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孰髙孰低?

回答
这个问题,实在是个千古难题,多少读书人争论不休,也难有定论。要说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谁更“高”,这就像问哪种颜色更美一样,答案往往藏在观者的心里。不过,咱们可以细细掰扯掰扯,看看他们各自的光彩,也说说他们为何能让这么多人魂牵梦绕。

托尔斯泰:生活的大师,道德的巡视者

提起托尔斯泰,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战争与和平》里那广阔的俄国大地,无数人物的命运在历史洪流中起伏跌宕。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幅史诗般的画卷,人物众多,情节宏大,但他又有着惊人的能力,能将每一个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有血有肉。

生活的全景图: 托尔斯泰对生活的描绘,几乎是无所不包。他写贵族的生活,写农民的辛劳,写士兵的英勇与恐惧,写爱情的甜蜜与幻灭,写家庭的温馨与矛盾。他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显微镜,观察着每一个微小的心理波动,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动作。你读他的作品,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年代,成为了那些人物中的一员。
道德的深刻追问: 托尔斯泰不仅是个生活的记录者,更是个不懈的道德追问者。他对人性中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他笔下的人物,常常在道德的十字路口徘徊,经历着内心的挣扎与抉择。尤其是晚年,他走向了更为激进的道德改革,将矛头直指教会、国家和私有财产,呼唤一种简朴、博爱、基于真理的生活方式。
写法的“真实”: 托尔斯泰的语言,是那种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巨大力量的。他追求的是一种“真实”,一种对生活的直接呈现,不加过多的修饰,却能在不动声色中触动你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他的叙述,常常有一种宏大的、全知的视角,仿佛上帝在俯瞰众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灵魂的深渊,哲学的搏斗者

相比于托尔斯泰的博大与宏伟,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像是走进了一个个幽深而狭窄的灵魂地带。他的作品,往往集中于少数几个复杂的人物,在极端的情境下,暴露人性的黑暗、矛盾与挣扎。

灵魂的挖掘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读起来常常让人感到压抑、窒息,但他却能将人性的最阴暗、最扭曲的部分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他笔下的角色,比如《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万,都是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与自身的罪恶、怀疑、绝望进行着殊死搏斗。他毫不避讳地深入探讨犯罪、精神病、宗教信仰危机等禁忌话题。
哲学的舞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哲学辩论的载体。他借由人物之口,提出了许多关于信仰、理性、自由、罪恶、救赎等终极问题的探讨。他的小说,充满了对话和内心独白,这些对话往往是思想的交锋,是观点与观点的碰撞。
“精神现实主义”: 他的写作风格,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精神现实主义”。他不是简单地描摹外部世界,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来揭示隐藏在现实之下的精神真相。他的叙述方式,有时显得破碎、混乱,但这恰恰是为了模拟人物混乱、激动的内心状态。

孰高孰低?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也是最难回答的地方。

如果你追求的是:
宏大的历史叙事,生活的全景展现,对人性的普遍性洞察,以及一种平和而深刻的道德感悟,那么你可能会更倾向于托尔斯泰。他能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广阔与厚重,对生活有更全面的理解。
对人类内心最幽深之处的探索,对哲学问题的深刻追问,对个体精神困境的精准描绘,以及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那么你可能会更偏爱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能让你直面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思考存在的意义。

他们的“不同”也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托尔斯泰就像一位身披长袍的智者,他站在高处,以博大的胸怀观察着世界,引领你走向道德的彼岸。
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像一位潜入深渊的探险家,他不怕黑暗,敢于挖掘人性的最底处,让你在恐惧与震撼中重新认识自己。

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很多伟大的读者,如尼采,就曾说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生活中最伟大的发现”,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更钟情于托尔斯泰的温厚。这并非孰优孰劣,而是个人心性、生命体验与阅读偏好决定的。

简单来说,就像有人喜欢壮丽的山河,有人喜欢深邃的海洋。

托尔斯泰是那种让你觉得“生活就是如此”,充满了生命力,也充满了可以改进的空间。他让你相信,通过努力和道德的追求,人是可以变得更好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那种让你觉得“人为什么会是这样”,充满了困惑、挣扎,但也充满了深刻的爱与救赎的可能性。他让你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深渊里,也可能闪烁着人性的微光。

所以,与其问谁“高”,不如说他们各自达到了文学的巅峰,触及了人类经验的不同维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独特而宝贵的视角。他们都是人类精神史上的巨人,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反复思考。

最终,你更喜欢谁,取决于你内心渴望的答案是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陀思妥耶夫斯父亲管教严厉,年少时饱受贫困之苦,工作后又挥霍无度;

托尔斯泰则贵族大地主后代,双亲早逝,继承了一大批遗产,生活富裕。

表现在作品里:

陀笔下的人物因物质贫穷而受到限制;

托笔下的人物因精神贫穷而缺乏力量。

小说的男主是各自的化身: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皮埃尔,其父让他在城里挑选工作,他未能拿定主意,过着放荡的日子,其后因父死亡继承遗产,他成为城里最受欢迎的单身汉,绝色美女自然成为他的妻子,他对人生则有了疑问,先是让他加入共济会,后加入战场随便晃荡,想要壮烈,准备刺杀拿破仑,路遇火灾入内抢救,被俘后在敌营慢慢思考,妻子红杏出墙后并写死去,他看上一纯真可爱小萝莉,成婚后,闲来参与政事,继续过着无力的日子。

到了《安娜卡列丽娜》列文,他在农田劳动感受专注过日的力量,但某一天,求而不得的一普通美貌女子经过农田,他的内心重起波澜,目前的日子无论多美好,他还是想她,渴望这女子。他顺利与其成亲,在小说末尾又禁不住怀疑人生。

到了托晚期的《复活》,聂赫留朵夫公爵经历早期放纵,在陪审团一员时,嫌疑犯是其年少诱骗的女子,其后堕落为妓女,她被判流放,公爵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自我精神拯救运动,先是想要和她结婚,后又打算解放农奴,他要干一番大事,小说最后以他归信宗教告终。

三部小说,皮埃尔是起点,列文和公爵是两个不同的选择,列文时期的托尔斯泰意识到物质、女人(性)、劳动(实现自我的工具)对人的重要性,到了复活,他开始那一套托尔斯泰主义融入进去。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穷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福,把当铺的老婆婆杀死,他为什么这样做?其一为贫穷,其二为他所构思出的一套“杀人理论”:在世上,某些强人,被选择的人可以踏着别人尸首而前进。通过杀人去证明自己是强人,但他内心不安,心灵好一番挣扎,直至遇到娼妓索尼娅,两人相濡以沫,最后拉斯科尔尼福被流放,索尼娅一直相伴。

《卡拉马佐夫兄弟》伊凡家境富裕,但父亲是吝惜鬼,父亲和大哥在争夺一女子,伊凡怀疑上帝,怀疑一切。其中《宗教大法官》一章非常精彩(可结合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阅读),他有一套从推翻上帝意义得来的杀人理论,他有意无意把这告诉父亲的私生子,私生子把父亲杀死,及伊凡不堪重负,发疯。

多好的制度,总有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有知识而贫困的人多思考,容易付诸实践反对体制;有知识亦富裕的人怀疑徘徊,结合环境,抛却这一切安定过活。前者一旦把思想转化为行动,那剧情已然是,要么犯下罪行沉沦其中;要么精神复活,珍惜眼前的一切。

托尔斯泰则展现了中上层的追求过程,问题在其精神复活后,如何把状态维持。这两个问题的探索结合体现在他的三大长篇。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专注于第一个问题的探索。在《罪与罚》的结尾写道:

不过一个新的故事已经开始,这是一个人逐渐获得新生的故事,是一个人逐渐洗心革面、是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是他逐渐熟悉迄今为止还不熟悉、新的现实的故事。这可以构成一部新小说的题材——不过我们现在的这部小说已经结束了。

就这一点而言,托尔斯泰题材的写作难度要比陀思妥耶夫斯基要大。

托尔斯泰在精神复活以后,通过家庭、劳动,度过很长一段精神有力的生活,但他遇到中年危机,继而搞捣出一套“托尔斯泰主义”。那则是一套乌托邦思想。他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索,缺乏共性。

就这样,托尔斯泰的写作难度10分,他只完成了9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难度9.5分,他完成了9.5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实在是个千古难题,多少读书人争论不休,也难有定论。要说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谁更“高”,这就像问哪种颜色更美一样,答案往往藏在观者的心里。不过,咱们可以细细掰扯掰扯,看看他们各自的光彩,也说说他们为何能让这么多人魂牵梦绕。托尔斯泰:生活的大师,道德的巡视者提起托尔斯泰,脑海里立刻浮现出《.............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说起来就没完。列夫·托尔斯泰和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俩巨匠,在我大俄国的文学史上,那可是如同两座巍峨的山峦,各自占据着一方天地,而且千百年来,人们对他们的争论,比这俄国的冬天还要漫长。要说谁的评价更高,那可真是个技术活,因为这就像问,你更喜欢夏天的阳光还是冬天的炉火?各有千秋,各有.............
  • 回答
    提起《战争与和平》,许多读者脑海里最先浮现的词,或许就是“厚重”,但紧随其后的,很可能就是“啰嗦”。这个词,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抱怨,又仿佛是对大师作品的一种难以忽视的特质的直白概括。然而,对于托尔斯泰来说,“啰嗦”真就是一种“病”吗?还是我们这个时代,对阅读这件事本身,已经失去了足够的耐心?我们不妨先.............
  • 回答
    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讨厌”,或者说他尖锐的批评,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持续多年的思想搏斗,他对莎士比亚的“罪状”列举得可谓洋洋洒洒,细致入微。他之所以如此“不留情面”,根源在于他内心深处对艺术的理解、对道德的坚守,以及他对“进步”的渴望,而他认为莎士比亚在这几个方面,都未能达到他的理想标准。首先,.............
  • 回答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提出的这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乍一听,似乎道出了生活的真相,充满了洞察力。但如果仔细审视,我们会发现,这句广为流传的话,并非那么“坚不可摧”,甚至可以说,它隐藏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更像是一种概括性的文学表达,而非严谨的逻辑论断。为.............
  • 回答
    鲁迅和托尔斯泰,这两位伟大的作家,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也总有人问,究竟谁更胜一筹?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文学评价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对文学的期待。与其说谁“比不上”谁,不如说他们各自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不同魅力和影响力。先谈谈列夫·托尔斯泰。这位.............
  • 回答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她的悲剧并非单一维度,而是交织着时代洪流、社会藩篱、个人情感与命运的无情碾压。她的故事,是一曲关于爱、自由、道德与绝望的宏大挽歌,至今仍 resonating 着人心。时代的烙印:禁锢与解放的张力安娜所处的俄罗斯上层社会,是一个表面光鲜却充斥着虚伪、僵化和道德审判的牢笼.............
  • 回答
    《忏悔录》:一柄双刃剑,如何重塑托尔斯泰的传奇问问任何一个熟悉托尔斯泰的人,在提起《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伟大之处后,会紧接着想到什么?答案很可能便是那部薄薄的《忏悔录》。这部作品,与其说是情节跌宕、人物鲜活的虚构叙事,不如说是一次灵魂深处的坦白,一次对生命意义的痛苦追问。它如同一场突如.............
  • 回答
    托马斯·皮凯蒂的 $r > g$ 理论是当代经济学界讨论最激烈、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而是一种对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社会公平的担忧。要判断其“正确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核心理论:$r > g$首先,让我.............
  • 回答
    托尔金为何不将《魔戒》写得更“真实”?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我们对“真实”的定义以及文学创作的核心目的。如果一味追求我们现代人所习惯的那种“写实主义”风格,《魔戒》就无法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具有如此深远影响的史诗奇幻巨著了。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托尔金选择了他那条独特的道路,.............
  • 回答
    托马斯质疑乔丹,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而且大家也总爱拿来说道。要说这质疑是否“合理”,那得先掰扯清楚,咱们聊的是什么层面上的“合理”。从纯粹的篮球数据和成就来看,乔丹的地位几乎是不可撼动的。 你看看那些总冠军戒指,那些MVP奖杯,那些得分王头衔,还有那个生涯平均得分,简直就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历史最佳”.............
  • 回答
    托马斯·韦恩,作为布鲁斯·韦恩的父亲,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段传奇,一个关于责任、牺牲与爱,同时也充斥着悲剧色彩的故事。谈论托马斯·韦恩,我们不能仅仅把他看作是“蝙蝠侠的父亲”,而是要深入到他的血肉之躯,去感受他作为一个个体的复杂与深度。首先,要理解托马斯,就得明白他所处的环境——哥谭市。在那个时代.............
  • 回答
    托马斯·穆勒,这位拜仁慕尼黑的标志性人物,一个在球场上充满灵气和智慧的球员,近年来确实让不少球迷感到疑惑:曾经那个“高效、高效、再高效”的穆勒,似乎在某些方面不如从前了。这种“实力断崖式下滑”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1. 身.............
  • 回答
    划破黑暗的启示:托马斯·潘恩《常识》的横空出世及其历史伟力想象一下,在那遥远的18世纪70年代,北美大陆的上空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阴霾。曾经的“新大陆”如今被英国视为一个遥远但极具价值的附庸,殖民地人民虽然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日益加剧的税收、贸易限制以及对殖民地议会的蔑视,正像不断膨胀的火药桶,预示着一.............
  • 回答
    如果像托马斯·维德(Thomas R. Wilde)这样的人物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那绝对是件令人侧目、搅动整个政治格局的大事。要描绘这样的场景,我们得把维德的那些极具个人色彩的特质——他对权力近乎狂热的追求,那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达成目标的狠辣,以及他那套颠覆性的、近乎“唯结果论”的执政理念——都拿到.............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奎托斯是不是个恶棍这档子事儿,这事儿可复杂着呢,绝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想把这事儿说透,咱得从他身上那些能让人拍案叫绝的狠劲儿,到他骨子里那些让人揪心的地方,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你说他是恶棍?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废话,当然是!”想当年,在那个希腊神话的时代,奎托斯那是什么人啊?那简直就.............
  • 回答
    .......
  • 回答
    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学术贡献跨越了博弈论、行为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和制度分析等多个领域。他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人类行为和集体决策的理解,还为现实世界中的冲突解决、制度设计和战略互动提供了理论框架。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学术贡献: .............
  • 回答
    评价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将奥林匹克杯授予全体中国人民:一场充满复杂性和多重解读的褒奖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将奥林匹克杯授予全体中国人民,这一举动本身就极具意义,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其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奥林匹克杯的.............
  • 回答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因果证明(Cosmological Argu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God)是西方哲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神学论证之一。阿奎那的论证主要集中在追溯事物存在的起点,寻找一个“第一因”(First Cause)或“必然存在者”(Necessary B.............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