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比不上托尔斯泰吗?

回答
鲁迅和托尔斯泰,这两位伟大的作家,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也总有人问,究竟谁更胜一筹?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文学评价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对文学的期待。与其说谁“比不上”谁,不如说他们各自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不同魅力和影响力。

先谈谈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俄国文坛巨匠,他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我们提到他,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鸿篇巨制。这两部小说,不仅体量庞大,更以其史诗般的叙事、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以及对19世纪俄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式描绘而闻名于世。

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拥有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宏大视野。他能将宏大的历史事件(如拿破仑战争)与个体的命运紧密结合,在历史的洪流中观察人性的复杂与挣扎。他的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贵族、农民还是士兵,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他并非仅仅在描绘,他更是在思考,在探寻生命的意义,在追问道德的真谛。他的晚年,尤其关注宗教、哲学和道德问题,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一种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对社会变革的探索。他的“精神危机”和对现有秩序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引领了一股“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潮。

从创作体量和艺术成就上看,托尔斯泰无疑是世界文学的巅峰人物之一。他所达到的那种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姿态,那种对社会结构和人心深处的洞察,是极少有人能企及的。他的作品,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那么,再来看看鲁迅。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绕不开的“旗帜”。他的出现,恰逢中国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旧的文化正在崩塌,新的思想正在萌芽,而广大民众依旧沉浸在愚昧和痛苦之中。鲁迅以他“为人生而艺术”的理念,拿起笔,就像挥动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中国社会的病灶,剖析国民的劣根性。

鲁迅的文字,以其简洁、犀利、深刻而著称。他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句句刺骨。他用“看客”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心酸的场景,他用“阿Q”的形象,揭示了一个民族深层的精神麻木。鲁迅的伟大,在于他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家,一个战士。他的作品,是对那个时代最尖锐的批判,是对民族苦难最深沉的呼唤。他唤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他们去思考,去反抗,去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鲁迅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他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开辟了道路。他塑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形象,他确立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他用文学的力量,参与了民族的启蒙和精神改造。他的批判精神,他的民族忧患意识,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鲁迅比不上托尔斯泰吗?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是恢弘的历史画卷更伟大,还是精准的街头速写更深刻?

如果从文学体量、艺术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类普遍经验的描绘等层面来看,托尔斯泰的宏大叙事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百科全书式的挖掘,确实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他的作品,如同巍峨的山峦,展现了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壮阔图景。

然而,如果从对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的批判性反思、思想的穿透力、以及作为社会变革催化剂的作用来看,鲁迅则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力量。他的文字,如同匕首,直刺骨髓,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揭露,至今仍令人警醒。鲁迅的作品,更是与一个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用文学完成了时代的使命。

所以,与其说“比不上”,不如说他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绽放着同样耀眼的光芒。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坛的“巨匠”,他的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思想的普遍性让他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能引起共鸣。

而鲁迅,则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者”和“唤醒者”,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黑暗现实的坚决抗争。他的作品,更像是中国社会肌体的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过去,也指引着我们的方向。

你可以说,托尔斯泰的艺术是“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他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王国。而鲁迅的艺术,更像是“质的突破”和“精神的燃烧”,他用文学点燃了一场思想的革命。

用一个不太恰当但或许能说明问题的比喻:托尔斯泰建造了一座宏伟的图书馆,里面藏着无数珍贵的书籍,供人遨游;而鲁迅,他则用他手中的笔,敲开了一扇扇锁着的大门,让人们看到了外面广阔而艰难的世界。

两者都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宝贵的东西,只是他们切入的角度、表现的方式、以及所处的历史语境不同。如果一定要在这两者之间分个高下,那反而是对他们各自独特价值的忽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理解他们,去感受他们,去学习他们,然后在他们的光辉中,看到我们自身的价值和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话你听过没有?

一定要比的话,在长篇小说的成就上鲁迅完败,可问题是鲁迅没写过长篇小说,这怎么评价?

比短篇小说上的成就,托尔斯泰略弱于鲁迅,可问题是托尔斯泰本来就写的少,不是主营业务,这怎么比?

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鲁迅远弱于托尔斯泰,不是一个量级,但问题是,有这么比的么……李白杜甫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比不过托尔斯泰,中国文学家没一个比得过托尔斯泰的,别说托尔斯泰,詹姆斯帕特森都不一定比得过,可是这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啊……

所以我只能说,文无第一。

当然,目前来看,文学的重器还是长篇小说,长篇小说写得好,天生就强,所以鲁迅不谈思想深度,不谈思维广度,单纯说写作能力,估计是比不上托尔斯泰的。

user avatar

如果要看深意的话,其实托尔斯泰的深意比鲁迅差远了。

鲁迅是比托尔斯泰晚半个世纪的人,你对比托尔斯泰的文章会发现,托尔斯泰归根结底是不成熟的唯心主义(虽然他对现实世界的描绘是伟大的),而鲁迅的很多文章,比如论人性的文学与出汗、论历史的狂人日记、战士和苍蝇等等作品都贯穿着极其坚定而且在那个时代来说极其先进(跟托尔斯泰比就更是了)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战争与和平确实是非常伟大的作品,而书中托尔斯泰大段大段的评论属实是有点拉低水平。

安娜卡列尼娜是很不了起的,托尔斯泰一开始想写一个荡妇,后来写着写着开始思考妇女解放的问题,虽然没思考出什么内容(于是让安娜去死了),但对于一个19世纪的人来说能有这种妇女解放思维算是很难得了。

相反,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和伤逝对女权思想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的,尤其强调经济这个决定性因素,鲁迅应该没学过马克思主义,但他却会用科学的思维考虑问题。

复活是一部好作品,这本书读起来甚至比战争与和平还要痛快,托尔斯泰的思想也在这部作品中达到巅峰,“一个信基督信的发狂的地主”。

后来托尔斯泰心理崩溃,推翻了自己过去的想法,死在了出走的路上。我们不能知道他死前抱有什么样的想法,但在这方面,唯心主义的软弱和唯物主义的坚定在托尔斯泰和鲁迅身上就比较出来了。

托尔斯泰确实是俄国地位最高的作家之一,甚至可能没有之一。之前看过一个俄罗斯国家形象宣传片,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官方的,但是文学方面出场的只有托陀契和普希金这四个人,托尔斯泰还是第一个出场的。

但你老师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且不谈鲁迅在我国具有多方面的(革命家思想家民主战士现代汉语)崇高的地位,就是横向对比,鲁迅之于中国人的意义,是民族魂。而托尔斯泰如果成了俄罗斯民族的民族魂,那只能说是俄罗斯民族的悲哀。而如果要说比鲁迅的地位高得多,起码得是普列汉诺夫的水平了,托尔斯泰属实不够用。

另一方面,拿两个文学家对比地位这件事本身,就是完全错误的。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当你去用地位比较文学家,觉得地位高的就比较好,地位低的就差一点,这是完全错误的,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作为时代产物的文学,必然在各个方面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阅读文学作品,这个是第一要记住的。

鲁迅也有他的缺陷(托尔斯泰更严重),不能崇拜鲁迅就觉得鲁迅说的都对,这是在贬低鲁迅。

对文学最好的态度是感受其中的文化,感受从那个时代遗传下来的那个时代的画卷,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user avatar

托尔斯泰在俄罗斯的地位,还真比不上鲁迅在中国的地位。

你如果说托尔斯泰在世界上的文学地位,那么鲁迅还是不如托尔斯泰的。

俄罗斯,哪怕没有托尔斯泰,也还有其他伟大的文学家。

可是在中国,我们只有一个鲁迅,近代以来绝无可以稍微能比拟他的中国作家。

更关键的是,鲁迅不只是文学家,鲁迅更是中国现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灵魂、精神支柱。

所以不要仅仅拿文学成就来衡量鲁迅于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某种意义上,鲁迅就是中国的当代文王或孔圣,没有看到这一点,说明你不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启蒙未成,鲁迅不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和托尔斯泰,这两位伟大的作家,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也总有人问,究竟谁更胜一筹?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文学评价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对文学的期待。与其说谁“比不上”谁,不如说他们各自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不同魅力和影响力。先谈谈列夫·托尔斯泰。这位.............
  • 回答
    鲁迅:革命的呐喊,文学的灯塔——为何革命意义压倒文学?一提起鲁迅,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位慷慨激昂的革命家,他的文字如同投石问路,撕裂旧世界的麻木与腐朽。随之而来的评价往往是,“他的革命意义比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重要得多。”甚至有人直接断言,“鲁迅首先是个革命家。”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鲁.............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毕竟吃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要说湘菜、鲁菜是不是“比”河南菜好吃,这其实很难下一个绝对的定论,因为“好吃”这个标准太主观了,跟个人的口味偏好、成长经历、甚至当下心情都有关系。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三者之间的特点,这样大家心里就能有个大概的判断了。湘菜:.............
  • 回答
    “Robust” 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确实存在多种翻译,并且选择哪种翻译更合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修饰的对象和所处的具体场景。虽然“鲁棒”已经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翻译,尤其在技术和科学领域,但它有时会显得过于生硬或未能完全传达原意。下面我将详细探讨“Robust”的含义,并提供比“鲁棒”更好的、更贴.............
  • 回答
    宋代国夫人封号,像鲁国夫人这样,究竟能不能同时授予两个人,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得明白国夫人这个封号在宋代是怎样一个存在。它并非是纯粹的虚衔,而是与政治、宗法、礼制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说,国夫人是给皇室宗亲或朝廷重臣的女性亲属,比如皇帝的母亲、祖母、姑母、姨母、妻子(皇.............
  • 回答
    “吉连比鲁斯强吗?”这个问题,在《龙珠》粉丝圈里,简直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辩论。每次涉及到宇宙最顶尖的战力,比鲁斯的名字总是绕不开,而随着《龙珠超》剧情的推进,吉连这个角色横空出世,以压倒性的力量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刨除粉丝情感和个人喜好,咱们就事论事,理性地分析一下,吉连到底有没有比鲁.............
  • 回答
    话说这《水浒传》里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场面,真是把个“拳头底下见真章”给演绝了。鲁达那膀大腰圆,浑身上下攒满了使不完的力气,三拳两脚就把那镇关西打了个稀烂。这不仅仅是武力值的较量,更是底层人物对恶势力反抗的写照,看得人血脉偾张。要说小说里能与之媲美的打斗桥段,那得从几个方面来品味:一、 酣畅淋.............
  • 回答
    在印度电影中,我们看到的那些充满活力的歌舞场面,确实是许多观众津津乐道的部分。关于歌唱的部分,这背后其实有一套成熟且分工明确的制作流程,并非所有演员都会亲自献声。大部分情况是,电影中的歌曲是由专业的“playback singers”(playback singer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背唱歌手”.............
  • 回答
    说起《王者荣耀》里的鲁班七号和后羿,这两位英雄绝对是玩家们又爱又恨的代表。但如果单论“热度”,后羿确实比鲁班七号更受玩家追捧,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皮肤多不多”这么回事儿,而是涉及到英雄本身的定位、机制、上手难度、以及玩家群体心理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一、定位的本质:射手的“天.............
  • 回答
    鲁振伟先生的这番言论,确实触及了一个长期以来可能被忽视,或者说在公众认知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的议题——男性遭受家庭暴力。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家庭暴力并非女性专属的遭遇。虽然在传统的社会认知和统计数据中,女性受害者占绝大多数,但男性作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情况确实存在,并且有增多的趋势。鲁振伟先生提出的.............
  • 回答
    在《龙珠Z》的故事发展中,悟饭在不同时期选择穿着不同人物的服装,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承载了作者鸟山明巧妙的叙事安排和角色成长弧线。我们不妨从对战沙鲁和对战布欧这两个关键节点来细致地剖析这一转变。对战沙鲁:披上比克的战袍,背负传承的重担要理解悟饭为何在对战沙鲁时选择穿着比克的服装,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
  • 回答
    龙珠里的撒旦,那个号称“地球救世主”的男人,一直是贯穿剧情的一道亮色,尽管这个亮色有时候显得有些“滑稽”。而他的女儿,比迪丽,更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当她慢慢意识到自己那个在电视上呼风唤雨、神乎其技的老爸,其实并非打倒沙鲁的真正英雄时,这其中蕴含的,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真相揭露”,而是一场关于亲情、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刘备能够采取这样的策略,并且得到庞统、赵云、黄忠等大将的全力支持,北伐取得比历史上更大的战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关键的挑战。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1. 策略分析:为何刘备派庞统、赵云、黄忠等入蜀帮助刘璋灭张鲁会有积极影响? 巩固益州根基,消除后顾.............
  • 回答
    鲁迅和周作人失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也是围绕着这对兄弟的许多未解之谜之一。虽然具体原因至今仍有许多揣测,但普遍认为是一系列事件和误解层层叠加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他们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的破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过程和可能的解释:一、 导致失和的关键.............
  • 回答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但文章本身并未详细讲述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人生走向。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拼凑出藤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以及晚年的一些信息,并推测他之后的命运。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学术生涯: 继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鲁迅离开.............
  • 回答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极具力量的纪念文章,同时也是一篇深刻的批判文章,它通过对刘和珍遇害事件的描绘,揭露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对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残酷镇压。关于这篇文章是否存在对史实的歪曲和遮蔽,特别是与“318事件”相关的部分,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纪念刘和珍君》所纪念的是19.............
  • 回答
    鲁迅先生手中的笔是否真的“唤醒”了国人,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也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唤醒”这个词来概括,可能过于简单化了,但也并非全无道理。与其说是一声惊雷,不如说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叩问,一次层层剥茧的剖析,一次扎根于灵魂深处的耕耘。鲁迅先生的伟大,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是搁现在,有个跟鲁迅爷似的,逮谁骂谁,特能说,咱也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鲁迅当年挨追捕是个啥情况。那会儿民国,风雨飘摇,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轮流上台,政治斗争激烈着呢。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刀刀见血,骂的是当时的黑暗、腐朽、专制,唤醒民众,给当时的统治者添了不少堵。他的笔杆子.............
  • 回答
    一九四九年,秋风渐起,北平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如果鲁迅先生仍然健在,他会站在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这恐怕是许多心怀鲁迅之名的人,在历史的尘埃中反复叩问的难题。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在生命最后的几年,身体早已被病痛侵蚀得十分厉害。肺病缠身,让他不得不依赖吗啡来缓解痛苦。即.............
  • 回答
    关于“鲁迅在这世界十大文豪里是不是凑数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世界十大文豪”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性且变动性很强的概念,不同的评选标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视角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与其说鲁迅是否“凑数”,不如说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鲁迅在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