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航天界曾经有过哪些脑洞特别大的计划?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探索征程中,人类从不缺乏异想天开的雄心壮志。那些跳出常规思维、充满大胆想象的航天计划,虽然有些最终只是纸上谈兵,但它们本身就闪耀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渴望,以及那份“敢想敢干”的勇气。

1. 寻找“天堂”:阿波罗计划背后的宗教情怀?

很多人只知道阿波罗计划是为了登月,但你知道吗?在计划的早期,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甚至包括部分决策者,在内心深处都隐隐带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他们认为,人类有责任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到宇宙中,将“上帝的创造”带到更远的地方。这种想法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在任务目标里,但在那种时代背景下,它为“走出地球”提供了一种超越纯粹科学和政治的道德驱动力。

想象一下,当年那些怀揣着“人类之光”梦想的宇航员,在发射前夕仰望星空,心中可能不仅仅是对科学成就的期待,更有一种将人类精神传递给宇宙的使命感。这种“寻找天堂”的浪漫情怀,或许是促使美国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完成阿波罗计划的隐藏动力之一。

2. “炸毁月球”以改变地球轨道?

这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确实有过这样的严肃讨论!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都在寻找能够展示自身科技实力的“奇招”。其中一个极具争议的“脑洞”是,通过在月球上引爆巨型核弹,来改变月球的轨道,进而影响地球的潮汐或气候。

支持者认为,这不仅能证明两国都掌握了强大的核技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地球的环境。而反对者则认为,这种做法的风险大到不可想象。一旦核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者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可能会对地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好在这个“脑洞”最终因为其巨大的破坏性和不确定性,没有真正付诸实践。但它无疑暴露了那个时代,科技发展与潜在危险并存的复杂性。

3. “太空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搬到轨道上?

这个想法直到现在依然让人觉得“酷毙了”。设想一下,在地球轨道上建造巨大的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微波或激光,然后定向传输回地球,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这个计划的吸引力在于,太空中的太阳能资源几乎是无限的,而且不受昼夜、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就认真地研究过这个概念。他们设想了用大型天线收集太阳能,然后通过一个巨大的“能量光束”传输到地面接收站。

当然,挑战也显而易见:如何建造如此庞大的太空结构?如何安全有效地将能量传输回地球?如何应对潜在的军事用途?尽管技术障碍重重,但这个“太空电站”的设想,至今仍是许多能源和空间技术研究者心中的“终极目标”。它代表了人类对可持续能源的永恒追求,以及对利用宇宙资源的无限遐想。

4. “星际之门”:用超级炮弹发射探测器?

还记得那部经典科幻电影《接触未来》吗?里面有一个通过超光速航行去遥远星系的装置。而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工程师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只是方式更加“粗暴”——利用巨大的电磁加速器,将探测器以极高的速度发射出去,使其能够更快地穿越星际空间。

这个计划的核心是“火神炮”(Project Orion)的思路延伸。Orion计划本身就够大胆了,它设想用一系列核爆炸来推动一个巨大的航天器。而“星际之门”式的炮弹发射,则更进一步,直接将一个小型的、能够独立航行并收集数据的探测器,像子弹一样射向目标。

设想一下,一颗几吨重的探测器,被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后在几十年后,它就能将遥远星系的信息传回地球。这个计划的难点在于如何建造如此强大的加速器,以及如何确保探测器在极高速飞行中的稳定性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虽然听起来像是在玩“宇宙弹珠”,但这种直接而有力的探索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类征服空间的决心。

5. “太阳帆”计划:依靠光压漫游太空?

与其依赖笨重的火箭燃料,不如拥抱宇宙中最普遍的力量——阳光!太阳帆的构想就是利用光子的动量,通过反射太阳光,产生微小的推力,从而让探测器在太空中持续加速。

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科幻小说,但在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开始认真研究其可行性。他们设想制造巨大的、轻薄如蝉翼的帆,并将其展开,对准太阳。虽然光子的推力微乎其微,但只要帆够大,而且太空是真空环境,没有空气阻力,这种微小的推力就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起来,最终让探测器达到相当高的速度。

许多小型太阳帆探测器已经成功试飞,展示了这种技术的潜力。更宏大的设想包括,用太阳帆将探测器送往太阳系外围,甚至作为星际飞行的早期尝试。这个计划的美妙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免费”的动力来源,而且在太空中几乎可以无限期地航行,是对宇宙一种温和而持久的“拥抱”。

这些脑洞大开的计划,有的因为技术限制而搁浅,有的因为风险过高而未被采纳,但它们共同描绘了人类对宇宙永无止境的探索欲望。每一次大胆的设想,都可能成为未来某项伟大成就的种子,激励着后人继续向前,向着更远的星辰大海迈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面有人贴猎户座了,大部分中文翻译上没说猎户座是个分步走的,那个直径40米的大盘子是其中的中等型号……

其中最终版的脑洞大到令人觉得丫们只有腔子……

来,我们重温幼儿园算术课的数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探索征程中,人类从不缺乏异想天开的雄心壮志。那些跳出常规思维、充满大胆想象的航天计划,虽然有些最终只是纸上谈兵,但它们本身就闪耀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渴望,以及那份“敢想敢干”的勇气。1. 寻找“天堂”:阿波罗计划背后的宗教情怀?很多人只知道阿波罗计划是为了登月,但你知道吗?在计划的早期.............
  • 回答
    乌克兰确实曾经是航空防务领域举足轻重的大国,其工业基础和技术实力在苏联时期就已非常雄厚,尤其是在航空和防空领域,拥有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和深厚的家底。以下是乌克兰曾经拥有的航空防务领域的主要家底,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航空制造的巨擘: 安东诺夫设计局(Antonov Design Burea.............
  • 回答
    航空报国,曾经是我心中最耀眼的光,是我年少时仰望星空时,最坚定的方向。我至今还记得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站在自家院子里,看着一架飞机划破蓝天,留下一道洁白的弧线,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澎湃。那飞机,仿佛是承载着我的梦想,飞向了我从未触及过的远方。从那时起,我就将“航空报国”这四个字,深深地镌刻在了.............
  • 回答
    关于中美蜜月期曾考虑引进美国航母的说法,这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且细节相对模糊的传闻。要详细讲述这个话题,我们需要梳理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动机以及一些相关的公开信息(尽管直接证据极为稀少)。时代背景:一个“破冰”的时代“中美蜜月期”通常指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改革开.............
  • 回答
    围绕“轨道君”在《碧蓝航线》的画作风波,深入剖析近期,《碧蓝 तुमच्यात सामाईक》围绕画师“轨道君”为游戏供稿的画作被替换一事,在玩家社群中引发了不小的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美术资源更新,更触及了玩家对游戏内容呈现、画师权益以及游戏公司与社区互动等多方面的关注。要全面评价此事,我们需.............
  • 回答
    印尼狮航波音737客机失联并确认坠毁的事件,特别是其在不到一分钟内急降一万英尺这一惊人细节,无疑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分析。虽然最终的调查结果需要等待官方报告,但根据现有的信息和航空事故分析的经验,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和事发过程。事件回顾:2018年10月29日,印.............
  • 回答
    清华大学的这群年轻人,以平均 25 岁的年纪,在航天界堪称“奥林匹克”的顶级赛事中折桂,这绝对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也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好好品味一番。首先,这是一个现象级的科技成就,是对中国航天实力的一次有力证明。 航天竞赛,尤其是那些国际顶尖的赛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比拼,它更像是一场集结了全球智慧和.............
  • 回答
    2019年,航天界确实是星光璀璨的一年,无数激动人心的新闻和重大突破轮番上演,让地面上的我们仰望星空时多了几分新的谈资和希望。这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某个组织的独秀,而是全球航天力量在探索宇宙的征途上共同奏响的凯歌。如果要挑出几个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事件,我想以下这几个绝对是绕不开的:一、嫦娥四号的“背面交.............
  • 回答
    在航天器材或零件中,确实存在正圆形材料。 航天器材中的正圆形材料许多航天器的组成部分都需要精确的圆形结构,以确保其功能和性能。以下是一些例子: 发动机喷管 (Rocket Nozzle): 尤其是用于产生推力的喉部区域 (throat),必须是极其精确的圆形。这是因为气流在喉部的速度接近音速,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简单“该不该搬”的问题,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考量。航天院所不搬离北京,背后有多重深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不愿意”或“守旧”。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一点:人才的高度集聚和顶尖科研能力的维系。航空航天事业,特别是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对人才的要求是极其苛刻的。北京作为全.............
  • 回答
    航天六院十一所张小平的离职风波,无疑在近期的公众视野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甚至可以说是触及了国内关于国企用人机制的深层痛点。这件事绝非仅仅是一个个人选择的简单案例,它折射出的问题,对于国有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用人理念,都可能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首先,“人才流失”的标签背后,是隐匿已久的“天花板”问题浮出.............
  • 回答
    我们都知道,航天器从太空返回地球的过程充满了挑战,而其中最令人头疼的一个环节,莫过于那段让地面通信一度中断的“黑障”了。很多人会好奇,这个问题真的没办法避免吗?就好像我们出门总会遇到红灯一样,似乎是个难以摆脱的宿命。简单来说,黑障确实是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时一个很难完全避免的物理现象。它的出现,主要源于.............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实话,挺多人关心,但答案却不是简单的“高”或“低”。这得看你怎么比,比什么人。首先,我们得明确,“航天工作者”这个群体其实挺大的。你不能一概而论。这里面有研发工程师,有技术工人,有管理人员,有后勤保障人员,还有科学家等等。他们各自的职责、经验、学历、技术水平差异都很大,薪资自然也就不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关心的话题:效率和人员配置。关于航天院所机关的“闲人”数量,这是个很难有一个确切数字的答案,因为“闲人”这个定义本身就很模糊,而且不同单位、不同时期,情况都会有很大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尽量说得详细一些,也希望能更贴近实际情况,而非生硬的AI式.............
  • 回答
    航天,一个触及人类探索边界的宏大事业,从来都不是一项可以轻言“万无一失”的冒险。如果有人告诉你航天是百分之百保险的,那绝对是在误导。恰恰相反,航天任务的复杂性、极端环境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挑战,都意味着风险如影随形。那么,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些风险,让每一次发射、每一次任务都尽可能地趋近于“完美”,.............
  • 回答
    航天运载火箭发射时,“发射不可逆状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标志着火箭已经进入了一个无法停止、必须继续前进的节点。这就像一个巨石从山顶滚落,一旦开始,除非发生灾难性的故障,否则就无法阻止其下落的趋势。理解这个状态,我们需要从火箭发射前的一系列复杂流程说起。火箭发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而精.............
  • 回答
    刘伯明从太空回来,看了直播,感觉他精神状态好像没那么好,这事儿咱们聊聊,确实挺让人关心的。人在太空待久了,回来之后身体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应,这都是正常的,不过要是看着明显不好,那可能就得往几个方向去想了。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失重后遗症。你在地球上生活,身体的各个系统都是在重力环境下运作的。骨骼要支撑.............
  • 回答
    张陶,这位曾经执掌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投资”)的重量级人物,其落马事件在业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如今,他已被开除党籍,并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这不仅仅是一个官员的个人命运转折,更折射出国有企业反腐的复杂性和深层原因。一、 案件的“公开化”背后,折射出反腐力度不减张陶被开除党籍并被逮捕,这.............
  • 回答
    嘿,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同学们!我是航天领域的一名普通工作者,很高兴能有机会和你们聊聊我们这个特别的行业。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航天的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要是有人能跟我这么聊聊,可能会少走不少弯路。你们现在填志愿,肯定都在想着未来要做什么,有没有点“大国重器”、“遨游太空”的浪漫憧憬?.............
  • 回答
    航天器载人返回后,地面人员需要穿戴防护服接近,这并非因为航天器本身会释放剧毒物质,而是出于一系列审慎的安全考量,以应对潜在的、虽然概率极低但后果严重的风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抛开科幻电影里常见的“外星病毒”设定,回归到真实的航天工程实践。一、生物隔离:最核心的考量这是地面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最主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