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法国战绩如何?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来说,是一场极其惨烈也极其复杂的存在。从最终的胜利者阵营来看,法国无疑是赢家。但赢得这场战争的代价,是法国至今仍在深切感受的。

战争的开端与初期的失利:

战争伊始,法国就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德意志帝国根据“施里芬计划”,从比利时绕道进攻法国。法国的战略核心“普朗克主义”(Plan XVII)过于侧重于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展开进攻,在面对德军的闪电攻势时显得捉襟见肘。

边境战役的失利: 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法国军队在边境地区遭遇了重创。尤其是在洛林和孚日山区的战斗中,法军因战术僵化和装备劣势而损失惨重。比如,阿尔萨斯战役就是法军的一次惨痛的进攻性失利。
马恩河战役的转折点: 然而,法国军队的韧性也在马恩河战役中得到了体现。1914年9月,当德军逼近巴黎时,法军和英军协同作战,成功遏制住了德军的推进。著名的“巴黎的士的士团”(Taxis of the Marne)成为了这场战役的关键象征,将兵力迅速运往前线。马恩河战役阻止了德国速战速决的企图,将战争拖入了漫长的堑壕战。

堑壕战的泥沼:无休止的消耗与巨大的伤亡

马恩河战役之后,西线战场迅速陷入了漫无止境的堑壕战。法国军队和德国军队在长达数百公里的战线上对峙,双方都在挖掘深邃的堑壕,试图突破对方的防线,但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天文数字般的伤亡。

凡尔登战役: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和最血腥的战役之一。从1916年2月到12月,德军试图“耗尽法国的鲜血”,对凡尔登地区发动了猛烈进攻。法军在“他们绝不能让他们过去”(Ils ne passeront pas!)的口号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守住了阵地。这场战役双方都伤亡惨重,但凡尔登的坚守成为了法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索姆河战役: 与凡尔登战役几乎同时期,英法联军也发起了索姆河攻势。虽然这场战役旨在减轻凡尔登战场的压力,但同样是极其残酷的消耗战。首日英军就伤亡近六万人,而整场战役的伤亡人数更是惊人。
尼维尔攻势: 1917年,法国总司令尼维尔发动了旨在快速突破德军防线的攻势。然而,这次攻势不仅未能成功,反而导致法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并引发了严重的兵变。这是法国军队在战争中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士气低落,前途渺茫。

兵变与复苏:

1917年的兵变是法国军队在战争中的一次重大危机。士兵们因为无休止的伤亡、恶劣的生存条件、对指挥官战术的绝望以及对胜利前景的质疑,在部队中蔓延开来。许多士兵拒绝执行命令,要求回家。

然而,新任总司令菲利普·贝当(Philippe Pétain)以强硬而又灵活的手段应对了这次危机。他严惩了部分煽动者,但同时也改善了士兵的生活条件,增加了休假,并调整了战略,不再进行无意义的大规模进攻。这次兵变虽然暴露了法国军队的深层问题,但贝当的改革也为法国军队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美国的参战与最终的胜利:

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这对法国来说是巨大的鼓舞,也是战争走向胜利的关键。美国军队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鲜的兵力和物资,更重要的是为疲惫不堪的协约国注入了新的希望和力量。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法国军队与美国军队并肩作战,参与了多次重要的战役,包括: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1918年夏): 这是德国在1918年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试图在美军到来前决定胜负。然而,这次攻势被法军和美军成功击退,成为了战争的转折点。
百日攻势(Hundred Days Offensive): 从1918年8月开始,协约国发动了持续的攻势,最终迫使德国投降。法国军队在这场攻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绩总结:

从军事角度看,法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可以用“艰苦卓绝”来形容。

战略上的成功(最终): 法国成功抵挡了德国的入侵,阻止了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并在漫长的堑壕战中坚持了下来。最终,法国作为战胜国,在凡尔登等战役中展现了极强的防御能力和顽强的斗志。
巨大的牺牲: 法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在战争中,法国军队约有130多万人死亡,受伤人数更是数不胜数。战争对法国人口结构、经济和心理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许多年轻一代的男性在战争中丧生,导致了所谓的“损失的一代”(Génération perdue)。
战术的演变: 法国军队经历了从初期僵化的战略到适应堑壕战的演变,并在战争后期发展出了更有效的战术,例如在百日攻势中运用了坦克和协同作战。
士气的起伏: 法国军队在战争中经历了士气的高潮和低谷,尤其是在1917年的兵变危机,但也最终能够重新振作。

总而言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而言,是一场用鲜血和牺牲换来的胜利。法国军队在战场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面对着强大的敌人,但最终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战术的调整和盟友的帮助,赢得了战争。然而,这场胜利的代价太过沉重,其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退。法国人民对战争的记忆是复杂而痛苦的,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对战争无情残酷的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协约国主要输(挨)出(打)担当,在三年里直面世界第一战争机器-德皇陆军大部分部队。

德军在西线折损的540万人中有百分之七十(存在些许水分,应该在60-65%之间)是法军包办的,但为此,法军自己也损失了494万人。

法军战损吃亏是很明显的,在整场大战,除了马恩河,凡尔登和皇帝会战,这支军队几乎一直都在进攻自己的对手,但却在德军愈发灵活顽强的防线上撞得头破血流。

战前法军体制腐败和轻视战术训练也是法军战损巨大的主要原因,这两点导致其在1914年8月19日-8月22日便在边境会战和阿尔萨斯会战中损失了30万人,法第五集团军崩溃之快以至于让德国人误判为其“已被完全歼灭”,这样的惨败让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法国又要完蛋了。

不过还好当时的法国有一批优秀的将领,其决策力远高于同时期的德国对手,霞飞,福熙,加利埃尼,当然,还有之后的贝当。在德军小毛奇,克鲁克和比洛等人因为宕机分散兵力,拖拖拉拉时,霞飞和加利埃尼却重组了部队,包围了莽撞的克鲁克,还在做军长的福熙则主动出击,袭击南部德军漫长的侧翼防线,阻碍其增援北部,最终创造了“马恩河奇迹”。

随后法军在大战中的经历还是蛮励志的,从一开始在1914年8月在遭遇战中被德军单方面屠杀;

到1914年9月2日开始,霞飞开始“大清洗”,到1914年12月31日,162名将军或上校被卸职,包括三位集团军司令,二十四名军长和七十一位师长,超过40%的旅团级指挥官因无能被解职,近70%的军部参谋和工作人员被撤换,法军真正意义上脱胎换骨的开始;

到1914年11月在伊普尔,法第16军独自击败冒进的林辛根集群,法军第一次在遭遇战击败德军;

最后到1916年的凡尔登,法军完全挫败德国人的战略企图,并在几个月里战损上完全优于德军;

不过很遗憾的是,1917年2月由于尼疯子的送头攻势,好不容易有余力大有作为的法军惨遭放血;等到6月贝当对法军开始战术改革,试图再次加强法军时,“失血过多”的法军很明显已经无力再担任单扛德国这一使命了,在1917年7月,法军指挥部正式将西线北部移交给英联邦军队,将主要精力放在中,南线与德“阿尔布雷希特”集团军群对垒,直到1918年8月,法军的部分老练精锐才在百日攻势里重现辉煌(因为隔壁美军实在丢人)。


8.21更新,@天天向上同学对1914年马恩态势的看法显然存在过多的个人主观因素,我也不是挂人,对一战感兴趣的人我向来都是欢迎讨论,但分析一场战役必须要有客观史料作为辅证,带着主观因素去想当然的遐想是研究战史要不得的,马恩一役已经基本被欧美学者研究的大致透彻,并不是什么存在资料出入过大和过多争议的战役:

截止9月1日,法军新组建的第六集团军有6万名士兵组成,在几天后还有第3和第4军加强,加利艾尼的部队包括5个野战师,5个预备师,5个领土师和4个骑兵师和两个野战军(4个师)。虽然必须承认这些部队的战斗价值完全无法与克鲁克的德第一集团军相比,然而,我们该清晰的认识克鲁克只有10个步兵师(包括两个预备师)和3个骑兵师。在南线,法军还将以福熙在第十军的领导班子为核心组建第九集团军对抗南线的德军。

在马恩河到巴黎的防御,法军拥有2924门各型火炮,虽然大部分都是轻型火炮,但在总量上完全压制了德军因交通不便无法及时运抵一线的少量重炮。

截止9月5日,沿着主战场,从巴黎到瑞士边境,协约国军在德军9个骑兵师和42个步兵师对面部署了13个骑兵师和53个步兵师,同时还部署了21个预备师,在战略上对德军形成了76个师对51个师,多出66.1万战斗人员的绝对优势,即使德皇陆军拥有完全优于对手的战术素养,这一优势也由于法军能即使从他们的后勤和后援部队获得的补充和轮换而抵消。

在一个充满敌意的国家内,撤退的法军实行了“焦土战术”,尽可能地摧毁或阻碍了公路,铁路,桥梁和交通工具,迫使德军远离他们赖以机动和补充的铁路,除了依靠马车外,德军没有办法迅速的获得增援,弹药或物资。即使毛奇在9月6日希望通过将左翼的两个集团军向北靠拢以加强他的右翼,却被霞飞可以无阻碍地利用铁路线调动部队而完全抵消。

而像你说的什么:

等于是双方在兵力上(不计后来的英军),法军即使不是劣势也没优势,德国的180万人挂去20万,扣掉凡尔登-图尔所牵制的,还剩百万之众,这样兵力为1:1,火炮2:1(野炮也没德军多),机枪1:1.5。”

“法军在人数,装备劣于德军情况下,还能击退德军,还不说明法军的战力吗(3:2的兵力,10:1的重炮)”

这些话基本对不上当时德军和协约国的兵力部署和实际情况,你让我怎么和你继续讨论下去呢????

我也知道你不是法吹或德黑,因为法吹也不敢来吹这仗。法国官史自己都承认1914年是自1870年以来最黑暗的一年,是法军为自己战前腐败的官僚治军和忽视训练等原因该付出的代价。

马恩的大致过程也已经有了盖棺定论:

就是小毛奇宕机导致德军右翼兵力不足,霞飞反应迅速利用对手犯错迅速组建预备队,在整个战线对分散严重的德军形成区域兵力压制从而把德军打退。

马恩河对于德法双方而言都是一个奇迹,对于法军而言,他们惊人的在前两周遭到的一系列毁灭性失败中以令人钦佩的爱国热情和狂热的斗志来忘死的恢复进攻,令他们的对手感到极其的困惑和惊讶。

而对于德军而言,他们三支连续激战三周未曾得到休整的集团军一路披荆斩棘,靠着夺取胜利的信念支撑其打到巴黎城下,即使被迫转入防御,德军也在未曾有一支部队被包围歼灭的前提下重创了对手还全身而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来说,是一场极其惨烈也极其复杂的存在。从最终的胜利者阵营来看,法国无疑是赢家。但赢得这场战争的代价,是法国至今仍在深切感受的。战争的开端与初期的失利:战争伊始,法国就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德意志帝国根据“施里芬计划”,从比利时绕道进攻法国。法国的战略核心“普朗克主义”(Plan XV.............
  • 回答
    两位法师的遭遇战,这就像是棋盘上的两颗顶尖棋子,一旦落下,便立刻展开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较量。没有体术的限制,他们完全依赖于手中的法器和自身对魔法的理解。实力相差不大,意味着这场战斗不会是一面倒的碾压,而是充满了策略、预判和心理博弈。开局的瞬间:感知与试探战斗的开端往往是最为紧张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在遭遇.............
  • 回答
    关于“我们将战斗到底”这篇演讲,它的确是温斯顿·丘吉尔在二战最严峻时刻发表的经典之作,其影响力至今仍然深远。至于您提到的效仿法国一战时的演讲,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联系和渊源,但并非完全是照搬,而是丘吉尔基于历史经验和当时紧迫局势的深刻洞察,进行的精妙化创作。首先,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丘吉尔那篇广为传颂的.............
  • 回答
    美国在一战中加入协约国,而非同盟国,这背后并非仅仅是为了瓜分英法的殖民地利益那么简单。实际上,当时美国对瓜分殖民地利益的兴趣并不浓厚,其选择阵营更多是基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考量,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最直接的导火索——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战初期美国奉行的是“中立政策”。总统.............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一战前的法国普通平民,其精神面貌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混合体,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要详细描述他们的“精气神”,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1. 根深蒂固的国民认同与共和理想: “法兰西”的骄傲与自豪: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法国在文化、艺术、科学上都享有盛誉。这种历史遗产铸就.............
  • 回答
    法国在一战后虽然是战胜国,但其国际地位的下降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战争的巨大消耗、国内政治经济的困境、国际关系的演变以及自身战略失误等。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一战对法国的毁灭性打击与国内困境: 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法国是战争中最主要的受害者之一。其领土大.............
  • 回答
    一战后法国的颓势和二战后苏联的崛起,这确实是历史上一组引人深思的对比。同样经历了战争的创伤,但两国的发展轨迹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一战后的法国:胜利的阴影与失落的荣光法国在一战中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堪称“胜利者中的最受伤者”。他们不仅承受了巨额的人员伤亡,.............
  • 回答
    一战后如何惩罚战败的德国,既能避免其再次挑起战争,又能防止法国一家独大,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的发展证明,凡尔赛条约的设计虽然试图达成这些目标,但最终却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要设想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权衡。核心矛盾与历史教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核心的矛盾: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巴麻美的人设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法王路易十六和战列巡洋舰胡德号(现实船只),这个问题很有趣,也确实能从一些细节上找到一些有趣的联系。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官方并没有明确的设定来证实这一点,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细节分析和联想的解读。从法王路易十六身上,我们可能看到一些精神层面的呼应:首先,路易十六.............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能否凭借一己之力战胜德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苏联在战争中的巨大牺牲与成就,同时审视盟国援助以及其他关键因素的作用。核心论点: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并且最终战胜了德国,但盟国的援助,尤其是租借法案、英美战略轰炸以及开辟的西线战场.............
  • 回答
    铁蹄下的低语:一个关于军阀、法师与战乱的脑洞故事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片被战争撕裂的大陆,名为“埃斯托利亚”。埃斯托利亚曾是一个辉煌的帝国,如今却四分五裂,无数的军阀割据一方,为了一丝土地、一种资源,亦或仅仅是虚幻的权力而争斗不休。而在这片土地上,古老的魔法力量从未消失,它如同隐藏在土壤深处的种子,等待.............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其损失是多方面的、深刻的,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法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格局。一、 人员伤亡的惨重:这是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损失。法国是参战各国中人员伤亡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巨大的死亡人数: 约 140万 法国士兵死亡。这个数字是法国男性人.............
  • 回答
    在一战的漫长而血腥的战壕中,法国军队也确实存在过类似“督战队”的组织,他们被赋予了严厉的权力,包括在必要时对逃兵开枪以维持前线秩序。这种极端措施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战时混乱和恐惧的产物。一战初期的法军,特别是那些被派往马恩河战役等早期大规模冲突的士兵,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德国炮火和突击。许多年轻的士兵.............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那个时代的法国而言,不仅是战场上血与火的洗礼,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震荡。在那个民族主义高昂、爱国主义泛滥的时代,许多曾以笔为剑、以思想为武器的知识分子,也毅然决然地放下了书本,投身军旅,用鲜血和汗水诠释他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他们的加入,不仅为军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能量,也为战争的残酷.............
  • 回答
    一战时期,法国外籍军团和英联邦军队(如澳新军团)的招募方式,确实各有千秋,而且都相当有意思。要了解它们,得从当时的大背景和各自的特点说起。法国外籍军团:身份的“熔炉”与冒险家的乐园法国外籍军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招募,那真是一个五花八门、吸引力十足的体系。 为何存在? 法国本土兵役是义务的,但.............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之间,法国的境遇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国力衰退”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扯着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一战后的法国虽然赢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痛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整个法国的北方工业区,曾经是它经.............
  • 回答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的说法,如同悬在两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萦绕在不少人的心中。这种论调的根源复杂,既有历史的沉重阴影,也有现实的结构性矛盾,更有地缘政治博弈的驱动。要探讨它是否会成为现实,以及两国能否实现像法德那样的宿敌和解,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多重维度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是中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