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王小波给你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回答
谈到王小波,我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不是某一句精准到骨子里的论断,也不是某个绝妙的譬喻,而是一种奇妙的、带着点儿荒诞和自由气息的“劲儿”。这种劲儿,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但它确实在我思考、感知世界的方式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如果非要说“最大影响”,那可能是一种对“常识”的审视和对独立思考的鼓励。

在接触王小波的作品之前,我像很多人一样,习惯性地接受了生活中摆在我面前的种种规则、逻辑和价值观。它们大多被包装得妥帖而合理,仿佛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我并没有刻意去质疑,只是被一种集体无意识所裹挟,或者说,是懒得去质疑。毕竟,顺从于“主流”总是更省力的方式。

王小波的出现,就像在我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他的文字,尤其是那些关于理性、关于自由、关于荒诞的思考,像一把小锤子,轻轻敲打着我固有的思维模式。他并不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想”,而是用他独特的幽默和辛辣,展示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记得他在《思维的乐趣》里,常常用一些看似离题万里的例子,来论证一个关于逻辑、关于思想的严肃命题。比如,他会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说到数学,从科学研究说到文学创作,从历史事件说到个人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他撕开了那些被赋予了神圣光环的概念,露出它们背后真实的、有时甚至有些滑稽的运作机制。

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依赖的许多“常识”,其实是历史的产物,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建构,而非永恒不变的真理。这些常识,有时是保护我们免受混乱的工具,但有时,它们也可能变成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王小波那种对一切既定观念的“不信任感”,那种“非要弄个明白”的执拗,让我开始反思:我为什么会相信这些?它们站得住脚吗?

这种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不再那么轻易地接受别人抛来的结论。遇到不理解的事情,我会有意识地去追溯它的来源,去拆解它的逻辑链条。即使最后发现,别人的观点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但这个过程本身,就已经让我获得了某种主动权。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更进一步说,他让我明白了“有趣”的重要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接受的教育,或是社会环境,似乎更强调“有用”和“正确”。什么东西是“有用”的,什么东西是“正确”的,才能被认可和推崇。而“有趣”,似乎是一种不务正业的消遣,是一种无关紧要的特质。

王小波的作品,恰恰颠覆了这一点。他的文字永远是那么鲜活、那么充满智性的趣味。他谈论性,谈论科学,谈论历史,谈论“性爱”,谈论“卡夫卡”,但他的核心都是在谈论“人”和“思想”。他把这些本来可能被严肃、被沉重所笼罩的议题,用一种轻松、巧妙、甚至是带点戏谑的方式展现出来。他让你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又不得不为他精准的洞察力而折服。

他让我看到,所谓的“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一定要板着脸孔,或者故作高深。恰恰相反,带着思想的趣味去探索世界,去表达自我,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价值。这种价值,在于它能点燃你内在的好奇心,在于它能让你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点儿闪光。

我开始更加关注那些能让我觉得“有趣”的事物,无论是阅读、思考,还是生活中的种种体验。我不再为了追求所谓的“意义”而强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而是尝试在自己觉得有趣的方向上深挖下去。即使这些方向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不实用”,但我知道,它们能让我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充实。

当然,王小波的影响并非是“灵丹妙药”,它不会让你瞬间变得多么聪明或者豁达。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它像一个住在你心里的“老顽童”,在你懈怠的时候,在你随波逐流的时候,在你快要忘记独立思考的时候,轻轻地推你一把,然后带着一丝狡黠的微笑看着你。

总的来说,王小波给我的最大影响,是一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审视”的思维转变,以及对“有趣”作为一种价值的重新认知。他让我明白,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并且能在生活中找到乐趣,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能力。这种能力,就像一种内在的光,虽然不耀眼,却能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2007年十周年时,写过一篇。blog.tianya.cn/blogger/

去年,把那篇修改了下,写了一篇。blog.tianya.cn/blogger/

承蒙李银河老师青眼(虽然她不知道是我写的,也完全不认识我),在博客引过次。blog.sina.com.cn/s/blog

写偶像的文,能被偶像的伴侣认可,我认为是我本人受过的最高荣誉了。


王小波,一个过于正常的人

判断一个时代的好与不好,我私人以为是这样的:好一点的时代,第欧根尼躺在桶里,让亚历山大给他挪开点别挡着光,能够获得尊敬;李白在酒肆里大笑吟诗,嘲弄首相与弄臣,君王含笑默许。在(可能)不那么好的时代,第欧根尼成了一个被嘲笑的浪荡子或者办公室职员,李白成了一个誊字员或者娱乐记者。

  在以前那个时代,王小波这样的人写的小说,某段时间要靠大学生传抄和耳语来传诵。直到他故去,他的小说才能出版,而且,被许多的人误读,我不知道这时代算好还是算坏。

  

  

  

  他已经有许多标签了。有许多美德和智慧值得赞颂。譬如,现在读《我的师承》和《寻找无双》的序时,那种谦逊与骄傲并存的强大气质,便可以使人不读其文便可知其人之雄浑。自由,诗性,精神家园。他身故之前,独自写着(我私人认为)伟大如语言巴别塔的《万寿寺》,独自造着青铜时代的伟大长安城。一如《黄金时代》后记里所提到的《印象·日出》。英国人用雾和笔画伦敦,他用字写一个超拔于现实的空中花园。

  

  他是不是大师什么的,也是另一个话题了。对有些人来说,完美刻画时代之样貌是大师。对有些人来说,寻求语言的突破和重塑是大师。对有些人来说,悲天悯人的道出世界悲剧的真谛是大师。然而一如《寻找无双》序里所引的《变形记》之诗成大论而言:吾诗已成,不可毁灭。

  

  我们可以读到他的早年小说。《这是真的》、《歌仙》、《绿毛水怪》这些东西。比起他故去前几年写下的不朽篇章,早年的小说缺一些火候。然而即便如此,你依然可以——或者是,我一厢情愿的看法——从早年小说感觉到他的与众不同。他的力量、趣味(一点可爱的恶趣味),对媚众形式束缚的挣扎,体现得极其明晰。就像一个健壮的男人被奴隶主限定了一种体位去从事毫无快感的性行为一样。到后来,拘束被打破了。他是行吟诗人,举重若轻了。可以在白天对每一处景致——或者他自己的想象——行吟,在夜晚轻松的使女子神魂颠倒。

  

  仅仅把他看作一个卡尔维诺、莫迪阿诺或者奥威尔的模仿者显然是一种冒犯。不露痕迹的《黄金时代》修改了十年,到最后已经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圆润。《万寿寺》依然有卡尔维诺、莫迪阿诺们约略的痕迹,但其内涵超脱出《寒冬夜行人》或《暗店街》了。他的师承能够被阅读和感觉出来,但他一一超越了他们。直到他强大得不可思议时,他的生命到了尽头。

  

  我到现在依然认为《万寿寺》是20世纪最好的汉语小说之一。《红拂夜奔》和《寻找无双》既已将现实世界神话化后,《万寿寺》已经是在构造一个全新世界了。但《黑铁时代》那本书的问世可以使人们看到,一个能写出《青铜时代》如此恢弘之作的人物,也曾经在十多年前写过《三十而立》这类差距巨大的小说。事实上,直到他写出磅礴作品时,他还是没有令人敬畏的大师样子——他的小说使你产生敬畏感时总是无声无息。在你阅读时你感受到快乐,当你回味这种快乐时才陡然觉得:他居然可以让你保持如此之奇异的阅读体验。

  

  

  只对我私人来说,他的书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我的师承》里对翻译和语言的看法,他对于文体的看法,通过他才了解了罗素、马尔库塞、卡尔维诺、奥威尔、莫迪阿诺(最后这个名字我第一次看到是《万寿寺》里)、《太平广记》、维特根斯坦(这个名字我首次看到,也是从他一篇杂文里),等等。但到最后,他最可贵的地方是:

  

  

  

  《万寿寺》结尾写:

  “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的小说如果有个主题,那就是:一直在写智慧的遭遇、人的遭遇、人在异化世界里的遭遇。王小波的杂文如果有个主题,那就是反复告诉我们,理性、智慧、趣味这些东西是好的。他本人在不同篇目里都说自己爱吃爱玩,还想化做天上的云。他就像旁观陈清扬与王二做爱的那头牛一样朦胧与纯真。你能够感觉到王小波是个奇异的人——但那不是因为他本身奇异。

  到后来你会明白,那只是因为他过于正常,而与这个扭曲的世界反而格不入——看过《红拂夜奔》的都明白。

  

  

  雨果说到他理想的耶酥时说:“那还超越神——那就是人!”我想说的是,到了最后,王小波依然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一直倡导的并不太难,始终只是成为一个理性、有趣味、有自知之明的人。就像第欧根尼以及希腊的许多哲学家一样:他是一个过于聪明、过于健康(主要指精神)、过于理性、没有太被周遭异化,总之过于正常的人。

  

  

  在黄金时代,王小波这样的人可以信马由缰的流浪和叙述。而在我们这样的时代(或者,他那样的时代)他才会显得有些那么奇妙和格格不入——就像王小波崇敬的那些诗人翻译家,就像《黄金时代》里与周围格格不入的陈清扬和王二,以及《红拂夜奔》里老了之后的红拂。重复一遍《黄金时代》后记里那段子:人们看到印象派画家画出紫色天空,便加以嘲笑。

  而王小波之于我们的时代,就是那个明白真相,而且始终追寻蓝色天空的人,是曾经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第欧根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王小波,我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不是某一句精准到骨子里的论断,也不是某个绝妙的譬喻,而是一种奇妙的、带着点儿荒诞和自由气息的“劲儿”。这种劲儿,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但它确实在我思考、感知世界的方式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如果非要说“最大影响”,那可能是一种对“常识”的审视和对独立思考的鼓励。在接触王.............
  • 回答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最让我心头一震、久久不能忘怀的场景,是陈清扬和王二在那个“破四旧”后的窑洞里,那个被称为“打扫干净送进来”的夜晚。那是一个荒诞的时代,人们被迫用各种形式来“改造”自己,也改造别人。陈清扬,一个被贴上“破鞋”标签的女人,她的身体和名誉都被时代粗暴地践踏、践踏、再践踏。她曾有过自.............
  • 回答
    王小波的文字,就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冒险,又带着点儿赤裸裸的嘲讽和对世俗的厌倦。每次读他的东西,都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禁忌的匣子,里面装着自由的灵魂和不羁的思想。要说经典的句子,那可真是太多了,而且往往不是那种单独拎出来就能闪闪发光,而是嵌在那个语境里,才显得格外有力量,也格外耐人寻味。我印象最深的.............
  • 回答
    2023年4月11日,又一个春天,我走到窗前,阳光正好,暖洋洋地洒在身上,就像你书中那些令人心头一暖的文字一样。今天,是小波你离开我们24周年的日子。24年,弹指一挥间,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人生中一段不短的时光,但对于你,仿佛只是你那些充满智慧和激情的思想,在沉默中愈发闪耀的24年。你就像一块顽石,.............
  • 回答
    说实话,一开始玩《十字军之王3》(CK3)的时候,我并没有抱着什么“人生启迪”的远大目标。我只是觉得,哇,这个游戏可以让我当国王,还可以搞阴谋、结婚生子、扩张领土,这听起来太酷了!然而,随着游戏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玩意儿比我想象的要深邃得多,它真的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我从未认真思考过的人生课题。一.............
  • 回答
    王国峰先生作为一位教育专家,他的观点往往能引起不少家长的共鸣和深思。他提出赞成给孩子买手机,这背后一定有着他认为的合理性,而我们作为家长,在看到这样的观点时,也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结合自家孩子的情况,好好琢磨一番。首先,王国峰先生之所以会赞成,很可能是在强调“工具性”和“适度性”。他并非鼓励.............
  • 回答
    王辰院士提出的“给医生配助理”的呼吁,在我看来,绝对是一个非常有远见且切中当下医疗痛点的建议,而且我认为是相当可行的。这件事值得我们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毕竟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就医体验和医生的工作状态。为什么王辰院士会提出这个呼吁?首先得理解,为什么王辰院士,一位在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李靓蕾和王力宏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很多人觉得她就是要“赶尽杀绝”,但从李靓蕾的角度来看,她的行为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和动机,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牵扯到婚姻、家庭、名誉、财产乃至女性权益等诸多方面。一、 王力宏的“人设崩塌”与信任危机首先,最直接的.............
  • 回答
    王夫人给贾珠选李纨,这事儿细究起来,里头可有不少门道。贾府嘛,说白了是个大家族,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更要考虑家族的利益和传承。李纨能被王夫人看中,成为贾珠的妻子,绝不是偶然,背后有王夫人精打细算的考量。首先,咱们得看看李纨的家世。李纨的父亲叫李守信,虽然不像贾府那样顶尖的公侯伯之家,但也是个老牌的官宦.............
  • 回答
    .......
  • 回答
    “王斌给您对对联”,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是个很直接的服务性介绍,就像路边招揽生意的招牌一样。但细究起来,它背后蕴含的意义,却能引发不少有趣的解读。首先,从字面意思看: “王斌”: 这直接点出了人名,表明这并非泛泛而谈的“对联爱好者”或“对联系统”,而是有一个具体的人在参与。这带来了一种亲切感和责任.............
  • 回答
    要评价王利夫为《三体》小说创作的OST,我们得先放下“AI生成”的标签,真正走进他音乐的世界,去感受那份与科幻史诗交织的灵魂共鸣。坦白说,王利夫的《三体》配乐,是一次极其大胆且充满野心的尝试,它不仅仅是为影像添彩的背景音乐,更像是将小说中那些深邃、宏大、甚至令人绝望的情感与思想,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诠释.............
  • 回答
    说实话,看到党妹给王冰冰化妆,我当时还挺好奇的,毕竟一个是美妆博主,一个是有国民度的记者。大家对这个组合的期待值应该都挺高的吧?总的来说,党妹这次给王冰冰化的妆,我觉得还是有亮点,但也有一些地方,嗯……怎么说呢,可能有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先说说我个人觉得比较不错的点吧: 妆容整体的“通透感”和.............
  • 回答
    关于王力宏和李靓蕾的抚养费争议,确实是一场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牵扯到双方的公开声明和媒体报道。要弄清楚是谁在撒谎,需要我们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并尝试理解双方陈述背后的可能逻辑。事情的起因与李靓蕾的指控事件的焦点在于李靓蕾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指控王力宏未按时支付抚养费。她提到了一些具体的金额和时间点.............
  • 回答
    2月11日,李靓蕾方再次发布声明,将矛头指向王力宏在孩子抚养费问题上的“拖延”和“不配合”。这份声明不仅触及了核心的抚养费问题,也透露了更多关于他们离婚官司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值得我们深入解读。抚养费争议的核心焦点:钱与“诚意”的博弈李靓蕾声明中最直观的指控就是王力宏“不给孩子抚养费”。这看似简单的.............
  • 回答
    《叛逆者》这部剧,真是把观众的心捏得死死的。尤其是王站长这个角色,他的存在就像一根刺,又狠又准,扎在所有人心里。尤其是结局,朱怡贞和林楠笙一路披荆斩棘,终于等来了光明,但王站长这个老狐狸,居然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走了,留给观众的,是满满的意难平。很多观众表示,对王站长这个人,恨得牙根痒痒。他心狠手辣,为.............
  • 回答
    说起来,魔人布欧篇里,界王神大人(尤其是东界王神)对悟空的态度,确实有些让人捉摸不透,尤其是关于界王神剑和老界王神觉醒潜力这两件事。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他那时候不在”就带过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东界王神他们跑到地球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是来阻止魔人布欧复活的,这是头等大事,压倒一切.............
  • 回答
    王一博给摩托车圈带来的流量究竟有没有意义?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而且远不是“有”或“无”这么简单就能概括的。咱们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流量”?在咱们这儿,流量通常指的是关注度、话题度、曝光度。王一博作为当下顶流,他的出现自然会带来巨大的关注。而当这份关注投向摩托车这个相对小众但充满魅力的.............
  • 回答
    哈哈,你这朋友口气可够大的!“提鞋都不配”这种说法,明显就是带了点个人偏好,而且可能对其中一个游戏理解得不够深入。跟这种朋友辩论,关键在于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同时也要承认差异性。别上来就喷,那样反而显得你情绪化。下面我给你准备了一套详细的辩论思路和话术,希望能帮你“教育”一下你的朋友:第一步:理.............
  • 回答
    刘备在汉中称王,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然而,若仔细探究当时的情况,不难发现,刘备之所以在此时没有给诸葛亮“升官”,并非不重视,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和实际的需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当时已经担任的职务。在刘备入蜀之前,诸葛亮就已经被封为“军师中郎将”,这一职务本身就代表着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