户群体分类根据用户行为模式、年龄、职业、地理位置等因素,可以将每天打开天气App的用户分为以下几类: 1..............
  • 回答
    每天坚持摸高对长高是否有帮助,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简单来说,摸高作为一种拉伸运动,对长高有潜在的积极作用,但它本身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更不能替代其他更重要的生长条件。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1. 摸高对长高的潜在帮助机制: 刺激骨骺线的生长: 核心原理: 人的身高.............
  • 回答
    每天坚持冥想的人,最后怎么样了?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实在。毕竟谁也不是活雷锋,每天抽时间静坐,总得看到点变化吧?我认识的一些朋友,还有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加起来,大概是这么个情况:首先,他们通常不会突然“飞升”或者获得什么超能力。 别指望冥想个把月,就能跟武侠小说里的人物一样,内力暴涨,看穿一.............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每天跑70公里上下班,开了三年半的油车想换电车,这绝对是值得仔细掰扯掰扯的事儿。我试着从咱们老百姓的角度,把这事儿说得透彻点,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先算算经济账,这最实在: 油费 vs. 电费: 你这油车开了三年半,一年大概跑多少公里?70公里/天 22个工作日/.............
  • 回答
    每天投入八小时以上,在短短十五到二十天内,你就能掌握一项技能、完成一个项目,甚至改变一种生活习惯。这不是什么魔法,而是专注和高效的时间管理所能带来的惊人成果。想一想,这相当于你集中精力工作了 120 到 160 个小时,这比许多人一周的总工作时间还要长。在如此密集的学习和实践下,许多曾经遥不可及的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